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道德經給你最高明人生觀的三條建議,讓你告別人生煩惱

我們前面談到老子的宇宙觀,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天地萬物都來自於道,又迴歸於道。

這樣的宇宙觀,會引申出什麼樣的人生觀呢?我們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

01老子的根本關懷


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天下大亂,於是就出現了兩種虛無主義:

第一種是價值上的虛無主義,這是儒家要面對的問題。

天下大亂的環境下,人們無法分辨善惡;即使分辨了善惡,發現也沒有什麼報應,那誰還願意行善避惡呢?

所以孔子就提出一種對人性的看法。

儒家的重點在於掌握人性向善,只要真誠,就有力量由內而發。

所以行善避惡的動力、理由都來自於人性的內在,這樣就可以化解價值上的問題了。

第二種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這種更嚴重,就是道家要面對的問題。

在亂世裡面,死亡隨時會發生,那人為什麼還要認真地活著?

老子的回答很簡單,就是一句話:

傅佩榮:道德經給你最高明人生觀的三條建議,讓你告別人生煩惱

人的生命來自於道,最後迴歸於道,所以人對於生命要珍惜,要好好地活下去,而不用太在意存在上的問題。

莊子發揮老子的思想,講得非常到位,他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意思就是說,那妥善安排我出生的,也將妥善安排我的死亡。

人的生命在道手上,像嬰兒在母親的懷抱裡一樣。

這就是根本的關懷,在老子來說,提出一個“道”的觀念,就可以解決了。

02由“道”來看人生的啟發

從“道”來看人生,會看到什麼?這要從整體來看,從永恆來看。

所謂從整體來看,是從空間上去了解。

我們知道,地球在整個宇宙裡簡直就像一個微塵,而人不要說在宇宙裡,人在地球上也只是萬物之一。

但是老子偏偏怎麼說?

他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說實在,這四句話裡面“天大,地大”我們都沒有意見;把“道大”放第一個,我們也認為可以說得通,因為它是天地萬物的來源;

但是“人亦大”什麼意思呢?人憑什麼說是大呢?

這就是肯定人的認知能力,就是因為人的智慧有可能覺悟。

人一旦悟道的話,不就與“道”一樣大了嗎?

所以莊子的《逍遙遊》一開頭,才會講這樣的故事:

傅佩榮:道德經給你最高明人生觀的三條建議,讓你告別人生煩惱

有一條大魚叫做鯤,它再變成大鳥叫做鵬。

這就是莊子精彩的地方,讓人的生命可以不斷地提升轉化,用這樣的寓言來說明人的“大”在什麼地方。

從永恆來看,是從時間上去了解。

人的生命只是一瞬間而已,所以老子就一直勸我們要努力活得長久,最好能夠“死而不亡”。

這就是老子從“道”來看人生,所帶給我們的啟發:

一方面發現人生非常微小,時間非常的短暫,所以他告訴你,你需要某種修煉,就是智慧的覺悟,才能讓自己與道、與天、與地一樣大。

另一方面,在短短的人生的過程裡,你要珍惜每一刻,讓自己過得平安愉快,能夠“與人無尤,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03老子的具體建議

接著就要落實了,老子有哪些具體的建議呢?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保存本性,善用稟賦。

老子講了“道”之後,還講了“德”。

“德”是萬物從道所獲得的各自的本性;講到人的時候,最好再加上稟賦。

所謂的保存本性,老子設法用很多比喻來說明。

譬如,你要“復歸於嬰兒”,要“復歸於樸”。

就是你不要把自己的本性遺忘了,不要因為感官的作用、慾望的發展,而忘記了人本來是什麼樣。

保存本性的同時,你還要發展稟賦。

因為人不可能獨立生存,從小到大不能脫離社會;

並且各有各的本事,才能夠讓整個團體、整個社會繼續發展下去,這是與稟賦有關的。

人的稟賦最明顯的是什麼?

就是認知能力,一般都是由區分開始,造成各種複雜的情況,尤其是無窮的慾望,再引申出去就是各種複雜的災難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

一方面,人活在人的社會里面,不能脫離人群而生活;

而另一方面,一定要記得,重點在於我們來自於道,又迴歸於道,所以要善用稟賦。

第二點,是動靜有常,慈儉不爭。

說到動靜有常,老子談到人生的時候,不是光講靜,不是要我們去隱居,去脫離世界,而是讓你動靜有常。

“常”這個字就是要順勢而行,你要了解客觀的形勢,自己主觀的條件。

是學生就好好上學,是上班族就好好工作,是企業家就好好開展事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身份,你就要按照客觀的形勢、主觀的條件去發展,這就叫做動靜有常。

“慈、儉、不爭”這三個字,是老子的“三寶”,都是對人生非常具體的啟發。

你如果悟到萬物從道而來,道生了萬物,母親生了孩子,一定是有慈愛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再理解“抱怨以德”“與人無尤”,都很容易掌握了。

儉是什麼?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還提倡聖人要做到“去甚,去奢,去泰”。

這些都是對自己的一種儉約,儉約才能夠保持生命的原貌。

最後講到“不爭”,老子經常說“柔弱勝剛強”“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句話非常重要,“為”代表你要順著條件去發展,順勢而行;

但是要不爭,不爭就是一種自然的柔弱的狀態。

與別人來往的時候,柔弱之外,還要能夠大而化之。

稟賦是人的潛能,可以不斷地開發、發展。

本性保住了,稟賦的發展就不會偏離正確的路,也就是走向與道結合的路,設法悟道。

所以老子談到動靜有常、慈儉不爭,是我們在人生裡面可以不斷去加以驗證的。

第三點,是長生久視,安居樂俗。

先說長生久視,就是能夠活得平安愉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然後活得長久,眼睛一直都是很清楚的。

“久視”兩個字代表你一直活著,並且許多事情看得很清楚。

可以說,你的認知能力從區分經過避難,到達啟明的程度了。

安居樂俗四個字,來自《道德經》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俗”就是平常的生活習俗。

譬如,按照自然界的節氣,按照人類社會所制定的某些節日;

你活在什麼地方,就好好在那個地方安居樂俗;

不用去羨慕別人,也不用去抱怨自己的情況不夠理想。

能做到安居樂俗,人生整個的問題不就少多了嗎?

很多人以為老子的思想偏向消極,事實上不然。

他是告訴你說,人活在世界上,你真正需要的並不是向外追逐物質世界的一切;

而是啟發認知上的一種潛能,從區分到避難到啟明,啟明就是悟道。

一旦悟道,人生所有的煩惱困擾統統沒有了。

綜合上面的內容,我們談老子的人生觀,主要有三點:

首先,老子的根本關懷是要在天下大亂的時候,讓人不要陷入存在上的虛無主義,不要對人的生命感到失望,甚至放棄生存的意願。

然後,由“道”來看人生,是從整體、從永恆來看。

但是人的生命有個特色,他可以由“小”不斷地提升,轉化成為“大”;

他也可以讓自己從活著平安愉快,最後進入到“死而不亡”的境界。

最後給出具體建議:

即保存本性,善用稟賦;動靜有常,慈儉不爭;長生久視,安居樂俗。

傅佩榮:道德經給你最高明人生觀的三條建議,讓你告別人生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