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白雲寺,南門進入五臺山第一寺!從五臺山遊客服務中心往五臺山中心區前行,遇到第一座大寺就是白雲寺。白雲寺離五臺山中心區約10公里的路程。

白雲寺位於臺懷鎮到石咀旅遊公路西側,從白雲寺門口的小路西行,可到著名的佛母洞。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白雲寺位置示意圖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白雲寺的漢白玉石雕牌樓

白雲寺坐北朝南,主要由三處院落組成,中間為主院,東西兩翼各有一處院落,為配院。重要建築沿中軸線南北而列,從南往北依次為天王殿(也是山門)、大雄寶殿、三聖殿。東西配院有唸佛堂、客堂、僧舍、五觀堂等,殿堂樓宇兩百餘間,佔地面積約5500平方米。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五臺山白雲寺衛星圖

天王殿同時也是山門,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當心間開拱券式門,券口雕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山門兩邊各有一幅精美的雕刻,東側為東方三聖——藥師佛、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西側為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雕刻精細、衣紋流暢、造型優美、栩栩如生。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白雲寺山門及鐘鼓樓

進入殿內,迎面是大肚彌勒佛,兩山為四大天王,背後是韋陀,韋馱兩足平立,雙手合十,降魔杵平置於手腕之上。

穿過天王殿,進入寺廟,院子雖不大,但感覺很開闊。院內大雄寶殿坐落在1.2米高的須彌座上,面闊七間,單簷廡殿頂,仿唐建築。殿內正中是3尊高大的銅佛像,為三世佛——中間釋迦牟尼,左側藥師佛,右側阿彌陀佛。佛像均高5米,鑄造精細,莊嚴雄偉。佛壇兩邊各有一座居士贈送的萬佛塔,塔為尖狀圓形,上小下大,通身鑲嵌佛像,如打開開關,塔便隨著幽雅悅耳的誦唱聲旋轉起來,每尊佛像背後的燈也會亮起,佛光四射。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大雄寶殿為仿唐建築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大雄寶殿內居士贈送的萬佛塔

三世佛背後是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右側有一尊藏式文殊菩薩,為清代所塑,是該寺唯一的文物,也是未毀之前的白雲寺留給我們的唯一痕跡。

大雄寶殿左右建有配殿,東面為藥師殿,內塑藥師佛、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西面有地藏殿與五百羅漢堂,地藏殿內塑地藏菩薩,兩旁站立著閔公和道明兩位弟子。

穿過大雄寶殿進入第二進院落,該院依山就勢而建,三面山坡上綠樹掩映,風吹過,沙沙作響,顯得頗為幽靜。院內為三聖接引殿,面寬五間,重簷歇山頂,前出廊。殿內供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塑像均為銅鑄。殿兩側繪有淨土宗往生九品果位壁畫。該院大殿背後以及東西兩面均是山,山體削平做牆,山與寺融為一體。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三聖殿重簷歇山頂

在主院西側,為西院,西院為念佛院,院內有一尊高19米的漢白玉立佛,周圍圍有六尊立佛,共為七佛。院落南北長、東西窄,大殿坐北朝南,座落在臺基之上,臺基圍以漢白玉欄杆。大殿面闊五間,重簷歇山頂,四出廊。屋簷上層懸掛匾額曰:“阿彌陀佛接引站”,下層懸掛:“海會念佛圓通寶殿”。當心間與兩次間開門,進入殿內,正面為西方三聖立像——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高大挺拔、面帶微笑、造型優美。殿內周圍圍以立佛48尊,同樣高大,均為接引佛,處處體現著這裡為淨土宗的道場。院內東西兩側均為念佛堂,兩層樓房,是僧人及居士唸佛修行之所。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西院的唸佛堂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接引佛即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阿彌陀佛是淨土宗崇信的佛

白雲寺歷史沿革:

白雲寺始建年代不詳,據說始建於唐代,有位太原道臺母親生病,久治不愈,後有一位過路和尚,到病人床前,舉臂抬手輕輕地在病人上空來回一劃,病母立刻痊癒。感激不盡的道臺母子詢問和尚的身份,和尚說了句“我是五臺山白雲寺的和尚”,說完便離去。心懷感恩之情的道臺前往五臺山尋找白雲寺未果,當走到現在白雲村所在地時,疲憊不堪的道臺仰天長嘆,雙眼淚下並嘆息道:“阿彌陀佛呀,白雲寺到底在何方啊!”這時,在道臺頭上,出現了蓮花狀白雲,道臺抬頭一看,文殊菩薩騎著獅子穩坐在蓮花白雲之上,文殊菩薩向道臺微微一笑。道臺恍然大悟,“啊,原來白雲寺就在於此啊!我知道該幹什麼了!”於是,道臺便發心修建了五臺山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名剎白雲寺!大到什麼程度?民謠雲“先造南山白雲寺,後起西址碧山寺”,意思是白雲寺大到已經到了碧山寺了!可見當時寺廟規模之大。

明顯荒誕不經,只聽聽罷了!

明代鎮澄《清涼山志》中不見有白雲寺的記載,可見,在明代,白雲寺在五臺山名氣並不大。

康熙《御製白雲寺碑》:

白雲寺者,五臺之接待院也。面臨逵(kuí)道,已饒林麓(lù)之觀;後枕巖椒,即是煙霞之宅。……。溯厥由來,亦云舊矣。然而法輪未建,秘境猶湮(yān)。階繡苔錢,難覓雀離之舍;壁留蝸篆(zhuàn)。莫瞻螺髻之容,惟洪構之有期,信勝因之不昧(mèi),朕旁蒐(sōu)竺典,結念名區,特頒內府之金戮,用飾上方之象設。……

可見,在康熙年間,白雲寺“面臨逵道”,“已饒林麓(lù)之觀”“後枕巖椒”,白雲寺位於大道之旁,周圍有樹,背枕山岩,和我們今天是一致的。碑中沒說寺廟建造年代,只說“溯厥由來,亦云舊矣”,但是已經破敗不堪,“秘境猶湮(yān),階繡苔錢,難覓雀離之舍”。

從寺廟碑記、各種山志看,可能建於明代,清朝康熙年間,已經破敗不堪,康熙“特頒內府之金戮”對白雲寺進行了大修,並建造白雲寺行宮。白雲寺最重要的時期就是清代,它是一處帝王行宮所在寺。

《五臺山道路全圖》(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晉政輯要》記載有康雍乾時期皇帝西巡五臺山的行宮分佈,五臺山共有三處行宮、三處尖營和 17處座落。三處行宮指的是臺麓寺行宮、白雲寺行宮及臺懷行宮;三處尖營分別指湧泉寺、金剛庫、寬灘村;17處座落分別指明月池、鎮海寺、千佛洞、金燈寺、金閣寺、清涼寺、顯通寺、羅睺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薩頂、壽寧寺、玉花池、大螺頂、碧山寺、金剛窟及普樂院。座落的建築規模均不太大,以三四間居多,大多依託某一座寺院而建,一般在寺院的某一側或某一角,為一獨立院落。

《西巡盛典》卷13到卷16中收錄了描繪有五臺山16座各類建築的版畫,並用文字在其後詳細記述了建築的信息。這些建築分別是,三處行宮:臺麓寺行宮、白雲寺行宮、臺懷行宮;兩處尖營:湧泉寺、漢河村;11處寺院座落:鎮海寺、顯通寺、羅睺寺、塔院寺、殊像寺、菩薩頂、壽寧寺、玉花池、大螺頂、金剛窟和普樂院。《西巡盛典》記載的是嘉慶西巡五臺山的皇帝行宮建築情況。

可見,在清代,不管是康雍乾時期,還是嘉慶時期,白雲寺均是皇帝西巡五臺山的行宮之一,可以想見當年白雲寺之盛況。清聖祖玄燁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朝拜五臺山時,就有曾在白雲寺住宿的記載,並題寫有《御製白雲寺碑》碑文。乾隆皇帝六度巡禮五臺山,也留有讚美白雲寺的詩篇。

可惜,道光六年(1826)失火,損毀嚴重。在清末,隨著帝王朝山的終止,佛教的衰落,白雲寺逐漸傾頹,抗戰時期,又慘遭日寇蹂躪。

中國近代著名的藏書家、曾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的傅增湘於1936 年遊五臺山,臺麓寺、臺懷、白雲寺 3 處曾一一走遍,“自罷幸後修繕久停,荒圮(pǐ)殆盡”。可見,這個時候還存有白雲寺行宮遺址,但“荒圮殆盡”。

可惜文革時期,慘遭破壞,曾經顯赫一時的白雲寺僅剩殘磚剩瓦。1995年,昌隆法師發心重修寺宇,她四處化緣,到處籌資,歷經6年,於2001年建成現在這座宏大、規整、像設齊備的淨土宗道場,現在白雲寺是一處尼眾院。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晉見之遇見五臺:五臺山諸寺之白雲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