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

徐雪丹


看过《李卫当官》和《雍正王朝》的人,都对李卫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官员很感兴趣,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康熙晚期,李卫以捐资出道,深得雍正信任,十年间就从员外郎做到了总督,此时他还不到四十岁,充分说明了他的才干。

虽然李卫能力很强,但是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对李卫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李卫生前对他拉拢示好,在他死后开始表现出极大的厌恶之情。可以见得?请各位看官继续往下看。

继位之初,拉拢李卫,制衡鄂尔泰

李卫、田文镜和鄂尔泰并称雍正朝的三大封疆大吏。但是由于雍正本人极其厌恶党争,这三人之间关系也不好,经常互相攻讦。等到雍正去世时,由于鄂尔泰势力更大,深感自己从此势单力薄,失去雍正庇护的李卫悲从中来,痛哭不止。

这个时候,新君乾隆给了李卫宽慰,不仅向他保证“有我在,你放心”,还赏赐他的长子李星恒武探花,李卫这才放下心来。

世宗崩,公自知孤危独立,万无全理。入谒梓宫,跪伏大恸,晕绝不能起。上知其意,召见慰之曰: 卿但努力报国,先帝虽崩,自有朕在也。赐珊瑚朝珠,荷囊两匣。再赐长子星垣武探花及第,公意始安。

乾隆此时选择拉拢李卫,一方面是皇帝即位之初需要安抚人心,稳定朝局,展现自己的仁德,而李卫作为雍正朝的重臣更是乾隆收买人心的主要对象;一方面乾隆要用李卫来制衡鄂尔泰,维持朝堂的稳定。

去世之后,惨遭乾隆百般嫌弃

虽然得到了乾隆给的定心丸,但是李卫还是在乾隆三年就因病去世。而乾隆也是亲自发文,以表悼念: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封疆累任,宣力多年,勇往直前,无所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前闻患病沉重,准其解任调治,特遣太医驰往诊视,颁赐参药,冀其痊可。今闻溘逝。深为悼惜。

虽然在悼文里夸赞李卫,但事实上,乾隆并没有对李卫另眼相看,这点从乾隆五年的一条上喻就能看出端倪。

“当日鄂尔泰、田文镜、李卫,皆督抚中为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田文镜不及李卫,李卫又不及鄂尔泰,而彼时三人素不相合,亦众所共知。”

鄂尔泰在雍正朝就已经是首席军机大臣,如果说乾隆觉得李卫不如鄂尔泰还算公允的话,后来发生的几个事情中,乾隆逐渐对李卫表现出厌恶之情。

乾隆二十二年,李卫一系的致仕布政使彭家屏因文字狱被赐死,此前曾多次弹劾鄂尔泰父子。虽然已经离李卫去世已有二十年,但是乾隆对彭家屏一案的意见中却两次提到了李卫,并且语气很不好。

且彭家屏乃李卫门下一走狗耳! 其性情阴鸷,恩怨最为分明。从前每当奏对时,于鄂尔泰、鄂容安,无不极力诋毁,朕因此深薄其为人。平心而论,鄂尔泰父子,虽未必能比古良臣,而较之李卫,其相去何啻霄壤? 是彭家屏之倾险狡诈,已可概见!

把一个做过布政使的大官称为李卫的“门下走狗”,又将鄂尔泰父子和李卫对比,称两者之间有云泥之别,李卫此时在乾隆心中的恶劣形象可见一斑。

乾隆二十九年,李卫的长子,已是二品总兵的李星恒因贪污,被判绞刑。当初李星恒的武探花是乾隆钦赐,如今却没有顾念旧情。联想到乾隆能够容忍大贪官和珅,还弄出过议罪银制度,可知乾隆并不是对贪污一事深恶痛绝,一定要处以死刑,只能说乾隆对李卫一家早已没有了一丝恩宠。

又过了二十年,乾隆巡游江南时,看到了百姓给李卫夫妇建的神庙,愤怒异常,不仅下令将其神像捣毁,还评价李卫“任性骄纵”。这时候,乾隆对于李卫的厌恶之情,再也没有了一丝掩饰。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总结

乾隆对李卫前后态度不一,除了鄂尔泰在乾隆十年去世,乾隆不再需要李卫一系制衡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乾隆对于汉臣的态度有了变化。

从乾隆十三年的第一次金川之役和皇后之丧引起的政治风波开始,为了强调和巩固满人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乾隆对汉族士人官僚由笼络转向抑制,李卫死后有此下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是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别忘了点赞加关注哦!谢谢您的支持!】


小熊猫看历史


雍正时期,李卫为四大宠臣之一,也是唯一安稳过渡到乾隆时期的大臣。然而,其他三位就非常不幸了:年羹尧功高盖主、嚣张跋扈,被雍正所杀;隆科多结党营私、聚敛财富,死在大牢;田文镜身体虚弱,病死家中。然,乾隆对李卫并不感冒!

(李卫)

百姓眼中的李卫

李卫的家庭还是相对比较富裕的,只是文化程度不高。早期,李卫是靠捐钱出任朝廷命官,后被雍正赏识,平步青云。李卫为官清廉,体恤百姓,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

乾隆眼中的李卫

李卫是雍正时期的重臣,乾隆理应重视。但是,乾隆认为李卫对人民没有贡献,其性格倔强,不适合在朝中任职。

乾隆厌李卫之因

首先,李卫虽然能干,但没有什么文化。说得不好听的,如流氓地痞,跟刘邦差不多。然而,乾隆饱读四书五经,有一个成语就能说明问题:“物以类聚”嘛!

其次,李卫性格耿直,言语太直。雍正时期,李卫就因为说话不好听而被雍正警告过。而且,李卫在官场上,因办事公正得罪了不少大臣。雍正因为这个,让李卫改改,多年养成的习惯也改不了。到了乾隆时期,虽李卫在朝任职了,还是得罪了乾隆!

(乾隆)

李卫得罪乾隆之因

在乾隆时期,李卫做事依旧不管不顾。乾隆二年,弹劾诚亲王与百姓争地。乾隆三年,弹劾大臣朱藻。这两件事,乾隆给予了肯定。但是,乾隆并不是雍正,其并不放心李卫。这就要从乾隆南巡说起了,乾隆在西湖花神庙,看到老百姓给李卫和他的妻子修建寺庙,并且供奉,乾隆大为恼火!于是怒言:“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说完,随即命令拆除捣毁百姓为李卫修建的庙宇。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的驾崩,代表了李卫的地位也成为了过去。众所周知,都知道李卫是一个好官,时刻都在为百姓着想,他担心的是,他会因朝中官员的斗争,而成替死鬼。

(雍正)

李卫:去之所幸,死之可惜

好景不长,乾隆三年之时,李卫身患重病,一蹶不振了!虽然,乾隆也曾派贴身御医前去治疗,但此时的李卫已经病入膏肓了,因此没多久之后,李卫便因病去世了,享年51岁。




感知历史


李卫得雍正的重用,乾隆上位之后并不待见李卫,所以李卫辞官回归故里,乾隆先是假装不答应,后来还是放李卫走了。乾隆三年,李卫病死,享寿51年。

不过,以前古代的君臣都是这一个套路,臣子说,“老了,不中用了,请皇上批准我退休吧!”皇帝就说,“先生不能退啊,朝中如果缺了你就不行啊!”于是,你推我让一番之后,留下了君臣相得的美名。

(李卫肖像)

说乾隆不待见李卫,也不完全对,在表面上来说,乾隆还是挺和气的,李卫病重的时候,乾隆还派御医去帮忙治疗过呢。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待见,就像刘表对待刘备一样,表面尊重到无以复加,背后干的都是“阴御之”的活。

从两位帝王的执政理念入手,就知道为什么李卫不遭乾待见了,看似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内里大有文章。

我们先来看看雍正是怎么治理国家的,然后乾隆是怎么治国的,比一比,就知道乾隆为什么这样对待李卫了。

其一,雍正没收贵族庄园,释放奴隶,增加国家的自耕农数量。

(雍正皇帝剧照)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到处跑马圈地,这是肯定的。在多尔兖的传记中,就有多次提到,满人贵族在天下到处画地为牢,干的都是“划分庄园”的活路。

这么一干下来之后,庄园在贵族手里,不用交税。因此,在康熙朝,由于大量庄园、大地主的存在,国家损失了大量的自耕农集团,导致了康熙末年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实物税、银钱税仅仅800万两百银。

就这个国家态势而言,就充满了暮气沉沉,这才有了雍正铁腕改革的必须和必要。

其二,雍正打破“满汉壁垒”,重用汉臣。


(雍正重用汉臣)

在十二帝当中,也只有雍正才最自信地称自已为“中国皇帝”,其余的都是在防范汉人中度过的。雍正在位时,并不在乎什么满汉大防。他重用张廷玉、李卫等人,大胆地任用这些汉臣来帮他改革、集权和治理国家。

因此,李卫才会升官神速,李卫这个人,不认识几个字,但是他对于政务这一块,好像是天生的了解,办事能力特别强,所以说他是“不学有术”。

康熙五十六年,李家出钱帮李卫买了个员外郎,就此摸到了官场的一点点边缘。但是到了

雍正五年之后,他得到雍正的重用,当上了浙江总督的位置,平步青云吧,这可以这么讲!

其三,乾隆再抱祖制,反对雍正变革,严守“满汉大防”。

(乾隆剧照)

我们将几个事情并列在一起讲,大家看了之后,就一定会理解了!

第一件事情:张廷玉第一个遭到乾隆的打压,曾经对乾隆提起,雍正皇帝曾经恩许他配享太庙。

乾隆听到之后,一脸的不开心。张廷玉其实也不傻,他只是向乾隆投石问路而已,其意思就是“你还会跟你父亲一样敢于重用汉人吗?”当然,结果并不理想,乾隆不想重用汉人。

第二件事情:李卫在乾隆二年的时候,弹劾诚亲王的护卫与民争地。

诚亲王的护卫争地,看着简单,其实就是诚亲王在雍正这一位铁腕皇帝死了之后,开始尝试地又干起了“圈地”的活路了。

(李卫准备弹劾材料)

李卫是雍正老臣,也是改革的主要推手。看到诚亲王这么干,立即上报给乾隆听,其意思也很明白,“圈地”这个事是违法的,就看你乾隆到底认同不认同雍正的改革了。

当然,乾隆褒奖李卫之后,并赐其四团龙补服,作为奖励,然后对诚亲王圈地的事件也就不了了之。雍正是他的父亲,连他的父亲治理国家的政策都不能延续的话,那雍正的“抛开祖制,不讲满汉大防,重用汉人”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就玩完了。

所以,李卫就请求告老还乡了。

乾隆第五次南巡,在杭州西湖花神庙看到李卫和他的妻妾被供奉在庙里。大怒,命人将神像砸碎,并且说李卫不是什么“纯臣”,就是不想让李卫享得神庙香火供奉。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仅次于康熙的皇帝,他在位60年,而且活了88岁,他之所以在位60年,还是主动让康熙的,但乾隆退位后,仍旧把持朝政,嘉庆帝只是个摆设,其实乾隆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甚至不太看得起自己的父亲雍正。

乾隆继位后,就开始引导舆论,说什么自己的皇位不是雍正传的,而是当年爷爷在世时就看中了自己,而且雍正还是沾了自己的光才得的皇位,这些言论被乾隆加以引导,搞得好像真的一样,而他继位之后,就对父亲雍正做出的事情进行反对。

雍正是个很勤快的皇帝,长年累月工作不休息,而乾隆却偏偏常常玩耍,还下江南去玩,这不是跟父亲唱反调吗?雍正当年打击过许多人,乾隆登基之后,就给这些人平反了,而对于雍正的心腹,乾隆照样看不惯,比如李卫就是这样。

看过《李卫》当官的朋友知道,李卫不太识字,但乾隆皇帝很喜欢他,因为李卫心思单纯,而且对乾隆忠心耿耿,李卫性格风风火火,做事不顾后果,所以他看到哪个官员做了贪赃枉法的事,他就要弹劾,雍正派他去搞盐政,李卫就猛烈抓捕盐贩子,完全是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

因为李卫做事认真负责,所以得到雍正嘉奖,而且雍正本事也是个热血汉子的性格,李卫很对他的胃口,李卫因为功劳获得赏赐,他就把这些赏赐放进仪仗队里,经常上街招摇,雍正知道就批评他,说他太招摇,李卫反而解释说自己是在宣扬皇恩浩荡,雍正也就不予追究了。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了,乾隆登基之后,李卫算是换了新主人,可他仍旧我行我素,乾隆二年他还上书弹劾诚亲王,说诚亲王跟老百姓争夺一块地,第三年他有弹劾大臣朱藻,对于这两件事,乾隆不置可否,可李卫偏偏是一根筋,脑筋不动转弯的,依旧按照自己的性子来。

乾隆三年,即1738年,李卫去世了,后来乾隆游江南时,发现在西湖花神庙中,竟然有老百姓跟李卫立了神像,还有百姓给他供奉香火,乾隆一看就生气了,批评道:"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于是乾隆下令把李卫的像拆除了。

其实李卫的像又不是自己立的,是他死后老百姓纪念他的恩德立的,这并不能怪在李卫头上,可乾隆就是看着李卫不爽,这或许是跟李卫的性格有关的,幸亏乾隆继位第三年李卫就去世了,否则的话恐怕李卫在乾隆手下吃不到好果子,你觉得呢?


一食之间


雍正四大宠臣,唯有李卫善终,为何乾隆却非常讨厌李卫?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有四大宠臣,分别是年羹尧、李卫、田文镜和隆科多。在这四大宠臣中,年羹尧因为功高震主、飞扬跋扈被杀,田文镜因年老体弱差点病死在任上,隆科多因结党营私、收受贿赂被囚死在狱中,只有李卫安稳的活到了乾隆朝。

李卫死后,乾隆最初还以总督例赐李卫安葬,并追赠谥号敏达。但过了几年,乾隆就突然开始讨厌起了李卫。乾隆不仅称:“李卫于督抚中并不是公平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率性娇纵的地方。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而且后来在南巡的时候,看到杭州百姓在西湖花神庙为李卫和他的妻妾立庙也怒不可遏,当即命人拆除了李卫的庙宇。

百姓为李卫立庙,说明李卫在民间确实深得民心,为老百姓办了实事,为何乾隆却变得如此讨厌李卫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李卫是能吏,但却没文化,乾隆耻与其为伍。李卫的办事能力毋庸置疑,不管是两淮查私盐还是江南捕盗,李卫都能干得得心应手。但李卫的出身却不太好。这里并不是说李卫出身卑贱,而是说李卫肚里没多少墨水。李卫家庭富裕,但却没多少文化,所以最后只能花钱买了个官。这在乾隆这种附庸风雅的人看来,李卫就是个文盲,能被他老爹重用只是走运罢了。所以在李卫死后许多年,乾隆收回了很多雍正赐给李卫的荣誉。

其次,李卫性格耿直,不善于拍马屁。早在雍正时期,李卫就因为太耿直而被雍正警告。李卫在直隶总督任上,因为办事公正、为官清廉得罪了很多人,遭人弹劾。雍正给李卫下谕旨:“近有人谓卿任性使气,动辄肆詈。丈夫立身行己,此等小节不能操持,尚何进德修业之可期?当时自检点,从容涵养。”

雍正是在提醒李卫,你可得稍微注意点啊!但李卫早已养成了嫉恶如仇的习惯,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过来的,所以到了乾隆朝还那样。而乾隆是个比较虚荣的皇帝,最喜欢的就是和珅这种善于溜须拍马的大臣。所以李卫在他看来就是一根筋,冥顽不灵的典型代表。

最后,李卫在民间的声望太高,令乾隆很不爽。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对于父亲留下的几个老臣都不太喜欢,因为这几个老头都比较固执。李卫一个没文化的小流氓居然被老百姓“封神”,这让他实在无法接受。所以乾隆后期往死里贬低李卫。


送历史个救生圈


雍正去世以后,乾隆接了班。而雍正时期有三位极受宠爱的大臣,李卫算是期中之一,乾隆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其实说“对付”并不恰当,因为乾隆还没怎么出手,李卫就倒下了,史载李卫在乾隆三年就去世了,这以后,李卫不再出现在乾隆的视野之中,更谈不上“对付”二字。


那李卫在乾隆时期是如何生存的呢?

  1. 继续担任地方大员,贡献自己的余力!乾隆上台以后,虽然说有自己的想法,但继任之初,对待老爹的旧臣们还算客气,并没有马上就痛下杀手。而李卫继续做自己的直隶总督的职位,他在任上也是尽心尽责,干好自己的事情,可惜,好景不长在,他在乾隆三年的时候,就因为疾病发作,医治无效而亡!
  2. 仗义执言,不畏权贵!虽然说,李卫只在乾隆时期干了三年,但是这三年的过程中,他不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尽心尽责,而且不畏权贵,仗义执言,并且在乾隆二年的时候,上疏诚亲王的护卫侵占普通百姓的土地,他秉公执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到了乾隆三年,他又弹劾了另一个官员,上级也治了罪。在李卫死后,乾隆还命人按总督的规格安葬了他!

  3. “人走茶凉”,乾隆撤掉李卫的神像!据传,李卫死后过去了几年,一次乾隆下江南游玩,来到了杭州,看到在西湖边上的花神庙里百姓们供奉着李卫和李卫妻子的神像,乾隆突然气不打一出来,说李卫借这雍正的名头在装神弄鬼,就命人捣毁了神像,可见,李卫并没有乾隆的尊敬,也所幸,李卫死的早,要不然,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形。

俗语讲,“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还没有等到乾隆开始更换的时候,就去世了,是不幸也是幸运,保住了自己的名声,也免受屈辱的打压!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我是飞越沧海,我来解答这个问题!

自古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任皇帝都希望培养属于自己的心腹大臣。李卫作为雍正手下的红人,在乾隆朝是否能继续被皇恩宠信呢?下面来就为你一一详解。

善于做官的人

李卫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作为见证过康乾盛世的人,一生也是顺风顺水。他步入官场并不是通过科举考场,因为李卫没什么文化,字也识不了几箩筐,但这并不影响他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李卫出生于江苏丰县,自小就家境殷实,生活优渥。在他三十岁时,也正是康熙朝的末期,晚期的康熙朝史治不清,财政紧张,各地亏空非常普遍,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便向民间售卖官职。只要出得起钱,就可以买个官来做。做为中国传统思想来说,有个官帽子罩着,比啥都安全,于是,李卫就掏钱为自己捐了从五品的员外郎,不久便到了朝廷担任兵部的员外郎。

李卫这一入官场不打紧,他像是手握当官秘笈一般,从此开始稳步提升,不久就从兵部员外郎升为户部郎中。在康熙朝实习了几年官场文化,在雍正即位后,李卫就开始大放异彩了,也是雍正能慧人识人,直接就任命李卫为云南的盐驿道。

雍正上任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吏治,清查亏空,振兴财政。而盐业无疑是朝廷的主要财脉,雍正把李卫放在盐驿道这个位置上,可见对李卫是充足的信任。

李卫是块当官的料,虽然不大识字,可是有师爷啊,来往的疏令公函由师爷一手操办,自己只需要做好决断就够了。李卫捐个官可不是抱着干几年把捐的钱赚回来的心思。也许家里不差钱,也许是看多了官场的许多不堪,对许多官员的作为不满意,他是真心抱着做个好官做出成绩才步入官场的。李卫在任云南盐驿道期间,为官清廉,政绩突出。不久便当了云南省的布政使,换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省的省长,同时,仍然兼管盐驿道。

在雍正三年,李卫升任为浙江巡抚,这么说吧,李卫在雍正年间的官职是一年一换,年年升官,不久又做到了浙江总督一品大员。浙江可是朝廷的主要钱袋子,雍正把李卫放在这个位置上,就等于把国家的国库扛在了李卫肩上。后来又当了直隶总督。

顺应雍正的心意

雍正升李卫的官可不是说和李卫的关系好,而是李卫当官确实做出了成绩,主管盐业时,有力的打击了私盐,提振了官盐的销售,为国家贡献了大笔大笔的财税银子。贩私盐的可都是些厉害主,元末明初时的张士诚就是贩私盐的,还有唐朝末年造反的黄巢也是贩私盐的。和贩私盐的作斗争,没两把过硬的刷子根本就玩不转。李卫就是凭着把盐业治理得井井有条,才会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路高升。

在雍正朝锐意改革下,李卫凭着杰出的政绩有力的支持了雍正的政策,成为雍正朝的四大宠臣之一。雍正去世后,乾隆即位,所谓,雍正累死,乾隆乐死。意思就是雍正玩命干,积攒下充盈的国库,乾隆即位后,有大把大把的银子花,当然乐得要死。

乾隆的嫉妒

乾隆即位后,对李卫还是很厚待的,很能听取李卫的进谏,在处理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淤池之争时,李卫依法秉公处理,乾隆很是嘉赏李卫的办事能力,特赐予四团龙补服。在弹劾总河道管理朱藻贪污,其弟挟制地方官员干预赈灾之事时,乾隆听取了建议对两人进行治罪。在李卫生病时,乾隆还专门派自己御用的太医去给他治病,很是体恤。可能卫因病去近后,以总督之礼厚葬。不过,李卫在乾隆没呆两年,在乾隆三年时,李卫就病逝了。也由于死得早,没来得及让乾隆对他翻脸。

在乾隆四十二年时,乾隆又一次下江南,在游赏西湖时,看到西湖的花神庙里立着李卫和他的妻妾的神像,乾隆帝突然开始暴怒,称:“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没有为当地人民建立功德,仰借着皇恩宠幸,反而多有任性骄纵的行为。如果他现在还活在,朕一定要追究他的罪责并处置他”。下令撤掉了李卫的神像,并且捣毁。

显然,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是吃醋了。吃李卫的醋,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对李卫是好生嫉妒,嫉妒李卫被当地人民如此爱戴。作为一国之君,自以为文治武功无人能及的他,都没有被人如此供奉过,而一个小小的李卫竟然如此受厚待,还被浙江人民自发建庙供像,这让他大为光火。归根结底,乾隆是把臣子当奴才看待的,作为奴才,你什么都是主子给予你的,所以,你所作出的一切都应该属于主子的,只有主子才能尊享。而奴才,只有乖乖当好奴才就好了,哪有资格登殿入庙呢?


飞越沧海新史观


大家好,我是观史鉴今,作为一名历史领域创作者,非常荣幸有机会交流这个话题。

一、 李卫历经康雍乾三个时代为官,在历朝历代中算是个传奇人物。李卫是富家出身,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与电视剧当中的出身是完全不同的。在康熙五十六年,他的父亲出钱给他买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从此仕途亨通、扶摇直上。在雍正时期做到了浙江总督的位置上,是个一品大员,而且是雍正的得力干将,属心腹之一。

二、 李卫受到雍正的信任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确实有能力、有担当、有头脑,而且爱戴百姓、清正廉洁。雍正在位期间,李卫为雍正办理了不少事情,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雍正对他也是极端的信任。他这样的机遇对于没有任何背景的人来说,算是一个奇迹了。

三、 等到乾隆当了皇帝,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也是比较有手腕的,他需要革除一些老臣的职务,空缺出来,好培养自己的心腹。所以对于李卫来讲,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乾隆就打起了李卫的主意,当然李卫也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最后乾隆随意找了个理由就免去了李卫的官职。被免去官职的李卫因郁郁不得志,没到两年就过世了。

四、 事不仅仅到此,偶然间,乾隆在南巡时见到李卫的生祠,非常愤怒,就下令毁了李卫的生祠。这时李卫心理肯定是非常的难受,再加上年老体弱, 不久便离开人世了。

五、 所以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十句话说尽中国千年史中的一句,也是非常经典的一句,也应验了这句话的真理性。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谢谢!


观史鉴今


李卫去世于乾隆三年(1738年),享年五十一岁。

这等于乾隆的皇位还没坐热乎呢,李卫就去世了。由于李卫英年早逝的缘故,谈不上“乾隆如何对付李卫”的问题,

不过,李卫在生前的某个骚操作,却在死后40多年时爆发,遭到了乾隆的严厉训斥。

这个骚操作就是:把自己和十三位大、小老婆塑造成西湖神庙的湖神,让游客们参拜。

在雍正年间,李卫长期担任浙江总督的职位。

作为浙江总督,李卫有维修当地名胜古迹的职责。但好巧不巧的是,李卫居然盯上了西湖旁的湖山神庙(即竹素园),打算对神庙做点文章。

湖山神庙是一处著名古迹,每年三月,“都人士女竞集于此,画鼓灵箫,喧阗竟日”。

此外,神庙内还供奉着湖山之神。根据资料记载,在湖山之神的身旁:旁塑女像十三,曰十二花神及闰月花神,尽态极妍。


事实上,这位湖神是李卫照着自己的模样塑造的。而13位花神呢,全是照着李卫的13个妻妾的样子塑造的。

原来,游客们费尽心力,最后拜得都是李卫的一大家子啊!

1780年,乾隆第五次南巡时,来到湖山神庙参观。李卫在40多年前的骚操作,终于在乾隆进庙那刻爆发了出来。

乾隆看到这些塑像时,立刻想到李卫的模样,顿时内心充满愤怒,便当即下旨,派人把李卫及其老婆们的塑像全部砸烂,另外塑造新的湖神塑像供奉。

不仅如此,乾隆还指责了李卫当官时的政绩:

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其在浙江亦无甚功德于民。并闻其仰藉皇考恩眷较优,颇多任性骄纵之处。

不过这个时候李卫早就已经死了,被人说说也没啥。

总而言之,李卫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官员,就是太皮了。


HuiNanHistory


说起李卫,大部分人的印象是来自于《李卫当官》。

剧中徐峥饰演的李卫是个市井小混混,整天吊儿郎当,无所事事,因为一次误打误撞救了雍正,结果走上了仕途。


其实真实的李卫与电视剧中的截然不同,李卫出生于徐州丰县,与刘邦的故乡沛县是邻县。与刘邦一样,李卫是一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人,但与刘邦不同的是,李卫家境富裕,是个妥妥的富二代。

当时,清朝有一种捐纳制度,说白了就是花钱买官,李卫父亲眼见儿子整日游手好闲,怕他惹出大麻烦,于是就花了大价钱给李卫捐了一个官—五品员外郎。

李家花了多少钱呢?六千四百两银子,换算成现在相当于60亿元人民币,真是出了血本了,李家真是巨有钱啊!

既然这么有钱,还当官干嘛呀!可能就图个新鲜吧!


然而,李卫还真是个当官的料,他做官不贪不占、不偏不倚,话说回来,他家里有的是钱,还需要贪吗?

后来,雍正派李卫到江浙一带查处买卖私盐一案,结果李卫不负所托,三下五除二就全部的犯案人员抓获了,获得了雍正的交口称赞,职位连连升迁。

雍正之所以重用李卫,主要看重了他身上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畏权势的特质,这在大染缸一样的清朝官员系统中,着实难能可贵。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去世之后,李卫的境遇如何呢?乾隆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乾隆继位之后,李卫继续担任直隶总督,期间还处理了亲王私占民田之事,因为处理得当,还获得了乾隆的嘉奖,后来李卫还弹劾了两位腐败高官。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

但李卫死了之后,乾隆做了一件事,令人心寒。

这天,乾隆到了杭州西湖游玩,发现西湖边有一座神像,上书湖山神位。乾隆走进一看,原来是李卫的。乾隆大发雷霆,说了句: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并下令将神像拆除。由此可见,乾隆对这个前朝重臣还是不怎么待见的,还好李卫死的早,否则日子也不会好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