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伊山---养在深闺的苏北桃花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有个小镇,叫大伊山,镇子的西北,有座山,也叫大伊山。镇是山,山,也是镇。

一、召 唤

关于大伊山的资料放置案头已久。作为生于斯、长于斯五十余载、每天放眼就能触目山体的大伊山子民,能与山有一次心灵的撞击,生发情感而产生文字的感慨,一直是我的期盼。

然而,面对大伊山七千年考古学者资料的记载,我生发的只有无味的阅读。多少回,曾于寂静的夏夜或太阳初升的清晨,我走进山中,与山亲近接触,以灵动的心觉体悟山之静肃的语言。可山回馈我的只有静默,毫无表情的静默。无论是阳光下还是风雨中,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我知道,这样的结果,是机缘不到、灵性不足。

农历戊戌年某日,携小孙女登山。顽皮的孩子走进山中,兴致极浓,泼皮玩耍,踢毛了新买的小皮鞋,走时不尽兴还揣上一块鹅蛋大石头于衣袋中带回家来玩。孩子,为什么用脚与石头无所顾忌的接触?为什么在众多玩具中选石头玩耍?问之,天籁的童音飘过来:“石头会告诉你”。

“石头会告诉你”—— 一语惊醒梦中人!

二、大伊山的山

如果石头会说话,他会告诉你,七千年大伊山的晨风沐雨、人间变化;

如果石头会说话,他会告诉你,千年之久的伊尹、百年之久的李汝珍,为何会选择归隐大伊山。是在世间待的太久、需要到山中来静心?还是有诸多的烦恼重负使他们隐舍山中;

如果石头会说话,他会告诉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所发生的一切。

海的咆哮,那是海的语言。她发出的声响,是向人类的交流和倾吐;石的静幽,那是山的语言。她发出的声响,能响彻幽谷。

海枯石烂,是文人对美好永恒寄予的笔下词汇。可是,浩瀚的大海不会枯,坚硬的石头也不会烂。海和石,是自然界见证历史沧桑变化生生不息的最耐久精灵。

大伊山,温柔的山,造福百姓的山。七千年之久,至今仍默默的坐落在小城的西南角下,蜿蜒数十里。让小城十里青山半入城。它弥久而温柔,从不曾发火发怒,危害百姓。

大伊山,历史文化的山。历朝历代的人文古迹蕴藏于此,让它纯洁的灵魂有了时隔千年的灵动,吸引着人们探索的脚步和好奇的目光。

因为这座山,小城政府所在地冠名“伊山镇”。冠名“伊”,相传得名“伊尹”,传说伊尹曾在山中隐居。

历史与山相连。

山见证了历史。

山一旦与人有了联系,山就有了灵性而生动起来。不是吗?在中华大地的万千群山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多少不朽的关于山的诗篇。

大伊山,是万千群山中的一座,全国知道它的人很少。但它在当地居民心中,却是一座媲美黄山、泰山的山,它是小城百姓物质和精神的“靠山”。何以言之?撩开它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浅显的作解读。

大伊山是泰山山脉的支脉,它诞生在太古代,清风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棺墓遗址群可以明证。早在6300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山中的商代女巫美女岩画、海船欲上九霄的岩画、飞人岩画、先民祭天的星象石、楚汉相争时韩信与钟离昧的石盘棋、东晋衡山石头和尚修心养性的石佛寺遗址、《西游记》盘丝洞原型的蜘蛛洞。。。。。。这些,都是历史长河遗存的文化元素代表。正是透过这些历史的记载和传说,让我们在探求追溯中,与先人进行了隔空会面。今天,仿佛还能感受他们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声响。

其中,伊山的“伊”字来源,是最能引发今人的好奇心。

“伊”来自伊尹。伊尹,乃商朝贤相。相传曾在伊山隐居。伊为姓,尹为职,相当于宰相。伊尹是传奇的人,是大伊山的压卷人物。他原本只是一介厨师。因其有贤名有大才,而被商汤王所赏识,成为了一名贤相。他有大智慧。智慧的人从事任何的职业,都能在极致的行业中悟出哲学的味道。伊尹在辅助莘王理政时,常以“治国如同做菜”、“治大国如烹小鲜”作比喻,让厨艺与治国艺术进行了高超的对接。

现代食客关注伊尹的厨艺,殊不知,由厨艺而衍生的治国理念、政治报国之心,才是他流芳千年的理由。“烹煮一条小鱼,油盐酱醋要恰到好处,不能随便翻搅,否则它就烂了。同样,治理一个国家,也不能过多地、随意地人为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让国家机器在既定的规则下自发地良性运转。这样,才能达到‘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的至高境界”。

由“治大国如烹小鲜”,而有老子的“以正治国”、韩非子的“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伊尹的智慧,是中华先人的智慧。

伊尹在山中韬光养晦,寻求兴邦治国的良策。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由厨华丽转身为帝师的人。他的独一无二,让大伊山也厚重起来。

一座山因为伊尹的来临,而得名;一座山因为伊尹的来临,而载入中国历史。这是伊山之幸,是小城之福。

远眺娥眉,近窥螺髻,大伊山宛如一秀美女神。登山远眺,方圆百里平原,尽收眼底。伊山的山,山明水秀,泉清林茂。一年四季满山松柏翠绿挺拔。春日,山间葱绿色鲜,花草长满山径,幽深而香远;秋日,草木郁郁,天高水清;夏日雨后,泉水从石涧中冒出来,哗啦哗啦,自上而下流趟,可爱的清水流,禁不住让人嗷嗷叫绝;冬日飞雪,漫山一片银白,放眼望去,点点松柏之绿辉映着洁白的雪,俨然一个童话的世界。

无论何时登大伊山,沿石阶而上,都可饱吸山中的自然之氧;登大伊山,探古洞,访亭阁,进寺院,情悦气爽。亚洲最高66米坐佛,静卧绵绵山中,恰如福之佑,庇护一方民生;登大伊山,你会叹山中之景,叹山之神奇古幽!

早在元宋时,大伊山就有“九庵十八寺”之说。古人也要追求精神生活,古代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精神生活的方式有限,悠闲的时间太多。加上统治者禅学愚民的政策。所以僧道居士麋集于伊山,烧香拜佛,祈求天降福祉。“云台和尚伊山庙”,寺庙之多,让伊山披上了的“神”秘的色彩。

小白龙探母的锁龙洞;《西游记》中的盘丝洞;大仙姑的神仙洞;都是山中美丽的传奇故事。

距今6500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大伊山石棺葬遗址,时代早于大汶口文化。它既有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点,又具有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特征。从出土的随葬品陶钵所刻符号,专家认为,大伊山文化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萌芽。

穿透时间的尘埃,大伊山的每一处展现都有历史的神话传说,每一历史神话传说都有古代先民的文化认知。七千年历史的大伊山,就是七千年历史的见证者、自然界的博物馆。每一块石头、每一处石刻都在用静默的语言展示它的历史价值。

三、关于山的回忆

在经济困难时期,大伊山曾为小城人民创造了特色的石头经济。那个年代,石头经济,是石头的喜也是石头的悲,是荣耀也是无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为这里的民众创造了经济收入。靠山吃山,成了这里百姓衣食的经济来源。那个年代,工业匮乏,工厂有限,农工商就业不了富余劳力。“砸石子”是人们首选的挣钱门道。彼时,没有石头粉碎机,建筑工地用的石子,全部是各家各户小铁锤敲打出来的,按石头大小分别排号。现在60岁上下年龄的人群,对此并不陌生。

那时候的石头,很好奇,它要挣脱山之怀抱,要到山下看新奇。那时候石头,可以被工匠敲打成一块一块,镶嵌在水库建筑上,镶嵌在石桥上,铺设在泞泥的土地上供人行走。

笔者少年时曾聚在邻居孙五姐家,心甘情愿一边帮她砸石子一边听她讲“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孙五姐敲打石子的锤子、和她父亲拉石头的平板班车养活了他们家七口人。

连绵的山体,如何让它崩裂开、变成石块供人所需,有一种方法叫 “开山放炮”。笔者没有亲历石块崩裂纷飞的场面,只在远处听轰鸣。可以想像,随着炸药的点燃,一声巨响,天崩地裂的场面多么的壮观淋漓。可这样的壮观与石头是悲情的,淋漓也是悲壮的。这样的悲情悲壮没有荣耀,只有人的无奈、山的乌咽和石头的悲伤。所幸,这样的无序开采在上世纪初八十年代被叫停。青山绿水让有识之士进言,青山绿水给政府以无穷的想象。像忽然清醒的孩子,要让大伊山恢复幽静,要让山清水秀,成为时代的画卷,融入社会的发展。

四、 大伊山的变迁

山的文化,是人赋予的。山的变化,来自人的变化。

灵气的山,总会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和想象;厚重的山,总会给后人以无穷的胆气和力量。

山还是那座山,可如今的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七十年代“毁山”创造经济。而今,“美山”创造价值。智慧的小城人迈着坚定的脚步,合着绿色生态经济时代的到来。全城上下一致,戮力同心,决心让山清水秀的画卷融入、助推小城的经济发展。进入与千年古山同呼吸、共命运的新时代。

2009年,克服蜀道之难,招商引资投巨资建成了亚洲第一、海拔66米高的坐佛;重建佛堂庙宇;围山建湖绕山搞建设、做规划。

高高耸立的大佛,慈悲庄严,令无数瞻仰膜拜者赞叹;高高耸立的大佛,是建设者对理想的寄托,是人们在自然之上幻化的一个神,抒发其对家乡的敬重敬仰。佛到山中来,静默的大伊山不再寂静,山之石也不再沉冷,千年铁树开了花;佛到山中来,大伊山倍生虔诚恭敬,绿水碧波入山来。

置身山中,随眼可见山的奇石之美,仿佛曲子的变奏,一处一个样。自然天成又别样之美的石蛙、石熊、石龟、石飞人,不再隐形深闺无人问。而是个个冠名,相伴以花草,围之以篱笆,穿红黛绿展示它的价值。石头和人一样,也需要关注和欣赏。一波一波游客拍照喜爱赞美,寂静的石头也笑了,笑的舒心灿烂,笑的自信豪迈。

置身山中,漫山的植被又添新绿。绿色的树,绿色的风,让现代人呼吸了稀缺的氧。潺潺流动、清澈透明的山涧溪水,让人情不自禁的弯腰掬水,让五官来个清凌凌,爽歪歪。

置身山中,赏景吸氧,拜大佛。如此人间美景,恰武陵人来到了桃花源。

在旅游经济造景吸人眼球的年代,自然天成的伊山景,如羞嗒嗒的琵琶女,走出来,揭开了七千年的神秘面纱。

拂去了面纱,收获了惊叹!6500年前,安葬先民的石棺墓群,啥样子?刻在随葬品红陶钵上、中国最早的文字,又是啥样子?还有“九庵十八寺”、“神奇古幽”佛教文化;还有千年百年来伊尹厨艺衍生的系列美食、李汝珍《镜花缘》书味浸润的“镜花缘”酒香。。。。。这些厚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让“小女子”的身价倍增,备受现代人的关注。

大伊山,经过人们20余年的“梳妆打扮”,现已跃进江苏省国家级旅游景区的行列。

今天,千年古山,正焕发新貌。由大伊山引发的思考,由大伊山经济带动的旅游品牌效应――全域旅游经济,正在小城红红火火上演,惊艳了世人的目光。

大伊山,造物主造就的一座山。这座山,是祖先,点点滴滴倾注信念、积数千年之功而成就的灵性、神奇的山;这座山,是祖先传给后人的一座历史博物馆、一部鸿伟的巨著,是古往今来的一部书。

山中有庙,庙中有神。而创造成就的,不是寺院的观音佛菩萨,也不是庙里的土地神。创造者,乃自古至今、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创造精灵、乃城中的文化之神!

山民如我,站在大伊山上,遥望山下日新月异的城中景色,会默默的向她行注目礼。

大伊山---养在深闺的苏北桃花源

石佛寺的巨大的金身石佛,其壮观令人震撼。大佛魁梧雄壮、慈眉善目。是小镇的地标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