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最喜欢的妃子是容妃还是宜妃?

哈哈哈哈968


一部《康熙微服私访记》,让人们认识到了康熙身边的那位始终陪伴左右的宜妃。与此同时,一部《康熙王朝》,也让温良淑德的容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去世后康熙皇帝极度怀念与伤感的场面,也使得无数人为之动容。

实际上,这两位电视剧中的康熙后妃,都有着其对应的历史原型。前者的历史原型,是“九子夺嫡”中,“八爷党”的铁杆成员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后者的历史原型则是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

宜妃郭络罗氏,荣妃马佳氏,再加上大哥胤褆的生母惠妃叶赫那拉氏,以及雍正与十四阿哥胤禵的生母的德妃乌雅氏,并称为康熙后宫中的“四妃”,其按照顺序排,即为“惠宜德荣”。

如果说册封皇后与皇贵妃,凭借的是其家族的势力背景与朝堂地位,体现出的是康熙皇帝对其的尊重,那么,被封为“妃”一级的后妃,则更多的体现的是康熙皇帝对其的宠爱。

那么,“惠宜德荣”四妃之中,谁是最为得宠的后妃,其又是否能称得上是康熙皇帝的“一生挚爱”呢?


“惠宜德荣”之中,宜妃无疑是最为得宠的。

评价康熙皇帝对于其后妃的宠爱程度,无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是诞育子女的数量,这体现的是康熙皇帝“光顾”的次数,毕竟,“光顾”的越多,才能有越多的子女诞育,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就是最先诞育子女与最后一位出生子女的时间间隔,这体现的是帝王对其宠爱的时长。

再次,就是入宫的起点与晋封的速度,这体现的是康熙对其的重视程度。

最后,便是康熙皇帝安排其抚养皇子的情况,这体现的是康熙皇帝对其的信任。

我们先来看看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叶赫那拉氏。

《康熙王朝》中,说惠妃是康熙朝权臣明珠的妹妹,这一点并不正确。

惠妃与明珠同为当年的叶赫部首领金台石之后。金台石有两个儿子,即德尔格尔与尼雅哈。而惠妃的父亲、正五品郎中索尔和是德尔格尔的儿子,明珠则是尼雅哈的儿子。所以两人之间是隔着辈分的,他们之间并不是兄妹关系,而是叔侄关系。真正同惠妃那拉氏是兄弟姐妹关系的是明珠那几个儿子,即纳兰性德、纳兰揆叙、纳兰揆方等人。

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皇帝大婚,惠妃也就是在这个时间前后入宫,成为康熙皇帝的庶妃。康熙十六年(1677年)被册封为惠嫔,康熙二十年(1681年)又晋封为惠妃。

康熙九年(1670年)为康熙皇帝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承庆,只不过承庆早殇,并没有进入齿序之中;康熙十一年(1672年),又生下了康熙皇帝的第五个儿子保清,之后改名为胤褆,成为康熙皇帝的皇长子。

此后惠妃再无生育,而是被康熙安排抚养了八阿哥胤禩。

接着是“惠宜德荣”中,排名第二的宜妃郭络罗氏。

宜妃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宫,并且是在没有诞育任何皇子的情况下,就被康熙晋封为“宜嫔”,从这一点来说,就足可见康熙对其的喜爱。康熙二十年(1681年),又被晋封为宜妃。

宜妃一生共诞育三子。康熙十八年(1679年),宜妃生下生五阿哥胤祺,康熙二十二年(1673年),生育九阿哥胤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生下了十一阿哥胤禌。从首次诞育到最后一次生育,前后间隔6年时间。

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则是为康熙皇帝诞育子女最多的后妃之一。

乌雅氏是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通过选秀入宫,由于其内务府包衣旗籍的出身,使得其在入宫后的身份非常的卑微,仅仅是一介宫女。

但是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乌雅氏生下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之后,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就直接被康熙晋封为德嫔,其命运也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六阿哥胤祚,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九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又生下了十四阿哥胤禵。

从首次生育到最后一次生育,中间间隔了十年时间,并且其最后一次生育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八岁的“高龄”,可以说是康熙后妃中,诞育子女时候的最长年龄之一,足可见这一期间,康熙对其的宠爱。

与此同时,乌雅氏还被康熙安排抚养母亲早亡的十三阿哥胤祥,这也是为何后来“九子夺嫡”中,胤祥会与雍正关系如此紧密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至于荣妃马佳氏,则是只能说,她曾经是康熙非常宠爱的后妃。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马佳氏同乌雅氏一样,也是为康熙皇帝诞育了六个孩子,并且是五男一女,在这其中,还有康熙皇帝人生之中的第一个孩子,承瑞。而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马佳氏更是每年都有子女出生年。

然而,马佳氏晋封的道路非常的曲折而漫长,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时候才被封为荣嫔,康熙二十年(1681年)晋封为荣妃,之后再也没有获得晋封,在史书上也是鲜有记载,可以说是“突然失宠”,而其地位也成为了“惠宜德荣”之中的最后一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惠妃叶赫那拉氏,诞育的子女数量最少,但依然能坐在“四妃”之首位,其所依靠着的并不是康熙皇帝的宠爱,而是其堂叔明珠在朝堂上的地位,换句话说,康熙将惠妃安排于此位置,更多的还是尊重,以对朝堂上的明珠以及整个出身于叶赫那拉氏家族的众多重臣进行安抚与拉拢。

至于荣妃马佳氏,其最初的时候的确得到了康熙极度的宠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康熙对其的感情不在,这也使得此后荣妃无论是在地位上,还是受到的关注度上,都要远逊于其他几人。

与之相对应的是,宜妃郭络罗氏和德妃乌雅氏,则得到了康熙皇帝更多的宠爱。

一方面,两人晋封为嫔的速度非常的快,远胜于其他两位。宜妃尚未诞育子嗣就被封为嫔,而乌雅氏则是诞育一位皇子后,直接就被封为嫔,并且是单独加封为嫔。

另一方面,两人诞育子女数量众多,并且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长时间的持续宠爱,这些较之于荣妃马佳氏,也要强出不少。

与此同时,宜妃郭络罗氏与德妃乌雅氏的出身均不高贵,因而这也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对于二人是单纯的宠爱,并未考虑其他朝堂上的政治因素。

而如果再将宜妃郭络罗氏与德妃乌雅氏做比较的话,宜妃获得宠爱似乎更多一些。

一来,根据《永宪录》的记载,宜妃是非常得康熙皇帝的宠爱,并且评价康熙焕发地对其为

“眷顾最深。”

二来,雍正登基之后,对于宜妃是极尽羞辱,不仅将其驱逐出宫,不对其进行任何的加封,更是在其去世后,不准其葬入康熙皇帝的景陵之中。这其中,有着雍正对于九阿哥胤禟的“恨屋及乌”,同时这也是为其生母德妃乌雅氏“出气”的一种方式。

由此可见,“惠宜德荣”这“四妃”之中,最受康熙皇帝喜爱的,非宜妃郭络罗氏莫属。


谁是康熙皇帝的“一生挚爱”?答案必然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康熙皇帝与其结发妻子赫舍里氏皇后的婚姻,可谓是彻彻底底的政治联姻。

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皇帝在孝庄太后的授意下,正式迎娶首辅大臣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目的可以说是非常的明确,就是要利用索尼在朝堂上的地位与影响力,去牵制鳌拜的势力,进而帮助康熙皇帝夺回权力。

尽管他们两个的婚姻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与目的性,但是却丝毫没有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原因就在于,康熙皇帝对于赫舍里氏有着多方面的情感汇集。

首先是尊敬。

赫舍里氏皇后所在的赫舍里家族,是康熙能够除掉鳌拜,进而掌握大权的最大功臣,并且索额图等人对于王朝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着如此母家背景的赫舍里氏皇后,不仅是康熙皇帝会对其高看一眼,就是孝庄太后也会时常提醒康熙决不能忽视赫舍里氏皇后和整个赫舍里氏家族。

其次是感谢。

在鳌拜专权的期间,康熙的处境并不乐观,领侍卫内大臣班布尔善是鳌拜的党羽,宫中也是鳌拜的耳目遍布。在这样的情况下,赫舍里氏皇后的陪伴和宽慰极大的安抚了康熙的内心,更重要的是,赫舍里氏皇后作为后宫之主,年纪轻轻就表现除了贤惠与勤勉的一面,认真处理后宫事务,协调妃子关系,帮助康熙皇帝稳定了后宫。这些都让康熙皇帝对其非常的感激与感谢。

再次是真情。

赫舍里氏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两人结婚时,康熙只有12岁,赫舍里氏皇后也才只有13岁,两个年龄尚小的孩子过在了一起,必然也是日久生情,而这份情感也将是纯净的,真挚的,而且是深厚的。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赫舍里皇后在诞育康熙的嫡次子胤礽后两个时辰,就不幸去世了。

康熙皇帝悲痛不已,不但送孝诚仁皇后的梓宫往巩华城,更在皇后逝后半年内经常前去陪伴,特别是赫舍里皇后去世的前三年,康熙前往吊唁的此时非常频繁,而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每逢赫舍里皇后的忌日,康熙只要没有重大活动安排,都要亲自前往吊唁。

而这些,是康熙之后所立的两位皇后,即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以及其他后妃所没有的,由此可见,康熙对于赫舍里氏皇后的感情还是最深的。

至于康熙的另外两位皇后以及后宫中级别尊贵的贵妃,实际上仅仅出自于两个家族。

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与温僖贵妃钮祜禄氏,都是遏必隆的女儿,出身于钮祜禄氏家族。至于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与贵妃佟佳氏,则都是佟国维的女儿,出身于佟佳氏家族,他们二人还与康熙有着表亲关系。

康熙迎娶这两个家族的后妃,更多的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以对其家族进行拉拢,进而维系朝局的稳定。特别是康熙这两位皇后进行册封的时候,其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堪忧,这也使得前者只做了不到一年皇后,后者更是只做了一天皇后。

可见,这样的册封更多的还是因为政治目的,而非感情因素,对于其家族内女儿的贵妃册封亦是如此。所以康熙所挚爱的还是有且只有赫舍里氏皇后一人。


雍亲王府


首先,更正一点,康熙后宫没有容妃,而是有一位荣妃,真正的容妃是在乾隆后宫,即香妃的历史原型。

其次,康熙比较宠爱的妃子有四位,分别是惠、宜、德、荣四妃。

单从生育来看,惠妃生了两个儿子、宜妃生了三个儿子、德妃和荣妃都生了六个儿女。但有的时候,并不是生育越多,就代表最受宠爱,我们需要从史料中寻找答案。如果非要选出哪个更被康熙喜欢,笔者认为当是宜妃。依据有四:

1、《永宪录》中记载宜妃“眷顾最深”。《永宪录》作为价值较高的清代史料笔记,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2、宜妃在翊坤宫居住了近半个世纪。翊坤宫历来是宠妃居住的寝宫,能够在此宫长时间居住,想必是十分得宠的。

3、宜妃的父亲三官保掌管着盛京内务府的关防大印,这是一个利害部门,能够任职,一定是深受器重。而且,康熙出巡关外,曾两次居住在三官保家中,并称三官保为“戚属”,这在清朝后妃中是不多见的。

4、康熙去世后,在给康熙服丧时,宜妃竟然走在了雍正生母德妃的前面,要知道此时雍正已经登基,德妃即将拥有皇太后的名分,但宜妃为何还要做出此举呢?一方面是挑战雍正的权威,另一方面是恃宠而骄的结果,也就是说,宜妃更得康熙宠爱,排位也更靠前,在宜妃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清宫史话


首先,容妃是电视剧虚构,康熙只有荣妃。至于康熙最喜欢的妃子,荣妃恐怕真的是早期最得宠的一个,而后期则无疑是宜妃最得宠。


清朝后宫,按照级别高低,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在康熙所在的清前期,想获得妃以上的封号非常困难,所以康熙生前,后宫只有出身非常高贵的仅有五人曾经获封皇后、皇贵妃与贵妃。她们是早年首辅大臣索尼的孙女,康熙第一任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另一位辅政大臣遏必隆的两个女儿,康熙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和她妹妹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维的女儿,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和她妹妹悫惠皇贵妃(生前为贵妃)佟佳氏。其他女子最高为妃。


康熙有过两次集中大封后宫。首先是康熙十六年,当年封钮祜禄氏为皇后,佟佳氏为贵妃之外,还封了七嫔,分别为安嫔李氏、敬嫔王佳氏、端嫔董氏、荣嫔马佳氏、惠嫔纳喇氏、宜嫔郭络罗氏、僖嫔赫舍里氏。这七个人,算是最早服侍康熙的后宫女子。而到了第二次集中大封的康熙二十年,将佟佳氏晋封皇贵妃,另晋升惠嫔为惠妃、宜嫔为宜妃、德嫔乌雅氏(康熙十八年单独封嫔)为德妃、荣嫔为荣妃。此四人就被称为康熙四大宫妃。这个排名很有趣,原本七嫔中有四人或下落不明,或失宠,只有荣嫔、惠嫔、宜嫔晋升为妃。但原本在三人中排第一的马佳氏落到了最后,甚至掉到了封嫔更晚的乌雅氏之后,显然,马佳氏圣宠已衰。


我们如何判断早期荣嫔(荣妃)马佳氏是最受宠的?就是她的孩子。后宫女子,生的孩子越多,就说明皇帝越喜欢光顾,自然说明最受宠。荣妃有多少子女?惊人的六个!先后为为:康熙六年生皇子承瑞(实际上长子),康熙十年生皇子赛音察浑(实际上第四子),康熙十二年生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康熙十三年生皇子长华(实际上第六子),康熙十四年生皇子长生(实际上第八子),康熙十六年生皇三子胤祉(实际上第十子)。只是可惜,承瑞、赛音察浑、长华、长生都先后夭折。可能是因为马佳氏当时年纪太轻的缘故。尤其承瑞还是康熙的第一个儿子,如果不夭折,就凭这个皇长子身份,荣妃恐怕也是一生无忧。康熙前十个儿子,马佳氏包揽了其中五个。其他几个妃子呢?惠妃生皇子承庆(实际上第三子)和皇长子胤禔两人,宜妃生了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皇十一子胤禌三人,德妃生皇四子胤禛、皇六子胤祚、皇十四子胤禵三人。从数量上,就能知道康熙最青睐谁了。

但是,自康熙十六年后,马佳氏再也没有给康熙生下一儿半女,是一个明显的失宠迹象,而二十年的排名直坠,更是直接说明问题。荣妃失宠了!


那为什么说后期最受宠的是宜妃,这是有很多迹象的。首先是康熙三十七年第三次东巡时住在宜妃父亲家,这是一种极大的信任,而宜妃之父三官保只是个从四品武官,却能和从一品的将军并列同行同坐,礼仪各方面多有僭越,康熙也不予责怪。康熙晚年,宜妃甚至直接指使理应皇后所在的坤宁宫的首领办事。康熙驾崩后,宜妃坐四人抬软轿在宫中行走,甚至走在雍正之母德妃乌雅氏之前,雍正大为恼火,下旨训斥。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宜妃真的是受宠,以致目中无人。

当然,雍正即位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宜妃之子胤禟是雍正的政敌,所以此后宜妃也就再也没有好日子过了。


伊耆角木


首先明确一点,康熙帝的后宫中并没有容妃,有的只有荣妃马佳氏,这个问题我们按着荣妃来讨论。要看康熙帝比较喜欢谁,我们先看看两位的大致情况。

荣妃马佳氏进宫的时间很早,康熙四年通过八旗选秀入宫,康熙六年,她为康熙帝生育了第一个孩子承瑞,在之后的十年时间,她先后为康熙帝生育了六个孩子,虽然最后成活的只有2个,但从生育频率来看,康熙早期对荣妃是十分宠爱的。康熙十六年,马佳氏被册封为嫔,位列第一批册封的七嫔第四位;康熙二十年,马佳氏再被册封为四妃之一的荣妃,只不过,她此时的地位已位于四妃之末,甚至低于德妃乌雅氏。

宜妃郭络罗氏生下第一个孩子在康熙十八年,那么她入宫时间比起荣妃来说要晚些。但在她生育之前的康熙十六年,郭络罗氏已经被册封为嫔了。康熙二十年,郭络罗氏再被册封为妃,康熙二十二年、二十四年再生育两子。此时宜妃的地位在四妃之中仅次于惠妃。

那么这两位谁比较受宠呢?

不可否认,在康熙十六年之前,康熙帝还是挺喜欢马佳氏的,一来,当时后妃不算太多,荣妃的生育能力也比较强大,对当时的康熙来说,不介意多给予马佳氏多一些的宠爱。后来随着后妃越来越多,马佳氏所生的孩子也多数夭折,马佳氏自己失去了争宠之心,康熙帝逐渐地对她也冷淡了下来 。

反观宜妃这边,在未生育前就已经册封为嫔,之后生育的几个孩子都成活下来了,其中皇五子生下来后,养育在孝惠章皇后身边,皇九子胤禟自幼聪慧好学,有这样两个孩子傍身,宜妃的地位显然不会太低。除此之外,宜妃所在地家族,也深得康熙帝的恩宠:康熙帝到盛京巡幸,有两次住在宜妃父亲家的府邸;其父去世后更是立碑加以褒奖,在《永宪录》中记载宜妃为“眷顾最深”,可见康熙帝对宜妃及起家族都是恩宠有佳的。

对比两位的恩泽来看,康熙帝对宜妃的恩宠远比荣妃来的更加多。


若浅话史


在正史康熙王朝根本没有容妃,那么,在康熙微服私访记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宜妃呢?如果有,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说一说《康熙微服私访》之谜。随着当今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热播,宜妃无疑成了康熙朝最为人熟知的妃子。她的美貌,智慧,及武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到底有没有微服私访过呢?首先,你翻开清史能够查到的史料当中,无论是《清史稿》,还是《康熙起居注》,又或者是《康熙御批》里,都没有关于康熙微服私访的记载哦。因为,封建社会的皇帝的行动不是你说去那里就去那里,皇帝都有制定严格的制度,虽然皇帝贵为天子,但是行动起来却并不自由哦,尤其是皇帝出宫更加是程序繁杂,声势浩大,根本不像戏说作品中描述的那样声势浩大,那样随随便便。虽然康熙微服私访纯属于编剧虚构出来的故事,但是《宜妃》得确有其人。宜妃是康熙前期的妃子,她美丽聪明,非常体贴,所以得到康熙帝十分喜爱。在康熙十六年八月册为宜嫔,二十二年晋封为《宜妃》。康熙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从她连续为康熙生了三个儿子这一点也能看出她受宠爱的程度。宜妃在紫禁城中住的是延禧官,延禧宫为东六宫之一,紧邻景仁官。因为康熙出生在景仁宫,所以景仁宫是康,雍,乾,时期地位很高的一座宫院,在康熙朝一直没有后妃居住。而仅有宜妃能够住在紧靠景仁宫的延禧宫,这直接间证明: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宜妃在宫中的地位。为什么导演与编剧选择《宜妃》为女主角呢?正因为宜妃是康熙的宠妃,她美丽聪明,所以电视剧的编剧才选择了她作为《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女主角哦。那么,宜妃是怎样死亡的呢?是不是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宜妃舍身护驾,最终中箭而亡的那一幕呢?人人看过那段情节感人至深,但是这段情节是虚构出来的,也就是说不是真实情况。关于她的死亡之谜说法不一。宜妃死后,民间随即泛起了她是在雍正逼迫下自缢而死的传言。这种传言甚至传到了雍正本人耳朵里,于是雍正在自己写的《大义觉迷录》中对此进行正面的澄清和批驳,可是传言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为什么有这种传言呢?因为朝野上下都知道雍正与宜妃积怨很久!其实,在清史能够找到宜妃与雍正的正面冲突只有一次。那一次冲突是在康熙皇帝驾崩之后,当时宜妃正好患病,只能乘着软轿到灵前哭祭。可是她竟然走到了雍正生母德妃的前面,雍正皇帝看见后勃然大怒,上前痛斥宜妃手下太监,这让宜妃在众人面前十分难堪。表面看来,宜妃是因为行为傲慢,不把新君皇帝放在哪里,才与雍正产生矛盾的。实际上真正惹怒雍正宜妃是次要的,真正主要是宜妃的儿子皇九子胤禟,这个皇九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塞思黑》。塞思黑:据说是:狗,的意思,但也有学者考证:塞思黑,在满言中意为:讨人厌。到雍正四年雍正打击政敌,王公大臣们列举允禟的罪状二十八条,建议雍正将其诛杀,雍正派官员将允禟押到保定,命直隶总督李绂将他监禁。允禟因:腹疾,死于保定。关于允禟的死,民间流言四起,说他是雍正下令害死的。就在雍正对自己的兄弟们进行残酷打压的过程中,还有人曾告发允禩,允禟等人计划在夺了帝位之后尊允禩的母亲宜妃为皇太后。所以,不论宜妃是不是被雍正迫逼而死的,可以想见,作为雍正政敌允禟的生母,她最后的日子必然是十分凄凉的。


茹叔敬


我感觉容妃和宜妃其实是一个人,宜妃应该是电视作品虚构的人物,根据历史资料容妃却有其人。


小胖父子


容妃历史上好像没有吧,我觉得康熙还是最喜欢赫舍里吧,赫舍里本身及其家世都是清朝后宫里面比较出类拔萃的。


历史确实有温度


宜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