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中国书法圈,近年最振奋人心的一桩美事,应该要数孙伯翔、孙晓云这俩名家,分别应邀给“中央党校”这等高规制的国家机构,题写正门牌匾了。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话说2019年8月前后,继有“当代魏碑大师”之誉的孙伯翔老先生,受托为“中共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题署牌匾后,人称“当今首席女书法家”的孙晓云女士,连镳并驾也衔命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及“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书写了“招牌”。巍巍楼宇,几幅大字悬挂上头,愈加堂皇气派,引得大众品评,那也是哤聒鼎沸。

过去,林语堂曾很骄傲地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讲趣味、最懂风雅的民族,确实不纯是自夸。中华文化,一直有着厚泽流广、蔚为大观的匾额书法传统,这是中国特色,更是社会宏敷文教的展现。所谓堂有匾、门有联、山有铭,不管是酒楼茶坊、华屋豪宅,亦或是绣阁小院、穷巷陋舍,书法必依附门额上,不可或缺,斯信美也。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伯翔,1934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书协理事

所谓“白粉壁上书大字,匾下安歇往来人”,这些题字匾额,悬于宅门则蓬荜生辉,张在厅堂则文雅为高,妆点名胜则古意盎然,描绘江山则礼乐增色,是一种风流蕴藉的格范。用汪曾祺的话讲,“上街,看到一些字,是很愉快的”,“让人觉得真是有文化”。

写招牌的风气,不止是传统文人风致那一套。山川人文,诗情雅意,相映生趣,不徒装饰而已。


可实话实说,近数十年来,文教衰落,恶俗靡靡,这一盛行千年的风雅传统,也早已是面目全非,日渐衰颓的。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晓云,1955年生于南京,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不仅是书法家的水准越来越不能胜任,连一些规定,都是在有意无意地抑制的。不要说,几乎全部机关单位的牌匾清一色印刷体了,近些年来,很多地方城市管理者,借“美化市容,规范管理”为由,脑门一拍,对原本特色各具的店招纷纷拆除,尤其是一刀切集中清退手写体招牌,取而代之以颜色、大小、字体、风格都一模一样的电脑体,真是煞风景。

这种形式主义,是很怪异的。走在大街上,举目四望,清一色四四方方白底黑字,锃光瓦亮印刷规范,倘若恰好一些店铺门口悬挂飘几条白布啥的,常会令人精神恍惚,疑心是否误进了某追悼场。中国书法,难道也败落到了妨害市容的地步了吗?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伯翔所题牌匾

表面上,这种举措,假以美名大刀斧阔,实际上是一种畸形病态审美观的裸裎,再深究下去,更是对古雅传统、精致文化、固有风俗,乃至书法艺术的捣毁,甚至可说是一种污辱。整齐划一了,是“团结一致”了,可此等集体袒裼裸奔,毫无性感可言,而是极丑穷俗,气味最下。过去,梁实秋发牢骚,说出门上街,“挤死人的公交”,跟“样衰的市招”两样,最坏人兴味,就是此理。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名作家梁实秋,书法也是了得

我们的邻居,日韩诸国,虽“蕞尔小国化外邦民”,那也是鼎惠不辞,比我们自家还更护惜这一套文化传统。至今,东京、首尔的街头,尤其是一些深巷,汉字书法牌招触目即是,整座城市,犹如文雅之囿、礼乐之场,又不失烟火人气,想想真是寄颜无所,内心也不是味。


所以,此番中央党校这等规格的国家机构,专诚延请“二孙”出面,重制门庭牌匾,撤下印刷体,置换为手写书法,会引发全社会关注。

这里面的主要缘由,当在于说,这波操作,不止是某一单位的破格动作,于当代中国其实都属非常之举的罕例。而且,更为紧要的是,它抖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耐人寻味,也引人猜测,更让无数吃瓜群众,尤其是文化圈中人精神为之一振。那些噼里哗啦的键盘声中,只怕正有无数眼睛在暗滋着殷盼的光。无非换个匾,何以至此?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晓云所题牌匾

其一,书法一道,说小不过“写字”,深究实为“国粹”,此举带有规复匾额文化旧制的信号,不然犯不着多此一举。正如前谈及的,往昔中国,但凡庄重场地、胜地名迹,包括公衙官邸,其标配是必有匾额,跃然其上的,也必定是古意森然的书法名家题署。这是曾行之千年的“习惯法”,只是被我们摈弃殆尽了。中央党校这等公家重地,此番溯雅追古,以迎旧为革新的姿态,无意具有示范效应。

其二,起于青萍之末,此作法有风向标式的暗示用意。我们都一清二楚,“中央党校”可绝非区区某一单位而已,它的地位及其所系为何,是国人都心中有数的,一举一动天下观瞻。突然换匾,且如此大破大立换法,岂是细故,也估计没有人会天真以为心血来潮吧。不怕过度揣测之讥,它的确可理会为,最高层有厚待书法、提倡风雅、振兴传统、重视国粹的深意,更有接续“文化中国”,期从文化层面溉盥污秽澡雪垢滓的决心。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伯翔题字原件

用一句话归结,这不是“老头老太复辟”,这是古典美学的回家,是文化自信的归来,更是某些大决策转向的草蛇灰线展露。除了对“二孙”的资格有争议外,书法圈乃至普通大众为此欢呼雀跃,是有理由的,并非莫明其妙的自嗨。


而具体到“二孙”资格及水准问题,风评确实莫衷一是。有人啧啧称道,有人不满“献丑写坏”,也有朋友扬此抑彼,观感并不一致。作为好闹嘴碎的吃瓜群众,我也有话说。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晓云题字放大

忝为多事嘴碎吃瓜群众一枚,我以为,就资历与水平而论,请孙伯翔、孙晓云担此重任,不仅不是滥用,且属人适其事的唯才是用。也不是非得搞“争座位帖”,平心而言,他们二位,论书法实力,引拔任此,均一时之选。且一男性,一女士,一北地名士,一南土才女,一望重耆旧,一后起之秀,一当下魏碑高峰,一现今帖学翘楚,礼为组合搭档,无论哪方面都是美美与共,相得益彰。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晓云年轻时与其书作

尤其是孙伯翔先生,年届90,当今书坛的名宿老辈,得其笔墨为之谋,更是其字、其名、其德都足以副其地的。他题署的那两道匾,运笔稳健,朴实淳厚,碑体且藏隶意,宛然二爨遗风,雅趣与萧瑟之气兼备,切情合意,名下无虚。所谓“重地峻门大家附墨”,也恰当此等场地。流传久远,许是可以期待的。

无需吹捧多完美,细究起来,缺憾也确实存在,且也显著。倘秉持实话实说原则,不为尊者讳,也无防指出一二点,既共鉴书道博大圆满之难,也可引以为同行公戒: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伯翔书法

1,孙伯翔老先生的书作,似乎中年以后,或为寻求那点“金石味”,或为突围魏碑束缚期成自我风格,常有书不得其法,学不得其道之弊。比如,行书喜用楷法,本求飘逸与庄重并备实则两失;比如,运笔多羼颤笔等,导致个性格调是有了,可也不免就此有点弱不禁风,失去了魏碑最应有的劲健、豪迈、质朴与霸气。

2,孙老先生毕竟已是86岁高龄长者,老将黄忠,纸上纵横,只怕不免心有余而力不足。看他的这幅题匾,个别比划似乎都不大听使唤了,导致好几个题字,细看委实有缺,既殊少潇洒纵逸之气,也让碑体的铜鼎扎地本质涣散,晃荡犹如醉汉。这不是孙老师一人之过,只可叹“人书俱老”四字,对于世间绝大多数书家来说,都会是奢望。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伯翔书法

此外,这两幅牌匾,经手制作之人可能不是行家,苛察起来也是有问题的。比如木质过度土黄,比如形制过度窄长、配色却又是大绿,未免显得不够协调。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伯翔书展中



至于孙晓云老师,如果不是出于非得请女士相配的理由,请她在这般场合,写此类牌匾,我觉得并非完美。

不难看出,后来成品悬挂出来,有目共睹,似也并未很“展得开,站得住”,总有一种方凿圆枘之感。追述根源,当然不是孙晓云水平有问题。她是当代帖学一等高手,是女书家中的翘楚,资格与资历都无问题,已前有所述。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晓云书法

虽然说,一直都有行内人,对她有看法。认为其字“平滑烂熟”,可那终究属境地上“更上一层”的高要求,且按下不表可也。况孙女士家世非凡,幼承家学,她外公就是艺坛堪称大师级人物的朱复戡先生,艺术熏陶和书学素养自非泛泛可比。她不仅书法好,才学也了得,年轻时写的《书法有法》一书,多年来风行海内,是行业畅销书。别的不谈,至少见识是足的。

可最大的症结在于,书法得有风格,题字更重场合。一般而言,匾额书法的要求,核心有二,一需庄重大气,二需飘逸美感。过度庄重必难免呆板,过分轻飘则不肃穆。所以最好的匾额书法,理应是庄敬与飘逸并存在的.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晓云外祖父朱复戡,1902-1989

而孙女士的书法,恰好就在飘逸不缺,庄重不够。她的字,慧腕灵心,帖学功夫,重在以媚取势,最大受限在于,不宜书大字,不宜题属大牌大匾,更不宜给如此严穆肃然的单位写大字、题大匾。而且,书法论其功用,不是单篇单字好就可,实也亟需整体的合拍。孙晓云书法,最遗憾在与榜书、与大字、与牌匾、与中央党校这场所不太融契。实话说,她是小行书极优,一写大字则缺憾尽现。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孙晓云年轻插队时

究其要因,孙晓云女士半生精力,都费在了帖学,追慕是“二王”传统,加上女性书家的“闺阁气”难祛,是以风格上可以秀美典雅,笔法也能结字灵动,飘逸细腻、极为精美。这种字,乃当代书家流行字体,用功深厚,属端庄清秀一路,最适宜写小字、或日常应酬,最缺乏的是大气、雄魄、刚毅,难让观者生起肃然、矜重,与不言自威之感。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沙孟海题匾

而这些感觉,正是传统牌匾书法,最需要的品质与气息。只是,在当下,我们只怕确实找不到比孙晓云更合适的书家了。


这其中的道理,好似纤小妍秀的小姐姐,装扮成英迈豪爽的好汉大丈夫,会不伦不类,显得优孟衣冠非驴非马是同样的理解。

这就是说,书法一道,真不是纯写字,它也讲求与字体、与篇章、与文意、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这些环节实潜藏着相生相克的隐秘关联。比如,用草书挥写庄肃的文辞、用魏碑刻画杨柳清风的词意,常会背谬,就是此理。说穿了,何以为美,和谐即为美;什么是丑,好东西放错地方也是丑。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不应走向的路?

论及匾额书法,其核心要求,在重“势”重“力”,在于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和谐,在书法意境跟场所意境的一统,最终用笔横扫,出入自如。中央党校这等场所,其牌匾最相配的字,应是朴厚的结体,豪放的线条,遒劲的骨感,雄浑的气势,如此方能天人合一,淋漓尽致。

孙晓云的书法,自然成绩不俗,是传法承法的名家,是用笔有笔法,用墨有墨法,结字有结法,布局有章法,在当下乱书横行的世态中,值得礼赞再三。可是,字固然是好字,可也未免过于清秀端庄了,拿来写大字牌匾,是当臂使而靠腕写,与大气和肃穆的环境配应不起来,也就自然而然凸出弊端了。

孙伯翔、孙晓云为中央党校题匾,何以会遭热议?聚焦点不止在书法

她的字,闺阁气、帖学味那么重,个性风格似乎也欠缺了点,各位看官,你说她真能压得住中央党校这等国之重地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