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綜》常考人物及相關理論整理彙總-「班杜拉」

班杜拉


1、人物簡介

《教綜》常考人物及相關理論整理彙總-「班杜拉」

阿爾伯特·班杜拉(1925— )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對心理學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與行為矯正技術。

2、主要論著

《教綜》常考人物及相關理論整理彙總-「班杜拉」

《通過榜樣實踐進行行為矯正》(1965)

《認知過程的社會學習理論》(1972)

《榜樣理論:傳統、趨勢和爭端》(1972)

《行為變化的社會學習理論》(1976)

《自我效能:一種行為變化的綜合理論》(1977)

《人類事物中的自我效能機制》(1982)

3、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教綜》常考人物及相關理論整理彙總-「班杜拉」

社會認知理論

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學得社會行為,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號表徵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模仿行為。班杜拉的這一理論接受了行為主義理論家們的大多數原理,但是更加註意線索對行為、對內在心理過程的作用,強調思想對行為和行為對思想的作用。他的觀點在行為派和認知派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並對認知--行為治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交互決定觀

這一觀點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是相互影響、彼此聯繫的。三者影響力的大小取決於當時的環境和行為的性質。

在社會認知理論中,行為和環境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誰也不是行為改變的決定因素,例如攻擊性強的兒童期望其他兒童對他產生敵意反應,這種期望使該兒童的攻擊行為更有攻擊性,從而又強化了該兒童的最初的期望。

4、觀察學習的過程

《教綜》常考人物及相關理論整理彙總-「班杜拉」

觀察學習不要求必須有強化,也不一定產生外顯行為。班杜拉把觀察學習分為以下四個過程:

注意過程

保持過程

複製過程

動機過程

5.自我效能理論

《教綜》常考人物及相關理論整理彙總-「班杜拉」

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也就是個體在面臨某一任務活動時的勝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稱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