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解表药(一)

方剂学各论——解表药(一)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15道)

1.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本类方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2.适应范围: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3.分类: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4.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组方,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在服法上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愈,即当停服,不必尽服。


(3)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4)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5.方剂对比分析与鉴别应用——辛温解表类

①.麻黄汤中麻桂并用,发汗之力较强,并善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


②.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不如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发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③.小青龙汤发汗解表以除风寒而宣肺气,温化水饮以蠲寒饮而平咳喘,适用于素有停饮又感风寒之咳喘痰多不易出者。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解表药(一)

6.具体方剂——辛温解表

(1)麻黄汤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用法】先煮麻黄。原文提出:“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义】

①.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


②.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麻桂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


③.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降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④.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降平喘之效甚著。


【加减应用】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者,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注意事项】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附方】

①.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②.三拗汤


组成:生甘草、麻黄、杏仁。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解表药(一)

(2)桂枝汤

【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原方用法:

①.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②.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③.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④.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⑤.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方义】

①.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②.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反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可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③.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


综观本方,药虽五味,但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④.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同时“温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和,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以及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


【加减应用】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注意事项】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附方】

①.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葛根。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症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厚朴、杏仁。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③.桂枝加桂汤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主治: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阳病误用温汁或因发汗太过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


④.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痛。

「方剂学」高频知识点之方剂学各论——解表药(一)

(3)小青龙汤

【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用法】先煮麻黄,再内诸药,水煎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义】

①.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②.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③.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④.配伍特点:本方药虽八味,但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加减应用】

若风寒束表,表实无汗者,以麻、桂为君;营卫失和,表虚有汗者,以桂、芍为君。若外寒内饮之证而以外寒为主者,可重用麻、桂为君;若内饮为主,则宜重用干姜、细辛为君;二者俱重,则麻黄、干姜共为君药。若见烦躁者,是邪已化热,加石膏以清解热邪,即小青龙加石膏汤。


【注意事项】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