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药到香料,从实用到食用:谈胡椒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胡椒”,带着“胡”字,说明这是从外域引进回来了。而我们想要探讨“胡椒与中国社会”,就必然离不开讨论香药和香料。“香药”重在“药”,体现的是它的实用价值;而“香料”重在“料”,体现的是它的食用价值。

从“实用”到“食用”到变化,体现着什么?又对中国古代产生着怎样的影响?接下来由本文揭开胡椒的神秘面纱!

从香药到香料,从实用到食用:谈胡椒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一、 丝绸之路前的人们就已经应用香料

香药”,香料药物到总称,是舶来品,所以又被称为“舶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从阿拉伯国家引进回来的。但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古代的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香料了。这说明在大量的香药引进中国之前,人们就已经对香药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用其熏香

外来香药引进之前,中国本土的香药种类并没有那么多,仅限于蒿、兰、桂、艾等,并且将其制作成香囊随身携带。屈原的《离骚》中也提到了“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买椟还珠”的故事中讲到了楚人用香药将盒子弄得香气扑鼻,最终卖了个好价钱。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习惯利用了香料熏香,从而让自己或物品变得更加美好。

从香药到香料,从实用到食用:谈胡椒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二)用其入药

香药不仅可以“熏香”去味,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先秦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蒿、兰、桂、艾等香药的药用用法。同时,若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那么传统香方的构成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养生之法以及“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其和香的方法可以总结为四句话,即:“十二经络择一行,君臣佐辅辨分明;各取芳草馨香气,纳尽五行香自灵。”香料不仅可以入药,还可以“养性”,这就对后世“用香”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香药到香料,从实用到食用:谈胡椒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三)、用其食用

在先秦时期,香药还都是比较名贵的,普通百姓是不可能食用香药,但是,贵族就例外了。如《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曰:“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王逸注:“桂酒,切桂置酒中也;椒浆,以椒置浆中也。言己供待弥敬,乃以惠草蒸肴,芳兰为藉,进桂酒椒浆,以备五味也。五臣云:蕙、兰、椒、桂,皆取芬芳。”即在祭祀的时候,要把惠草搬入肉中,衬垫上兰草,然后蒸熟,并奉上芳香的用桂皮和花椒泡制的琼浆。当然,香药属于奢侈品,所以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才会食用香料。

从香药到香料,从实用到食用:谈胡椒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二、丝绸之路至明以前的香药

(一)、汉晋时期胡椒的到来与使用

在这个时期,香药也都是非常名贵的。“椒房殿”,窦太后曾经居住的宫殿,墙体是用花椒磨成浆刷的,整个房间芳香四溢,还有防潮防蛀的功效。这就是为了突出对皇后的喜爱,体现着皇后的地位。

从香药到香料,从实用到食用:谈胡椒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由此开通了丝绸之路,从印度引进了许多香药,使得香药的种类变多,而胡椒也是在这个时期流入中国。魏晋时期,官方正史都认为胡椒是通过海运通过波斯人运到中国的,所以又称其为“波斯货”。但实际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输入中国的胡椒,事实上仍以印度胡椒为主”,而波斯人则在这一印度洋的“奢侈品贸易”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

关于胡椒的用法,在魏晋就已经有了详细的记载。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中国最早的药用胡椒的方法,由此我们能看出魏晋时期,就有人曾用胡椒来治霍乱。胡椒不单单有药用价值,在魏晋时期的食用,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喜以食牛羊肉为主,所以在进行烤制的过程中常常会加入胡椒来借味。当然这也仅是少数人在用,毕竟胡椒作为外来物品在当时社会价钱也是非常高的。

(二)、隋唐时期对胡椒的认识进一步发展

公元4世纪以后,印度对我国的贸易出口明显下降,取而代之的则是“波斯人”,到7、8世纪更是达到了贸易的巅峰,而这一时期,正好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唐朝与阿拉伯国家交好,所以胡椒就以朝贡的形式大量的流入中国。

引入之后,便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于是人们纷纷开始研究胡椒的种植、胡椒如何用药等。这时对胡椒的药用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辩证看待。

这一时期的胡椒依然是不可多得的宝贝,毕竟当时的船运并不发达,阿拉伯国家也是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载着胡椒来我朝朝贡。而商队也是需要辗转波折才能将自己的胡椒卖给中国商人,所以可想而知当时的胡椒是一件多么昂贵的奢侈品!

从香药到香料,从实用到食用:谈胡椒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最有名的一个能显示出胡椒昂贵的故事就是唐朝宰相“元载”在家私囤八百石胡椒的故事。其实,元载并非仅囤了胡椒,还有钟乳。他应该是既从养生效益又从经济效益来那个方面来考虑的,具载,元载囤积胡椒是为了与钟乳并食以达到长生的目的。这也是从胡椒的药用价值来考虑的。并且,时人对胡椒仍然认为胡椒带有浓烈的神秘色彩,所以会有“元载”这样的人把胡椒当作神药用来养生。

隋唐时期虽然对胡椒的记载并不完善,但相较于前者——汉晋,也算是有了更新的认识。可能是与唐朝道教横行,这让本就有一层神秘面纱的胡椒更加神秘,所以对其药用价值有了更多的研究。

(三)、宋元胡椒的初步推广

到了宋元时期,胡椒的进口量明显增多。胡椒的来源渠道主要是民间贸易和朝贡,而当时对我国贸易最多的是占城、爪哇和三佛齐。而主要的进口口岸就是广州一带。随着胡椒种植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广州地区的普及,相较于遥远的阿拉伯国家,明显是方便了许多,这就大大降低了成本。

并且,进贡国进贡胡椒等其他香药的数量非常多,这就为胡椒等香药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从香药到香料,从实用到食用:谈胡椒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1、香药征税

由于宋朝香药数量之多,于是民间兴起了买香药的热潮。当然,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限制香药的贩卖,但,聪明的宋朝人以其药用价值进行贩卖,也就管这些香药称为“通行药物”,之后政府只能对这些通行药物征税,从而在那个时期,香药甚至成为了国家财政的支撑。

2、药用价值进一步研究

还有就是在医疗方面,宋代人在胡椒的药用价值上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比如,在《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就记载了与胡椒相关的十四种药方,并且记载了与之相关的各种胡椒的用法。

3、香文化的繁荣

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宋朝时期成功上升成为了一种文化——“香文化”。在《清明上河图》这个展现市井生活的画卷中,在汴梁繁华的街道上就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就有家香铺门前招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甚至在当时对专门篆香的“香人”,也有统一服装的规定。《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梁(开封),“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行业着装各有规矩,香铺里的“香人”则是“顶帽披背”。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到宋代的香事活动已广行于民间,以及“香文化”的普及与繁盛。

4、药用与食用并重

在食用方面,胡椒可算是大显身手了!元代是蒙古族统治,所以习惯了牛羊肉的他们在平时的宴饮中自然是少不了胡椒的作伴。其实,不仅是在平时的吃食上,生病的时候也会在“药膳”中加入胡椒,如《饮食正要》中提到:“治中风头眩,手足无力,筋骨烦痛,言语蹇涩。”这时,胡椒作为“药材”之一,便大显身手。

总之,即使在宋元时期胡椒并不是主要进贡产品,但是,以胡椒为代表的香药在宋元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可能是因为胡椒的进口数量猛增,以及其他香药也同样大规模的进入中国市场导致胡椒变得“亲民”。这种推广不是大范围推广,香药并没有普及到绝大多数的百姓生活中,对大多数人家来说胡椒还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如果你走到一户人家闻到了做饭放胡椒的味道,那么他们家一定是来了尊贵的客人。所以,宋元时期尽管胡椒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它仍然是奢侈品。

三、明朝胡椒的输入与其海外政策密切相关

宋元时期的商品经济促进了胡椒等香药的进口数量不断增长,而到了明朝时期,海禁政策使得香药的输入量存在了问题。香药输入量变得不稳定,每个统治者实行的政策各不相同,输入渠道也从原来的官方和民间变为输入方式多样化。

(一)、明初胡椒输入并不稳定

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 ,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后又在洪武三年、洪武四年建立市舶司,辅助实行海禁政策,专管朝廷贸易,私人海上贸易被禁止。但中国的贸易没有就此停滞,朱元璋不鼓励对外贸易,但是却允许并支持另一种当时——朝贡。

1、胡椒供给越来越少

每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所以,当朱元璋海禁并且鼓励朝贡时,有许多国家因为不想“朝贡”,就放弃了对中国胡椒的输入。明初海进政策还算宽松,所以一些国家还是能在中国捞到一桶金。

但是随着越来越严格的海禁政策,外国对我国的胡椒输入量就减少了,甚至有些国家直接降到了“零”。

从香药到香料,从实用到食用:谈胡椒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有研究者指出,当时向中国输出胡椒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琉球、暹罗、苏门答剌、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齐、苏禄、古里、小葛兰、西洋剌泥国等。他们是通过朱元璋所提倡的“朝贡”的方式,

用胡椒来换取中国的茶叶、丝绸等物品。但是随着海禁政策的严格以及明朝时期与一些周边交好国家关系恶化,向中国供给胡椒的国家也越来越少。

2、胡椒数量先增后少

在宋元时期,由于当时并没有什么“海禁”,反而鼓励出海经商,所以当时胡椒的供给量也是在一直增加,并且,当时的两个途径:民间和政府这两个渠道也都非常的“给力”。宋元两朝胡椒的存储量也是非常的多。

由于国库中原来有大量的胡椒,再加上明初海禁政策松弛,所以胡椒等数量是上升的。但是后来随着海禁政策越来越严格,胡椒输入量减少,而各级贵族还在一直使用胡椒,甚至皇帝将胡椒作为俸禄发放给官员,就更加得使胡椒的数量减少。

(二)、郑和下西洋给胡椒带来了“光明”

明成祖即位后,看到了贸易的凋敝以及国内香药等其他物品严重供应不足的现状,但是,他还想让其他国家都来朝贡自己。所以,他采取了许多方法来“活跃贸易”。

首先,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建造了许多船只。这些举动,让明成祖时期的贸易活跃到了明初时期。但,仅仅是这样当然是不够的。仅仅是开通与东南亚国家的正常交往当然是不够的,他想把自己的贸易扩大到大西洋。

郑和,受皇帝委派,满载着财物和我国的土特产,开始了自己下西洋的旅程。当然,郑和下西洋的直接目的可能不是为了“番物”,但是,他下海回来所带回来的番物确是不少的。这也导致在郑和下西洋回来之后,周边国家朝贡明显增加。当然,郑和下西洋回来也带回了不少的胡椒,所以,这一时期,胡椒的数量激增,胡椒供过于求。

从香药到香料,从实用到食用:谈胡椒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但是,为什么仅仅是胡椒的光明,而不是其他的香料呢?这可能就与统治者的思想观念由很大的关系。明太祖时期,因为严格的海禁政策,熏香等其他香药类的物品供少于求,香药很显然成为了奢侈品;再加上明太祖出身贫寒,崇尚节俭,所以对熏香类的其他香药也是多多少少有些抵制。而胡椒则不同于那些“熏香”。早期的胡椒人们对他的药用价值是十分看重的,到了蒙元统治者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胡椒作为调味品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所以他和那些奢侈品就有了明显的分界。

胡椒体积小,便于运输。再加上,胡椒在其产地所销售的价格是非常便宜的,由此看出了商机,以低价买进胡椒,对国家财政来讲并不是什么压力,让“物以稀为贵”的胡椒在国内以高价卖出去,或作为“奢侈品”赏赐出去,对统治者来说都是一件利大于弊的选择。这种获利最大的事情,当然不会让民间来做。所以即使在明成祖时期胡椒的输入量剧增,但胡椒的输入渠道依旧是官方,民间在严格的海禁政策下贸易依旧是受阻的。

(三)明中后期的私人海上贸易促成了胡椒的转变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明武宗时期,朝廷还想进一步垄断海上贸易,但由于郑和下西洋的远航更加激起了人们想要下海经商的欲望,再加上明代造船技术的进步,民间私人海上贸易愈发蠢蠢欲动。

终于,朝廷抑制不住私人海上贸易,便只好松弛了海禁政策,但要从海上贸易中分利,称“抽分制”。虽然“抽分制”不是始于明武帝,其在洪武时期就有,但广泛应用的时期还是海禁松弛的这一时期。

有了政府光明正大的“保障”,私人海上贸易变成了合法化,而从前的走私贸易则衰落了。沿海贸易数额激增,当然,胡椒就这样轻易的上了私人商船。郑和下西洋所带回来的胡椒就已经让人们知道了胡椒的利润是有多么丰厚,所以,松弛的海禁政策和私商的合法化,恰恰为胡椒的进口提供了机会。就这样,胡椒不再局限于官僚阶层,也逐步走向了民间。

胡椒在社会上的广泛流通也成功引起了朝廷政府的注意,认为抽分制并不能限制私人海上贸易。所以,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海上,都实行了严格的政策——明令禁止私人海上贸易。但,私人海上贸易已然成为“大势所趋”,政府越是实行严厉的政策,民众就越是反抗,即使民间私货屡屡被抓,但这貌似已经成了一种不可对抗的逆流——无法阻挡。到了明穆宗,实行了“隆庆开关”,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 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而这时,胡椒输入的两个通道也是被全面打开,胡椒的在社会的流行程度也真正变成了不可逆转。

从香药到香料,从实用到食用:谈胡椒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伴随着胡椒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在民间的普及,胡椒已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它走进了普通群众的生活,成为了烹饪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所以,胡椒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在之后受国策的影响就小了,再加上随着农业的的进步,在内地也可以广泛种植胡椒。胡椒真正从官僚使用的奢侈品到了人们餐桌上的日用调味品。

四、总结

胡椒是“舶来品”,所以在那个信息不便的时代,人们对胡椒自然加上了“神秘”的外衣。人们最先挖掘的是其药用价值,后才是其食用价值。所以,胡椒是在三个方面逐渐走入寻常人家的。

(一) 从“神秘”到“科学”的转变

胡椒属于香药的一种。但因其是“舶来品”,又价格昂贵、数量有限,所以那个时期的人们就感觉胡椒神秘,但因为不少的本土香药都有药用价值,所以先进的中国人便开始研究其药用价值。随着深入的研究,以及胡椒不断地涌入中国,发现了胡椒的药理作用,这才让胡椒逐步褪去了神秘的外衣。人们更加注重胡椒的药理作用,而非食用,毕竟早期的胡椒价格高昂,又是奢侈品。

(二) 从皇家到官家

宋元时期,胡椒大量涌入了中国,再加上民族饮食习惯,皇帝一般就会把胡椒作为奖赏赏给王公大臣,所以胡椒在一些贵族的餐桌上是可以见到的。但在这之前,胡椒一直活跃在宫廷中,是皇室贵族常用的物品,每日用胡椒焚香。但宋元之后,由于国库中的胡椒数量实在太多,并且在当时胡椒还是奢侈品,所以胡椒就被统治者当成了俸禄发放。明朝“胡椒折俸”的例子屡见不鲜。胡椒就这样下移到了官宦世家。

(三) 从官家到民家

胡椒最开始被百姓熟知也应该是从有关记录胡椒药理的书籍上看到的,毕竟胡椒作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寻常百姓可以用“难能一见”来形容。后又随着胡椒药理的进一步开发,有关胡椒的药膳进一步宣传,百姓也知道了胡椒可食、可用药。

从香药到香料,从实用到食用:谈胡椒在古代中国的演变

尤其是到了明朝,印刷术进一步普及,有关胡椒的记录就更多了。在一些地区胡椒用于做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相关的书籍也就层出不穷。再加上,胡椒的大量输入使胡椒的价格降到了寻常百姓能接受的价位,与相关的书籍相呼应,胡椒也就正式的进入了百姓的餐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