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威力顯現 資管行業加速重塑

伴隨“資管新規”和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落地,我國資管行業格局重塑正呈現加速態勢。整體來看,通道、剛兌、資金池等業務較多的機構規模持續下降,如信託計劃、券商資管、基金專戶、期貨資管,而主動管理業務較多的公募、私募基金受到衝擊,銀行理財也受到影響。

新規威力顯現 資管行業加速重塑

中國證券報、中國財富研究院、星石投資日前聯合編著的《2018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報告:迴歸本源與對外開放,大資管時代再啟航》(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資管總規模約124.03萬億元,規模較上一年有所回落。

根據資管新規要求,銀行資管業務的過渡期將延長至2020年年底,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對過渡期結束後仍未到期的非標等存量資產也作出妥善安排,引導金融機構轉回資產負債表內,確保市場穩定。

新規威力顯現 資管行業加速重塑

不過,1月銀行理財未見回升,收益持續跌至4.31%。普益標準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1月,415家銀行共發行了10041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淨值型產品),發行銀行增加7家,產品發行量增加1809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31%,較上期下降0.05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因主動管理業務較多被業內普遍看好的保險資管,1月也出現了明顯下滑。2月19日,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披露2019年1月產品註冊數據。記者梳理發現,當月,12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共註冊各類資產管理產品18項,合計註冊規模282.70億元,同比下降42.58%。

新規威力顯現 資管行業加速重塑

資管新規對各大資管機構的影響持續發酵,按照對資產管理行業的統一監管的精神,重點在於對無法穿透風險的多層嵌套的通道類非標產品的規範,在這一原則下,以非標和通道業務為主要業務內容的各大券商資管公司、基金子公司、私募機構等公司,受到的衝擊最大。據瞭解,部分基金子公司已經宣佈撤銷,相關人員部分被併入母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