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作品《罪與罰》的魅力

說起俄羅斯的作者,我們第一個反應應該就是托爾斯泰。而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都在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一席之地。而在俄羅斯,還有一位和托爾斯泰齊名的作者,他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他的《罪與罰》,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

小說描寫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受無政府主義思想毒害,認為自己是個超人,可以為所欲為。為生計所迫,他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無辜妹妹麗扎韋塔,製造了一起震驚全俄的兇殺案。

經歷了一場內心痛苦的懺悔後,他最終在基督徒索尼婭姑娘的規勸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也就是在流放途中,拉斯科爾尼科夫終於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在寒冷中,他選擇了在信仰中得到救贖。

《罪與罰》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一本小說,更是一本厚重卻又精彩的哲學書。今天,我將從故事情節、男主的性格分析、作者的寫作風格來談談這本書的精彩之處。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作品《罪與罰》的魅力


01、拉斯柯爾尼科夫因為錯誤的認知而犯罪,卻飽受心靈折磨;最後卻在信仰中找到生命的意義

這部小說大致說的是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犯罪後,心裡產生愧疚,最終選擇自首,流放到西伯利亞。而很有趣的是,主人公的心裡變化,剛好和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論"對應,這個有趣的巧合,也剛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本我:犯罪的拉斯柯爾尼科夫,代表的是本能的自我

在彼得堡貧民區一家公寓的五層樓斗室裡,住著一個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學,因交不起學費而被迫輟學,現在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据的生活費中節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他已經很久沒有交房租了。近來,房東太太不僅停止供給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緊。拉斯柯爾尼科夫不願任人宰割,他打算採取某種行動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很"不平凡的人"。

離他住處不遠的當鋪中的老闆娘是個高利貸者,心狠手辣。一天晚上,拉斯柯爾尼科夫乘她一人在家,闖入室內,把她殺死。此時老闆娘的異母妹妹外出返回,拉斯柯爾尼科夫在慌亂中又殺死了她。

在這裡,窮大學生拉斯柯爾尼科夫其實就是一個社會底層人物。而底層人物一旦被逼到山窮水盡的時候,"惡"的一面很容易流露出來。而這,就是所謂的"本我"(本我就是人出生時候的自己,只追求內心的快樂和滿足,不受其他的調節制約)。

其實,在這部小說,也不難看出,為什麼很多人容易頭腦衝動。對很多窮人來說,他們被窮怕了,而生活不僅沒有越來越好,打擊反而接二連三的過來。很多人在這個時候容易做衝動的事情,這是人性中"惡"的一面被無限放大。而邪惡,一旦被放出來,則如脫韁的野獸一般,無法控制,如同男主。

2、 自我:犯罪後的拉斯柯爾尼科夫,卻為罪行而懺悔,人性在身上覆蘇

犯罪之前,拉斯柯爾尼科夫一直認為自己是拿破崙那樣的英雄人物,只不過暫時運氣不好,相對的,老太婆就是這個社會的蛀蟲,但是在犯罪之後,拉斯柯爾尼科夫不僅沒享受到行俠仗義帶來的快樂,反而陷入了巨大的痛苦。

最可笑的是,原本為了週轉而搶來的錢,也只能藏在一塊大石頭下面,那這樣一來,犯罪又是為了什麼呢?自己一直堅信的所謂的規則,究竟有沒有意義呢?拉斯柯爾尼科夫陷入了一種近乎癲狂的魔怔,幾乎整天不省人事。他徘徊在要不要去警局自首的兩難境地,不斷自我拷問,一次次變換著答案。他一會兒對自己說"我進去,跪下,直認不諱",一會兒又對自己說"一定不是那件事"。

這時候,人性開始在拉斯柯爾尼科夫身上覆蘇。他也終於從"獸性"當中解脫出來。這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自我"。即,遵循一定的原則,有時候也會考慮具體情況,會進行自我控制,讓本能和環境和諧共處。因為本我的衝動不被很多人接受,甚至於對自我產生一定的威脅,自我就是要將本我的衝動控制住。

拉斯柯爾尼科夫就是以上的情況。他因為本我一時之間犯了錯,可是人性總是分兩面的,一面是善,一面是惡。當惡行犯下了後,善良會因為長久以來受到的教育在體內復甦。而這,也是人性。

3、 超我:被赦免的拉斯柯爾尼科夫卻難逃內心的愧疚,終於在服刑途中找到人生信仰

愧疚的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索尼雅的規勸下,選擇了自首,在接受審判時,他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但是審判結果卻出人意料的寬大,人們認為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的行為發生在精神錯亂的狀態下,而且他還做過很多好事,最終,他被判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

不過,拉斯柯爾尼科夫並沒有因為判決而獲得解脫。在流放途中,他生了病,一直治不好。他的病不是因為繁重的苦役,而是因為內心的痛苦。他開始不斷懷疑,終於有一天,他忽然領悟,既然自己曾經的信仰已經崩塌,為什麼不能讓索尼雅的信仰變成自己的信仰呢?於是,他跪倒在索尼雅面前,接受了她的愛,也接受了基督的洗禮。

這或許就是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的最後一重:超我。即,一些比較高端的東西,比如社會理想、價值觀念等等,在做事情的時候會用道德等來自我約束,這樣可以更好的控制本我的衝動。而拉斯柯爾尼科夫選擇了宗教。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作品《罪與罰》的魅力


總結來說,《罪與罰》中犯罪的拉斯柯爾尼科夫、愧疚的拉斯柯爾尼科夫和得到救贖的拉斯柯爾尼科夫,恰恰對應著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人。

本我是本能的我,拉斯柯爾尼科夫為了自己的生存,選擇走上犯罪的道路,並自欺欺人地認為這是替天行道;自我是面對現實世界的我,拉斯柯爾尼科夫在犯罪後陷入了良心的譴責和愧疚,並受到了地獄般的煎熬中;超我就是理想化的我,故事的結尾處拉斯柯爾尼科夫揹負了信仰的十字架,得到了最後的救贖。

在我看來,如果說,犯罪是本我驅使下的迷失,良心的拷問則是自我與本我的鬥爭,那麼最後的懺悔是超我最終勝利的體現。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作品《罪與罰》的魅力


02、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寫作風格:

如果說托爾斯泰的寫作風格是"狐狸",涉及了大量的歷史,宗教,並且擅長寫"心靈的廣度",那麼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刺蝟",他對人的心理一針見血,更擅長寫"心靈的深度"。那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寫作風格是什麼呢?

首先,用"復調"取代了"獨白"

在拉斯柯爾尼科夫猶豫是否要去自首的時候,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了大量的對話描寫來還原男主的猶豫。按照正常邏輯,一般還原內心的糾結會採取心理描寫,可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了對話這種形式。因此,評論家把這種小說稱為"復調小說",意思是小說中的人物不再像傳統獨白型小說中的那樣,屈從於作者的意志,而是獨立、平等的主體。

因此,到了小說的後期,人物幾乎都是分裂的。他們不再是擁有單一人設的文學形象,也很難簡單地說誰是好的誰是壞的,因為他們和真實的人一樣,是鮮活的、矛盾的,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這種新穎的方式,也開創了"復調"書寫的先鋒。現在的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等人,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

其次,通過人物設計和情節講述,增強角色生命力的同時,把自己的經歷融進小說,為角色增添色彩

眾所周知,很多小說都會把作者和作品分離開來。而作者,本人是站在一個上帝視角來看這個故事的。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這部小說裡成為對話的參與者。他讓人物自己去尋找自己的終點。因此,在敘述的過程中,他把自己的困惑和自相矛盾的地方,通過人物設計和情節講述表達出來。

不僅如此,小說人物本身的多重人格的矛盾,以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衝突,實際上就是作者本人多個人格之間的對話。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一種人書合一的姿態,把自己完全融入作品。

最後,作者更擅長挖掘"無意識病態領域",並通過人物表現出來

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一生堪稱過的顛沛流離。他大半生都是在物質極度匱乏下度過的,不僅如此他早年間還差點被沙皇判處死刑,後來被判去西伯利亞做苦役。而到了中年,他還患有癲癇症,時而冷靜時而癲狂。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狀態在很大程度使他具備了獨特的洞察人之心理和靈魂的能力。茨威格所強調,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文學界偉大的跨越界限者"。描繪人類靈魂中的"無意識,下意識與未探明的一切"。因此在《罪與罰》中,我們便看到拉斯科爾尼科夫大量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包括夢境、幻覺、囈語、胡話等,通過無意識心理活動讓我們看到主人公內心最深處的想法。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作品《罪與罰》的魅力


03、男主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性格分析

細究下去,男主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性格其實性格挺奇怪的。說他傻吧,可是他平日裡是一個勤工儉學的優秀學生,說他瘋狂吧,可是他卻會為自己的罪過而懺悔,那麼到底他的性格到底代表著什麼呢?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拉斯柯爾尼科夫是雙重人格

拉斯柯爾尼科夫表面是一個勤工儉學的好學生他為人忠厚,心地善良。念大學的時候,他曾經幫助過一個患病的窮同學,維持其生活達半年之久。這個同學病故後,他又負責照料死者的老父。他還從一座失火的屋子裡救出過兩個孩子,在貧病交加之中,還傾其所有而為馬拉美多夫料理喪事。

可是,他卻是一個殺人犯。他不但殺死了那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還"順帶著"也殺害了那個老太婆無辜的妹妹。因此,結合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狀態,很多人會認為,拉斯柯爾尼科夫是"雙重人格"的化身。

2、拉斯柯爾尼科夫是生活在夢想中的化身,但卻在現實中破滅

結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狀態,拉斯科爾尼科夫並不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他更像是一個生活在夢想中的才智出眾的青年學生,是一個通過自己那顆不受壓制的心靈向善與惡的深度進行探尋的人。

他更像是一個矛盾體,人性不斷在他的身上出現和消失。而這種複雜的人性,其實在現實中很少見。他更多的是被放在神壇上的普通人。他有著普通人的愧疚,不安;但這種人卻是在現實中少有的。因此,他可以說是生活在書裡的普通人,並不像生活在現實中。


從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論,分析作品《罪與罰》的魅力


結語:

《罪與罰》這本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而裡面的男主拉斯柯爾尼科夫的一生變化,其實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論來解釋他的變化過程。

而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身的經歷和自身的人格分裂出來,挖掘出人性的痛點和敏感,創造出一個個獨立又鮮明的人物,也是這本書的亮點。而人性的背後,更是現實中的關於人性和自由哲學問題。至於答案是什麼,或許在書中,或許,不止在書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