古典文學與植物系列:杜牧“臘梅遲見二年花”之“臘梅”辨


古典文學與植物系列:杜牧“臘梅遲見二年花”之“臘梅”辨

“臘梅”、“蠟梅”的區分前人已經討論很多。現在《中國植物誌》上只記錄蠟梅一種,拉丁學名是Chimonanthus praecox,屬蠟梅科蠟梅屬。華北有野生,華南多栽培。花期在冬季。正是因為它的這個花期,11月至第二年3月,正好是在冬末;而冬天,我們古人稱之為“臘月”,所以“臘”、“蠟”就混用了。不過後人已有考證,“蠟梅”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它的花顏色,“色正似黃蠟”(范成大),或“色似蜜蠟”(李時珍)。黃蠟就是黃蠟石,田黃色;蜜蠟是琥珀的一種,也是黃色。

臘梅呢,是一個漢語詞彙。臘是臘月的意思。臘梅,就是臘月裡開花的梅。我們在古典文學作品裡讀到的各種各樣關於“梅”的作品,多是指這種梅,薔薇科杏屬植物,拉丁學名Armeniaca mume。可以這麼說:古典文學作品裡的“臘梅”,更多的情況是指這種臘月開花的梅花,而非“蠟梅”這種植物。至少唐詩裡不是,得到宋代之後才可能是。下面會再提到。

前幾天我在翻讀

《中國花經》(陳俊愉主編,1990)的時候,看到這樣一段話:

唐代杜牧(803-852)詩云:“蠟梅還見三年花”。可見至少在1000餘年前,我國已栽培蠟梅,用於觀賞了。

說實話,這樣的結論很草率。即使先不說結論,單純看它所引用的杜牧這句詩,就錯漏百出。

我檢索了一下《樊川詩集註》(中華書局, 1962)、《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杜牧集系年校注》(中華書局,2008)等近人所作杜牧作品校注本,上引杜牧那句詩,蠟梅還見三年花,出自《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一詩,正確的版本應是:臘梅遲見二年花。“臘”字是沒有異文的,就是沒有寫作“蠟”的情況。此外,是“二年花”,也不是“三年花”。可見《中國花經》中這樣由錯的引文得出的結論,怎麼說都不能讓人信服。

此外,我又在一篇學術論文(王揚,李菁博:《從“臘梅”到“蠟梅”——蠟梅栽培史及蠟梅文化初考》

,載《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3.12)中,看到對《中國花經》這個結論的引用,兩位作者還略顯猶豫的懷疑它的錯誤。他們花了好大功夫,解釋說蠟梅苗要種下三年才能開花,兩年的實生苗通常是不會開花的。要我看,這樣的懷疑和論證完全沒有必要,我們可以肯定的說:杜牧這句詩所寫的“臘梅”,肯定不是我們現在植物學上所說的“蠟梅”。


古典文學與植物系列:杜牧“臘梅遲見二年花”之“臘梅”辨

下面來詳細說一下我的觀點。

杜牧這首詩,《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有的版本也作《正初奉酬》。這是杜牧寫給他的一位朋友的,叫邢群,當時杜牧任睦州刺史,邢群任歙州刺史。題目中的“正初”是農曆正月初,“奉酬”就是酬答,別人寫詩來了,你寫一首詩去回覆人家。也就是說,這是一首酬贈詩。全詩如下:

翠巖千尺倚溪斜,曾得嚴光作釣家。

越嶂遠分丁字水,臘梅遲見二年花。

明時刀尺君須用,幽處田園我有涯。

一壑風煙陽羨裡,解龜休去路非賒。

我們重點看三四兩句:越嶂遠分丁字水,臘梅遲見二年花。前一句寫景,寫山水。嶂是山,“丁字水”類似於我們現在的丁字路,兩條河流交叉的形狀成“丁”字,指睦州的東陽江,在浙江;後一句寫臘梅。意思是說,別的地方梅花只在冬天開花,而這裡的梅花到第二年春天還在開,是開“二年花”。

這一句詩有很多地方可以說。

原因在於,前面說了,杜牧這首詩是一首酬贈詩,從題目裡的“奉酬”就可以看出來。所謂酬贈詩,是對方先有了詩,然後你寫一首詩去回覆人家。在杜牧之前,邢群寫了一首詩,叫《郡中有懷寄上睦州員外杜十三兄》。這首詩是邢群寫給杜牧的,所以才有了杜牧寫這一首詩來回贈。詩裡面有兩句,可以說明,這裡的“臘梅”,並不是我們現在植物學上所說的“蠟梅”(拉丁學名Chimonanthus praecox)。

邢群那兩句詩是這樣:經冬野菜青青色,未臘山梅處處花。這兩句詩其實很容易懂。邢群是歙州刺史。唐代的歙州,地理位置總不過在現在的安徽和江西交界處。邢群就說,這裡的冬天,那些野草啊野菜啊還是綠的,還沒到臘月呢,山上的梅花都已經開花了。

所以我們看,第一,杜牧這裡的寫的“臘梅”,臘梅遲見二年花,可以肯定,是接著邢群的話來說的,是臘月裡開花的梅花之意,並不是我們現在植物學上說的蠟梅;第二,二年花,也就和蠟梅栽下後幾年開花無關,而是說歙州這邊氣候暖和,梅花很早就開花,並且花期很長,能開到來年。


古典文學與植物系列:杜牧“臘梅遲見二年花”之“臘梅”辨

唐詩中,除杜牧這首詩之外,“臘梅”一詞還見於下面幾首詩:

許渾《歲暮自廣江至新興往復中題峽山寺四首 其一》:未臘梅先實,經冬草自薰。大家可以讀一下,其實這裡的斷句,是2-1-2式的,未臘,就是未到臘月,梅已經結果了;崔道融《江上逢故人》:

故里琴樽侶,相逢近臘梅。這裡的“臘梅”倒是作為一個詞彙出現,但聯繫上下文詩意我們知道,這裡只是表時間,是在臘月裡梅花開的時節,兩個人相逢了。薛逢《奉和僕射相公送東川李支使歸使府夏侯相公》:寒柳翠添微雨重,臘梅香綻細枝多。這裡的“臘梅”,是真的寫“臘梅”花了。其實《中國花經》如果要引用唐人詩句來考證我國蠟梅的栽培歷史,引用薛逢這一句更為合適。臘梅香綻細枝多,意思是說,“臘梅”這種花,一開花,特別香,並且開的很多。但是僅憑這一句,是不能斷定“臘梅”就是“蠟梅”的。因為花香、花多,這樣的辨識特徵太抽象、太普通了,不足以來鑑定一個物種。一個物種的鑑定,要有更多細節性的東西,比如葉子的形狀、花的形狀、花絲花葯的特徵等等。

最後說一下我的結論:杜牧詩“臘梅遲見二年花”所寫之“臘梅”,意思是臘月裡開的梅花,而非植物學上說的蠟梅;唐人詩句中的“臘梅”數量極少,即使偶有出現,我們也無法據此斷定在唐代就有蠟梅栽培且供人欣賞的情況。


古典文學與植物系列:杜牧“臘梅遲見二年花”之“臘梅”辨

蠟梅什麼時候開始大量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呢?最早不超過五代十國,更準確的話,得到北宋,蠟梅才開始出現在詩文作品中。如黃庭堅《戲詠蠟梅二首》。在這兩首詩後面,黃庭堅有一段注,頗有近代自然科學家的精神,他說:

京洛間有一種花,香氣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類女功撚蠟所成,京洛人因謂蠟梅,木身與葉乃類蒴藋。竇高州家有灌叢,能香一園也

首先,香氣似梅花。就是有香味,和梅花一樣。“似”這個字很重要,在黃庭堅看來,這種植物只是和梅花很像,但不是梅花;第二,亦五出,而不能晶明。“五出”的意思就是花有五瓣,但是“不能晶明”,就是這5個花瓣,不明顯,不是獨立的五個花瓣。黃庭堅觀察的真棒,蠟梅花分為內外花被片,重重疊疊的,確實不“晶明”。第三,木身與葉乃類蒴藋。蒴藋,就是現在的接骨草(拉丁名Sambucus javanica),高大草本或半灌木,羽狀複葉,這兩個辨識特徵,和現在的蜜蠟是較為吻合的。所以我們看,黃庭堅這裡所說的“蠟梅”,有非常大的可能,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蠟梅。

黃庭堅之後關於“蠟梅”的情況,是另外一個話題,今天就先不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