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放牧思想(2)

选自韩鹏的《捍卫论语》

在论语中放牧思想(2)

【学而2】(2)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释意〗

有若说:“做人孝敬父母、友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的太少了;不喜欢犯上而好造反的,根本也不会有。君子要务本求源,只有根本确立了,大道才能中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

〖啖言〗

在《旧约》里,战争的萌芽,曾以这样隐喻的方式被最早栽植下来:作为人类始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牧羊的该隐,一个是耕田的约伯,约伯奉行正义,温恭良俭让,却招致该隐的嫉妒而终至命丧其手。

这是个永恒袭罩在人类头顶的巨大而致命的语谶,无人破解。

历史无奈而悲哀地验证了其无可辩驳的确凿性。在西方,罗马的缔造者兄弟间发生相残;在东方,周天子分封的宗亲后代们在春秋战国时打作一团。

而直到今天,依然如是,甚至愈演愈烈。生存的周遭是如此喧嚣,世界是如此嘈杂,天下永远是兵燹不断,杀伐之声始终盈野,炮火下扭曲的肢体和面孔始终充斥着电视画面。

相互斥责,彼此抵牾,攻伐纷争,战火肆虐,自有史以来,即无时无刻不裹胁着我们,并将伴人类走至灭亡。鲜花弥漫、芳香扑鼻的人类安宁家园,只是一种形而上的假设,或片段性的存在。

原因究竟在哪里?

孔子早就看出堂奥,深刻指出,乏仁。

这恐怕也是儒家将其治学应最高尊奉的格言次席,献给讲仁的孔门弟子有若的重要原因。

学是为了悟道,体仁,明德,终至齐家平国治天下,这才是学的向旨和归宿。学什么?首先在孝。懂孝才能知礼,知礼才能达仁,有仁在而天下守份,安如磐石。将基础的家庭单元里道德秩序构建好,进而放大到整个社会,这个社会就面目和善、举止亲柔,欢乐祥和,一派和谐了。

和谐社会的建立先从小家建起,这是孔子的高明思路,也是有若对之的深刻领悟。

梁简文诫子当阳公书中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可见,简文帝算是理解这 句话比较彻底的一个。至于周作人,他理解反了。所以,他的文章一点也不放荡,而人却形骸俱毁到贼子行列中了。

因而,孔子借有子之口告诫吾侪:为学先要学仁,无仁则无本。

宏阔浩大的仁在哪里,就先从“孝弟”二字入眼。

一提到基督名字心灵就会感到平静的人,一看到悲伤者则心生同情的人,一想到久远的爱情就独自流泪的人,在我看来,都在接近仁。

他们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学生,或者成长为一个好的学人。

在论语中放牧思想(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