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老子給世人的一句忠告,讀不懂的人註定要遭遇失敗

有一句話,叫“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基礎打得好,以後的發展就容易。

還有一句話,叫“行百里者半九十”。要走一百里路,走到九十里只能算一半。為什麼?

因為最後十里,才是真正的考驗。

就好像蓋房子,蓋到最後沒有把屋頂加上,一樣住不了。

又如《易經》中的井卦,談到用瓶子從水井裡面提水,拉上來的時候,碰到井口,瓶子碎掉,水流光了,功敗垂成。

這兩句話合起來,就是一個詞,叫做“慎始慎終”。


01 何為慎始慎終

關於“慎始慎終”,《道德經·六十四章》講得很完整,也很生動。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制之於未亂。……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翻譯成白話就是:

情況安定時,容易把握;情況尚無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化解;事物微細時,容易消散。要在事情尚未發生時就處理好,要在禍亂尚未出現時就控制住。……

人們做事,常在快要成功時反而失敗。面對事情結束時,能像開始時那麼謹慎,就不會失敗了。

前面幾句話都是在告訴你,人做任何事情,一開始就要做好。

《易經》坤卦初六說:“履霜,堅冰至”。

腳下踩到霜,就要知道堅冰快來了。

因為霜的陰氣開始凝結,循著規律發展下去,就會出現堅冰。

這說明看待事物要有遠見,要能夠了解它細微的變化。

就好像見到葉落,就知道秋天快到了。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長遠的考慮,就會有迫在眉睫的憂慮,苦難來到時就會措手不及。

譬如,在年底就預先為下一年做好規劃。

有長遠的考慮,才能知道什麼時候會很忙碌,什麼事情應該避開,又要如何調節。

如果這些都可以掌握,那麼即使辛苦忙碌,也知道自己為什麼願意接受,因為事先經過思考和設計,已有心理準備。

不過,最怕答應太多事情,忙得焦頭爛額,搞垮身體。

人要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多少,不要超過那個範圍。


02 為何要慎始慎終

接下來,“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這句話實在太深刻了!

為什麼事情快要成功時,反而會失敗呢?

因為得意忘形。

“哀兵必勝”是何道理?

謹慎小心,到最後一步都不敢大意的人,才可以維持優勢。

所以老子說,能夠慎始慎終,才不會遭致失敗。

我在德國呆過一段時間,發現德國人做事很老實,不會取巧。

譬如街上的人行道,地磚一塊塊鋪得平平整整,每個地方都鋪得很好。

不像臺灣的很多人行道,開始那段鋪得很好,後面就崎嶇不平了,下完雨,一踩下去濺一腳水。

這說明做事的人缺乏一種訓練,太過忽略自己工作的神聖性,留下很多後遺症。

而有些人做事卻讓我很佩服,他能把手邊每樣事情都做得紮實、徹底。

比如修水管,非要把它修得完美,好像修自己家水管一樣。

對於這樣的人,他要再多的工錢,你也樂意給。

西方講企業管理,強調細節決定品質,每個細節做好之後,整體工作才能達到一種完美。

這和老子“慎始慎終”的觀點一致。


03 臨事而懼的道理

不單是老子,孔子也一樣。

有一次,學生子路問他,如果老師統率三軍,要帶哪個學生去啊?

子路心裡一定以為,老師會帶自己,因為他最勇敢。

但是孔子說,你這樣的人比較莽撞,我不願意帶你去。

孔子用“暴虎馮河,死而無悔”來描寫子路。

意思是說,子路空手就要打老虎,徒步就要過河,死了都不後悔。

這樣確實勇敢之極,但是作戰的目的是要取勝,不是說我是敢死隊,死了就完了。

所以孔子說,他要帶“臨事而懼,好謀而成”的人去。

這樣的人遇到事情,非常戒惕謹慎,好好籌劃直到辦成為止;

要麼不做事,要做就要完成,而且要有事先的準備籌劃。


04“慎終”最難做到

事實上,大多數人只能做到“慎始”,做到“慎終”很難。

譬如有些政治人物,從政幾十年還算清廉,但到了要退休了,就開始貪汙。

他們的結果可想而知,非但不能安享晚年,反而要在監獄裡度過殘生,甚至連性命都不保。

對我們一般人,“慎始慎終”是一個做事堅持到底的過程。

譬如做學生,小學生也好,大學生也好,剛開學幾周很用功,但是到了期中考試之後,就開始鬆懈了。

我當老師幾十年,發現學生翹課大多是從學期中間開始的。

這時候就是分出高下的時候了,誰能堅持到最後,誰才比較容易領先。

所謂“強行者有志”,能堅持到底才能成功。

就像跑馬拉松賽一樣,不能跑到終點,前面跑再快也沒用。

做任何事情,結束的時候要和開始時一樣謹慎,這樣事情才能夠圓滿完成。

我們不論處在人生哪個階段,都應該這樣要求自己。

傅佩榮:老子給世人的一句忠告,讀不懂的人註定要遭遇失敗

錄製現場,與梁冬先生暢談《道德經》《易經》

傅佩榮:老子給世人的一句忠告,讀不懂的人註定要遭遇失敗

與梁冬先生合影

傅佩榮:老子給世人的一句忠告,讀不懂的人註定要遭遇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