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家筆下的北京,品濃濃的京範兒

近幾年北京文化受到了空前重視,各種相關叢書、套書紛紛面市。而“大家京範兒”叢書,策劃起始倒是更早一些。

北京出版社,地處北京,出北京文化類好書是其義不容辭的品牌建設工作。這個系列的策劃宗旨就是推出一系列和北京文化息息相關的文化人寫北京的文字,最好具有一定的親歷性,避免從書本到書本;同時有一定文藝性,吸引更多的讀者來閱讀。

首先推出的是金受申的《口福老北京》《老北京的生活》和穆儒丐的《北京夢華錄》。

京華掌故首“金張”——金受申和張次溪。金受申先生的書,市場是不多見的,其實他的文章很豐富,多載在《立言畫刊》《一四七畫報》等刊物上,輯佚的工作很辛勞,且這些老期刊不易得。他相對易見的著作《老北京的生活》《北京的傳說》《北京話語彙》,也是多年不見再版了。所以“大家京範兒”用金受申來開頭。率先出版的是《口福老北京》,因為其中有一部金受申先生未發表的遺稿《飲食史話》,篇幅不短。

夜读 | 看大家笔下的北京,品浓浓的京范儿

《老北京的生活》 金受申 著

出新是圖書策劃的首要追求。這也傳達出一種姿態——即使對那些故去的文化老人,我們也努力挖掘讀者難得一見的新作品,儘可能不要簡單重印。《老北京的生活》,讀者呼籲已久,需要迅速出版,於是追求形態之新。初版《老北京的生活》是北京市文聯組織的項目,版權不僅僅是金家的,還有李濱聲先生相得益彰的插圖。新版最後成書,增加了李濱聲先生的四幅彩圖作書籤,並請武金生老師繪藏書票。現在北京地鐵到處展著的老北京風俗畫,皆源自本書。

金受申的作品有一些非常忠實的讀者,“大家京範兒”特別留意金受申先生作品的整理和挖掘,他主編的《北京民間故事》也即將上市。此書原是金先生留存的兩卷油印稿,這應該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國徵集各地民間故事的一個文聯項目,全部是口述性質,每篇都有講述人和記錄者,用原汁原味的北京土語,很多語言記音而已。現在出版的質檢標準早已規範化,所以這類書的編校非常煩難——怎樣保留其語言特質與北京土語的味道,又達到目前嚴格的質檢標準。

金先生有遺稿《說書史話》,我們已經組織了一批相關文章,以“說書與戲曲”為書名,納入“大家小書”另行出版了。金受申作品出版背後,出力最多的是北京文史館館員楊良志老師,他一直留意關於金受申和張次溪作品的拍賣、整理,研究和出版,樂此不疲,不辭辛苦。他極力稱讚李東林老師對金受申作品的挖掘,自己則多年來一直在蒐集和整理張次溪的作品。“大家京範兒”以“金張”開篇,努力給讀者奉獻他們更多的好作品。

金受申是老舍的學生和朋友,因為老舍的介紹,得以進入北京文聯。老舍的很多作品在出版前,都是先讀給金受申聽,讓金受申就北京話是否地道等方面提提意見。老舍是北京文化的象徵,所以“大家京範兒”系列也收有老舍的《想北平》,這本書並不是市面上常見的老舍散文選,而是老舍切實寫北京的文字的總結集,由舒乙先生編選,其中只有少數幾篇是已發表的作品,有兩篇是根據手稿錄入的,其餘的大量是從老舍小說中節錄出來的。48篇,字數不多,配有宗其香先生的繪畫,圖文並茂地展示老北京的韻致。

夜读 | 看大家笔下的北京,品浓浓的京范儿

白塔寺 盛錫珊 繪 選自《北京老城圈兒》

至於穆儒丐,也是滿族大作家,但是一位完全被淹沒的複雜人物,輩分稍長於老舍。他的《北京夢華錄》是北大陳均老師根據舊報刊一篇篇整理出來的,這些文字是一個被迫遠離故鄉的北京人懷戀北京的深情文字。

陳鴻年的《故都風物》,與此相似,定宜莊老師說這本書“足以當得一本描述老北京市井風俗的百科全書”。她在序言中還說:“我甚至覺得,這不是一本用來向人介紹北京的著作,而是他用自己的話寫給他自己聽的、用來消解自己鄉思的諸多小文構成的書。”這部著作的出版得益於定宜莊老師的推薦,成書時編輯還特請北京文化專家趙珩先生題寫書名。

既然叫“大家京範兒”,儘可能推出大家經典文字,避免道聽途說的文抄公魚目其間,要向廣大讀者傳達北京文化的獨特韻味,其品種的擴大則離不開大量熱愛北京文化的當代學者和專家。其文字是從容的,是美的;其故事是可以作為民俗研究素材的,是親聞親見的;其筆鋒是帶著感情的,以讓讀者理解北京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北京文化的包容性和氣度,熱愛北京,珍惜北京。

“大家京範兒”,是一套很鬆散的書系,有規劃,但絕不強求,成熟一本推一本。有的書做了很多年,例如《故都風物》“起個大早,趕個晚集”,中間出現了別的本子以“北平風物”為題先出版了。例如即將出版的《旗人風華:一個老北京人的生命週期》。這本書本來是羅信耀用英文寫的,原書名The Adventures of Wu: the Life Cycle of a Peking Man,北平時事日報社分兩卷分別於1940年和1941年出版。它最早就是連載於淪陷時期北平的一份英文報紙《北平時事日報》(Peking Chronicle)上,通過虛構的主人公小吳的經歷,生動地描述了北平市民的生活習俗。出版後大受歡迎,很快就有了日譯本。1944年,周作人讀了該書的日譯本,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敘述北京歲時風俗婚喪禮節,很有趣味,自繪插圖亦頗脫俗”。

1987年,日本推出第二個日譯本,書名改作“北京風俗大全”。葛兆光1998年在京都讀了這本《北京風俗大全》,寫了一篇《禮士衚衕的槐花飄香》,文章說:“羅信耀描繪了一幅老北京的風景長卷。在我的感覺中,它彷彿《清明上河圖》,展開這幅長卷,老北京的氣味,還有老北京的那種雍容而且慵懶的感覺,彷彿又伴著昔日的槐花飄香而來。”

其英文版在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又再版了幾次,網上還可以找到2014年的印本。據說這本書是海外漢學界認識北京的非常重要的參考書,但一直沒有中文本子。

早在15年前初識羅進德先生(羅信耀長子)的時候,筆者就提議羅先生將這本書翻譯過來。可惜羅先生太忙了。直到有家出版社拿著一個譯本向羅先生求授權的時候,作為資深翻譯家的羅先生深受刺激,他不願意讓讀者看到糟糕的譯本,覺得自己有責任把父親的書翻譯好。

羅先生經過多年翻譯,並對書中大量的民俗描寫進行考訂,同時糾正了英文版過分西方化的傾向。羅先生再次聯繫了我,他相信北京出版社應該做好北京文化類圖書,相信一個老熟人的編校會更仔細些。所以這本書被納入了“大家京範兒”書系,並獲得了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羅先生對筆者動情地說:“我比我父親已經多活了三年,我想,老天讓我多活這幾年就是為了把這本書出好。”

夜读 | 看大家笔下的北京,品浓浓的京范儿

《春明夢憶》 翁偶虹 著

“大家京範兒”書系還即將出版邵燕祥的《衚衕裡的江湖》、朱家溍的《北京聞見錄》、張恨水的《北京人隨筆》

所以,“大家京範兒”書系,希望成為一個因緣的平臺——熱愛北京、喜歡老北京文化的編者、作者、讀者相聚的因緣。我們不追求規模效應,但希望每一本書都給讀者傳達出一點點新意,以作者和編者對北京文化的熱情和愛感染更多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