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鸿章真的那么了不起吗?

一只活泼的小猪


李鸿章很能干,但还没有到了不起的程度。

他看到洋人武器装备很好很强,就花钱买了洋枪洋炮。也了解不能光买洋人的,要会自己造,就开办了江南制造局。他知道这需要很多钱,要和洋人竞争,他办了招商局,还聘请了洋买办来管理。他知道打不过洋人,签条约可以讨价还价,他不去朝廷赔的还要多,他一再忍辱负重去谈判,签了一个又一个条约,他心里苦啊!

但他知道洋人除了武器厉害,他们的科学水平更厉害,他却没有办任何新式学堂,宣传新学,为国家培养人才。他办海军,请洋教官,可一有矛盾,他就包庇自己人,赶走了洋教官,使得军队虽然用上了洋枪洋炮,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他请来了洋买办,可又想从中中饱私囊,让手下赶走洋买办,招商局成了自己的小金库。

所以,正如他自己说的,不过是一个糊裱匠,做的事情看起来不少,但没有一个是能让大清摆脱危局的。可能有人会不爽了,你自己来试试看?我能力当然不行,但他有几件事值得商榷:

一,日本先抢琉球,闹出纷争,他想息事宁人,就由着日本去搞,那也算了,但不该送日本十万发子弹吧,这让日本人怎么想?

二,甲午海战爆发,日本人的野心昭然若揭,他又想息事宁人,没料到日本人是打到底的态度,他退回威海军港示弱,没想到被一锅端。要不是他错判形势,甲午战争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吧。比如他可以反客为主,让北洋舰队反向攻击日本本土军港、运输线,动员清朝国内军事力量,摆出登陆日本作战的态势,以日本的国力、人口,他们还能坚持打下去吗?充其量来个朝鲜三八线就差不多了,赔钱是不可能的。

以上两条,不牵涉他的思想和利益,仅仅是个人能力问题。


我是深山里的村夫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历史上李鸿章真的那么了不起么,首先我们先来说说李鸿章,

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死于1901年11月7日享年78岁,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这些呢是李鸿章先生的个人介绍接下来再说李鸿章先生都干了那些事呢,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先生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先生病逝于北京,

这些事呢,是历史上可查的李鸿章先生一生的事迹,当然这些事里面呢有好有坏,而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过一句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这句话说的就是李鸿章先生,而德国的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这也是说李鸿章先生的,当年的慈禧太后更视为,再造玄黄之人,而且还是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

我们从这些人的高度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李鸿章先生在当时中国清政府时期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

可能李鸿章先生在很多人的眼里有很多的评价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我个人认为李鸿章先生是一位很伟大的很了不起的人。

这些就是我个人对李鸿章的了解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旺仔与奶茶vlog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死后还被挖出来用拖拉机拖尸,直到烂。

中国历史上最冤的替罪羊当数李鸿章。

在满清眼里,李鸿章也只是高级跑腿家奴而已。不得不去,又不能乱去。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话,只有老太后有资格说,而且说得理直气壮!其他人你说说看?说卖国,那是不自量力;说爱国,那是自作多情!

宁与友邦,不给家奴。



历史小壮丁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合肥人,字渐甫,号少荃,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建立了淮军和北洋水师,同时也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对他的评价众说风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看他的历史功过也不尽相同,用《走向共和》里说的一句话: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1.塞防和海防之争:李鸿章是主张海防,从英国的两次鸦片战争、日本在远东的扩张以及法国在东南亚的势力扩张来看,李鸿章意识到列强的威胁主要来自海上。在新疆阿古柏(背后是沙俄)叛乱的时候,他认为新疆不过是个不毛之地,就像人的四肢,丧失了无碍于元气,而海防是心脏,丧失了就会死,所以他主张可以丢弃新疆而加强海防建设。左宗棠则主张东边海防西边塞防,二者不可偏废其一,好在慈禧这时候支持了左宗棠,但是朝廷只拨付了500万两白银,一是朝廷确实没钱,二是朝廷不看好这次收复战争。左宗棠在胡雪岩的帮助下筹集了五百多万两白银,也才有了后来左宗棠抬着一副棺材西征新疆,并收回了新疆大部领土(除了伊犁,后来通过谈判从沙俄手里收回了伊犁部分领土,这可是一片宝地啊)。从现在来看,新疆的能源和国土防御对中国的重要性是何其的重大!2.海防建设:正是看到列强由海上而来,李鸿章对海防建设尤其重视,于1874年提出建设南、东、北三洋舰队,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的海防战略。中法战争后,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朝廷于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成了,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军。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了,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至于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原因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现实情况造成的。3.外交:清朝后期的外交主要是由李鸿章出面,这也说明朝廷对他能力的认可,但是成果呢……,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唯一可与列强掰手腕的人才,可是一次也没掰赢过。用他自己的话说“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最后用邓小平爷爷和梁启超的话来总结下,邓爷爷在和铁娘子谈香港问题时说,要是1997年7月1日我们没有按时收回香港主权,那我们共产党人就是李鸿章。梁启超在他所著《李鸿章传》中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东风45


年少不懂李鸿章,老来方知真中堂!

李鸿章被称之为是东方的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之中唯一可与列强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提起他来更是赞不绝口,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这个人是晚清的得力干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主要任务,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北洋海军的创建人。在他的头上有着非常多的名头,随便拿一个出来对于寻常百姓们来说都是通天一样的存在,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年少不懂李鸿章,老来方懂真中堂!李鸿章到底有多么厉害?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清朝的一个续命大臣。1901年李鸿章不幸病逝,当慈禧太后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嚎啕大哭,哭嚷着以后清朝再有什么事情,谁来与我分担呢?可见李鸿章对于清朝和慈禧的重要性。李鸿章的一生几乎都是奉献给了清朝,在他风烛残年的时候甚至还是代表着清廷出面和列强调停,要知道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七十岁了。他的一生之中替慈禧背了无数的黑锅,因此也成为了清朝晚期争议最大的一个人物!

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一首创建的,因为他注意到列强几乎都是从海上过来的,因此向慈禧提出了加强海防的重要性。北洋海军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也提出了陆防的重要性,这个人就是左宗棠,或许是因为历史给李鸿章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当左宗棠顺利的收复了新疆之后,李鸿章这边却是有一点不顺利。在于日本侵略者的甲午海战后,北洋海军几乎是全军覆没,这一切的原因都被算到了李鸿章的头上,毕竟他是北洋水师的创建者!

李鸿章早期是湘军的幕僚,他的政治仕途也是起源于湘军。曾国藩可以说是李鸿章在仕途上面的引路人,正是因为有着曾国藩这样的大树且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李鸿章在仕途上可谓是发展的非常之快。在湘军里面他很快的成为了重要的人物,后来更是奉命去组建了淮军,淮军可以说是李鸿章一手创立的,在镇压捻军起义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定太平天国叛乱的时候,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提携下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自此被朝廷所重视!

在太平天国运动被平息之后,一些清朝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清朝在装备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于是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因此他也被称为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洋务运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一场工业化运动,虽然没有使清朝变得强大起来,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建设。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之中倡导组建了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等,这些工厂的成立更是间接地促进了北洋水师的成立,李鸿章以个人的力量极大的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和军事实力!

在晚晴后期的时候,李鸿章更多的时候是以一个外交官的身份出现的。这个时候的清朝面对列强的侵略时是屡战屡败,而战败就要妥协,妥协就需要谈判。每当这个时候,慈禧太后都会将李鸿章推出来,由他负责和各个列强之间进行斡旋和谈判。因此李鸿章后来常常感叹道:这世间最难写的那就是自己的名字了。每一个赔款割地,丧权辱国的条约上面,几乎都是李鸿章的名字,因为他是慈禧授命的全权大臣。所以李鸿章经常被后人称之为是卖国贼,这也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签字后所得到的称号!

李鸿章晚年的时候清朝甲午海战失败,这时候他又成为了外交大臣远赴日本进行谈判协商。在日本的时候,李鸿章争取各方力量试图能够将局势向着清朝一方,但是那句话说得好,军人们在战场上面得不到的东西,别指望外交官从谈判桌上面拿回来。在日本李鸿章和日方进行了四次谈判,而且在一次谈判的时候甚至是受到了枪击差点一命呜呼。李鸿章更是因为这一次刺杀时间据理力争,减少了一亿两白银的赔款,此后更是发誓再也不踏上日本的土地。


Bingo视频


李鸿章作为清末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在历史上具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按照李鸿章的所作所为,他在清末的发展中,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清末几位大臣和王爷兴起了洋务运动,我们都知道,洋务运动失败了。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李鸿章兴办洋务,创立了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一方面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另一方面说明了李鸿章的渺小。为啥这么说呢,北洋舰队覆灭原因是北洋缺粮少炮,其实就是缺钱,但是李鸿章自己却很有钱。有句话叫做: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就是李鸿章。

但是根据现实,又可以知道,李鸿章这人虽然很贪,但是能力很强。因此,我对他的评价是:李鸿章是个有能力的人,但是不是个了不起的人,李鸿章在关键时刻仍然是顾小家而舍大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小王的一日一练


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怎么研究都有所不足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讲,书写李鸿章的历史,就是书写晚清的历史。

  1900年这年,李鸿章虚岁七十八。他是安徽合肥人,字浙甫,号少荃,世人多称李少荃。 

 传说中发生于李鸿章童年的两个小故事,很能说明李鸿章的性格特点。 

 第一件事,李父曾饲养了一群金鱼,民间有鲤鱼跳龙门的典故,文风颇盛的李家希望子弟们个个能够鲤鱼跳龙门,走出家乡走上光宗耀祖的官场。一天,李父召集一帮子弟们,指着浴缸里的金鱼说,这是某,这是某,将来一定能够光耀门楣﹍﹍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李父忽略了次子李鸿章。心生不满的李鸿章竟然乘人不备,将浴缸里的金鱼全都捏死了。 

 第二件事。一次李鸿章与兄弟们出门玩耍,不慎掉落河中,兄弟们大为惊恐,跑回去找长辈施救,因为李鸿章根本就不会水。心急如焚的父辈赶至河边,见李鸿章悠然自得地仰卧水中,一点事都没有。将其捞上岸一问,李鸿章说我确实不会水,但发现越挣扎越沉的快,于是放平心态,自然就浮上来了。 

 所以,曾国藩曾说李鸿章胆大心细,劲气内敛。这大概是他的性格特征。

  李鸿章是以“年家子”的身份拜曾国藩为师的,曾国藩对天资甚高的李鸿章有很高的评价,说他是“大有用之才”。在曾国藩的指导下,李鸿章第二年便中了举人,1847年又考中二甲十三名进士。那一年是丁未年,开考的丁未科是一次人才大聚会,与李鸿章同中一榜的,后来很多人都成为朝廷的名臣,如状元张之万官至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沈桂芬也官拜军机,马新贻、何璟、沈葆桢、李宗义都做到总督,那位成为龙谦朋友的吴永县令的老师郭嵩焘则成为著名的外交官。 

 这帮“人才”中,成就最显者当然是李鸿章了。  

纵观李鸿章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主军,后半生从事洋务和外交。  

李鸿章中进士后,被授予“庶吉士”分入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院的“研究生”,毕业后才能授予翰林院正七品的编修。成为编修的李鸿章依旧刻苦攻读,在1852年翰林院的大考中成绩第二,受到咸丰皇帝的表彰。一般而言,这是编修获得高官的最佳时机。但李鸿章的仕途却受阻了。因为在帝国的南方,一场前所未有的大乱已成,洪秀全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杀出广西,经湖南直下湖北,进入帝国的腹地。完全腐化的八旗军和绿营根本不是没有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起义军的对手,几乎是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无奈的咸丰帝一口气任命了四十三个团练大臣,希望这些大臣们在家乡组织团练(地主武装)以对抗太平军。 

 这其中就有曾国藩和李鸿章这对师生,不过,曾国藩的级别比李鸿章高的多,李鸿章不过是七品编修,而因母丧守制回籍的曾国藩已是礼部侍郎兼兵部侍郎,是二品大员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这首在李鸿章二十三岁时写的自勉诗表明,李鸿章一直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他的家乡安徽已经大乱,合肥被太平军占领,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三十一岁的李鸿章却不顾危险,离京返回了家乡,组织了乡勇在巢湖一带对抗太平军。第一仗不分胜负,但获得了朝廷的奖赏,七品升为六品,因为当时朝廷接到的都是战败的消息,能打个平手就令皇帝喜出望外了。 

 在这之后,李鸿章对太平军的战争连连获胜:攻克含山,加赏知府衔,赏戴花翎;攻克庐州,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不久,又加赏按察使衔,品级升至四品。

  三年内连升三级。  

但随后的一场败仗,恰好被钦差大臣胜保亲眼看到了李鸿章混杂于败兵中溃逃的惨状,因升迁速度过快而引起忌恨的李鸿章开始听到一些不利于他的传言,甚至指责他“名为团练实则勾结土匪”。虽然没有上官正式弹劾他,但感到在安徽难以作为的李鸿章毅然离开家乡去湖南投靠老师曾国藩去了。  

李鸿章做了曾国藩的高级文案。 

 有足够的证据说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中过的不是那么愉快,其原因是师徒俩性格的不同,曾国藩更喜欢那种木讷寡言狠干的人,要求守纪律,吃苦。而李鸿章性格中更多的是浮滑的因子。一次因为早上睡懒觉得到老师的批评,曾国藩是与幕僚们一同用餐的,迟迟不到的李鸿章屡遭催促,等他来后便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 

 曾国藩对李鸿章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爱。 

 当时,湘军已成气候,收复武昌,占据上游顺江而下逐步收复被太平军占领的要点,收复安徽省会安庆是湘军对太平军作战的一次重大胜利,标志着湘军已经占据了战略优势地位,太平军转入了战略防御。因为受到西面而来的湘军强大压力,定都南京的太平军转向东南扩展生存空间,已经成为大都会的上海便受到了威胁。 

 让李鸿章独当一面的机会到了。  

曾国藩有许多本领和与众不同的想法,办大事以找替手为第一就是他说出来的,究竟是何时动了以李鸿章的淮军来接替湘军的地位不好说,但以获得节制数省军事的前敌统帅曾国藩派李鸿章率淮军赴上海驰援,确实有栽培李鸿章替代自己的想法。而李鸿章就此一飞冲天,成为有地盘有军队的一方诸侯,正是起源于此。 

 李鸿章到上海没有路。路都被太平军严密封锁了。走陆路不说能否击破太平军的阻拦,时间就来不及。唯一的可行的办法是走长江水道,但长江下游自安庆到上海,全在太平军的严密控制下。李鸿章想了一个办法,重金雇佣了洋人的火轮,装载着他的近万人的军队,在太平军的严密监视下穿越数百里长江,抵达上海。如果当时太平军不顾洋船进行拦截攻击的话,历史真的可能改变。

  淮军在上海一战成名,成为了湘军以外的第二支值得朝廷依赖的武装。朝廷是乐于看到这样的局面的,随着湘军对太平军战局的好转,朝廷坚信这场危机已经过去,随之带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湘军的尾大不掉了。现在有了淮军,朝廷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是李鸿章不能不顾及老师的情面。在朝廷的命令和老师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李鸿章还是选择了老师。当曾国荃指挥湘军合围南京久攻不下时,已经攻克苏州的李鸿章不顾朝廷增援南京的严令,愣是按兵不动,不去抢曾九攻克南京的大功,以全与曾氏兄弟的情谊。  

尽管李鸿章忤了朝廷的面子,但在天京被克,太平天国覆灭,李鸿章还是受到了朝廷的重赏:实授江苏巡抚,世袭一等伯,戴双眼花翎。那一年,李鸿章才四十二岁。  然后就进入他人生的第二阶段了,大办洋务。 

 最早意识到中国军事技术落后的是胡林翼。那是个目光远大、才华横溢、情商过人的人。如果没有胡林翼的鼓励和扶持,曾国藩绝对不会成就他后来的功名。但胡林翼去世过早,在湘军攻克安庆的那一年,五十一岁的胡林翼便病故了。据说胡林翼是在与曾国藩、左宗棠一同视察安庆时,看到长江上横冲直撞的英国火轮,口吐鲜血,随后就再没有能康复。胡林翼已经意识到了,真正对中华构成威胁的,不是假模假样崇拜上帝的太平天国,而是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  

随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开始兴办洋务,其目的当然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让在军事装备上已完全落后于西方的大清帝国强大起来。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便显示出与一般的官员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本国的经济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他赶走江苏巡抚薛焕和上海道吴煦后,他便开始大量地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已创办军工企业。他算了一笔账,一发十二磅炮弹要三十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二十两银子,自己造则要便宜的多,干嘛将白花花的银子让洋人赚?从上海的洋枪三局到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李鸿章在洋务运动的路上全力飞奔:第一个机器制造局,第一个电报局,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所陆军武备学堂,第一座海军水师学堂,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以及第一次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这些东西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工业基础,虽然不能全部计入李鸿章的功劳薄,但李鸿章在其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说他是洋务运动第一人,盖不为过。  

但是,一场因朝鲜问题而与日本发生的战争,将李鸿章打入了人生的谷底,虽然就中日战争而言,李鸿章是坚决的反战派,但所处的职务——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则是事实上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战争失败了,朝野将责任归于他一人,李鸿章被革职。假如就此作罢,也不会带来随后巨大的名誉损失,可偏偏朝廷让他去日本马关代表帝国进行议和谈判,不愿意去也得去。为此,李鸿章在日本还挨了一枪,子弹打在李鸿章脸上,卡在脸部的骨头缝里,日本医生没敢在那个部位动刀。受伤后的李鸿章没有回国,而是坚持进行谈判,不过态度强硬起来,迫使日方将三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降低了一个亿﹍﹍  

李鸿章落下了一个汉奸的名声。沉寂了数年,终于在1889年底重新启用,出任了两广总督。也就是半年的光阴,李鸿章再次充当了与甲午战败后一样的角色,不过,这一次他的境况更难。 

 李鸿章对于朝廷委派给他的差事不抱任何的信心,在当今中国,李鸿章自认没有人超越他对洋人的认识,他认为,世界发展至今日,关闭国门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做不到。相反,如果主动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与各国广泛地开展贸易交流,不仅可以富强自己,也变相地制约了列强。他还认为,中国的国防要点已不是西北陆地而是东南海防,中国的现状已没有了绝对封闭的边防。西方列强不但在文化上对中国进行渗透侵蚀,而且存了颠覆与侵占中国的野心。其手段是,一国制造事端,多国一哄而上进行要挟。中国必须对此保持极大的警惕。从商品经济作为观察各国关系的出发点,这种见识,不仅在当时属于凤毛麟角,搁在一百年后也不落后。 

 简单地将其定性于卖国贼,刽子手是一种可笑的浅薄。


历史摆渡人


“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因为我曾经有段时间在研读曾国藩,从曾国藩的一些事迹中,我们可以知道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的关系与人物性格。曾国藩天资愚钝,能有日后成就全凭克己奉公。李鸿章年轻时自称是曾国藩门下最有能力的学生,日后的李鸿章确实是曾国藩最好的学生。他天资聪颖,但耐性不够,而曾国藩的性格与教育方法恰好弥补了他的缺点,当然人无完人。

可以说李鸿章是曾国藩与左宗棠的“结合体”,集才能与智慧于一身。

时势造英雄,清末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造就了谁?毁掉了谁?

——没错,造就了李鸿章,同样也毁掉了李鸿章!

组建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平定捻军、积极开启洋务运动、建设海军等一系列为了强国而做的实事。与外国人在谈判桌上斡旋,虽然结果不如人意,但是那个年代还有谁能胜任?日本当时首相曾评价:“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虽然我们并不稀罕他的评价,这可以看出李鸿章在外国人眼中有一定的地位。

我们不能片面的从他执笔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评价这个人,我们应该从时代背景来分析。当时政治环境腐败;军事设备落后;统治者和人民觉悟低。即使李鸿章不站出来,也会有张鸿章、王鸿章出来签这个字,可能会赔偿的更多,甚至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辛丑条约的签订就可以看出:“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还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梁启超先生对其评价:“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同时也毁掉了李鸿章!

吾辈应正视历史!

吾辈布衣 躬耕九州 香火绵百代 文化炳千秋 —— 布衣


秋刀斩鲑鱼


李鸿章对清政府来说是一大忠臣,对中国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能臣,我们现在诟病他最多的还是他签定了太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对外国侵略者主和不主战,认为他是卖国贼,但殊不知他是在替清朝统治者背黑锅,早年的李鸿章为强国发动洋务运动,后来建立北洋水师,海军实力一跃成为亚洲之首,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都半途而废,北洋水师自建成以后,慈溪他们就再也没有重视过海军,因为经费不足,多年未曾增添过一艘新舰,而这些上层统治者们都熟视无睹,只有李鸿章自己清楚,但实属无奈,等到中日甲午海战时,李鸿章知道日本海军实力远超北洋水师,力主不战,但光绪皇帝坚定主站,甲午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此时的慈溪悔不听李鸿章的话,派李鸿章去马关鉴定条约,但李鸿章在谈判期间遭人袭击,他便以此为筹码,逼得日本减少要求的赔款和领土,牺牲了自己为国家减少了损失。

当慈禧不顾敌我实力差距向列强宣战时,李鸿章接到命令,立即明白此举不行,否则一旦战争打响,国家定当分裂,于是上奏不能执行,同时,为了以防万一,联合其他大臣,搞了个东南互保协定,此举可谓拯救了当时的中国,当慈禧逃亡西安时,他又想到了李鸿章,七十多岁的李鸿章拖着病体跟列强做到了谈判桌前,谈判过程中李鸿章已经开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想尽快地结束谈判,但侵略者狮子大开口提出的10亿两白银的赔偿,李鸿章知道一旦赔款,中国将在再无经济可言,于是他故意装聋作哑,跟列强讨价还价,最后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这便是我们所认为的李鸿章人生的又一大污点:辛丑条约。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列强已经将屠刀架到了清政府脖子上了,要是李鸿章不去谈判,不去背这个骂名,那中国就会面临这被瓜分的风险,那天,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两个月后李鸿章走完了他不为人理解的一生。

所以说李鸿章在历史上真的很了不起,每次在紧要关头都是他挺身而出,来背所有的骂名,但为了国家的完整,为了列强不能瓜分中国他忍了,生在盛世他能辅佐君王干一番事业,但生在清末,他能干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


水壶说历史


李鸿章被称之为是东方的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之中唯一可与列强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提起他来更是赞不绝口,说他是再造玄黄之人。这个人是晚清的得力干将,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主要任务,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北洋海军的创建人。在他的头上有着非常多的名头,随便拿一个出来对于寻常百姓们来说都是通天一样的存在,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年少不懂李鸿章,老来方懂真中堂!李鸿章到底有多么厉害?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清朝的一个续命大臣。1901年李鸿章不幸病逝,当慈禧太后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嚎啕大哭,哭嚷着以后清朝再有什么事情,谁来与我分担呢?可见李鸿章对于清朝和慈禧的重要性。李鸿章的一生几乎都是奉献给了清朝,在他风烛残年的时候甚至还是代表着清廷出面和列强调停,要知道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七十岁了。他的一生之中替慈禧背了无数的黑锅,因此也成为了清朝晚期争议最大的一个人物!

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一首创建的,因为他注意到列强几乎都是从海上过来的,因此向慈禧提出了加强海防的重要性。北洋海军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也提出了陆防的重要性,这个人就是左宗棠,或许是因为历史给李鸿章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当左宗棠顺利的收复了新疆之后,李鸿章这边却是有一点不顺利。在于日本侵略者的甲午海战后,北洋海军几乎是全军覆没,这一切的原因都被算到了李鸿章的头上,毕竟他是北洋水师的创建者!

李鸿章早期是湘军的幕僚,他的政治仕途也是起源于湘军。曾国藩可以说是李鸿章在仕途上面的引路人,正是因为有着曾国藩这样的大树且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李鸿章在仕途上可谓是发展的非常之快。在湘军里面他很快的成为了重要的人物,后来更是奉命去组建了淮军,淮军可以说是李鸿章一手创立的,在镇压捻军起义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平定太平天国叛乱的时候,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提携下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自此被朝廷所重视!

在太平天国运动被平息之后,一些清朝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清朝在装备等方面的不足之处,于是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因此他也被称为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洋务运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一场工业化运动,虽然没有使清朝变得强大起来,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建设。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之中倡导组建了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等,这些工厂的成立更是间接地促进了北洋水师的成立,李鸿章以个人的力量极大的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和军事实力!

在晚晴后期的时候,李鸿章更多的时候是以一个外交官的身份出现的。这个时候的清朝面对列强的侵略时是屡战屡败,而战败就要妥协,妥协就需要谈判。每当这个时候,慈禧太后都会将李鸿章推出来,由他负责和各个列强之间进行斡旋和谈判。因此李鸿章后来常常感叹道:这世间最难写的那就是自己的名字了。每一个赔款割地,丧权辱国的条约上面,几乎都是李鸿章的名字,因为他是慈禧授命的全权大臣。所以李鸿章经常被后人称之为是卖国贼,这也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签字后所得到的称号!

李鸿章晚年的时候清朝甲午海战失败,这时候他又成为了外交大臣远赴日本进行谈判协商。在日本的时候,李鸿章争取各方力量试图能够将局势向着清朝一方,但是那句话说得好,军人们在战场上面得不到的东西,别指望外交官从谈判桌上面拿回来。在日本李鸿章和日方进行了四次谈判,而且在一次谈判的时候甚至是受到了枪击差点一命呜呼。李鸿章更是因为这一次刺杀时间据理力争,减少了一亿两白银的赔款,此后更是发誓再也不踏上日本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