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太極拳”理論

太極拳的健康作用越來越被人們肯定。現針對朋友們初學“太極拳”的學習積極性開始比較高,但堅持下來的不多,以及社會上多數練太極拳人士,練拳多年後健身效果還可以,談及技擊就無所適從的狀況。分析原因有幾個誤區,如認為太極拳太慢,不適應青少年練習或認為太極拳沒有多大的技擊含義,不實用等等,但總的來說是地對太極拳的認識不足造成的。他們對太極拳瞭解的僅是知其有幾種套路,至多能泛泛而談其“以柔克剛,以慢制快,以弱勝強”等技擊特點,而深究其內涵,何能如此則如墜霧中。為能幫助愛好者較全面地、深一層次地瞭解、學習、繼承發揚這一傳統文化,下面先從太極拳的理論方面做一淺顯闡述,以期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之效。

淺談“太極拳”理論

我們都說太極拳博大精深、內涵深邃、豐富,但要全面瞭解太極拳,首先應瞭解“太極”與“拳”的關係。

 “太極”一詞源出於《易經》繫辭第十一章“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晉代的韓康伯在註解“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是說“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也,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
  唐代孔穎達的《正義》中說“太極是無地未分前,元氣混而為一,是謂太初”。
宋代名著《誠齊易傳》雲:“元氣混沌,陰陽未分是謂太極”,“元氣即分,一陰一陽於是生焉”。他的解釋兩儀即是陰陽,倘若陰陽分立,就不是太極,反之陰陽一體之變化而未分離者是為太極。
王宗嶽《太極拳論》曰“太極拳,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從先哲的諸多言論中“太極”看來用語言文字難以形容,它深不可測。近代名人乾脆稱“太極”為“宇宙”、“混元”等等。
  “拳”通常指徒手的武術套路,拳術隨著其歷史的發展和演變,又有內家與外家之別。當然,不論何種拳術,在其形成和發展的各個時期,首先考慮的是技擊的需要,從技擊這個角度而言,將拳術分為內外家的典型代表如《寧波府志·張松溪傳》雲“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內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厄則不發,發則所擋必糜,無隙可乘,故內家之傳為善”。再者,黃宗羲《王徵南墓誌銘》中說到“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


就內、外家而言,說法眾多。以拳術的高層而論,它們的區別不僅僅在於“搏人”與“禦敵”或者“以靜制動”與“以動制靜”方面的比較,內外家之分別還在於“養氣”方面。因為拳術的高境界都講究“性命雙修”,善養氣的即為內家,反之則為外家。內家拳的奧蘊就在於養浩然之正氣,正氣充盈則貫通內外,至大至剛。
  “夫拳之道者,陰陽之化生,動靜之機變也。知氣養而增命,善競撲而全身,此為習拳之妙理”。太極拳先哲邢喜懷將這兩方面闡述的很淋漓,習太極拳就是“養氣而增命”、“撲善而全身”。太極拳無疑屬於內家拳,是中華武術發展的高層階段。
  在太極拳交流的過程中,拳友們問的最多的,指出疑問最大的還是太極拳的技擊意義。拳友們不大明白太極拳何以能夠“以柔克剛”、“以弱勝強”。老子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即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是“道”能夠恢復生機的原因所在,而保持著柔弱的狀態,乃是“道”保持長久不衰的根由。太極拳在它的產生、發展過程中,處處都蘊涵著道家思想,“易”學思想,也就是說它蘊涵著中國古代哲學“變”的思想。太極拳在主柔、寓靜方面無疑來自老子之易,“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清楚地道出自然界的原則就是“變”,就是“物極必反”,“陰陽轉化”。

  太極拳的招招式式在技擊上的應用是以強弱、剛柔、快慢效法《易經》“變”的法則規律。“隨敵變化示神奇、陰陽不測謂之神”精確地道出了太極拳深蘊的技擊思想。
  在“變”的基礎上,太極拳在招式上雖與其他拳種無多大區別,貴在太極拳的練法要求上,純以虛靜柔無為上,注重精神上之修養,練柔成剛,由剛及柔,最終至“剛柔相濟”(即陰陽平衡),以達到技擊之思想。
  “太極拳”的技擊思想嚴格遵循《易經》的行止之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如《太極九要論》提到“當進剛進,殫其力而勇往直衝,當退則退,凌其氣而回轉扶勢”,“時若宜進,固不可退以餒其氣,時若宜退,即當以退而鼓其進,是退固進也”。太極拳講究的就是知機知時,隨機應變,凡用招不硬上,一切圓滑自如,捨己從人以達到“逆來順受,以順制逆”的高層境界。
  為了不使其技擊理論空洞、玄奧,試舉其技擊方面的幾個特點略加敘述:

其一,“以靜制動”,靜是相對的,太極拳的靜一方面指心態的平和、從容,另一方面指陰陽虛實轉換,我之虛實,我自知之,而彼不動,彼之虛實不甚明瞭,我若輕進,易被敵所乘,所以太極拳敢於任敵先我發勁,待其逼近,其虛實已現,則用逆來順受之法,避實擊虛,從容制之,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皆以靜制動之妙用也。

其二,“以柔克剛”,拳勁有剛柔之分,何以分剛柔二勁,勁若有抵抗性者,不問其勁之大小,皆謂之剛勁,反之,若能隨敵勁以為伸縮,皆謂之柔勁,應敵之法,非柔即剛,剛勁以強為勝,遇強則折,勢所必然,太極之柔,指“柔而有彈性”解,以無過不及,隨曲就伸應敵,顯而易見,以柔與剛較技,其勝必然。

其三,“以弱勝強”,太極拳皆以力學為根據,其化勁之時,先使敵人重心失其主宰,再利用合力原理順勢追擊,故無需大力而敵人自倒,此即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之道理所在。弱並非真弱,意即不用過分之力也。

這裡僅舉其三個特點,旨在拋磚引玉,但技擊思想的實現,必須依賴於太極拳特有的身法練習,遵循其運動時身體形態的各項要求,這樣經過循序漸進的練習,達到身、手、步一致,精、氣、神相通之時,太極拳的技擊意義一覽無遺。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真正的太極拳勢,每一招式皆具攻守作用,這並非是說,純以手法、身法之攻守形式套用於制敵方法上,應是全憑融會貫通而有自然反應為上,使攻與守完成於一動之間,此即拳論所云“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意義所在了。


  綜上所述,太極拳以“立身中正安舒,運動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為其主要原則,一切姿勢純任自然,這使得太極拳不僅具有飄逸、大方、自然的表演風格,而且具有深奧的搏擊思想,加之若將太極之理溶於生活中,確能給人們的行為規範、性格修養、立身處世產生積極影響,從而使太極拳具有陶冶身心的養生內涵。
  以上就是對太極拳的理論方面淺顯地闡述一些,以促進在以後的練拳過程中能循真理,守其規,也真摯地祝願廣大太極拳愛好者能從太極文化中汲取營養,有所啟發,有所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