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猖狂至极,曹操的猛将们为何还不上?

三国逐鹿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初次扬名立万就是在汜水关前,著名的“温酒斩华雄”就发生在此时此地。当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来到汜水关前,遭遇了第一次败绩,他们遇到了董卓手下的骁将华雄。在主力开战之前,华雄已经击斩了鲍信的弟弟鲍忠,打败了联军的先锋孙坚,并杀了孙坚手下的大将祖茂,大大挫伤了联军的锐气。

等到联军主力到达后,华雄趁着连战连捷的气势,主动出击,挑战联军。联军先是派出袁术的骁将俞涉,谁知道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接着韩馥派出了著名的上将潘凤,谁知道战不多时,也被华雄斩了。一时间营帐里的众人皆失色,没人应战。

这个时候,关羽挺身而出,他不顾袁氏兄弟的冷嘲热讽,要出战华雄。在曹操的周旋下,关羽出战,斩了华雄。回来的时候,曹操为他壮行的酒还是温的。

我们看到这一段,不禁为关羽的武勇叫好。可是同时心中也有一个疑问,诚如袁术所言,众诸侯无大将了吗,要关羽这样一个马弓手出战?就拿曹操来说,他作为一路诸侯,手下也有将领,就没有一员将领能够出战吗?

其实,曹操手下当时已经有了夏侯惇、夏侯渊、乐进、李典、曹仁、曹洪六员将领,他们都有和华雄一战的能力。尤其是夏侯惇,他在后面的战斗中,多次和吕布交手,虽然不胜,也都全身而退。在濮阳之战中,夏侯惇和吕布手下第一员大将高顺交手,用五六十回合就战败了高顺。因此,至少夏侯惇对华雄是有一战的能力的。

但是,曹操的所有将领都没有出战,反倒是让名不见经传的关羽出战抢了风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这个段落里,明着是众诸侯商议迎战诸侯,暗地里却是暗流涌动,各个诸侯都在暗中博弈,曹操当然也不例外。曹操不派自己的将领出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出于对袁氏兄弟的不满。

我们可以看到联军组织的过程中,曹操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虽然袁绍在朝堂之上敢于顶撞董卓,颇有英雄之气。可是在离开京城之后,董卓给他封个官就安抚住了他。

倒是曹操不惧怕董卓,在回到家乡后,立刻招兵买马,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在曹操的号召下,得到了天下诸侯的响应,才组成了讨伐董卓的联军。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组织能力远远胜过了袁绍。

但是,在联军组成的时候,虽然曹操是联军的组织者,可却失去了领导权。这是因为袁氏兄弟凭借着家族“四世三公”的势力,取得了盟主的地位。曹操为了顾全大局,也认可了这个局面。

可是,袁氏兄弟在联军的整个军事行动中,却是三心二意的。尤其是袁术因为妒忌孙坚的战功,就断绝了孙坚的粮草供给,造成了孙坚的大败。

而关羽在要求出战的时候,袁绍不看关羽的能力,反而先问关羽的出身职务。当袁术知道关羽是马弓手的时候,居然在众人面前责难关羽。这种做派,当然会让天下英雄齿冷。

所以有了孙坚的前车之鉴,曹操根本就不会派自己的将领出战。因为自己的将领比起关羽的出身、职务也好不到哪去,何必自取其辱呢?

二、出于保存实力的原因。

如果说曹操刻意的有保存实力的意图,那是不正确的。因为在董卓撤往长安的时候,各路诸侯都不去追击,只有曹操亲自率领自己的军队去追击。结果中了董卓的埋伏,险些丧命。如果曹操有保存实力的念头,他就不会去追击了。

那么,曹操在汜水关前为什么会保持实力呢?这还是从第一个原因引申来的,那就是对袁氏兄弟的不满,想要和他们进行博弈造成的。

曹操让出盟主之位不是白白让出的。这是因为曹操资历浅,家族势力弱,实力不足造成的。让出盟主的虚名,让袁氏兄弟在这次的联军作战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曹操的主要意图。

袁术不管怎么说,他承担起了供应大军粮草的责任,为大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可是袁绍呢?纯粹的空手而来,平白来得好处的。

我们看看袁绍说的话,“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那么我们就要问袁绍了,你这么大一个盟主,带兵打这么大的战役,居然不带大将,那你来干什么来了?再说,你袁绍有什么要紧的事,比兴兵讨董还重要,居然来不了?你有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连一员都无法跟随你出战,那你究竟怎么想的?

大家都是明眼人,一下子就把袁绍的心思看透了。他只是想利用大家的力量,为自己打天下。他加入联军,只是凭借这自己家族“四世三公”的空名,来为自己捞实利来了。曹操看到这一点,当然不愿意派自己的将领来替袁绍做嫁衣裳了。

三、曹操对自己将领的爱护。

曹操不派自己的将领出战,也是出于对自己将领的爱护。曹操刚开始起兵,他召集的兵马将领都是自己亲族故旧。这些人刚刚从军,大多还都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曹操带领他们参加这一次战争,也是抱着学习锻炼的态度来的。

经历过战争的老兵,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新手,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关羽敢于自告奋勇出战,是因为他在和黄巾军的作战中,已经取得了足够的经验。而曹操的将领大多是新手,猛一下子上战场会犯下很多新手的错误。

在战场上,刀兵无情,如果自己的将领因为经验不足,发生意外的伤亡,曹操是承担不起的。这些将领是他的子弟兵,看家的本钱,所以他不会轻易把他们拿出来。

到后面追击董卓的时候,也印证了曹操的判断。曹操由于出于对诸侯们漠不关心的态度,气愤之下出兵。果不其然的遭受了大败,曹操也险些丧命。这就是新军和久经沙场的老军队之间的差距。

结语:

在汜水关前,面对华雄的挑战,曹操虽然手握几员猛将,但是没有主动请战。这是出于对袁氏兄弟的不满,保存实力的需要,和爱护自己将领的目的。

当关羽请战后,曹操不顾袁氏兄弟的刁难,支持关羽出战。关羽出战斩了华雄,一是解决了联军现有的难题,二是不用损耗自己的实力,何乐不为?

我们看曹操笼络刘关张三兄弟的手段,又是言语褒奖,主持正义,又是斟酒助威,鼓励关羽,又是暗送牛酒,抚慰英雄。相反再看袁氏兄弟的做派,令天下英雄齿冷,他们将来的失败在这一段落中就已经明示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演义中,西凉大将华雄,自告奋勇,镇守汜水关,先后战败孙坚,击杀孙坚部将祖茂,随后连杀余涉和潘凤,不可一世,猖狂至极。而曹操素来以兵多将广著称,他也是讨伐董卓的首倡者,为何没有派出自己的猛将出战呢?

个人认为曹操不派出自己的猛将出战,有下列三个原因。

其一,当时比曹操实力雄厚的诸侯很多,还轮不上曹操多操心。

由于董卓残暴不仁,引起公愤,各地讨伐董卓的诸侯足有十八路。他们分别为: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其中,各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说明袁绍实力雄厚,比一般的郡守兵多将广。还有他的弟弟袁术,虽然仅仅是南阳太守,可是手下也有很多精兵强将,他第一个称帝。除了出生于“四世三公”家族的袁氏兄弟外,江东猛虎孙坚也是骁勇善战之辈,他勇战华雄,还是第一个攻进洛阳的诸侯。

还有公孙瓒,他的“白马义从”也非常厉害,多年和北方游牧民族对战不落下风。此时,曹操的实力和这些人相比,还很弱小,顶多排中上等。虽然华雄击败孙坚,连续斩杀两员盟军战将,可是最强的袁氏兄弟还没有派出大将。因此,曹操没必要强出头。

其二,曹操当时手下大将只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等将,这些人还不一定是华雄的对手。

虽然讨伐董卓是曹操首倡的,可是他根基浅薄。他是在刺杀董卓失败后,连夜逃出京城洛阳。他逃到陈留后,招兵买马。此时,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四位宗亲大将分别带领千余人来到陈留,投到曹操身边。不久,李典、乐进也慕名来投,加入了曹操大军。这六员大将中,大部分以谋略见长,武力都不是太强。他们善于指挥军队作战,是帅才,不是将才。

尤其是在上将潘凤被华雄秒杀后,曹操深感华雄不一般,自认自己的武将们没把握打败华雄。如果曹操派出自己的干将,如夏侯惇、曹仁之流,上了战场,也像上将潘凤一样,被秒杀,那就坏事了。自己的武将牺牲事小,像典韦、许褚等超一流将,此时还不知道在哪呢,还没归顺曹操。如果曹操身边有典韦、许褚之类的当世猛将,或许会派出出战。

有人说,曹操在前,没有在第一时间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将夏侯惇等人出战,是藏私,他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推三阻四,故意保存自己的实力,消耗盟友的实力,好趁火打劫。

这应该是大家错怪曹操了。曹操当年在讨伐董卓的战斗中,还是很卖力的。如他在董卓迁都长安后,各路诸侯畏缩不前时,独自一人带领军队,追杀董卓,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夺回汉献帝,振兴汉室江山。在这场战斗中,曹操还中了董卓断后部队的埋伏,差点命丧当场。如果不是曹洪等人拼死救援,曹操可能提前领饭盒了。

因此,在汜水关前华雄耀武扬威的时候,曹操没有及时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将出战,并不是自己故意保存实力,而是有以上两个原因,当时比曹操实力雄厚的诸侯大有人在,而他的武将也不是以武力见长,所以才没有及时派出武将。关羽自告奋勇,出战华雄,这才解了十八路诸侯的困境。如果不是关羽主动请缨,曹操或许可能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将夏侯惇、夏侯渊等人,碰喷运气。

魁哥说历史


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董卓派遣西凉猛将华雄镇守汜水关。华雄连战连胜,盟军被打得落花流水,那么,做为会盟讨董的发起人――曹操,为什么不派上他麾下的猛将上阵与华雄一决高下呢?咱们看看当时曹操麾下猛将的实力。

曹操行刺董卓未死,借口试马,逃出城去,星夜奔逃,回到陈留后,树起义旗招兵买马,延揽俊才,并矫诏天下,聚集诸侯兴师勤王。


首先投奔到曹操帐下的是阳平卫国人乐进和山阳巨鹿人李典,曹操“皆留为帐前吏”。随后,曹操的本族夏侯惇和夏侯渊兄弟“各引千名壮士来投”。夏侯惇“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他杀了侮辱老师者,逃亡在外,如今闻听曹操起事,前来投奔。“不数日”,曹操的本家曹仁、曹洪两兄弟两人也各领着千余人来投,兄弟俩“弓马熟娴,武艺精通”,也是勇将。

然后就是十八路诸侯会盟了。那么咱们来看看曹操手底下可用的战将,就是这六人: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乐进和李典。

会盟之后,诸侯大军开进,在汜水关遇到了西凉猛将华雄。这个华雄非常厉害,身长九尺,和关羽的身高一样,而且“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兼有虎的威猛,狼的矫健,豹的速度和猿的敏捷。


汜水关前,华雄刀斩鲍忠;梁东夜袭,击破孙坚大营,不数合打跑孙坚,连避两箭;追击过程中刀劈孙坚麾下的大将祖茂;华雄寨前挑战,“不三合”,力斩袁术麾下骁将俞涉,“去不多时”,又斩杀了韩馥麾下的上将潘凤。五战五胜,力斩四将,华雄之勇令人震惊。虽然进入不了超级猛将的行列,但属于较强的一流猛将。

咱们再来分析一下曹操麾下六员战将的武力值。

1.乐进

乐进经常上阵厮杀。战绩还不错:濮阳城之战,与臧霸三十余合战平;与于禁联手敌不住吕布;参与六将围殴,击退吕布;冀州之战射死郭图;射死成廉;汝南之战,被关羽杀败;合淝之战,偷袭孙权,一刀劈断宋谦和贾华的画戟;战不数合,诈败于甘宁;合淝之战,与凌统五十合打平。

我们发现,乐进的两个斩获都是靠弓箭射杀,战阵单挑中并无斩将纪录。乐进最佳的表现是战平了臧霸和凌统,属于一流猛将偏弱。乐进不是华雄的对手,华雄防箭能力很强,梁东之役曾连避孙坚两箭,乐进即使用箭也难取胜。

2.李典

李典的武艺连乐进都不如:羊山之战,生擒黄劭;兖州之战,吓退薛兰;濮阳之战,围殴吕布;穰山之战,与许禇、于禁围攻赵云;新野之战,被赵云十数合杀退;博望坡之战,不敢与关羽交锋,夺路而逃;合淝之战,射杀宋谦;合淝城中,生擒戈定。

李典生擒两人,射死一人,但十几个回合被赵云打跑,说明他的武力值甚至都进入不了一流猛将的行列。他若迎战华雄,必败。

3.曹仁

曹仁是曹魏阵营中少有的帅才,偶尔上阵厮杀,表现也不错:南郡之战,冲阵救牛金,力退徐盛;突围途中,击退蒋钦;十数合,诈败周泰。

曹仁虽仅有三次厮杀,偶露峥嵘所显示出的武力值也令人吃惊。但无一斩获,在一流猛将中,曹仁属于中等偏弱,当在乐进之下。如果他迎战华雄,也会败阵。



4.曹洪

曹洪是个很勇猛的战将,他的表现很不错:羊山之战,步战三四十合平何曼,又诈败以拖刀计斩杀之;南皮之战,乱军中奋勇斩杀袁谭; 南郡之战,二十余合诈败甘宁;三十余合诈败韩当;渭北之战,硬撼马超四五十合,力不能支;下辨之战,三合斩杀任夔。

曹洪能硬撼马超四五十合,方才“气力不加,刀法散乱”,表示得很不错了,但这是在危急形势下拼命超水平发挥而取得的。曹洪的武力值属于中等的一流猛将。但在汜水关时,曹洪尚年少,若迎战华雄,必输。



5.夏侯渊

夏侯渊是个将才,领兵打仗有一套,上阵厮杀也不弱:汝南之战,杀死龚都;汝南之战,被张飞击退;濮阳之战,围殴吕布;渭北之战,杀死成宜;渭北之战,不三合斩杀昌奇;与马超交锋,被马超摆脱追击曹操;平汉中之战,三十合战平杨任,拖刀诈败斩之;数合诈败庞德;定军山之战,二十合战黄忠无结果;争夺对山,被黄忠突袭斩杀。

夏侯渊的武艺不错,能与黄忠战二十合不分胜负,和张郃相当,武力值应属于中等一流猛将。但我们也注意到,夏侯惇未盲之前,夏侯渊从来没有过上阵厮杀。如果他出战华雄,四五十合能顶住,但也无胜算。



6.夏侯惇

在典韦、许禇未投附曹操之前,夏侯惇实际上就是曹魏的第一猛将,他的战绩很优秀:荥阳之战,与吕布交锋,战不数合,飞马回阵;荥阳之战,数合刺死徐荣;濮阳之战,与张辽对阵,吕布忿怒,亲自上阵,说明夏侯惇绝不在下风;濮阳之战,拦截吕布,大雨干扰下双方退兵;寿春之战,不三合刺死桥蕤;六将围殴,击退吕布;徐州之战,四五十合打跑高顺;右眼中箭,拔矢吞睛,刺死曹性;下邳之战,十余合诈败关羽;黄河渡口,与关羽交锋,战不十合被喊停;博望坡之战,十数合赵云诈败。

在曹操起事前期,无疑夏侯惇是军中的第一猛将。能四五十合击败高顺,三战吕布,三战关羽,两战赵云,夏侯惇的武力值无疑属于强一流猛将。 如果夏侯惇在汜水关出战华雄,至少能打个不分胜负。

也就是说,当时在曹操麾下,只有夏侯惇有可能击败华雄。但曹操为什么不派夏侯惇出战呢?反而后来在荥阳之战中,夏侯惇却“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敢和吕布打,却不出战华雄。

所谓的十八路诸侯看起来人多势众,实则各怀鬼胎,如一盘散沙。咱们来看看这些诸侯的表现:孙坚当时依附于袁术,为了摆脱袁术的控制,他主动请缨,出战华雄,以取得军事上的独立权;袁术则看透了孙坚的心思,断绝了他的粮草;在诸侯中,济北相鲍信地位最低,他还想抢功,私下派弟弟抢先出兵;盟主袁绍并未将真正的主力带来,颜良、文丑、麹义皆不在军中,反而悄悄率兵去抄韩馥的老巢冀州;刘岱率领人马突袭乔瑁,杀死乔瑁,收降了其兵马。

董卓退兵迁都,都不愿意去追击,反而都在长安城中四处劫掠,大家都根本没想着国家大计,大汉江山,而是勾心斗角,互相拆台。就在这种形势下,以曹操的诡谲,岂能看不出端倪?保存实力,不是为了防卫董卓,恰恰是为了防卫自己身边的战友啊!

咱们再来看看曾经派将出战华雄、吕布的那些诸侯的结局:

孙坚(前锋),后成众矢之的,被群雄追杀;鲍信(派弟弟鲍信),实力大损,后来与曹操一同镇压黄巾军,陷围战死,曹操救兵来迟;韩馥(派潘凤),冀州被袁绍夺去,四处流离;袁术(派俞涉),被诸侯厌恨,称帝后被群起攻之;王匡(派方悦),被击败,残兵被张杨控制;孔融(派武安国),大将被斩,后来北海被围,四处求救;张杨(派穆顺),部将反叛被杀。公孙瓒(亲战),与袁绍翻脸,后战败身死;曹操率孤军兵追击董卓,被打得落花流水,差点死于非命。

通过这次惨痛的经历,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一个现实:谁特么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这也造成了后来群雄并起,四海烽烟,互相征伐的局面。


馋嘴肥猫铲史官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关东联盟联手讨伐董卓,吕布视关外诸侯如草芥,愿尽斩他们首级献于都门,董卓也正有此意,这时华雄自高奋勇,杀鸡焉用牛刀,华雄也说了斩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于是华雄提马步兵五万带着副将李肃、胡轸去汜水关前迎战。

华雄确实连斩数将,确实有猖狂的资本和实力

汜水关前华雄武艺高强,连斩讨董联盟数将,猖狂至极。

第一战华雄先斩了急功近利的鲍信之弟鲍忠,向董卓报捷。

第二站华雄迎战十八路诸侯的先锋大将江东猛虎孙坚,两人互有胜负,孙坚手下大将程普斩杀了华雄副将胡轸,华雄半夜偷寨,不仅抢得了孙坚的赤帻(裹在头上的头巾),还斩杀了孙坚大将祖茂。

第三战华雄挑着孙坚的赤帻前来挑战,之前连败两阵,士气低落,众诸侯都是低头不语。听闻华雄前来挑战,袁术手下骁将俞涉愿出战,勇气可嘉,但不到三个回合,就被华雄斩于马下,众诸侯的反应是大惊。

第四战听闻俞涉又被华雄斩了,都是大惊,这时冀州太守韩馥说他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于是潘凤提着大斧去迎战华雄了,结果没过一会,哨骑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诸侯的反应是失色。

华雄这一出场果然如他之前夸下的海口一样,众诸侯都是草芥,华雄的武艺可以说是非常强的了。那么真的就没有人可敌华雄了吗?不是,作为盟主的袁绍说了,若是颜良文丑有一人在此,定可斩华雄,颜良文丑干啥去了,记得没错的话好像是押运粮草未归。

那么曹操作为讨董联盟的倡导者,曹操手下当时也有夏侯惇、夏侯渊、乐进、李典、曹仁、曹洪这几员猛将,为何不上场为众诸侯长脸呢?

我试着分析下曹操是否有保存实力的可能性,这里面肯定有。

其一:当华雄连斩数将时,前面讲到众诸侯的表情变化,孙坚败于华雄令众人始料不及,孙坚是个令董卓都非常忌惮的猛将,当时大家的想法连孙坚都败了,想必这个华雄比孙坚更勇猛,曹操估计也是这样想的。

其二:华雄连斩俞涉、潘凤时,众人的反应是大惊道失色。可以说是要不是后来的关羽出战,就凭华雄就可以拦住十八路诸侯,曹操敬酒给关羽,也是对关羽的实力抱有怀疑,所以提醒关羽借酒壮胆。

其三:华雄武艺不错,曹操虽然带着六员猛将,但曹操也没有把握这几个人谁是华雄的对手。毕竟这些人投奔曹操时并没有经历过多少战役,曹操总不能把辛苦招来的几个人全都赔进去吧,还是静观其变比较好。

其四:在十八路诸侯当中,都是一方刺史或太守,曹操是代理奋武将军,可以说地位和话语权并没有多大。当时的盟主和众诸侯也没有发表意见,曹操也不好喧宾夺主。如果其他诸侯都有武将出战华雄,曹操再派将出战也为时不晚。

总结:华雄再汜水关前猖狂,是有非常强的实力的。曹操不是不想上,一是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战胜华雄,多次战败士气更加低落。二是曹操并没有多少话语权,连其他诸侯面对华雄都无可奈何,曹操干着急也没用啊。三是曹操当时兵微将寡,把大将都拼完了,后面就没有曹操什么事了,曹操就可以回沛国谯县老家了。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喜欢的朋友如果关注我想必是极好的。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曹操的猛将为何不上?既然提到这个问题,那就只能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分析了。我认为是曹操想保存实力,另外诛杀华雄对于曹操而言实在没有什么实质性利益可言。

第一:实力太弱

首先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返回陈留,通过其父和陈留巨富卫弘的资助下,开始组建自己的第一支军队,可以说是耗尽家财。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曹操起兵初期都有哪些将领吧。分别是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相信也不用我介绍,这六个人的实力不弱,比所谓的名将潘凤,俞涉要强的多。

一方面好不容易拉扯起来的军队也不过千人,能用的人也都是家族子弟。和其余诸侯相比,实在太弱。《三国演义》记载:

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另外一点,天下皆知曹孟德刺杀董卓的事情,并且还带来天子的讨贼檄文,此时的曹操完全有资格稳坐一镇诸侯之位。这也是为什么关羽会出战华雄的原因,刘备三人根本不能进入众人的眼中,所谓的汉室后裔,不过一席空话,实力才是关键。所以,又何必冒损失的风险,与那些家大业大的各路诸侯相比,他实在是输不起。

第二:没有意义

读《三国演义》都知道曹操是奸雄,这个时候正好能体现他的“奸”。在各路诸侯会盟时,就已经确定盟主之位是袁绍。所以即使曹操的部下打败了华雄,对于他来说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利益,袁绍也不可能将盟主之位转给曹操。而后来,在董卓迁都长安,各路诸侯停滞不前,却唯独曹操敢单独追击呢。因为天子!如果曹操成功了,那么他就是第一大功臣,所有损失也就不算什么了。

所以我认为,曹操无动于衷的原因是他想要保存实力,以寻得实质性利益。


五毛侃史


答:华雄在汜水关前嚣张跋扈,曹操手下的猛将为何不上马应战而让关羽扬名立万,大大地露了一把脸呢?

这样的问题,我一般都会从现实和想象两方面进行剖析。

现实,指的就是事件的真实经过。

想象,指的是小说家的篡改编造。

先来说现实。

话说,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关东豪杰结盟起兵讨董卓,大家公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

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也起兵赶来了。

联军声势浩大,但各联军首脑却各怀心事,谁都不肯做那出头的檐子,一心寻思着保存实力,每日置酒高会,彼此观望。

曹操、孙坚和河内太守王匡是豪杰中的新俊,看不惯那些老牌诸侯的滑头做法,率自己的军队出战了。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记载:董卓派遣步骑数万人攻击孙坚,孙坚行酒谈笑,神态自若,从容调遣部曲整顿行阵。董卓的军队遥见孙坚军容整肃,不敢轻举妄动,徐徐引还。孙坚因此移军进逼,屯军于梁县之东。董卓军趁其立足未稳,杀了个回马枪。孙坚军一下子就崩溃了。孙坚领数十骑溃围而出,为摆脱险情,不得不让亲将祖茂戴了自己的头帻引开追兵,异常狼狈。逃到了梁县之西的阳人,孙坚收集起散卒,回身迎击军,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

看,华雄并没有在汜水关前猖狂撒野,他是被孙坚斩杀的。

也就是说,“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情节完全是《三国演义》的虚构。

按照《三国演义》的写法,关羽当时是公孙瓒帐下的一个弓马手。

但关东豪杰会兵洛阳时,公孙瓒还在幽州,并没有前来会合。而刘备这时也还没有依附公孙瓒,就算公孙瓒来了,他们哥仨也不可能跟随公孙瓒前来。

那段时间,刘备大概还在下密为县丞,或在高唐为县尉、县令。

现实既然是这样,那么,小说家为什么要把孙坚斩华雄这一战功转嫁到关羽头上去呢?

目的是“造神”。

《三国演义》里面有三大主角、两尊大神。

这三大主角分别是:诸葛亮、关羽、曹操。

这两尊大神分别是:诸葛亮、关羽。

为了塑造关羽的战神形象,《三国演义》作了许多移花接木的情节安排,斩华雄便是其中之一。

另外,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写了关羽手杀车胄、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写“擂鼓三声斩蔡阳”的壮举,都是不存在的。查《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可知,车胄、蔡阳都是刘备所杀。

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还可以知道,人们常说的“斩颜良、诛文丑”中的文丑,也不是关羽诛的,而是死于曹操挥军冲杀之中。


覃仕勇说史


不得不承认,董卓的部将华雄确实勇猛,

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原本是吕布请战,但账下的华雄挺身而出“杀鸡焉用牛刀?不必温候有劳虎威,五观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听华雄的口气,完全没有把诸侯联军放在眼里,如果华雄没有两把刷子,也不敢说如此的大话。

华雄狂妄确实有狂妄的理由,第一阵就斩杀了济北相鲍信的弟弟鲍忠,并夜袭孙坚大营,斩杀孙坚的大将祖茂,大败孙坚,孙坚狼狈逃窜,连头盔都成为了华雄的战利品,华雄有勇有谋,非同一般。

华雄趁胜追击,挑着孙坚的头盔挑战诸侯联军,三个回合斩杀了袁术的大将俞涉,太守韩馥的上将潘凤也被斩了,估计没有撑过十回合。众诸侯是大惊失色。华雄端的是十分了得。

华雄连胜几阵,更加的耀武扬威。眼看诸侯联军再也没有人敢出战单挑华雄了,盟主袁绍感慨的说“吾上将颜良、文丑催军末回,得一人在此,和惧华雄。”

曹操是联合诸侯讨伐董卓的发起者,在这个紧急关头按理说应该挺身而出,但此时的曹操兵微将寡,心有余人力不足,曹操并不是和他请来的各路刺史和太守一样,这些刺史太守们独霸一方,有自己的兵将,曹操只不过是担任朝廷的骁骑校尉这个官职,手上并没有一兵一卒。曹操刺杀董卓失败以后逃回陈留,才招兵买马,总共招了五千兵马,手下大将只有乐进、同族兄弟夏侯惇、夏侯渊、曹操的兄弟曹洪、曹仁,再加上一个李典。这几个大将虽然是曹操的猛将,但也是在以后的战斗中逐渐成长的,如今他们投曹操时间不长,肯定没有上阵杀敌的经验,况且,董卓的西凉军历来勇猛,这几个人还真的没有把握赢华雄,于是,大家集体沉默了。

幸亏关羽斩了华雄,帮曹操解了燃眉之急,曹操心里一定很感激关羽。所以,曹操私下里牵牛送酒慰问刘关张三人。也就是从那时起,曹操对关羽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智者无疆风清扬


《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虽属义举,但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曹操是倡导者,当然也是讨伐董卓的中坚力量。但当时的曹操势力尚弱,军不过几千,将不过两曹两夏侯,外加李典、乐进,且六将充其量也不过二流的本事。当一流的勇将华雄连斩数将之后,曹操深知部将非华雄之对手,因此也不敢造次。倒是袁绍感叹"若颜良、文丑一人在,何惧华雄"。从中也可看出众诸侯虽然同床异梦,但也有派出部将应敌者。象俞涉、潘风、武安国等,也看到了众诸侯缺少栋梁之才。更能照射出东汉末年,重门第、贪虚名,实无真才实学的等级阀门观念做祟社会风气。民谣曰:"清白寒素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当实的写照。如冢中枯骨"袁术者仗着门第身份,狐假虎威,自然看不起马弓手关羽。不然也不会不自量就去称帝,手下能上战场的也就纪灵一人而已,真是不自量力。曹操能够笑到最后,就因为能″知己知彼",不让部下做无谓的牺牲。


天山月3


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脍炙人口,但是当时华雄汜水关猖狂至极,号称猛将如云的曹操手下怎么不出战呢?下面就先盘点一下华雄的武艺,及当时曹操的带去的大将。

华雄的战绩及武艺水平

华雄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是董卓手下的一员猛将。华雄出场不久就被关羽给斩杀了,但是短暂的时间表现其实相当不错。

斩鲍忠:济北相鲍信的弟弟鲍忠为了抢功,带领三千人马,径抄小路,来到汜水关,结果华雄出战一合就将鲍忠斩落马下。

败孙坚杀祖茂:华雄夜袭孙坚大营,孙坚溃败,逃亡的时候孙坚的大将祖茂掩护主公撤退,在树林后伏击华雄,结果被华雄大喝一生一合就给斩杀了。

斩俞涉:华雄在关前叫阵,袁术的大将俞涉出战,结果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就被华雄斩了。

斩潘凤:看着华雄神勇,太守韩馥大怒说:“上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潘凤手提大斧上马,不多时候,探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华雄出场连续斩杀鲍忠、祖茂、俞涉、潘凤四将,很是神勇,尤其是祖茂当时和程普、黄盖、韩当并为孙坚四大将军,结果一合就被华雄斩杀,可见华雄的武艺在一流武将中也是属于较强的。

华雄的武艺是一流强的水平,极难对付。

曹操汜水关大战带去了那些大将

华雄猖狂,袁绍哀叹说他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否则何惧华雄,这些诸侯中除了袁绍,以及寄居公孙瓒的刘备外,曹操也有不少人才,按理说曹操人才济济区区一个华雄还是不应该怕的,其实不然,此时的曹操人才也很缺乏。

按照曹操强势时期是不惧怕华雄的,比如典韦、许褚这两人任何一人都可以轻松击败华雄,但是汜水关时期曹操的人才库还没有完善大批的人才还没有加入。

曹操在讨伐董卓时期,以后的那些猛将大部分都不在,张辽此时还是董卓部将,张郃还在冀州做官,典韦、许褚都还在当游侠,他的黄须儿曹彰这个时候才一岁,庞德还在西凉任官,徐晃还是军阀杨奉帐下的大将。

算来算去曹老板这个时候手下有战斗力的武将都是自己起兵的时候加入的那些宗室,主要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以及投靠的李典、乐进,可堪大用的就是这六人。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谁可与华雄一战?

李典VS华雄:李典是个优秀的统兵大将,但是武艺只能算是二流,曾经十合就被赵云杀败,汝南大战许褚、李典、于禁三人都拿赵云没有办法,李典肯定非华雄对手。

乐进VS华雄:乐进也是个统兵的名将,武艺也不错,但是却算不上一流,合肥大战和东吴凌统大战数十合平,乐进的武艺最多是个准一流,自然也非华雄对手。

曹洪VS华雄:曹洪单挑比较玩命,比如为了救曹操居然和马超血战几十合全身带伤的跑回来,但是曹洪二十合被甘宁击败过,所以上限也就是一个准一流武将,非华雄对手。

曹仁VS华雄:曹仁是统兵大将,从曹仁见了关平都要逃跑的表现来看,曹仁武艺也撑死就是准一流,也不是华雄对手。

夏侯渊VS华雄:夏侯渊弓马娴熟,武艺不错,夏侯渊曾经和黄忠第一次交手三十合平,但是之后被黄忠突袭一合斩杀,也曾经被马超击败过,所以夏侯渊武艺只能算是一流武将中中等的,和华雄对战五六十合问题不大,但是百合内华雄恐怕就会战优。

夏侯惇VS华雄:夏侯惇武艺很不错,讨伐吕布时五十合杀败了猛将高顺,被曹性射上眼睛后拔出箭头吃掉箭头带出的眼睛,然后一枪捅死了看到心惊胆战的曹性。夏侯惇汜水关的时候尚不是独眼龙,处在最好的状态,属于一流名将中的强将,夏侯惇和华雄的武艺应该旗鼓相当。

算下来曹操带去的武将只有夏侯惇一人可以和华雄一战,但是考虑到战绩夏侯惇和华雄武艺旗鼓相当,必然是一场激战,而华雄刚刚连续斩杀盟军大将,正是气焰最嚣张的时候,所以即使曹操当时手下唯一能和华雄一战的夏侯惇去,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平手,也不排除翻船被华雄击败。

所以汜水关大战曹操带去的班底远没有后来强大,面对一流强将华雄无人敢去迎战也是情理之中的。


我家的猫叫皮蛋


当时曹操手下众将是真心没把握,所以不敢出去迎战华雄。

关羽温酒斩华雄也是大家熟知的三国故事,作为这个故事里重要的配角华雄,下场虽然比较悲催,出场没多久就领了便当,但是他在短暂的出场时间里还是有着不错的表现:华雄在汜水关首先一刀砍死了济北相鲍信的弟弟鲍忠,接着又夜袭孙坚大营,大破孙坚军。在追杀孙坚的过程中,华雄连躲孙坚两箭,逼的孙坚只能和祖茂交换赤帻,以祖茂为诱饵吸引华雄才得以逃脱,不过祖茂也因此被华雄一刀砍死。

随后华雄主动来联军大营挑战,三合杀死了南阳太守袁术手下骁将俞涉,冀州牧韩馥的上将潘凤出战也是战不多时就被华雄所杀。各路诸侯被华雄杀的尽皆失色,幸亏关羽出马才将他搞定。

从以上几次战斗看,华雄不仅都是秒杀对手,而且身手敏捷,可以在黑夜中躲开对方所射之箭,可以说身手不凡。

而且虽然华雄斩杀的四将中,大部分都是杂鱼级的货色,包括那个大斧饥渴难耐的潘凤。但是祖茂可不简单,他是孙坚手下四大将之一。虽然祖茂没来得及表现就被华雄所杀,但是孙坚手下其他三将程普、黄盖、韩当在此后都有不俗表现,程普更是和太史慈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他的实力最起码是接近一流水准。

祖茂即使武艺不如其他三人,也不会太差,但是遇到华雄还是被一刀杀死,可见华雄的武艺很可能比程普都要强不少。结合他请缨出战时,张辽等人都默不作声看,华雄的武艺起码比一般的一流武将要高一些。

曹操此时刚刚起兵不久,手下只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乐进、李典六员大将。这六人虽然武艺也算不错,但是和张辽、程普相比,基本武艺相当,看了华雄的表现以后,觉得自己对上华雄也没什么把握,当然也就不敢请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