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爵>伯爵,侯爵>男爵。凭爵位定地位靠谱吗?

喜欢追历史剧的小伙伴应该比较熟悉公、侯、伯、子、男这种五等爵制度。这种称谓中西通用,简明易懂。公爵高于侯爵,子爵臣服于伯爵,似乎天经地义。其实,公、侯、伯、子、男这样的排序只是文学作品的刻意简化,真实情况远比这些复杂。

01在曹魏以前,爵位五花八门,五等爵位制度是否存在都是个大悬案

按照传统说法,在上古传说以后,夏朝建立了五等爵制度,就是我们熟悉的公、侯、伯、子、男;殷商改为公、侯、伯,周朝又溯古改成了公、侯、伯、子、男。问题是,这个传统说法现在已经无法考证,极大可能是后世儒家的理想构建。

公爵>伯爵,侯爵>男爵。凭爵位定地位靠谱吗?


即便按照传统说法,咱们也不能简单地以爵位来定高低。比如,春秋五霸中认可度较高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五霸有很多种说法,认可度较高的是上述四位)。光听名字,楚庄王是王,其它三人只是公,那应该楚庄王比较牛。可是,在实际的爵位上,齐桓公、晋文公是侯爵,秦穆公是伯爵,楚庄王更是只有子爵。那么,是不是两位侯爵就比伯爵和子爵强呢?依旧不是。按照实力来说,这四位都是霸主,实力无法简单比较。实际上,春秋诸侯中是有公爵存在的,比如虞国公、虢国公,他们地位比上述四位如何,完全没有可比性。那么,诸侯之间靠什么来定地位高低?一句话,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爵位都是纸老虎。

公爵>伯爵,侯爵>男爵。凭爵位定地位靠谱吗?


02曹魏以后,历朝历代的爵位各有特色,不过更多是一种荣誉称号

秦灭六国后,赏爵为二十等爵,曹魏恢复了周朝五等制度以后,后世都沿用。各朝各代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清朝的异姓功臣爵位把五等爵内部进行了细分,再加上都尉、骑尉等,一共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清代权臣和珅封一等忠襄公,《鹿鼎记》中韦小宝封鹿鼎公。当然,韦小宝是小说虚构,和珅则是实打实的公爵。

公爵>伯爵,侯爵>男爵。凭爵位定地位靠谱吗?


不过,后世的爵位更多像是一种荣誉称号。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的爵位有世袭统治权,在他的封地里,有独立的官员任免权、武装权、司法权,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实爵。春秋和战国算是一个分水岭,战国时期各国内部采取一种集权制,受封的贵族几乎没有了政治权利,只剩下赋税权。秦以后,中央集权确立下来,爵位代表的更多的是俸禄和荣誉,应该算是赏爵。西汉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分封制,那时候人们最大的追求是爵位而不是官位,汉以后,官本位慢慢落地,人们对于官位的追求远远大于爵位,爵位渐渐只有象征意义了。在我们熟悉的唐宋元明清,决定地位高低的是官位,而不是爵位。

公爵>伯爵,侯爵>男爵。凭爵位定地位靠谱吗?


综上所述,如果想凭爵位来定地位,只有在商朝、西周和西汉等一小段时期才可能。而商朝是三等爵位、西汉是二十等军功爵制,只有西周是五等爵制。所以,如果想简单的以公、侯、伯、子、男来推测某个历史人物地位的高低,基本上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