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王阳明留给后人的4条秘决,普通人的逆袭“良药”

大明王朝的成化八年(1472),农历壬辰年,龙年,王阳明出生浙江余姚县城。

王阳明一直到五岁都未曾开口说话。

有次小王阳明拾到五十两银子,便在原地等候失主,不久后三名军人来问失银,王阳明便还给了他们。

为首军人为感谢小王阳明,便给他两粒银豆,小王阳明却摇头,军人相问:“小相公是否嫌少?”

王阳明涨红了小脸,竟然脱口喊了出来:“胡胡胡说……我不贪五块银子,会稀罕你小豆子?”

王阳明从此开言,他原名王云,此事过后,其爷爷为其改名——王守仁。

为人处事要决之一:拾金不昧,做人要真诚,坚守仁义。

圣贤王阳明留给后人的4条秘决,普通人的逆袭“良药”


王阳明八岁入学,拜在陆恒门下。成化十八年(1482)王阳明十一岁,随爷爷进京探亲,游至金山寺下,在得月楼中县太爷坐庄,行酒令、对对子,出上联:“螃蟹满身甲胄。”

王阳明在一边吃饱喝足,正望着墙角琢磨心事,墙角上一只蜘蛛在织网,于是他不由得自言自语道:“蜘蛛满腹经纶。”

县太爷听到这个对子,十分惊喜,道:“绝对!这是今天的绝对!”

后为替爷爷解围,又吟诗《金山寺赞》: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技惊四座,众人尽皆赞口不绝!

为人处事要决之二:出口成章,要博观约取,海纳百川,方能有容乃大,遇事能从容应对。

圣贤王阳明留给后人的4条秘决,普通人的逆袭“良药”


成化十九年(1483),王阳明十二岁,拜师辛得理。

辛得理问王阳明:“,你今年十二岁,有什么志向呀?”

王阳明毫不犹豫地回答辛先生:“学圣贤!”

“学圣贤干什么呢?

“做圣贤!”

辛得理听此回答,心头一惊,身子一震。有些惭愧,有些惊奇,甚至有些佩服,他赞许地点了点头。

此后辛得理竭力栽培王阳明,他支持王阳明的武备思想,一张一弛,文武之功,一阴一阳,天地之道。

王阳明也希望有一天能剑胆琴心,持书仗剑平天下!

他埋头苦读,在杭州乡试中举,后任刑部主事。

为人处事要决之三:明确的目标,宏大的理想,以及强大的执行力。

圣贤王阳明留给后人的4条秘决,普通人的逆袭“良药”


王阳明和柯崧林同游九华山,入无相寺。

王阳明问性空和尚:“俗世间,一个人的名字能够反映这个人的志向。那么贵寺这个无相有什么来历?”

性空和尚:“施主读过《金刚经》吗?”

“读过,只是不甚明白。”

“如果明白,自然就没有疑问了。《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无相’就是诸相非相的意思。当年六祖慧能大师,听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

“开悟了什么呢?”

“施主读过《心经》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王阳明诵道。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是《金刚经》五千多字的浓缩。”

“《心经》到底说的什么呢?”

性空和尚双手合十:“正如刚才王施主所言,名字能反映一个人的追求,无相寺是本寺的追求,老衲的法号就是老衲的追求。”

王阳明还有疑惑,就又请教道:“性空法师,这个‘照’怎么照呢?”

“‘照’就是‘心’在看。”

“师父,心怎么能看见呢?”

“这和你们圣人学问要求的是一样的,要力行,要笃行。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

“怎么尝呢?”

“佛家八万四千法门,儒家有四万八千路径,条条路径上九华。”

王阳明继续问道:“性空法师,佛家修习的法门是什么呢?还请和尚指点一二。”

“佛教纲领十六个字: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王阳明若有所悟,法师的话就像一颗种子,深深的扎根在王阳明的心间,为心学的诞生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为人处事要决之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圣贤王阳明留给后人的4条秘决,普通人的逆袭“良药”


在学习中,我们务必要持续稳定的输入,再进行思考后的认真输出,才能完全掌握知识的本质,实现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跃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