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出上联:“孙行者”,一半学生交白卷,仅有此人得满分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的青睐。它不仅是众人切磋学识的桥梁,也是古人用来娱乐的重要方式。对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文化的创新,大到才子佳人可以以对联交友、小到民间妇人可以用对联抒情,普及度令人叹服!对联虽然只有短短数字,却蕴藏着极高的文化素养,它在后期的发展中演变为春联,开始带有众人的祈福祈祷,由文学模式化身为辞旧迎新的纽带,价值不言而喻!

对联流传至今是必然还是侥幸?看看汉字的经历,就知道它价值几何

提到对联,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寥寥几字、平折对称、朗朗上口、寓意契合,从古至今,因对联发生的趣事数不胜数,它就像一个浩瀚的知识库、包罗万象,有妙趣横生的“最短”对联、有韵味十足的“最懒”对联、也有令人拍手叫好的“名字”对联!对联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地位有目共睹,独一无二的汉字在清末民初都差点被废,唯独对联流传至今,由此可见它的魅力之大!

清华教授出上联:“孙行者”,一半学生交白卷,仅有此人得满分

清末民初是一个文化极为动荡的年代,西方列强侵入中国后,西方的开放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有了激烈的碰撞融合,一些较为激进的人打着救国救民的幌子想要废除诞生于封建时期的汉字。好在一些理智的爱国人士坚决维护汉字的合理性,汉字虽然诞生于封建时期,但它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永不过时!

清华学子和外校学子的角逐,他用三个字令清华学子哑口无言

民国时期出现过很多新鲜事物,大多是在歌颂西方的一些文化,但这期间其实也发生了很多令人捧腹大笑、发人深省的对联事件。清华大学作为莘莘学子的聚集地,才子云集、人才辈出,一个清华的教授在演讲时提出了一个“孙行者”的上联,但是课堂上有一半的学生交了白卷、另一半的学生答非所问,只有一个学生令这位教授刮目相看、众人为他的答案拍手叫好。他所对的下联是什么?又有着怎样的寓意?这位学生后来如何了?

清华教授出上联:“孙行者”,一半学生交白卷,仅有此人得满分

提出“孙行者”上联的名叫陈寅恪,陈教授是著名的文学大师,在文学界的地位有目共睹。他每次到清华上课时都座无虚席,很多外校的学生也前来听课。德高望重的陈寅恪在讲课时突然提出了一个“孙行者”的上联,这个上联令众人始料不及,听到“孙行者”时,很多学生脱口而出:猪八戒、唐三藏,甚至有人说出了“沙师弟、白龙马”等各种奇葩对联。这些回答令众人捧腹大笑,虽然都是出自于西游记的人物,但和“孙行者”相差甚远、词不达意,完全不符合对联的要求。陈教授听到这些答案后大失所望,直到一个穿着朴素的学生答出了“胡适之”的下联时,陈教授才笑逐颜开。

得到陈寅恪青睐后的他怎样了?发展令人震惊

这个穿着朴素的学生回答到:他认孙行者的前身是猴子,而“猢狲”是一个连贯词,用“胡”对应“孙”再合适不过,“行者”是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行往西天取经的路上,一些事也要适可而止。不仅寓意对称、连读音都相当押韵。陈寅恪这个学生颇为满意,很多人听了他的讲解后纷纷鼓掌叫好。能够对上陈教授的对联,可见其文学功底着实不浅。很多人以为这个学生就是清华大学的在校生,其实不然,他只是外校来的一个听客,但才华横溢、才高八斗确实是真。

清华教授出上联:“孙行者”,一半学生交白卷,仅有此人得满分

他叫周祖谟,自幼刻苦努力、发愤图强,本身在文学上就有一定的天赋,加上后期孜孜不倦的坚持,这个学生的文学功底令人惊叹。后来的他不断专研,在文学上的成就不同一般成为了文学界大名鼎鼎的大师。通过多年的努力,他对文学有独特的见解。

清华教授出上联:“孙行者”,一半学生交白卷,仅有此人得满分

很多人说: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英雄不问出身、才子不问出路,周祖谟在短时间内能不卑不亢、有条不紊地回答出了陈教授的上联,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勤于思考、知识储备极高的学生。有人说:通过一个对联并看不出什么,对联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反应能力,或许有的同学对陈教授突如其来的上联提问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就没有回答出来,周祖谟刚好灵感来袭,答了出来。如果是你,你会对出怎样的下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