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得清泉润古城——淮安井文化探微

挹得清泉润古城——淮安井文化探微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血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例如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但从微观上说,人类文明史又何尝不是一部水井的文明史。它们是大河上一枚枚璀璨的珍珠,共同穿起人类辉煌的历史。水井的水流不像大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而这汩汩不息的井水孜孜不倦地滋润着人们或丰腴或贫瘠的日子,也庇佑着人类的精神之烛源远流长。

文明总是有源头的。究竟是谁创造了井?传说仓颉造字、神农发明耒耜,伏羲教人结网捕鱼……这滋润了人类几千年的水井也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据说伯益是一个很能干的人,曾被推为舜的继承人。禹治水时,伯益跟着跋山涉水疏通河道,他时常在河湖附近挖土层,发现土层下也有水,后到平地挖掘,也能挖出水来,作为实干家的他得出一条结论:地下有水可以利用。这就是“伯益造井”的传说。


挹得清泉润古城——淮安井文化探微

“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是形容柳永词影响之深远的,推而广之,有井水处即指有人居住处,可见,人与井的关系密不可分。当人类开始造字表情达意,首先工工整整描下朝夕相处的“井”字。《说文》里解释井说:“八家一井,象构韩形,甕之象也。”我们可以见小篆(丼)字体,纵横交叉的四笔为井栏,中间一点,许慎说是汲水用的瓶罐。水井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产生,而且这时也有了方形的井盘。殷周时,官府将每方土地(九百亩),按“井”之形划为九个区,正中间那个区是“公田”,八家共用这个水井食用和灌溉。不仅如此,古时的集市,也必然选择在井边。《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立世化四方,若造井之制”。可以说无井即无集,无集哪有市,没有古代城市,又何谈中原逐鹿的国家呢?因此,后来,“井”被引申为人口聚居地、乡里、家宅,现在,人们谈城市还常说“市井”,把离家外出叫“背井离乡”。

淮安历史上的第一口水井挖砌于何时,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东晋安帝义熙七年淮安城池的营造,井作为极其重要的公共设施开始了它规模修建的历史。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淮安成为南北水运的枢纽,漕运、盐运的中心。到了明清,更是达到繁荣的顶点。城市在扩大,人口在增加,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淮安城曾有水井上千口。昔日的大家望族,每个大院里总少不了一口水井。普通百姓则几户、十几户,或者一条巷子人家合用一口公共水井。可以想象,晨曦初露,千家万户荷担挑水、洗衣浆裳的情景有多么热闹,多么亲切。井汩汩不息的滋润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城市的发展繁荣。


挹得清泉润古城——淮安井文化探微


如今漫步淮安的一些老街古巷,仍可觅得一些老井的身影。井栏上深深的沟槽,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沧桑。从井栏的形式看,有圆形的、四方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井栏的质地也众彩纷纭,有火山岩的,有麻石的,有青石的,有白矾石的,还有大理石的。如果深究筑井的材料,则有用蝴蝶瓦和青砖之分,井砖有小楼砖,有大城砖,有柳叶形长条砖,还有弧形带榫卯的弯井砖。这些不同的井栏、井砖,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生动的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漂母井

位于淮安勺湖公园千年古塔文通塔下。据司马迁《史记》中说,当年韩信曾在城下垂钓,以此谋生。(今淮安萧湖公园内有韩信钓鱼台。)后来韩信穷困潦倒,饿昏在河边,这时一位在河边靠为别人漂洗丝麻为生的农家妇女,救起了韩信。一连十几天,这位妇女都将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饭菜分给韩信,韩信感动的说:“我以后一定要好好的报答您老人家”,而这位女人却说:“大丈夫竟不能养活自己!我看你小小年纪,值得怜惜才给你吃的,难道是望你报答么”! 韩信深受震动,从些更加发奋学习,在以后的楚汉战争中,终于大展雄才,帮助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不朽功绩。 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回到家乡拜见漂母,答谢千金。这就是成语“一饭千金”的出处。《史记》当中记载了这段故事,司马迁将这位不知姓名的女性,称为“漂母”。后人为纪念这一历史典故,修建了这口漂母井。


挹得清泉润古城——淮安井文化探微


枸杞井 位于淮安城西南隅万柳池(今月湖)古开元寺后。旧志载:井上有枸杞一株,相传千余年物,根深入井,其水甘冽,饮之能令人寿,因呼为甘泉。唐代大诗人刘禹锡题枸杞井诗一首:

淮安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

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

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远知一勺可延龄。

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和郭使君题枸杞井》一首:

山阳太守政严明,吏静人安无犬惊。

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

一口井被两位名垂千古的大诗人题咏,这在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再加上刘诗中所提及的“赋诗群贤”,这俨然如同“曲水流觞”的“兰亭雅会”,当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李东垣本草注:淮有枸杞井,水味甘,补脏明耳目,止腰膝疼,固精气,圣水也。

到了清代,开元寺与枸杞井俱已败落。淮安人、清礼部尚书李宗昉曾写诗道:

寂寞开元寺,寒烟古井眉。

密罗山径小,疏柳夕阳迟。

吠犬无灵药,接鸦有故枝。

仙源何处间,凄绝晚钟时。

如今,寺井俱废。


挹得清泉润古城——淮安井文化探微


掩鹤井 位于万柳池(今月湖)三仙楼附近。三仙楼奉祀汉钟离、吕纯阳、李铁拐三仙,不知始于何年。关于掩鹤井有这样一个传说,宋朝名道士林灵素曾养一只鹤。这只鹤在有异人上门的时候,会飞鸣不已。一天,吕严将这只鹤掩入井中。吕严说林灵素是个祸国殃民的妖道,他经常散布妖言惑众的话蛊惑人心,我把这只鹤掩入井中,让他今后不再作怪。如今楼井均荡然无存。

东岳井 又称平安井,在淮安城东东岳庙内。唐代贞观年间建庙时便挖砌了这口井,虽经千年风雨,现在井水依然清澈见底,甘甜可口。相传日本侵略者轰炸淮安城时,一个炸弹从飞机上扔下,不偏不倚正好落到了井中,不知是井水将引信淹熄,还是个臭弹,炸弹没有引爆。不仅保护了千年古庙,还保护了躲避灾难的几千人。淮安自古以来贸易繁荣、宗教昌盛,曾出现过许多古寺名刹。有寺必有井,在《重修山阳县志》一书中提及许多寺庙道观中的古井。 “在紫霄宫者或谓之铜井,味甘异于他井。”真君庙井、高真庙井、千佛寺井、龙王庙井在新城大北门城楼上,堪称奇迹。雷神殿井、天兴观井在神座下,水尤为甘美。宋代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作《题淮安圣井并赠主僧 》一诗:

古佛胜妙力,一泓常湛然。

祷祈供众欲,守护赖师贤。

清碧晨斋罢,秋登宝供前。

自怜多病质,时许挹清泉。

如今,除了东岳井,其他水井俱随着寺庙道观一同被毁。


挹得清泉润古城——淮安井文化探微

窦娥井 在淮安窦娥巷内。《窦娥冤》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学戏剧作品,它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以发生在淮安的冤案故事为题材创作的。 淮安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淮安,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据统计,我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日前,淮安区对窦娥井进行了修葺,在井上盖了亭子。亭的楹柱上书有一联:惩恶伸义梨园领袖关汉卿 感天动地冤海英烈窦女娥。


挹得清泉润古城——淮安井文化探微


周恩来童年用过的水井 位于淮安驸马巷周恩来故居院内,周恩来的嗣母陈氏、乳母姜氏住所后面。周恩来小时候常跟蒋妈妈一起从这口井里打水浇瓜浇菜。他对这口井的印象很深。1960年,他在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深情地提起过这口井,他问:“我家的那口井还在吗?”并向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尺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了。”

曾受过周恩来总理接见的、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奠基人、全日空第二任社长冈崎嘉平太80年代去淮安,在周恩来故居喝了一口井水。他对他的小孙女说:“周总理喝过这井里的水,所以爷爷也要喝一口这井里的水。”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 “周恩来故居” 瞻仰,他们在这口水井前久久流连,缅怀着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深切的体会着“喝水不忘掘井人”这句话所包含的真谛。

除了上述名井,淮安地方志上还记载了许多古井,如甘泉井、桼井、巽关土井、府市口井、崔家古井等,它们或有美丽传说,或与名人相关、或构造独特,或历史悠久,但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消失了。

今天,清洁便利的自来水通过管道走进千家万户。水井作为农耕文明时代的重要公共设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许多井或湮没或废弃,但同时也有为数不少深埋地下的古井被挖掘出来重现天日。2002年,淮安区文博人员在漕运总督部院遗址挖掘到一口古井。经专家考证为唐宋以来漕运总督部院内部水井,供官衙内部生活和消防使用。上口径1.3米,腹径3.2米,深约10米,底口径有所收缩,呈瓮形。规模之大,全国罕见。淮安区对该井进行了修葺整理。如今,这口古井已成为漕运广场的一个景点,供游客休憩游玩。

2009年4月14日,淮安如意里小区工地发现一口唐井,独特的台阶式二层墙体结构与精巧的砌制手法尽显我国唐代工匠的高超建筑技艺,不仅是目前淮安市发现的最大唐代古井,在全国也十分罕见。从井中出土的近百件唐代精美陶器、青铜与兵器等珍贵文物来看,该井应为唐代有规模的军事驻地用井(如校场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唐井”是否保留,它的命运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5月初,淮安区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召开了第一次论证会,会上因考虑照顾开发商最大利益,初定了唐井发掘后就地掩埋保护的方案。此方案公布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争议。6月16日淮安区再次邀请专家和组织市、区文物、规化、建设等部门以及小区开发商等召开了第二次论证会,就唐井的“保护、利用、展示”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原地原貌保护,并建成风景点展示。“唐井”事件折射出市民对井的深深情结——曾经为这座城市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而巨大贡献的水井总要留下几口。它维系着城市的历史,是那段难忘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活的见证。

“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已成为一段历史、一片回忆。作为一种给水用具,我们必须告别老井。因为我们这个民族还要向更宽广的领域拓展。但作为一种文化的承载,我们似乎有必要保留这些老井,因为从这里喷涌着人类文明的一缕清泉,滋润人心,从古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