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儒釋道三家文化的比較

1、從哲學研究的範疇上來說:

儒家——入世的哲學,道家——隱世的哲學,佛家——出世的哲學

儒家主張“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有社會責任感,他們積極入世,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道家講“自然”,講“道”,超離了塵世。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順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過分強求,讓熱衷於塵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講“三界”、“輪迴轉世”、“因果報應”、“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惡者下地獄。2、從功用的角度上來說: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家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使命;道家以“自然”觀照人,認為,一個人若能超脫於生死的執著,其心靈也就可以超脫形體的侷限,而與“道”契合為一,進入“萬物一府,死生同狀”(《莊子·天地》)的境界,在心靈上獲得極大的自由,成為精神上不受任何環境影響的“聖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佛家基於對人生“無常故苦”的價值判斷,懷著對人的迷惑、煩惱、痛苦、死亡的真誠關切,指出解脫的方法和途徑,從而為人提供了一種宗教的精神依託。更著重轉向內心的探索、轉換和提升,把心性修養看作人生解脫的必由之路,明心見性,超脫修心。


史上最全:儒釋道三家文化的比較

3、從文化主旨方面來講:儒家——進取文化,道家——規律文化,佛家——奉獻文化

儒家學說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儒家的大同理想,內聖外王之學,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張,以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心態,無不反映出剛健有為、奮進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說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事必須“因陰陽之恆,順天地之常”,違反客觀規律,必然招致災禍。“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認為道是世界的終極根源,是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自生自化、永恆存在的宇宙本體,否認有超越於道的任何主宰。

佛教以“犧牲”為教義,“犧牲”就是奉獻。地藏王菩薩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佛家講佈施,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都是奉獻精神的體現。

4、從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來講:儒家——糧店,道家——藥店,佛家——百貨店

儒家思想,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DNA。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人世中,受倫理道德的規範,有禮有節地待人接物。懷有積極入世的熱情,去投身自己的事業。儒家精神,是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骨子裡的。

當國家戰亂、社會動盪的時候,道家就像一劑良藥,為社會療傷。人在社會中遭遇不順的時候,也需要去藥店逛逛,療療傷,舒緩一下緊繃的心。以道家的廣闊視角看我們生活的人世間,實在很渺小。生活中的煩心事,更是滄海一粟,不值一提。暫時放下塵世的事務,體會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大逍遙境界。

佛家則是不論生病或不生病,它都存在。百貨店不是必須的,有糧吃、治好病,就可以在世上生存了。百貨商店可以去逛逛,不去也不會不能生存。正如佛家,信仰也好,不信也好,是每個人的選擇。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從佛家的佛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5、從身心修養來說:儒家——正心,道家——靜心,佛家——明心

儒家講“正心”。 《大學》裡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歸根到底是要“止於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個善念。然後逐步展開來,“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經過了止於至善、定、靜、安、慮,然後人就能心安理得。儒家“正”的這個“心”實際上就是仁愛之心。

道家講“靜心”。 《道德經》認為最高明的是“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要回歸到虛靜的狀態,所以,道家“靜”的“心”是一種虛靜之心、自然之心。 這個“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這個“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來的那個樣子,不虛偽、不做作,與自然界、社會、他人安然相處,自己的身心也和諧一體,不跟自己較勁,人本來的樣子就是虛靜的。 所以道家講要“靜心”,修虛靜之心。

佛家講“明心”。 “明”的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虛空心、精靜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見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瞭自己的本心,那就不會糾結了,就能很聰明地應對各種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6、從氣度的修養來說:儒家——養正氣,道家——養大氣,佛家——化怨氣

正氣於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間的至大至剛之氣;於人,正氣便是光明正大、剛正不屈之氣。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具體說,就是培養正義感,培養一身正氣的儒家人格。

道家的特質,就是“大”,眼界大,氣象更大,直至大象無形、大音希聲。“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概括成一個詞,便是大氣。養大氣要以大道為心,以自然為意,以日月為雙眼,以天地為視野。別怕高不可及,說白了,就是以大觀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問題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體,不狹隘、不偏頗,便已經是在抵達大道、通往大氣的路上。


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使整個國家陷入災難

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氣呢?佛學上說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會心中無事,就會心中無物,更別提區區怨氣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到處都是淨土蓮華,無有掛礙。

7、從提升的方式上來講:儒家——敬,道家——靜,佛家——淨

儒家講敬是敬畏,人要有敬畏感,才能敬天,敬地,敬人。 道家講靜是清靜無為,人要有清靜感,只有在內心清靜的時候才能感悟到道的存在。 佛家講淨,是指人心內的清淨沒有汙濁,慾望和煩惱。心淨了也就是放下所有煩惱痛苦,人也就得到解脫,獲得了自在。

做事敬心,敬德,敬自然,謹慎而為!謂之儒!為人自省,除欲安心,心平不瀾,喜怒自然,不行於色,追求靜花止水,謂之道!十方世界,花是花,物是物!心中執念以來世,清心薄欲修來生!這應該算佛,不痴不嗔!無慾無求!煩是自擾!遵循萬物,道法自然!

8、從研究的方向來講:儒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道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佛家——人與超自然之間的關係

在儒家思想中,倫理關係是人與人之間最主要的關係,所以儒家心目中的人不是“社會關係的總合”,而各種倫理關係的總和,把個體視作在各種倫理關係中佔據特定置的人。因此,儒家尤其強調一個人的“份”,即一個人在倫理關係中的特定位置和身份。其天地君親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愛孝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體現。

道家思想強調"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違",認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主張人應當愛護自然,保持與大自然協調相處的和諧關係,順應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辦事,不自生而能長生,告誡人們不要做無謂的爭鬥和掠奪,夫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一切要順其自然,就像水一樣無往不利。不爭不勝,才得以長存!反自然之道而行之,就將作繭自縛,必然會危害人類自身,引起自絕於天地的嚴重後果,甚至被大自然把整個人類都開除出"地球村"。

佛家處理的則是人與超自然的關係,講生命的超越。從中可以看到我們和其他生命最深的因緣,我們跟宇宙大化最深的連接,乃至直接地了生脫死,這是佛家修行要你觀照的地方。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會問“生從何來、死向何去”的動物,在這裡就有人與超自然的連接,而它關聯著終極的關懷。佛教自從漢代傳入中國後,給中國人帶來了全新的、超驗的生死觀,中國人才有了死後來生、輪迴轉世這些觀念。


9、從智慧的角度來講:儒家——德性的智慧,道家——空靈的智慧,佛家——解脫的智慧

儒家強調禮樂教化,內聖外王;道家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強調緣起性空,轉識成智。


10、從人生觀方面來講:儒家——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聖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強調人的社會責任,高度重視人類生活的群體性,並以倫理關係解釋人類群體生活的特徵。同時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不怨天,不尤人”。主張“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這種“憂道不憂貧”、憂天下而不憂個人的憂國憂民的博大襟懷,成為一種優秀的傳統,啟迪、昭示著後人,激勵著後世之仁人君子以天下為己任,自覺地為國家分憂,為人民大眾分憂。

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係網的圖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鬥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一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為最高目標,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道家受“無為意識”的支配,倡導一種“無為而無所不為”的社會理念,強調人的內部自然而發的東西。即通過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夠不斷完善與發展自己。

佛教的人生觀是普世的人生觀,它關注一切生命,而不僅僅侷限於人類本身,把世間一切有靈性的生命都作為考察和關懷的對象。同時,佛教的人生觀既聯通現世,又承接過去,指引未來。人生苦短,處處的無常和苦難困擾著我們,作為人本身要重視當下的自我完善,從當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靈的和諧和生命的昇華,揚善除惡,用“慈悲喜捨”、“悲智雙運”的佛教思想,充實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1、從世界觀方面來講:儒家——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道家——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與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佛家——相由心生,世界在自己心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12、從個人修養角度來講:儒家——仁義禮智信,道家——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13、從價值觀角度來講:儒家——在努力進取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道家——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佛家——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做貢獻的過程。

14、從遊戲的角度來講:儒家講的是社會的“遊戲規則”,道教講的是“遊戲技巧”,佛家則是講的遊戲中融通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