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文化」三家子,中国最后一个满语村


「齐齐哈尔文化」三家子,中国最后一个满语村


在富裕县友谊民族乡,秋收后的三家子村很安静,在曾被称为“前边园,后边殿,中间是个小宫殿”的现代化的农家院落中,家家堆满了收割下来的秸秆,鸭子在院中一步一摇地踱着,奶牛在圈中闭目养神。

外人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安静、偏僻、传统的老村,近些年来,竟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瞩目的踏查圣地,仅仅几年时间,就有西德、丹麦、日本、美国、韩国、苏联、台湾、香港等诸多国家地区百余人次的学者前来考察调研。

这一切,缘于它是满族文化的最后遗存地,除此之外,世界上再没有活的满语存在,人们称该村是满语研究的活化石。

三家子村始建于1689年,因居住着计、孟、陶三大姓而得名。其族人均是水师八旗家属,从吉林宁古塔跟随副都统萨布素戍守北疆而来此定居。现在全村1100口人,60%以上是满族。

三家子村至今保留原始习俗和完整纯正语言,是因为建村300多年以来,它传统、封闭、隔绝,一直疏离于时代之外。

现在,在富裕县乃至整个齐齐哈尔,三家子村都算是富裕的村子。10年间,三家子村发生了巨变,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村民生活、村容村貌。据三家子村村支书卢洪强介绍,目前全村奶牛1500多头,平均单产5吨多,人均鲜奶一项纯收入就达到了3000多万元,砖瓦化率70%,大小型机动车200台,摩托车近100辆。电话、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年轻村民70%以上使用手机,许多村民还用上了宽带上网。

而满族文化和满语在三家子村正一点点地消失。村中的中年人绝大多数能听懂满语,会话却困难,只能说些日常生活用语;少年都不会说满语,个别少年能听懂简单的生活用语。在老辈中,能够非常流利地说满语的仅有3人,能听懂并会说大部分满语的有10人。而这些满语掌握程度较好的人中,绝大多数在50至70岁之间,最大的已80多岁。村中每年能出6、7个大学生,可这些爱学习、头脑聪明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习满语,他们要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去闯荡。

“满语正在消失!”、“抢救满语!”……许多研究满清历史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专家学者们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富裕县政府近年也在积极行动。

现在,村里腾出2000平米的集体用地,筹建满族民居四合院,把村里会说满语的老人集中在四合院沟通交流。这个“满语角”已经立项。

拯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不能停留在主要依靠录像、录音来保存的状态。政府和有关各方面,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满语,学习满语,宣传满语,能够给学习满语的人更多的支持,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探寻更长久的办法来促进满语的保护,让满语的遗忘,停留在消失的最后一瞬。


敖金春 范如宇 齐齐哈尔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贾旭博 郑锐 周长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