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上旧精魂》文化心理——佛教传入前后关于修炼观念的转变


《三生石上旧精魂》文化心理——佛教传入前后关于修炼观念的转变


第三部分

前面我们说到了从印度传入的几个观念,这些观念不仅成为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背后的一些规则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心理,最典型的就是修炼的禁忌问题。我们现在都觉得,禁欲是修炼的前提,但这种心理其实不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而是佛教传入后,两种文化不断交融形成的。前面说的轮回体系引入后,情缘的观念形成了,在男女大防方面的修行禁忌也渐渐趋于严苛,正所谓“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进入宋代,理学更是把“存天理、灭人欲”作为重要的准则,不能不说这与佛教的影响有关。所以说,佛教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并不仅仅是给小说故事提供了素材,在漫长的互动中,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进入第三部分,看看得道成仙的修炼与禁欲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演化成现在这样子的。

东汉之前还没有轮回说的时候,我国追求的是升仙,而升仙的手段除了服食药物以外,就属《素女经》《黄书》里记载的房中术了。在古代的笔记小说里,这种假说反映在许多层面。比如《汉武故事》就有一段演义说,霍去病贫贱时曾经见到神女显灵,神女要与霍去病行男女之事,霍去病不愿意,神女就离去了,后来霍去病青年病重,皇帝为他祈祷问神时,神女答复说他精气少,我想帮他延续他却不肯,现在则无药可救了,必死无疑。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至少在东汉前,人们还认为男女之事是有助于延年益寿并且有滋补的功效在。但佛教传入后,这种思想则出现了巨变。佛教认为这种事情无助于成道,不值得提倡。在汉译佛经里,就有许多类似交合而损害了修为的故事,里面总是有一个设定,就是修炼时接触了女人就会失去自己的道行,这就和中国本来的观念背道而驰了。

随着佛教汉化,儒家思想也在不断强化,主流价值观渐渐发生了转变,佛家禁欲修道和儒家自控自律的思想有所暗合。而从文学来看,从这控制里打破出来的情感也会增添故事的曲折性,于是,男女之事损害修为的说法也就渐渐被接受了。下面我们分别讲一个印度的故事和一个中国的故事,看看禁欲修炼的文化心理是怎么从印度来到中国的。

先来讲一下印度一角道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长着鹿角的仙人在山里修行,有一次因为大雨上山滑倒了伤了腿,十分生气,诅咒这个国家十二年不下雨。国王很烦恼,张榜求贤,希望能想办法让仙人法术失灵。有一个淫女就揭了榜,带着五百美女和很多被伪装成果子的春药上山寻找仙人。通过一番勾引诱惑,淫女与仙人交合破了他的法术,并且以果子吃完要去取为借口把他带回去,向国王领了赏。国王没有为难仙人,把他留下当了个大臣,但仙人在王城中住了一段,很怀念林间,就被国王放还了。随后在山中修炼了一阵子,法术就又回来了。这个故事其实挺无趣的,仙人一被诱惑就立刻中计失去修为,再入山林一修道,神通就可以复原,回头是岸几乎没有成本。研究者认为,主要是因为释迦牟尼出家前也曾经娶妻生子,如果这种败道不可挽回,就会令原始佛教很难自圆其说。

而汉化以后,我们的惩罚就比较严厉了。中国类似交合败道的故事里,最有名的是月明和尚的故事。和印度的原版故事不一样,我们的月明和尚本身没有作恶,只是因为没有参拜当权者从而得罪了他们,被派去引诱他的是一名被当权者逼迫而不得不去这么做的妓女。妓女想出的引诱方式,是假冒新寡的妇人,要求借宿,然后装病。最终的结果是和尚圆寂了,转世成了一名妓女,算是受罚。与佛教一角道人的故事对比来看,我们的和尚很无辜,但受到的惩罚却更重,故事的结局是中国式的,犯了错误就要承担,破戒的代价是付出生命,转世也带着耻辱的烙印,这比印度传说里仙人只是简单被剥夺了一段时间的法术要严重得多。同时,对于引诱的处理更委婉,也更符合中国的审美。中国向来不觉得五百美女、八百美女这样的人多势众有多么高级,我们小说家的设计是让妓女用寡妇的身份加上装病来引发和尚的怜悯之心,再用强权霸凌给予这个妓女被逼不得以去引诱和尚的理由,这种设定比一角道人里那个为了赏赐而纯以色诱的淫女要更能体现人性。

说到这里,第三部分我们也讲完了。在佛教传入之前,我们认为男女交合是有助于修炼的,还有很多道家的书籍专门涉及房中术修行方法,但佛教传入以后,我们接受了交合败道的说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得更加极端,惩罚也更加严厉,通过小说的文本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总结

说到这,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在汉化进程里,印度佛教人物原始形象大多经历了许多改变和加工。比如四大天王里多闻天王的身份,在过去近千年里被不断矮化,他的职能也渐渐被中国本土的人物瓜分;他的儿子那吒汉化成了李哪吒,被赋予了很多点铁成金的法宝和能力后,那吒形象也从原本的五头六腕也最终定型成了三头六臂。

其次,我们说到了宗教运转机制是如何在本土化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对比了《柳毅传》和原始佛教中龙女报恩的故事,在艺术上有了哪些进步。随后我们讲到了鬼和轮回系统的形成,有了这些作为基础,我们才延伸出孟婆汤和月老,以及前生后世的情缘……而这些,都为我们的文本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最后,我们说到了在运转机制下的修炼存在什么样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又是如何变化的,并且以禁欲为例子做了说明。修道要禁欲是从佛教传入后才有的。欲障的概念引入后,我国出家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出现了彻底的转变。然后,我们用一角道人和月明和尚的故事作为对比,看到了我们本土化以后对爱欲大防镜面一般的另一个极端。

佛教进入我国的时间太久,在将近两千年的本土化过程中,它流传下来的各种观念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血液,成为了我们自身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文化体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消化能力,使我们能像滚雪球一样,不动声色地领受、吸收并同化外来的事物,最终迭代出自己特有的轮廓。而这本书就是从我们古代的小说故事文本里,为我们抽丝剥茧一般还原出了这个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回味,有助于我们看清我们民族的喜好、欲望和性格。

佛教为我们的国家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产,还远不止于本书提到过的小说故事,比如古建筑里的佛寺、石窟;比如国画中的佛画、写意;比如琵琶、胡琴、羌笛等等来自于佛教国家的音乐;比如跟着佛教传来的藏医;比如从清谈、禅宗衍生出来的禅诗;比如中国哲学与佛教融合后产生的玄学,以至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等。在这本小书的基础上,每一个角度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回顾,带着书里的思路回头再去看它们,或许你会找到一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撰稿:李让眉

转述:李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