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微为什么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羽林郎


时势造英雄!

孔明得刘备,是得其势。

孔明得刘备,没能先于曹操占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失其时!

孔明需要什么样的势呢?

有一个有号召力,能让他实现抱负的君主!

刘备老是不要脸的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先不管他真与假,这话一旦说多了,传开了,假的也变成真的了。

以汉室后裔身份号召天下,刘备的号召力是没问题的。

再看刘备能不能让诸葛亮实现他的抱负。

诸葛亮的抱负是什么?

是做管仲乐毅。

说白了,就是想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丞相,亲自规划帝国的蓝图。

如果诸葛亮投靠了曹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么?

不能!

因为曹操手下人才济济,不缺人,曹操自己也是雄才大略,不需要别人为自己的帝国,全权规划!

说白了,在曹操那里,诸葛亮啥也不是!

而刘备就不一样了,除了是个关系户,也就是脸皮厚了,一没人,二没财,诸葛亮就是他手心里的宝!

能三顾茅庐,刘备是得多缺人!

孔明找到了刘备,这就是司马徽说的得其势。

那为什么说孔明失其时呢?

既然孔明失了时,那这个时谁得了呢?

曹操!

曹操把握时机,占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就是得时!

所谓得时,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占据天下财富与人心。

当时中原地区,最有钱,挟天子,又能号令天下。

曹操做到了。

诸葛亮如若想得势也得时,只能是辅助刘备占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是可能么?

诸葛亮还是生的太晚了!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

诸葛亮没能辅助刘备占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司马徽所说的失其时!



茅汇


诚邀。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概要其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作为古人,十分讲究顺天应命,顺势而为。逆天改命者,往往不得善终。那当时天下之势如何呢?

一,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大破袁绍之后,相继夺取冀州和幽州等原袁氏地盘,实力大增,手下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外加天子大义在手,所以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发展潜力来说,基本略等于其他诸侯实力相加之和。如果说统一是天下大势,那曹操则是最为顺势的一位。其实在诸葛亮出关前,曹氏集团正在厉兵秣马,随时进军荆州,有意剑指天下;

另外几路诸侯中,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权割据江东,马腾韩遂独处西凉。用孔明的话来说,就是“留给天下英雄用武的地盘已然不多”。而我们的玄德公仅有新野和樊城两座孤城,手下兵不盈万,将不过关张赵,开局十分不利。

二,除了实力差距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便是人心。诚然,大汉享国400余年,对于知识分子和士绅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凡事分两点,大汉的核心在天子,而此时的天子正握在曹操的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和道德上的号召力,是其他诸侯无法比拟的。也正是由于天子的存在,才使得许多才俊,至少在明面上聚集在天子周围。例如荀彧。而投降的人,也往往可以以归顺大汉的名义,心安理得的从属曹操。反观刘备,虽有皇叔之名,但毕竟政治上还是差皇帝一截。 再者就是北方趋于统一,曹氏施政得当,人心思安。中国的百姓向来注重现实的当下,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才是实际的考虑,至于谁当皇帝,关系不大。仓廪足而知礼节,汉朝400年不假,但自桓帝和灵帝开始,汉室所存的威望已经在一次次的动乱中,慢慢的消磨殆尽,接近崩溃的边缘。无论是士族还是官僚,都已然知晓,大汉现在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基本很难起死回生。只是在还没有完全散架之前,部分人在心存奇迹罢了。按照传统说法,汉朝紫微星移,气数已尽。这个道理,黄承彦明白,司马徽更明白。所以望着孔明远去的背影,才会感叹孔明不得其时,只是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一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临行前,还特意嘱咐童子:一定要打理好那三亩田地,不要荒废了,待其成功之日,自当归隐。 只是没料到,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想来令人唏嘘不已。

但得以宽慰的是,诸葛亮虽不得其时,但正得其主。诸葛亮之主便是刘备。刘备号称汉皇后裔,许昌见驾后,更是一跃而成大汉皇叔,捞足了政治资本。其人以中兴大汉为己任(姑且不论真假),一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执着之精神令人感慨。而其识人之明,驭人之术,翻遍三国,几乎无人出其右。诸葛亮选择刘备,除了刘备礼贤下士,屈尊纡贵之外,我想更多的是两人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有着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刘备本钱虽小,开局也不利,但好在占据皇室道统,关张赵亦是当世猛将,刘备本人又十分谦逊,能力也够,在诸葛亮看来,好好筹谋一番,兴复汉室,不是没有可能。所以隆中下,诸葛亮为刘备清晰的规划了战略:先图荆州,再取益州,外结孙权,内修政治,待逢天下有变,两路同时出兵,攻许昌,复长安,则大业可成。 想着正是这翻话,惊醒了梦中的刘备,当即拜诸葛亮为军师,充分授权,真正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至少明面上)。诸葛亮也得以一展才华,十几年栉风沐雨,殚精竭虑,终究奠定三分天下之局面。


可能有人会问,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曹操或者孙权呢。一者,曹操手下谋臣众多,荀彧,郭嘉,贾诩等都有经世之才,作为后来者很难出人头地。再者,曹操虽然天子在手,但孔明看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投曹,无益于叛汉。而孙权的情况类似,除了没有正统因素,还是因其实力足够,手下也已经人才济济,做不到言听计从。至于刘表,公孙瓒,刘璋 之流,就更难入诸葛亮之眼了。古今所谓当世大才,大部渴求遵从道义,得到明主的重用,使其一展所长。而刘备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诸葛亮对明主的一切幻想。皇室正统,礼贤下士,不昏不聩,言听计从。所以投奔刘备是诸葛亮最好的选择。而后来的发展,也印证了选择之正确。除了东征东吴之外,刘备对于诸葛,真正做到了内不掣肘,外不寻疑。这在其他任何一对君臣,都是无法做到的。司马徽言其“得其主”,实不为过。

不过,刘备的信任,也造成了孔明无法摆脱的桎梏。“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理念,“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大纛,困就了孔明的一生。荆州失守,夷陵大火,旧主驾崩。隆中对战略已然无法维持,只剩下单薄的益州在苦苦支撑。“北定中原,还于旧都”,只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黄粱一梦。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却也实属无奈。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出戏。讲的是王朗与诸葛对骂。其实鄙人觉得王司徒讲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当世时,汉朝已亡是势,曹氏已立,也是势。天下一统,百姓安居乐业,还是势。顺势而为者终,逆势而为者亡。诸葛亮大智之人,并非不懂,而是生不逢时,不得已强行做下去罢了。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观点。我是小叶,高中历史唯一课代表,欢迎点赞关注,互相切磋


小叶观历史


这句话,要拆开来看。为什么说得其主?为什么说不得其时?



什么叫得其主?

一个英明的领导是对于手下是关键性的。仅从三国来讲,优秀的谋士很多,但优秀的主公却并不多。

一个优秀的主公,要能听取意见,还要有一定主见。这其中的度,是很难把握的。曹操很优秀,刘备也很优秀,孙权前期也很优秀。同时,主公还需要和臣子同心同德,有共同的追求。

曹操是个优秀的老板,但是他跟陈宫理念不同,合作的就很不好。曹操和荀彧后期也不太对付。没办法,政治理念不同,目标不一样了。



相比较而言,诸葛亮和刘备的目标就非常统一:兴复汉室。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合作就可以愉快。

那什么又叫不得其时呢?

曹操基本已经统一了大半的领土,天下大半已经净收囊中,三国的开题便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时的汉朝气数已尽,曹操统一天下乃是社会的发展需要。



然而诸葛亮此时出山属于逆天而行,诸葛亮是一个很厉害的军事家政治家,是刘备的好军师,然而刘备却始终想要匡扶汉室,却不知道这种中兴汉室的行为属于逆天而行,无论诸葛亮有多么厉害,也只能暂缓天下的统一,改变不了本质,诸葛亮强行的让天下分为三国,也已经是极限了



尽管诸葛亮似仙似神,却也无法改变天下大势。诸葛亮的一切所为,都是那么无力而不合时宜。汉室不可复,可复也不可守。

关注九山疑,与我一起看东看西!


九山疑


(三国时代的司马先生才是真正高手)

诸葛孔明满腹经纶,聪明绝世,才华横溢,年过三十而不出道。反而独居野外,躬耕田地,饱肚诗书,外出闲游访友论道。他明知当时的乱世之秋,是英雄豪杰纷出的时代,是军兵将士用武,立功创业之时。也是文人谋士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大施才智,服务时代社会,争取功名利益之时。

孔明处事小心谨慎,思虑过多,目光看得远,思想想得广,不计较眼前一时半会的得失,放眼于来长久的利益。其心胸开阔,志向远大,抱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宁可置身事外,放任好闲,也不轻易出山,他并不是孤身自傲,而是故意神仙道骨。

究其原因他此时此刻,还没有遇到明主,没找到可以投靠依托的英明之主。所以他在等待机会和时间,也在等高人的出现。虽然他等的不一定是刘备,等的肯定是刘备样的专人,也就是说刘遇到孔明是偶然也是巧合。

偶然的是刘先遇到司马老先生,在先生的赞美和推荐下,刘才有所心动。而刘在迟迟打不开局面,又处于落难困苦之中,缺兵缺将,缺人才缺地盘之时,必须要得到能人异士的辅助,才有可能打开新局面。

刚开始刘去拜访孔明时,也许还不是真心诚意,首次看到孔明的住处和环境之后,可能才有真正的求拜诸葛亮的想法。而孔明也很有可能故意,考验试探刘的耐力和诚意程度,于是就有一顾二顾三顾茅庐的故事。

孔明终究被刘的诚心真意所打动,紧随其南征北战,建立起蜀汉政权,开创三国局面。而司马先生既了解刘的为人处事,又深知孔明的聪明才知,更知道三顾前后的事实情况,还清楚明白当时的时局,和各方实际势力的强弱,所以就有”孔明得其主”的认可。

"而不得其时,是司马老先的预言或感叹,这也是先生对具体时局和各方势力,作出精准分析后得出的真确感叹。一个大时代的发展或方向,趋势并不因某个人的努力而轻易改变,虽可以改变局部环境,甚至可延缓大势的发生,但无法阻挡历史发展的滚滚宏流。

长江黄河虽曲折不断,依然不改东流大海的雄心壮志。从这方面上看,司马先生要比诸葛孔明,和三国时代所有的能人谋士要高M倍,他才是真正的终极高手。











柔美的风飘悠的云


从古至今,做大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邀诸葛亮出山,得其主,而不得其时正是司马微(水镜先生)对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感慨,今天我们就说一说这句话的前因后果。

第一是天时,公元207年,北方有曹操,南方有刘表,东方有孙权,西方有张鲁,还有如刘璋、马超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刘备在新野的立足尚未稳固,就当时的时势来说,任何一个人都会明白,就天时来说,刘备未站天时,这也是司马微先生感叹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地利,众所周知,古往今来,对于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当时的地理环境分析,刘备所处的新野,处于长江中上游,水陆运输还算发达,对于这样一个地方,说曹操、吕布和孙权等诸侯不想据为己有,我想不太现实,所以从地利上来说,也不利于刘备。

第三是人和,虽然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当时的人口分布,大部分集中在北方,也就是曹操所管辖的地区,还有孙权的江东,刘备的人口储备在当时,是偏弱的,所以也算不上刘备占据了优势。

对于像司马微这样的谋士来说,早就把天下大势分析的很清楚了。或许他和诸葛亮一样,也想追随一位明主建功立业,刘备所表现出来的仁政爱民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希望,但他更明白,大势已定,强求不来,所以他甘愿当一个隐士,对于诸葛亮辅佐刘备,更多的是一种惋惜,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总的来说,历史的发展也见证了刘备的崛起和消亡,也见证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虚城明殇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孔明是诸葛亮的字,本来是琅琊阳都人,年幼时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自从诸葛玄死后,他就一直在隆中隐居,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北方群雄争霸时,荆州处于刘表的治理下,一片祥和,当然诸葛亮所在的隆中,就完全没有世事的纷扰了。与司马徽、庞德公不一样,诸葛亮有很强的政治抱负,时常自比管仲。可以说,诸葛亮在等待一个人,一个值得他辅佐的有为之君。

其实刘表治理荆州时,也喜欢招揽四方的人才,对于荆州内部的有才之人,他也在尽力地邀请。刘表曾经邀请过司马徽以及庞德公等人,但都被拒绝了。诸葛亮虽然在隆中一边耕种一边读书,但他却很关心时势,对于曹操、刘表等人,可谓是非常了解。由于曹操、刘表等人都不是他想要辅佐的对象,因此诸葛亮不愿出山,然后静待明主。

直到刘备的出现,才打破了诸葛亮的平静生活。通过三顾茅庐的盛情,再加上隆中促膝长谈的了解,诸葛亮与刘备惺惺相惜,感觉相见恨晚。于是他答应出山,去协助刘备统一天下。面对诸葛亮与刘备高高兴兴地离开,司马徽感叹道: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

其一:诸葛亮出山时,天下已经大定,发挥空间有限。

自从黄巾起义引发动乱开始,经过了董卓的乱政,再到曹操初步统一北方,中原地区发生了多次大浪淘沙,其中的胜出者曹操牢牢地占据着北方。在隆中长谈时,诸葛亮就指出了很难与曹操争锋。

话说回来,若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诸葛亮就与刘备在一起了,恐怕刘备不会轻易丢掉徐州。昔日刘备在徐州时,有兵有将,就是没有厉害的谋臣,导致与曹操或者吕布相争时,吃了不少亏。有诸葛亮在,刘备或许会牢牢占据徐州,然后向南伺机吞并袁术,向北与曹操相争。如此一来曹操就处于险境了,在刘备与袁绍夹击下,多半会遭到消灭。只要曹操被灭,接下来刘备与袁绍争夺北方的统治权,有诸葛亮的加持,袁绍大概率会失败。如此一来,统一北方的就是刘备了。等到了这一步,中兴汉室的美好愿望就会实现了。司马徽说孔明不得其时,主要指的就是天时。

其二:刘备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时,刘备还只是借居于新野,没有一块地盘。这就很尴尬了,没有地盘,就不能保证兵员的补充和粮草的适时供应。纵观当时的天下,北方的曹操兵强马壮,并虎视眈眈看着荆州;东边的孙权已经占据江东多年,国富而民强;因此刘备所需要的地盘,不要想着从曹操或者孙权手中夺取。此时只剩下荆州或者益州,可以夺取过来成为自己的地盘。在刘备夺取荆州或者益州时,曹操和孙权也没闲着,他们也想要这些地盘,这就加大了难度。由于刘备实力过于弱小,导致诸葛亮很难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要以目前的基础去统一天下,无疑是相当困难。

总之,诸葛亮愿意跟随刘备出山,这是一件好事,终于等到了明主。可是天下的局势却不利于刘备的发展,别说统一天下,就单单争取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都很有难度。这也就是司马徽感叹孔明不得其时的原因。


子正寻道


水镜先生讲,诸葛亮不得其时,这句话深刻的体现出来了当时的时政。不得其时,分为两点

一 三国分为群雄时期和三国鼎立时期,群雄时期到三国鼎立涌现出的英雄谋士数不胜数,这也是大汉天下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文化积累,诸葛亮是人间大才,放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大概都会辅佐君王一统天下,但是诸葛亮偏偏就生在了三国时期,这样的政治环境造就了许多足以堪比诸葛亮的不世大才,贾诩 荀彧 徐庶 程煜 陈宫 周瑜 陆逊 庞统 张松 最可怕的当属司马懿,司马仲达是大忍之人,更是天命之氏,命数里司马家要取得天下,从司马懿的隐忍就能看得出来。诸葛亮生在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尽人事,听天命 ,跟这些人的抗衡让他一生辉煌璀璨,同时也让他尽心猝力,最终还是没能取得天下。可以说,生不逢时。

二 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这个主是刘备,是明主,正主,确不是一统天下的主,可以说能辅佐刘备,是诸葛亮的命数。但是诸葛亮不得志,不得天下,最终也是因为刘备。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条 曹操攻打荆州,攻破江夏,刘备出城而走,众将拼死一搏,如果刘备可以快速出行,带领大军迅速离开,便可以保存实力,而刘备却非要带领全城百姓一起出逃,行动缓慢,损兵折将,这让诸葛亮无计可施,同时也深受刘备的仁政感染。 取益州时,诸葛亮数次建议刘备去打刘璋,取得天府之国成就霸业,这本就是连吴抗曹,三分天下的大计,而刘备总认为刘璋是同宗,不忍相残,导致机会丧失,最后还是牺牲了庞统,才取得了益州。可以说让诸葛亮劳心劳力,空误时光,最后才导致北伐时年岁以高,司马懿又坚守不出,导致病逝五丈原,成为千古遗憾。


马栏山福尔康


我们在看《三国演义》时,有一个片段是曹操的谋士程昱伪造徐母的笔迹写信给徐庶,让徐庶离开刘备归顺曹操。徐庶与刘备挥泪而别,却又中途折返,向刘备推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徐庶告诉刘备:此人乃绝世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这个片段就是“徐元直走马荐诸葛”的故事,之后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

在这当中,刘备还询问过司马徽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在司马徽夸赞完诸葛亮的才能后,便行礼辞别,别走别说:“诸葛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一语成畿,纵观孔明一生也的确是这样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1. 得其主。诸葛孔明出山后,得到刘备的重用,几乎是言听计从。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孔明奇计迭出,将刘备打造成一个英雄人物,开创出了一片基业。孔明也能将自己的平生所学用到极致,作为一个谋士和辅佐者,能有此境界也知足了。
  2. 不得其时。这里说的时应该是“天时”,诸葛孔明六出祁山,费尽心血,都没有成功,最后还病死在五丈原,最后落得个出生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结局。当时的“天时”就是诸葛孔明出山之时,曹操早已经统一北方,也就是说成了大气候,而刘备还是一个没有多少军队的小集团,甚至连属于自己的地盘都没有。除此之位,东吴也崛起了,天下局势错综复杂,即使孔明再有本事,也不能兴复汉室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诸葛孔明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个人是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的。

古今博学


我来回答:

在《三国演义》的记载中,孔明出山后,司马微曾经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就是“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现在无法考究这话是不是历史上司马微真正说过的(如果是司马微说的,那么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战略眼光及谋略不同凡响的人),或者更大概率是这本书的作者自己加进去的(更加衬托孔明有神鬼莫测之机,但是人不能逆天,有一种悲剧色彩)。现在就历史情况来分析下为什么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得其主

顾名思义,得其主就是选择了自己人生事业方面最最适合的那个人进行跟随,诸葛亮与刘备在历史上就是君臣的典范。首先,历史上刘备以枭雄之姿转战天下数十年寸土未有,但仍不失其英雄大志,可见这是一个有很强能力且具有极强好胜心的人,事业虽然屡屡挫折,只能说碰到了比他更厉害的人而已。而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以贤臣典范流传的,拥有超强的战略眼光,极富治国之才,这些都是刘备所不曾拥有的。两个人就像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了一半都是不完整的,合在一起正好互补。

刘备长于军旅,善于临阵指挥,又礼贤下士,在士族中有很强的威望及凝聚力;诸葛亮长于战略,善于理财治国,又忠心耿耿,以一己之力维持蜀汉数十年发展。这两个人在一起,不但在才华、品德等各方面互相补充,更是古今难得的君臣之间的典范。所以说孔明得其主,因为刘备需要诸葛亮的才华,且能使诸葛亮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当时,诸葛亮舍刘备而去其他,顶多也就是个普通的朝臣而已,不一定能拥有在刘备集团所具有的那种人生舞台。


不得其时

刘备君臣都是以恢复汉朝一统天下为终极任务的,但可惜,诸葛亮出山之时,天下已大定。曹操虎踞中原,占有当时天下领土、人口、经济的绝大半,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是拥有压倒性优势的,虽然在赤壁兵败,但只能迟缓其统一进程而已。吴蜀两国一在江南,一处西川,终三国之世未在与中原政权的对抗中获得尺寸之地,不是两国不想,也不是两国缺乏人才,而是客观实力决定了一切。

在那个年代,北方的中原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核心区域,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发展一般都是由北向南进行的,南方无论是军事经济上大部分处于弱势,无力北伐(历史上只有朱元璋曾做到过,但元末的时候南方在经济实力上远远强于北方)。所以官渡之后,曹操一统北方,基本上在北方没有大乱的情况下,其他割据政权很难有能力撼动其统治,全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每读来,都令人感慨良多,自古英雄虽多,如意者十之一二而已。


阿踏米


三顾茅庐之前司马微对刘备是这样讲的"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却在三国鼎立之势尚未形成之时就判定"虽得明主,却不得其时!"水镜先生号称"好好先生",但唯有这两句话却说的清処明了,铿锵有力!这句话通常被许多人用来赞扬诸葛亮,可是如果让诸葛亮听到这句话,诸葛亮估计能气的骂娘。因为以诸葛亮的才能,一统天下才,救济斯民,结束东汉末年的乱世才是他的愿望。


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徽(水镜先生)说诸葛亮“虽得其主,然不得其时”了。

刘备和诸葛亮绝对是绝配。首先从性格上来讲,刘备谦逊,礼贤下士。而且能听得进去意见(膨胀之前)也乐得让比自己强的手下掌握局面,这些条件正好附符合诸葛亮的要求。而且他们两个都是理想主义者,都认为只有恢复汉室才能救天下于水火,可谓是志趣相投。


而且当时曹操已经占据北方,手下能人异士辈出。诸葛亮就算去了也得不到重视,反而会因为嫉妒而受到排挤。至于孙权更是江东系的朝臣牢牢掌握权力。而剩下的刘璋和刘表都是徒有其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已。所以诸葛亮权衡再三也只有刘备值得他选择。

至于不得其时。

其实就更简单了,当时曹操已经占据了天下的重地北方,占据了全国一大半的人口。孙权也靠着长江天险把江东经营得如铁桶一般。可以说,天下之势以成,刘备完全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你以为隆中对是取天下最好的办法吗?那其实是诸葛亮在分析天下形势后提出的最无奈的办法!

谋士才志存在时间、空间和阴阳差。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

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空间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确乎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

但我们很快会发现,程昱、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庞统。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们还存在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会有人违背忠孝、信义,用到权谋或者说阴谋。四人中,统、庶仅善阳谋,亮、昱则兼善阴谋,其中亮又较昱为高。专注阳谋者往往忠顺,精于阴谋者往往逆反。

庞统起初是完全忠于刘备的,他先去东吴寄寓就是为了与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应,决胜赤壁,曲线救刘。所以赤壁大战一结束,庞统就直接来投刘备了。为了不让刘备为难,他是情愿从最底层做起,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果然,他在耒阳以真才实学征服了刘备,孔明也不得不承认庞统高自己十倍。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庞统若真想进入谁的班子,是总能想出办法的。连进门的本事都没有,还敢号称“凤雏”吗?想当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东吴“面试”时冲撞孙权,只不过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开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