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女人有名字嗎?

餃子要樂觀


東漢時期有名有字的女子留下記載的不多,三國時代倒是有兩個記載,那就是吳國孫權的兩個女兒、孫魯班、孫魯育,他們不僅有名、還有字,分別是大虎、小虎。

其他的女子大部分都是稱氏,譬如孫權的妹妹孫夫人,就是嫁給劉備那個。劉備的夫人糜夫人,等等都沒有留下名字,這是史籍記載的傳統習慣。

我們古代,由於長期恪守男子為尊,所以很多女性不會在史籍中留下名字。即使非常出名、非常有地位的女性,也僅僅是她的姓後面加一個氏,譬如一眾皇后都一樣。

雖然沒有名字留下來,但是不代表那個時期的女人沒有名字,普通人家的女子最少有一個小名。當然,普通人家的女子也不會被史家特意的記載,所以沒有留下名字很正常。

而富貴官宦人家的女子雖然極有可能遵照男性的傳統即取名有取字,這樣名字都會有,不過這個是少數,畢竟當時有極大多數的人是沒有上過學的,連男性都是,何況女性。但是還是一樣不會有史家特意去記載他們的名字。在古代,位尊不過皇后,受寵不過公主,連皇后公主很多都沒有名字,何況其他女子!

正是因為史家有意的忽略,才導致我們現在知道的古時候的女性要麼留一個姓,要麼留一個名字記錄下令,譬如三國演義裡面貂蟬一樣,就不知道她的姓,而貂蟬也很大概率不是她的本名,而是藝名。


歪史


當然有名字,這是毋庸置疑的,東漢末年就有一位才女蔡文姬,她的原名是蔡琰,原字昭姬,後避諱司馬昭,改字文姬,所以這位東漢末年的才女不光有名,還有字號,簡直跟同時代的男同胞毫無區別,現在就來談談對古代女子起名的一些看法。

最早的姓氏跟女人相關

中國的上古時期最早是母系氏族社會,那時候的女性在生產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各個部落之間以不同的“姓”來予以區分,最早的一批姓氏幾乎都是以女旁為主的,比如姒,姬、姜等姓氏。

到了父系氏族社會以後,隨著人口的繁衍日漸增多,同姓部落之間開始增加名字來區別不同的人,這就是最早的姓名起源。

古代社會男尊女卑,很多女子只有名無姓

自從進入父系社會以來,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在整個家庭中處於從屬地位,稱呼女性普遍的做法就是在父姓後面加上“氏”,比如曹氏、陳氏,漢代,自從西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儒家思想成為國家正統以後,儒家禮教對於女子提倡三從四德等道德約束,其實質就是要女子處於從屬地位,到了東漢以後,“男尊女卑”的社會倫理逐步加深,女子對夫家的依附進一步加強,對於女子的稱呼普遍是冠以夫家姓加上“氏”,比如東漢末年的小喬,本姓橋,嫁給周瑜後,改稱周氏夫人,這種影響非常深遠,持續長達兩千多年,只到民國時期女權運動的興起,這種狀況才得到緩解,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提倡男女平等,人人都有名字。

很多史料記載女子較少,有名有姓的更少了

古代畢竟是個男權社會,一般的史官只會記載男子的生平事蹟,對於女子則是少之又少,能夠留下有名有姓的女子基本上屬於當時比較出類拔萃的人物,比如篇首提到的蔡文姬,她本身博學多才,曹操向來喜愛文學,多次接見蔡文姬同她交流文學,她的名作《胡笳十八拍》,流傳至今。

在男權社會里,能夠嶄露頭角的女子真是鳳毛麟角,能夠被史官有名有姓的女子更是極品中的極品了。很多女子的名字很好聽的,像李清照、謝道韞、薛濤、魚玄機等。

結尾

在古代社會,大多數女子屬於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她們的地位低下,只有姓沒有名,在浩瀚史海里屬於匆匆過客,因此給世人以為古代的女子都是沒有名字的,這種觀念是片面的。



一切都付笑談中


哈哈這個肯定是有的,三國時貂蟬,孫尚香,大喬 小喬等等就是例子。

男人什麼時候有名字。女人就什麼時候有名字,有傳說記載的,堯舜禹開始,娥黃,女英共侍一夫。





阿輝看歷史


基本上算是有名有姓,但大部分都是沒有表字得,一般大戶人家得女性才會有表字,但因為那時候是亂世,就算記載有女性一般都很少出現全名,算有名有字的可能就只有蔡琰蔡文姬了。其他出現都是職稱或夫人,像是董太后,伏皇后,甄皇后(洛神),貂蟬這些都是官職職位(貂蟬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史書只記載呂布是和宮女私通),其他就是甘夫人,糜夫人,孫夫人(孫尚香名字是後人添加的),大喬小喬更不是名字,也只是點明瞭她們是喬家得大小姐,二小姐。

每個人其實都是有名有姓得,但只因她們是女子,對她們的記載就明顯少了很多,蔡文姬能完全知道也是因為人家是才女,有佳作流傳與世,才會記載的比較詳細。


脫離現實的世界


應該說上層貴族女子還是有名字的,像漢末著名的女文學家蔡文姬,名琰,字文姬。


Sinkily


班昭。一個讓女人變的名字不重要的人。


玉潤萬古


有。袁紹的兒媳婦甄宓,後成為曹丕的妻子


張吉梁


肯定有,貂蟬不就是嗎


勇往直前lht


蔡文姬是名字嗎?


盛瑞亨


肯定有啊,孔子的母親叫顏徵在,這麼早都有名字了,更何況東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