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有百万雄兵,为何在山海关战败?

老许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带领起义军南征北战,打败了明朝军队,迫使崇祯自杀,灭了明朝。然而他登基称帝仅仅几个月后,就被清军在山海关打败,被迫退出了北京。这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他能带领农民军打败明朝的军队,为何会败于清军之手呢?难道是清军很强大?诸多问题等待回答,我们从李自成的一生中寻找答案。



1.李自成的起义

李自成原名鸿基,万历三十四年出生在陕西米脂。童年时,他给地主放羊,少年时,喜欢舞枪弄棒。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就去了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做驿卒,负责管理马匹。崇祯元年,驿站精简人员,李自成就失业回家了,并借债生活。但他们家穷,无法还债,债主就在县衙把他告了,县令就把李自成收押了,不久他的亲友把他救出来了。李自成出狱后对债主不满,把债主杀了。人命在身,为了躲避官司,于是李自成和侄儿李过在崇祯二年到了甘肃甘州(张掖)投军了。

2.南征北战

李自成在攻打汉中时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崇祯三年,王左挂被明朝招降了。李自成又投奔了张存孟,不久,张存孟在陕北战败,也投降了明朝。崇祯六年,李自成就带着部队去了山西投奔了他的舅舅高迎祥。不久,明朝将军曹文诏率关宁军击败了山西的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就往河南逃,结果被曹文诏,左良玉的军队给包围了。高迎祥和李自成就想突围,不料错走了车箱峡(陕西石泉一带),峡谷崎岖难行,唯一的出口又被明军堵住了。李自成就诈降,五省总督陈奇瑜就放了李自成,派人送农民军回乡,李自成乘机杀了安抚的官军反叛了。



崇祯八年,洪承畴率军围剿农民军,农民军就退到洛阳。高迎祥,张献忠等十三家起义军在荥阳集会,李自成这时就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略。于是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率军攻下了凤阳,又因为张献忠和李自成争夺凤阳皇宫的物品,两人结怨了,李自成就去了甘肃。崇祯九年,高迎祥率军攻打西安时,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杀了,高迎祥的部队就投奔了李自成,李自成就被推举为了“闯王”,然后李自成率军征战四川,甘肃,陕西。

3.攻占北京

李自成在崇祯十三年在河南赈济饥民,因此周围的农民都来投奔李自成,李自成的军队很快发展到数万,李自成就顺势提出 “均田免赋”的口号。崇祯十四年,李自成率军攻克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并设宴与将士们共享。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不久,张献忠攻克武昌建大西政权。接着李自成杀了孙传庭,占领了整个陕西。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然后,李自成东征北京,两个月后,到达了居庸关,几天后,李自成攻占了紫禁城,崇祯这时已自杀了。



4.战败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后,严明纪律,不得烧杀抢掠,因此京城秩序良好,但李自成让将士们搜刮富豪地主的财物。一个月后,他亲自率军到山海关攻打吴三桂。一星期后,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吴三桂的军队抵挡不住李自成军队的猛攻,吴三桂就投降了多尔衮,两军联手击败了李自成,刘宗敏受伤,这样李自成就退军了。几天后,李自成回到紫禁城,然后登基即位了。接着杀了吴三桂家人34口,第二天就逃往了西安,临行前又烧了紫禁城。此时南明朝廷建立了,这样明朝投降李自成的将领又投奔了南明。李自成就开始犯疑心病了,结果误杀了李岩,导致李自成军队内部人人自危,离心离德了。顺治元年,清军攻打潼关,第二年,清军用红衣大炮攻破了潼关,李自成就逃到湖北,想与武昌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就去南京攻打马士英,结果途中他病逝了。李自成就进入武昌,但被清军击败,不久在江西李自成再次战败,李自成就往湖北的通山县逃,到九宫山时被程久伯的民兵给杀了。



李自成在称帝登基前,也多次战败,但是他能重整旗鼓,继续战斗,最后打进紫禁城,灭了明朝。然而他进了紫禁城后却短短几个月就被打得溃不成军,最后落得被杀的结局,令人惋惜,为什么李自成前后命运反差这么大呢?原因有以下三点

1.战略的失误

李自成在进紫禁城之前,虽然也多次战败,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战斗,而且采取的战略措施也很得当,所以一鼓作气最后打进紫禁城,灭了明朝。然而他进了紫禁城后,就认为自己胜了,以为敌人只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了,于是攻打吴三桂,谁知后面又来个清军,与吴三桂一起攻打他。战败后,李自成回到紫禁城又登基了,然后向西逃。这样就给别人树了一个靶子,让人家联合起来攻击他,最后无路可逃,被杀。

2.内部人事问题

李自成在凤阳宫时,为了争夺宫中财物与张献忠结怨,然后他分军去了甘肃。后来在山海关战败后,他率军逃亡西安时,明朝投降他的将领叛变了,于是他对军队内部起了疑心,误杀了李岩,导致军心涣散了,使他逃亡途中跟随他的人不多,最后是寡不敌众,溃不成军。



3.目光短浅

李自成在灭了明朝后,没能考虑到东北还有清军,却认为吴三桂是最大的敌人,攻打吴三桂。最后吴三桂与清军一起打败了他。战败后回到紫禁城,他不是重振军队,休养生息,而是登基,然后逃走了。最后是节节败退,身死他乡。

李自成是一个会打仗不会坐天下的人,他在攻打明朝军队时,战略战术都很正确,而且也很会随机应变,然而当他灭了明朝后,却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忽视了东北的清军,脑袋里只有明军的残余势力,认为把他们打败了,就能统一全国了,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阻挡了他的雄心壮志。他在紫禁城登基后,并不是安抚内部人员,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成立管理部门,安排管理人员管理事物,而是带军打仗,这样劳民伤财,使得军心涣散了,于是他又起了疑心,误杀了自己人。最后,军队内部瓦解了,他一败涂地,无力回天了。李自成的目光短浅葬送了他得来不易的成果。俗话说得好,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一个人想成功,必要有远大的目光。


肖邦老师的课堂


有网友问:李自成手握百万雄兵还有上将千员,为何在山海关一战而溃? 我们知道在1640年,李自成率领1千人重新起义,当时中原大旱,李自成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到1644年,李自成已经拥兵百万:“籍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在4年时间,李自成大军就从1千人,急速扩张到100万大军。基本上来说,除了少数精锐部队以外,就都是各地灾民为了讨口饭吃组成的乌合之众了。

他们随着李自成也是希望,可以到有粮食的地方去。在与明军战斗当中,李自成大军人多势众,一般明军确实打不过,毕竟100万人要活命的人,而且已经武装起来的人。真打起来,虽然是乌合之众,但是,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挡得住的。

因为李自成军队扩张太快,在训练,组织,足够数量的合格中低级军官上必然存在着很大问题。而明朝本身武器配备就比较差,在萨尔浒大战,半岛人就多次直言不讳“天兵”缺员严重,兵器窳朽。

李自成靠缴获明军武器库得到了装备,可想李自成大军在武器装备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此,李自成部队的真实战斗力并不强,在李自成1640年重新起义的时候只有700士兵,300孩儿兵,还有一些家属。到了河南以后,数万灾民加入李自成,随后到了洛阳。

洛阳明军是缺乏军饷哗变,这才让李自成进了洛阳,受降明军数千人,所谓,“精兵不过三千,胁从之众不过三万”。特别是得到了明军在洛阳的各个武器库。随后李自成联合罗汝才打败了明朝傅宗龙,杨文岳的数万官兵。

这期间,李自成、罗汝才联军每次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歼灭官兵少数部队的办法,又陆续收编了大量明军。战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直到朱仙镇大捷,受降明军数万人,但是这些主要是明军的卫所兵。

连同不断投靠的灾民,到1642年,李自成已经有40万大军。随后李自成杀死了自己的盟友罗汝才等人,吞并了他的部队。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的大军来到了山海关,“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

这些部队已经是李自成的核心精锐力量,但是主要是明朝卫所兵,农民军老兵,特别是吞并的罗汝才所部老兵居多。结果就是清军一个冲锋,全垮,战良久,我兵从三桂阵右突出,冲贼中坚,万马奔跃,飞矢雨堕,天大风,沙石飞走,击贼如雹。自成方挟太子登高冈观战,知为我兵,急策马下冈走。

要知道,明军边军强于明朝卫所兵,明朝关宁军又是边军最强,八旗军又强于关宁军。而过去,在关内关宁军打农民军是百战百胜的,经常是千把关宁军追着上万农民军跑。现在,农民军精锐十多万,对关宁军和八旗军十万,是一对一,战斗力差距太大,必然农民军是瞬间崩溃。


深度军事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迅速腐化

进京后队伍迅速腐化、失去战斗力。李自成入宫后,大顺军的马兵入城,乱闯百姓家,大顺军将领看到高门大宅就据为已有,刘宗敏占据了田宏的宅子,李牟占据了周奎的宅子。

2. 吃喝玩乐

“先拿娼妇及歌童小唱各数十人设宴”,又到大殿里摆宴演戏,往来奔突,嘻笑嘈杂。北京的午门处,马兵东西驰骋,一片狼籍,大顺军的童子兵还把从宫中抢来的锦绣裹在身上,在闹市上骑马奔跑。将领们带头腐化,士兵们初进北京城很快迷醉在酒色财气之中。这就是为以后的失败埋下的第一粒种子。

3.无心理准备,缺乏战略准备,

能攻下北京,不是军队战斗力超强,而是明朝军无能,李自成意外打下江山要当皇帝了,因此,缺乏战略准备和心理准备,导致一把好牌被打坏。进城后每攻一城就抢掠、打击豪绅一样,没有及时安抚和稳定旧有官吏体系。李自成以为攻下北京就万事大吉,忙着搞登基。

4.百万杂兵

虽然,李自成有百万雄兵可他的百万兵力是农民起义军起来的,没有经过训练,他的军队更是缺乏战场上的经验,而清军是专业精锐的且他们经常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这李自成的军队跟清军的根本没法比。

5.目光短浅,无大才

战术失败,面对抗命不投降的吴三桂,李自成来一个“御驾亲征”。李自成不知道,吴三桂先则投降了清。把20万部队布阵于山海关,当时李自成汇集了百万大军,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清兵却暗中设阵,吴三桂奉命在右翼。关宁铁骑本是精锐之师,再加上清军,把李自成军队打的一战而溃。


爱汕美食


李自成不太可能有百万大军,即便有,也不可能全部都集中在北京。

首先,天启末年时北京城市统计,总户数为151190户,按照古代中国标准家庭规模来折算,约为75.6万人,这是整个北京城的人口。

然而,养活这些人,是需要走漕运南粮北调的,但问题是李自成攻陷北京后,漕运基本等于断绝,他的粮食来源基本靠“吃大户”。当然大户也是存有大量粮食,以及一些明廷的官仓,即便是如此,也不可能支撑100万大军加上北京城人口,以及大量战马等消耗。

即便能够实现粮食补给,那么问题又来了,一百万规模的军队,不可能全部开拔山海关,因为后勤基本跟不上。倘若是由这100万军队自行运粮,势必会大大拖慢行军效率,甚至是造成致命伤害,毕竟运粮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全靠人力。

可要运送支撑100万人大战的粮食,需要多少民夫来运输?这并不现实。

其次,李自成还有敌人,湖广有隐隐割据的左良玉在威胁陕西,四川还有他的老朋友张献忠,南方残存的明廷虽然没有什么战斗力,但也是需要防备的对象,四镇兵力加起来也是几十万上下。

所以李自成实际上可以调集到山海关的人马并不多,拢共10余万人马。

李自成率部进击山海关,并不是去抗清的,而是去打反复小人吴三桂的。吴三桂诈降,这是李自成必须讨伐的对象,但清军并不是他意料之中的敌人。大顺政权缺乏对满清八旗的认知,双方之间从未交手过,而且曾经多次打败高迎祥、李自成的明军剿匪军,也在松山之战全军覆没于明军,当然里面有明廷自身的问题,但无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李自成的军队跟满清八旗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即便这种差距不大,但清军这次出兵总规模达到了8万之众,加上吴三桂约莫7000左右的关宁军,以及唐通的降兵2万余中,双方兵力持平。

李自成先是跟吴三桂战与一片石、西罗城,双方激战一日,都没有攻下山海关,关外的多尔衮已经获知大顺军虚实,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慎战之策,等双方打得精疲力尽的时候,再出兵一举取胜。

吴三桂实际上已经撑不住,万分危机下,向清军求援,在清军许下一番承诺之后,清军随杀入关中,大顺军虽然骁勇,但地形不熟悉,加上已经连日大战,疲惫不堪,最终惨败退军。

山海关之败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而李自成退回北京后短短半年时间里就兵败身亡,除了军事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当李自成败于山海关后边,都没有再北京停留,直接往西退去,又恢复了流寇本色,边打边抢,加上之前在北京的“拷掠”,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抢来抢去,自然就没有人支持他了。

如此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李自成根本就守不住一块土地,一座城池,加上清军的各种符合地主利益的政策,自然也就使得封建政权的根据士绅集团快速倒想了满清,李自成焉能不败?


江畔初见月


闯王只是流寇而已,没有国家天下的概念,也没有天子守城门的责任感说山海关丢了北京无险可守

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二十九日丙戌僭帝号于武英殿,追尊七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金星代行郊天礼。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诘旦,挟太子、二王西走,而使伪将军左光先、谷可成殿。

两兵相接,稍不利则走,掠黄金贵器,匆忙建号自立,焚城而走,哪有帝王之相?北京本来就是一座巨大的军事要塞,金兵入关势不能久,如何不能守?闯王弃守北京,跟黄巢遁走洛阳一样,流寇气息而已某位满吹真是过分,万历47年那场萨尔浒之战,史家公认是明军过于轻敌所致,这场战役算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卑胜娇的名局,但你这么吹满军战斗力就绝对是招黑了萨尔浒之战明军轻敌冒进,原本16W(维基说是8W)对6W明军拥有兵力优势,但由于指挥官过于轻敌,分兵为四,结果努尔哈赤合兵一处,四天三战,处处以强击弱,努尔哈赤的指挥艺术确实让人赞叹,但是硬要说金军战斗力如何之强,未免扯淡过分


车轮滚滚东逝水


首先要说明的是,李自成虽然号称拥兵百万,但是实际兵力据史学家统计也就六到八万。而吴三桂的兵力差不多也有三到四万。而多尔衮带进关内的满清军队却是十万铁骑。可以说,不论别的,就论兵力,李自成也是占着绝对劣势的。当然了,李自成失败还有其他原因,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军自己的问题了。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北京城以后,已经没有以往的战斗力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人人在北京城里面霸占了自己的家产。此时的大顺军已经不是穷困潦倒,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反的农民了。俗话说的好,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是这个道理。此时的大顺军已经丧失了当年为了生计而拼命地战斗意志了。

其次就是实力问题了,显然此时大顺军的实力是远远小于吴三桂和满清的联军的。其实,这不光是数量问题,还有质量问题。当年,大顺军比明军中的卫所军尚且不如,更不要说是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关宁铁骑了。而清军的满清八旗就更加的强了。而且清军是骑兵为主,我军是步兵。步兵比骑兵可是有先天劣势的。


第三就是战略战术的问题了,李自成已经决定了和吴三桂开战,但是在行军途中却是拖拖拉拉,比正常行军慢了不少。以至于吴三桂在山海关做足了准备,而且多尔衮此时也是连行十三昼夜抵达山海关。如果大顺军可以在清军到达前击溃吴三桂的部队,然后据关死守清军,估计大顺军就可以坐拥天下了。

正是这些因素的集合导致了李自成最终的失败,导致了李自成与中国的皇帝无缘,导致了大清三百年统治。


多尔衮爱新觉罗


李自成手握百万雄兵还有上将千员,人数多,并不意味着能打胜仗,需要多种因素的加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李自成前期对明军几乎是百战百胜的,但到了后期为何李自成为何在山海关一战而溃呢?

有如下原因:

精英部队少

在李自成1640年重新起义的时候只有700士兵,300孩儿兵,还有一些家属。1644年,在4年时间,李自成大军就从1千人,到了河南以后,数万灾民加入李自成,急速扩张到100万大军。基本上来说,除了少数精锐部队以外,就都是各地灾民为了讨口饭吃组成的乌合之众了。因此,李自成部队的真实战斗力并不强。


策略错误

李自成军队连日征战,所战之处行“追赃助饷”政策,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被追赃助饷之列,受到了拷打,没收了家产,影响了吴三桂归顺李自成的决定,其实在此之前,吴三桂已经选择了投降李自成,并且发布了告示表示将“进京觐见新主”,但是在听闻北京的追赃助饷运动后,吴三桂选择了反叛,并回身攻占了已经在大顺朝控制下的山海关,并最终打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这也就导致了李自成在山海关的惨败。

失去大义

李自成在前期和明朝的战争,虽然是流民反叛,但也存在着杀贪官,有粮吃的正义性,但当他打下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殉国后,清军和吴三桂以为崇祯报仇为由入关的时候,他就失去了大义了,毕竟当时天下虽然很乱,但大家都还是认崇祯这个皇帝的,清军和吴三桂来了,打着大义的旗号,自然是让李自成失去了一定的民心,以前投降的官员们也纷纷反水,这就是李自成败亡的主要原因。


关河南望



历史上明清革鼎之际,出现了一个搅屎棍一般的人物,他靠着当时延绵的天灾滚雪球式的将上百万流民化为所谓的百万雄兵,运气也好实力也罢,他最终打破了明朝这个旧世界,却没有维持新世界的能力,一片石之战一蹶不起,成全了满清入关,完成了这个历史上最大偶然后就消声灭迹了,他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所谓的百万大军,其实大多都是当时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加入凑数的,直白来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真正的可战之兵也就是老营人马,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属于农民起义军中的精锐人马,参考多方资料,老营的人马大概在6至10万。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招降吴三桂,结果因为属下扣押拷打吴三桂家属等原因,吴三桂选择了拒绝,同时暗中联络满清多尔衮,李自成见招降不成功就率领老营精锐部队攻打吴三桂,这些可以说是他压箱底的兵力了,双方在山海关爆发大战,又称一片石之战。


李自成的老营精锐部队的确战力不俗,与镇守边关抵御清军多年的吴三桂部队战的难分难解,这时候满清多尔衮看见双方激战出其不意杀出来,才打败李自成,李自成苍惶逃回北京,精锐部队也大部折损于此。

李自成看似拥兵百万,但精锐也就最多十万,还大多折损在山海关,其他兵力还要留下一部分镇守其他军事要地,而且以当时北京的城市规模,是容纳不了百万军队的,所以山海关一片石之战后其实北京守兵已经很空虚了。

虽说精锐兵力大多折损在山海关,但是调集其他部队前来北京,固守北京也未尝不可,但是李自成这时候就暴露出他的流寇本质,十几年的农民起义生涯并没有让他越战越勇,而是遇到失败了就想逃跑。


李自成还有一个要命原因,同样十几年打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元朝时已经大致拥有南方作为根基之地,而李自成十几年时间中没有建立过一块根基之地,一直被明军打的到处逃窜,甚至有几次就要被剿灭,关外清军入侵明军北调,李自成才有喘息机会,李自成崇祯十二年才彻底崛起,靠着开仓而赈饥民短短时间内拥兵百万,用了五年时间就攻进了北京城,虽然在西安称过帝,正式建立大西政权,也并非他的根基之地,虽然看似李自成当时拥有中国北方大部,其实根基根本不稳,这也是他逃离北京后一蹶不起的原因。

李自成也根本获得不了当时地主阶级的支持,他提出的均田免赋何止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简直要了他们的命,又岂能被地主阶级支持。

李自成看似拥兵上百万,其实真正可战之兵的精锐最多十万,大部分还折损在山海关一片石之战中,十几年起义中也没有建立过一块根基之地,太过虚浮,李自成本人也没有什么雄才大略,最后一蹶不起也是正常。


补充一下,李自成的上百万兵源是因为明末遇上了小冰河时期,自崇祯元年起,十七年中每一年都有大规模的天灾,尤以北方为严重,加之明庭与东北满清的延绵战争,国库空虚,朝廷机构的贪污不作为,赈灾不力,崇祯帝数下罪己诏也无用,造成北方大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易子而食,一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景象,也造成了李自成这种流寇的崛起。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我是林小白,我来回答。简言之,问题存在于多方面,李自成的战败是必然的。

1、吴三桂投敌是直接原因,据守关隘的大将率兵投敌,这仗还怎么打?攻打关隘本身就是农名起义军的软肋,攻城需要器械,而器械又依赖于国家机器。

2、李自成的都是农民拿起武器,一来兵员素质较低,二来武器较差,三来明降士兵、农民起义军、投机者混在一起,大家心思各异,战意不浓,很难全心全意战斗,士气一般。

3、满族军队屡战屡胜,且有战利品入账(允许屠城),士气高昂,通过多年的贸易和掠夺,武器水平也较高。

4、明朝残余势力拖后腿,不论是北京那些扯皮官员还是南明政权,全都是只在乎自己利益,不在乎国家亡灭的主,这一仗没人支持,支持的人大多都殉国了。

5、李自成本身及其将领战术素养有限,本身只是驿站小吏,迫于无奈揭竿而起,本身就不能奢望太多,指望和经过多年征战的多尔衮等将领战斗胜利那是很难的事情。

其实还有一大原因,那就是李自成的大顺军腐化太快了,到了北京城,什么“闯王来了不纳粮”全都抛之脑后,整天设宴寻欢作乐,占高门大宅,找娼妓民女寻欢作乐,这样一支部队,既不代表民心,又失去了战斗力,那李自成拿什么赢下这场战役?最后只能率二十骑狼狈败去,最后死于地主武装袭击。

综上所述,李自成的劣势太大,而女真的优势又太大,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李自成“百万雄兵”也难以阻挡,所以也有人说清是历朝历代“得国不正”和“得国最易”的朝代。


林小白读历史


雄兵百万,上将千员,这对于李自成而言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句用来震慑敌胆的口号而已。

1638年,李自成为洪承畴所败,只好蛰伏陕南商洛山中,躲藏了两年才等来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以五十骑杀出商洛山,进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赈济。“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李自成军队逐步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民歌曰“迎闯王,不纳粮”,之后联合其他民军连下洛阳、开封,从者甚众。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杀与之合军的农民军领袖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的贺一龙,收其部众,号称百万。同年十月击杀督师孙传庭,从而占据陕西全境。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进军北京。同年三月初一日李自成攻克宁武关,前后战死将士七万余人,伤亡惨重,据《罪惟录》记“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李自成愤而下令屠城。三月十九日北京城陷落,此时入城兵力不足两万。

(《爝火录》卷一:“贼破京城,兵不满二万,而孩子居其半,京师自守不固,非贼之能攻也。”)

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决定中国未来300年命运的山海关之战开打。

各方军力

吴三桂:关宁铁骑四万,山海关总兵高第部一万、乡勇约三万人;

李自成:不足10万人(《罪惟录》载“兵六万”);

多尔衮:八旗军10万人左右

就军力而言李自成并不占据优势,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多尔衮率领的10万八旗军趁大顺军死战之机,趁势杀出,与吴三桂联手对战大顺军,主将刘宗敏受伤,李自成急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剩三万余人。阴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李自成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后仅四十二天。

清军于1644年阳历6月6日进入北京之后,之后将都城从盛京(沈阳)迁往北京。

李自成失败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其军力不足,虽号称百万,但此时可战的精锐部队不过10万。从崇祯十三年再次起兵至其称帝,不过四年光阴,其军士的训练水平、军官的指挥能力皆难以与当前的敌手相匹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多尔衮的八旗劲旅,合兵一处,无论是战力还是数量,皆在李自成的大顺军之上。同时,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于顺治元年正月曾致书李自成等,提出“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致使李自成等人误判形势,未做好八旗军干预的心理准备。

精锐尽失,一败再败,一腔热血雄心,最终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