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五供是什么?

佛前供器,由炉一、烛台二、瓶二组成,简称五供。

五供是中国民间祭祀用盛供品的五件器皿。又称泰山五供、佛前五供。由香炉一只、烛台与花觚各一对,五件器皿成一套,合称五供。又名“五供养”、“五具足”或“五供一堂”。其造型多仿制青铜器,在乾隆、道光年间极为盛行。

根据佛教仪式,用五供供佛来表示对佛、菩萨的恭敬和礼拜。《法华经。法师品》载:“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幛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而供养之”。

供养佛、菩萨的物品有六种:花、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它们依次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佛教“六度”。五供的摆放中间为香炉,佛教认为香为信使,佛前点香,皈依佛的诚心可达佛前,故此又名信香。两蜡台分别放于香炉两侧,蜡台小盘口的尖细顶端是安放“藏蜡”的,拜佛、念经时焚香燃烛,以示光明。

佛教五供是随佛教礼仪制度的形成逐渐演化而来的,是人们用香炉、烛台和花觚来敬佛、礼佛的一种礼仪形式。佛教里讲究“三”这个数字,而“香炉、烛台、花觚”代表了“三具足”,三者缺一不可。根据佛教仪式,用五供供佛表示对佛、菩萨的恭敬和礼拜。《法华经。法师品》载:“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幛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而供养之”。供养佛、菩萨的物品有六种:花、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它们依次表示布施(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和智慧)、持戒(禁止一切不符合教义的规定)、忍辱(要求众生修行时安于苦难和耻辱)、精进(按教义勤修涅之道法)、禅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智慧(修习佛道辨别一切是非善恶的认识能力)等佛教“六度”。“六度”是梵文“云波罗密”的汉意译,即六种从生死岸到达彼岸的方法或途径,所以佛教五供象征“六度”。


五供的摆放中间为香炉,佛教认为香为信使,佛前点香,皈依佛的诚心可达佛前,故此又名信香。两蜡台分别放于香炉两侧,蜡台小盘口的尖细顶端是安放“藏蜡”的,拜佛、念经时焚香燃烛,以示光明。蜡台的两侧为花觚,花表示芳香清洁,但在蜡台两侧的花觚内一般则插放灵芝和孔雀翎,僧侣念经时,用孔雀翎蘸水向四周摔洒,名叫“散崇”或“弹法水”,以示吉祥。佛前五供亦表示从佛得到光明清净之意。


清乾隆款掐丝珐琅五供(勾莲纹烛台 勾莲纹双耳活环瓶 勾莲纹朝冠耳三足盖炉)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五供是什么?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乾隆画珐琅五供(花觚 蜡扦 香炉 蜡扦 花觚)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五供是什么?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代剔红缠枝莲八宝纹五供(花觚 蜡扦 香炉 蜡扦 花觚)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五供是什么?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乾隆乾隆款胭脂彩勾莲八宝纹五供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五供是什么?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乾隆款粉彩五供养(色 香 味 著 声)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五供是什么?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五供是什么?

大雄宝殿佛祖前五供


「佛教文化」佛教中的五供是什么?

清代掐丝珐琅太平有象佛前五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