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有時,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真正感受到一句話的分量

《論語》中有一段很短的話。每次讀到這裡,我內心總會有很深的感慨。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一個人沒有自己充分顯露真情的機會,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過世的時候吧!”

這是曾參引述孔子的話,孔子說,人平常很少有顯露真情的機會。

進入社會之後,人往往不敢表露真感情,與別人來往都客客氣氣的。越真誠地與人相處,越有可能受騙上當,時間久了,人就學到要處世保守一些,與人也保持一點距離。

所以,孔子希望學生們能學《詩》,以便引發真誠的情感。

假設這些都做到了,但還是覺得自己不夠真誠,孔子說,在父母過世時,就會顯露真情了。

如果一個人在父母過世時,還沒有真正的悲痛,還要去裝腔作勢、擺個樣子,那真不知道這個人是怎麼回事了。


傅佩榮:有時,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真正感受到一句話的分量

每次讀到這裡,我的心裡就很難過,因為非常不幸,我的父母已經過世了。

有了自身深刻的體驗,我才明白,孔子的話真是有道理。

我在大學教書,系裡有教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的老師,有時候難免意見不同,互相指責,很少來往,甚至有點敵對。

平常見面的時候,表面上說“你好”,心裡想的卻是“你怎麼還在,不如早點退休吧!”

儘管是高級知識分子,但人的劣根性也一樣表現出來,我也不例外。

但是在我父親過世時,幾位幾十年都不講話的同事,也來到靈堂拜祭。

就在那一剎那,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一哭泯恩仇。

對方在我父親過世時,願意來靈前三鞠躬,這就是情分。一握手,從此恩怨一筆勾銷,從頭開始。

實在不必在乎彼此學問主張上的差異,

別人對我的長輩尊重,比對我尊重重要多了。

所以,人要常常反思自己的生命,有源有本,懂得感恩。

孔子與朋友來往,朋友送他一輛車、一匹馬,他說一聲謝謝,拿來就用。

但是,如果朋友家裡祭拜祖先,殺一頭豬,分了一塊祭肉給孔子,孔子便鞠躬九十度,作揖拜謝。

祭肉不值幾塊錢,一輛馬車恐怕要幾十萬,孔子的反應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因為孔子重視的是精神上的價值,而非物質上的價值。


傅佩榮:有時,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真正感受到一句話的分量

我自己也設想過,如果有人祭拜祖先,送了一些祭品給我,我會嘀咕,我又不缺這個,大概只會簡單致謝罷了。

但是如果有人送我一輛奔馳車,會是什麼感覺?什麼鞠躬九十度,雙膝發軟都有可能!

所以,我們學儒家真的不要掉以輕心,一段話讀一讀就過去了,好像沒什麼特別的感覺。

但是你設身處地去想一想,孔子做的,你能做得到嗎?

為什麼看孔子做,覺得不費吹灰之力,自己要做到卻很難?

因為我們的重點常常放錯了,把重點放在物質上,而忽略了對祖先、對父母的情感。

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孔子三歲時父親過世,十七歲時母親過世。

也就是說,孔子還沒有成年,就已經父母雙亡了,但他居然把孝順講得這麼貼切。

那是因為他是哲學家——能夠全面瞭解、掌握具體情況,並進行高度的總結、概括,提出對別人有幫助的共同的經驗。

曾參引述孔子的這段話雖然很短,但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我們中國人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重視祭祀祖先。

西方人把它稱為祖先崇拜,將之看作中國人的宗教。

祖先崇拜與儒家的思想可以完全配合。

直到今天,我們仍要重視這種傳統,以及它對我們兩千多年文化的重大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