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让我想起当年大火的《人民的名义》

《安家》原名《卖房子的人》,在临近定档开播前夕改了名。这部讲述中介的电视剧开播以后,在疫情蔓延、宅家无事可做的现在成为热门,频频登上热搜的同时,也拿到了猫眼平台热度第一,双台收视率破2 ,堪称开年最火的行业剧。

《安家》让我想起当年大火的《人民的名义》

《安家》能火的原因似乎很好列举:这是个大家无事可做只能看电视剧的时间点,这是一部由电视剧女王孙俪主演的电视剧,这是有罗晋、张萌、王自健等一批新老戏骨加盟的电视剧,有上海东方和北京卫视加腾讯视频三大卫视或平台联合播出,这也是多家实力出品方和制作方联手打造的一部剧。但这还不足以佐证这部电视剧的热度,如果需要提供一个新的维度,那就是难得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行业剧一直是中国电视剧市场稀缺的品类。稀缺的主要原因,一是创作尺度,编剧主创们已经很难从限制重重的当下创作环境中找到缝隙,去探讨现实主义问题,这是难以逾越的红线,也有很多无法涉足的禁区。二则是观众本身的口味选择,甜宠、恋爱、古装、打怪升级、宫斗,多年来最火爆的剧情无非是这些速食下咽的快餐剧,观众也渐渐熟悉了这种定向投喂,成为了互相养成的可怕关系。这就导致即使出现了现实主义特征的一些剧目,也会淹没在常规套路剧的汪洋大海中。


《安家》让我想起当年大火的《人民的名义》


《安家》的编剧是六六,她最负盛名的作品当属十多年前红遍全国的《蜗居》,以及前几年的《少年派》,这些作品共同点依然是她坚持的现实主义。于是当《安家》开播前三集,观众已经从卖奇葩户型的海清一家找到了基因:这就是《蜗居》里为了一套房奋斗终身反而送了妹妹前途的海萍夫妻呀!随着买卖凶宅、撬单、职场潜规则、带看费等等一系列真实故事的开展,观众跟随房似锦徐姑姑渐渐进入了安家天下的中介时间,开始真正理解这个职业,理解这些人物,进而理解这部剧。

常规现实主义和虚假现实主义依然有差距。近年来我们看到的很多关于公关、猎头、外科大夫、律师、急诊等专业领域题材的行业剧,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这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写现实但不真实:悬浮的人物、没有对行业的深入调研和用行业剧的方式谈恋爱的操作,终于会让这些剧沦为同一种霸道总裁和傻白甜的白日梦。我们没有写出《实习医生格雷》《国土安全》并不是我们没有这些职业,只是没有真正愿意走进这些群体的内心世界,而把心思都花在谈恋爱上了。没有态度的现实主义当然是虚假的。极少数打动观众的现实主义就成为大爆款,比如《人民的名义》。


《安家》让我想起当年大火的《人民的名义》

在这种众人皆墨的情况下,《安家》才显得难能可贵。它有真正切入到这个行业群体中:无论是作为正规中介的安家天下,还是隔壁总是被diss的非正规小红帽们,只有竞争,并无高下之分;在一个群体里,有职场小白、有学生腔、有老油条、有精英范,还有作为店长掌握管理艺术的老好人。这些群体里有沪漂,有混日子,有财务自由,也有职场白领。他们的面孔是清晰的,喜怒哀乐是真实的。一个例子:和主角对着干的王子健在带看大平层的时候快速发现了现场问题,忍着恶心擦了马桶里的大便。本来一个反派角色,因为这一个举动打动了观众,获得了同情感叹的同时,也冲上了热搜,如此这样的细节举不胜举。

所以,即使当徐姑姑和房似锦真的阴差阳错开始同居过日子的时候,观众也没觉得突兀了——这距离他们真正开始谈工作已经五六集了,而距离他们真正甜宠腻在一起还远着呢,大家更关心的是办公室里的风云,而不是卧室里的小甜蜜。相反,没有办公室工作任务打底,一上来就安排男女主角相遇,那样的感情戏当然会悬浮。

《安家》诠释了现实主义的稀有和可贵——这种可贵一直是重要的,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观众已经接受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