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游戏害了孩子?还是推卸责任的家长害了孩子?

最是一夜落红泪


这两个因素不是单一影响孩子的,是相互作用影响的孩子,而且都应得到理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媳妇每天在正常上班,疫情期间,我和孩子待在家里(因为我自己开培训机构的,现在也没开始工作)。那么,我现在在家做自媒体,讲课,视频剪辑,发布,但刚开始,很不熟练,所以,足足得花一天时间,我的出发点是为了这个家,能挣点钱,应该没错吧。

好,我的主要精力在工作上,孩子怎么办?我想过把他送到丈母娘家,让他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在那不会让他玩游戏。显然,这不切实际,我良心上也不愿意:第一、疫情没过,进不去村,第二、丈母娘61了,已经带着俩孩子,家里里外都得操心,晚上怕孩子着凉,经常睡不好觉,现在成了神经衰弱,血压也高了,我还给她添麻烦?我自己父母远在他乡,不适应这边,没来,而且,也上年纪了,也不愿拖累他们,再者,孩子放自己身边,能好好监督他学习,性格上也不容易太过霸道。

那么,出于这些考虑,孩子放在了身边,而我又顾不上他,于是家里买了一个iPad,上面有很多游戏,有许多是早教的,还有一些是益智类的,当然,还有乱七八糟的其它游戏,因为没法一直盯着他,他有时候就会玩点乱七八糟的,图个新鲜,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他说出了一些骂人的话,我们听到后,当然生气,控制不住,也会骂他,然后再教育,也听,但过几天就忘,因为我们没有腾出过多时间教育他,重复对他说这样不对,他忘记了。但同时,也发现,他懂了很多,知道父母辛苦了,还会主动给我们倒水喝,而且做一个事情时,很有自己想法,这点我们很欣慰。

这样的事情,这样的家庭,我相信在中国还是普遍存在的。

那么,我们分析下:如果孩子玩些益智游戏,还是对他们有些好处的,所以游戏不能单纯地说害了人,它有两面性;好,如果孩子因为游戏行为举止上出现了差错,我们能怪游戏吗?但它确实存在啊,那是家长错了?我们权衡利弊,已经尽自己所能了,难道要放弃所有去盯着孩子?话虽如此,如果把管理孩子工作再布置得细腻点,有空时就强调他不要玩对他有不好影响的游戏,天天叮嘱,事情就可能得到更大改善。

所以,家长们在管理孩子问题上不够细腻,配合游戏本身引发孩子对它的兴趣,造就了不良后果。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只要以后注意起来,多花那么点时间耐心重复叮嘱,教育,相信孩子会变得积极向上的!


奋进中的阿王


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经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作为两个男孩子的爸爸,我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回想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对我吸引力最大的就是游戏。

从小霸王学习机接触坦克大战开始,初中去网吧玩三角洲部队,联机打红警,再到大学时候玩穿越火线。可以说游戏是我成长过程的伙伴。

有朋友会问,高中时候你玩啥游戏。嘿嘿,高中时候一个星期一下午的假,一个月一天假。时间只够洗澡,剪头发的,有点多余的时间还想要睡觉或者和同学一起去打篮球,踢足球,或者约一下喜欢的女同学。哪还有时间去玩游戏啊!

我承认自己不是学霸,也算不上学渣。之所以没有完全荒废自己,逃课去网吧疯玩,还要感谢我的爸爸。

从小我爸爸就教我打乒乓球。当然现在没有成为职业运动员,要不然也没时间在这里回答问题。虽然后来没有坚持打乒乓球,但是高中时代,喜欢足球篮球,都要感谢当初父亲培养出来的运动细胞。我至今还记得被父亲逼的我留着眼泪改掉无抛起发球的情景。

上大学后,经常玩电脑游戏,很疯狂。远离了父母和老师的管教,又有闲钱,真的是无法约束自己。

现在想想,那时候有更多特长的同学都在练习自己的特长,在学校里享受掌声和同学的敬佩。我们这种屌丝,只能在无人的角落猫着,酸涩的羡慕着。

游戏能打发了无聊,却填补不了空虚

小孩他无聊啊,他不知道什么是空虚寂寞冷啊!游戏它简单啊,输了我再来啊!

小孩他喜欢新鲜的东西啊!我就带我儿子接触新鲜的事物。让他自己去发现有一个爱好发展成了特长之后,那种历经风霜雨雪终于见到彩虹的快乐是游戏不能给的。

有了追求的少年,游戏只能是过客。


懒猫0810


我们都年少过,哪个孩子不爱玩,不会玩的孩子,没有童年。

游戏可以玩,毕竟人不是机器,不能出门的时候,能够慰籍人心的东西不多。而且一天不超过一小时,不足以上瘾。所以凡事都有度,一味地学习和一味地玩耍貌似都不靠谱。

家长高质量的陪伴也必不可少,陪伴不是紧迫盯人,除了学习没别的了,换谁都神烦。一起聊聊喜欢的话题,周末到山清水秀的地方转转,一起玩一些益智游戏。批评时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人身攻击。平时以身作则,你拿起书本,孩子大概率不会拿起手机。总之,父母的三观决定孩子的世界观,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成为那样的人。



悦笔娱谈


  • 1.游戏某些程度上可以益智和放松,如果你没有教会孩子正视游戏,平时全靠你自己约束孩子的行为,而没有锻炼他的自控能力,建议你把家里的电视和手机都丢掉;
  • 2.你沉迷手机的时候,你的孩子都在看,并且被潜移默化了。
  • 家长增强管束效果的十个办法1、尽可能晚的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2、尽可能隐藏电子产品,不让孩子知晓3、家长以身作则,不当着孩子的面玩游戏4、孩子调皮时,不要把玩手机等当作奖励5、多给孩子有趣的图书或参加户外活动6、控制时间与内容,避免游戏的诱惑7、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培养兴趣8、和孩子约法三章,并且依法治家9、让孩子自己赢取玩手机的时间10、让孩子意识到玩手机的危害当然,方法其实是多种多样的,孩子们的特点也是千变万化的,所以到底需要什么方式来管束孩子,大家还需要结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冷橙新视界


    【欧爸动能资深陪伴师】曾经分享了一个案例:

    一个孩子需要用手机,但是他并没有去问他的家人要,而是直接去翻了他妈妈的包,把手机拿出来。

    陪伴师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是不礼貌的。

    孩子很奇怪地看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以前玩手机的时候,他们也是直接从我手里抢我的手机啊。

    孩子的自尊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年龄不分大小,金钱不分多少,权力不分高低,在自尊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才是爱,不平等是伤害。——欧爸
    父母不想让孩子沉迷玩手机,不如在孩子玩手机前和孩子约定好时间,什么时候要把手机还给我,屏幕上有时间提示,到几分钟的时候我会和你提前说。

    这样孩子玩手机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注意现在的时间,我玩手机的时间还有多少,我该什么时候结束,这样孩子就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

    如果父母没有提前给孩子限定时间,孩子会认为你拿走我的手机是不应该的,我还没有玩够。

    当然,和孩子约定好之后孩子仍然不愿意,这时候和他再次强调规则,虽然这时候他很有可能扭过头不看你。

    在拿回手机的过程中,没有强行制止,也没有说教,只有不可逾越的规则和有效的沟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要给孩子增加阻力,让孩子失去动力。而是做到正向互动,给孩子叠加正面的能量,让孩子有动力、有能力去面对这个充满规则的世界。

    但是,你不断地和他强调规则,我们说好了什么时候结束玩手机的时间,循循善诱,不断强调规则的重要性,直到孩子把手机交还给你。

    有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孩子才知道怎么去尊重别人。


    欧爸动能家庭教育


    是推卸责任的家长害了孩子,为什么要冠冕堂皇去怪游戏?

    游戏本来就是供人消遣娱乐的,说是游戏害了孩子,怎么个害法?沉迷游戏无法自拔?那家长为什么不从小教导孩子去正确的使用自制力,树立正确的三观呢?

    我家里有个姐姐,孩子小学,当妈妈带孩子时,孩子表现好时有奖励制度,孩子问妈妈索要的奖励便是玩游戏,妈妈说可以,但是有时间限制哦。我觉得这种讲明道理并且有奖励制度的不错,但是姐夫就不一样,姐夫带孩子就是他玩游戏时或者干别的事情一忙时,就把手机扔给孩子说:“去玩游戏吧。”一玩就是一下午,即便小孩在游戏里学会了脏话,姐夫都不知道。可姐姐在旁陪伴,孩子骂了脏话,及时制止。

    从来没有什么客观的东西去害了孩子,是你的不管教你害了孩子,孩子第一次骂脏话,你不管,他以后就是个脏话连篇的人,不是脏话害了孩子,是你;孩子偷了一分钱,你觉得钱数小不去责罚,以后他的行为就是个小偷行为,是偷东西害了孩子吗?不,是你害了他。


    陆辞


    我是“康睿妈育儿”,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电子设备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网上各类游戏伴随孩子长大。是游戏害了孩子?还是推卸责任的家长害了孩子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游戏本身没罪,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沉迷于游戏的家长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游戏是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让孩子思维更活跃,创新能力增强,视野也更开阔等,坏的一面会让孩子身心都得到损伤或沉迷到不能自拔。所以需要家长讲究方法,宜疏不宜堵。

    一、6岁前尽量让孩子不接触手机、平板游戏。我们大人做好榜样,全家首先规定时间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这个时间可以进行亲子时光。

    二、积极培养亲子阅读习惯,家里要有一个固定的角楼看书或布置好孩子喜欢看书的书房,每天坚持亲子阅读或独自阅读。

    三、经常带领孩子出外活动,认识大自然,让孩子动起来,多结交朋友。

    四、孩子入读小学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提高,叛逆期也越来越明显。这时要坚持和孩子协商、制定合适孩子的游戏时间,即使孩子有时不遵守约定,家长要“温和而坚定”和孩子沟通,坚持原则但又不用语言和行为去伤害孩子的心灵健康。

    五、到了少年期,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经常和孩子谈心,约定好时间玩手机和平板。

    只要我们家长能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同时做到深度陪伴,从小养成阅读、户外活动的好习惯等。那么适当的玩游戏,能让孩子紧张的学习得到放松。

    我是“康睿妈育儿”,如有育儿问题可以关注我!


    康睿妈育儿


    我个人觉得是推卸责任的家长害了孩子。有些游戏可能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起到监护人作用的家长,才是问题的根本。

    1.首先我们要清楚孩子为什么痴迷于游戏?

    为了和同伴交流?为了兴趣?为了打发时间?都有可能。游戏也不是只有坏处,可控的游戏时间里,孩子确实可以得到放松,可以与同伴有更多话题,所以可控的游戏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2.不可控的游戏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是家长的纵容,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给孩子制定合适的边界。对游戏时间、游戏类型做合理的限制,帮助孩子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家长的忽视助长了孩子对游戏的依赖,才会逐渐失控。

    3.家长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最初家长为了孩子不耽误自己玩手机,玩游戏,把游戏推给孩子,缺少陪伴、缺少互动、缺少正面积极的反馈让孩子更迷恋游戏,因为这些都是在游戏中可以获得的。

    所以,游戏是应该受限制,加强管理,但是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家长。


    小小的梦想在发芽


    谢谢提问,凡事都是有双面性的,还是那句话“存在即合理”他存在就有他存在的道理。我们都年少过,哪个孩子不爱玩,不会玩的孩子,没有童年。游戏可能大多数会让有的孩子厌恶学习,一方面是游戏的坑害,另一方面也是家长不负责任的推卸。


    情感践行者


    这个问题在现在生活中很常见,有时我和孩子家长聊天都会听到“哎呀,我家孩子特别爱玩手机”,“我家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我家孩子特别爱看电视”;我个人观点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根据我平常观察发现,家长如果超爱看手机,那么他的孩子也不例外。“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真的说的很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喜欢做什么都在于家长自己的引导。我家孩子四岁了,平常自己很会玩,看电视不超过半个小时,也不经常玩手机,我就经常引导自己的孩子,自己也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培养出来优秀的孩子。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