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小,但是總擔心孩子以後會變得很自私,是我太焦慮了嗎?怎麼辦?

蘑菇鹹魚


我覺得我跟你一樣都很焦慮,不知道是不是有小孩的都這樣。

第一個可能是生活壓力太大了。有時候生了小孩,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壓力,主要還是來源於經濟壓力。

第二個可能太無聊了。有時候一個人太無聊了就容易想東想西,然後越想越鑽牛角尖,所以得讓自己忙起來。

第三個我覺得可能是生活太無趣,所以有時候要為自己找點樂趣,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可以多做一點。比如說跟朋友一起出來聚一聚。

第四個親子活動。現在很多學校都需要爸爸媽媽來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在活動的過程當中我們就可以學到跟大家分享。


用戶98076998013


孩子小的時候,天然缺乏安全感,需要父母無時無刻在身邊呵護,會有一些自我保護的舉動,會引發大人的焦慮,父母應該以平常心去對待。做父母的不必太焦慮了。

比如,非常年幼的孩子是不知道該如何妥善地對待人和事情的。比如孩子對媽媽就有強烈的依賴感和佔有慾,包括對他自己的玩具等。但是這些行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孩子就是自私。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孩子是有自己的領地意識的。當發現有不利於他或者侵犯他的領地的時候,他會表現得很敏感,甚至會情緒很激動,乃至有一些攻擊行為,比如從別人手中將玩具搶過來。

如果您有一些焦慮。我建議你閱讀一些育兒相關的書籍。先了解育兒的一些常識和基本理念,也瞭解一些孩子在這些階段的正常行為。當你知道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你就不會過度焦慮了。

當然,孩子還小,所以需要有人去教導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玩具等“財產”,如何去與周邊人群打交道。

做父母的,首先要自己學習如何做好父母,應該花些時間學習育兒知識。

然後要學會情感引導,瞭解孩子的階段表現,理解孩子的正常行為,引導孩子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當父母發自內心的去愛護孩子,呵護孩子成長,你會一步步體會到撫養孩子的快樂,你會見證自己也跟著孩子在一起成長。

在這些年帶孩子的過程中,我從自己的育兒實踐裡,甚至是親子矛盾中深刻體會到,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父母應該以感同身受的心、以關愛呵護的心建立一種親密的親子關係。然後在孩子成長方面,要對孩子有足夠的信心,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

孩子真的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優秀、更勇敢、更有愛。


相信孩子可以更好(圖片源自網絡)


布魯森林的星辰


其實我跟我老公也是一直有這樣的擔憂,有時也會想是不是自己太焦慮了。後來想想也是正常,第一次為人父母,教育孩子沒有經驗,害怕自己會把孩子教育成自己最討厭的那種小孩。
其實每個孩子一出生,天生都是自私的。人的本能什麼東西都是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像好吃全佔著,東西都拿最多的。做父母的不引導確實是會讓孩子變的自私!
我是這樣引導孩子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不打罵孩子,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孩子的鏡子。
2.吃飯的時候如果家裡有一個成員,比如爸爸。還沒有回家,就會拿個盤子把所有的菜分開一些來,告訴孩子這是留給爸爸的。因為爸爸工作很辛苦,我們要留一些給爸爸。
3.家裡買了像桔子,柚子這樣的水果。會給孩子讓孩子來分給家裡的成員吃。讓孩子知道我們是一個大家庭,沒有誰是特殊的。
4.家裡不給孩子包辦太多的事情。適當的年紀給孩子承擔適當的家務。孩子還小基本的三歲過後,自己穿衣服,鞋子等。再大些要參與家裡的家務。讓孩子從子就要懂得家庭責任。


5.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尊重他,家裡的長輩給了東西給他,要讓孩子學會說謝謝!如果孩子讓家長做事情,不可理所當然的命令的口氣。相反,孩子幫助大人做了什麼大人也要說謝謝,給予尊重。……
我的原則是,家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2e7d6ee0a33c4b61a538a71d19693075\

花開半夏144013268


的確是太焦慮了。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後可以自信,大方,勇敢,有擔當,陽光…………,但這所有的一切都在於父母的引導,他們不是天生就聰明能幹可愛漂亮大方的,也不是天生就自私膽小懦弱沒主見的,他們就像一張白紙,上面怎麼畫?前一半是父母教的,後一半才是自己畫的。

所以如果你想孩子是個愛分享大方的孩子,現在開始就正向去引導,拿我家娃當例子哈。我兒子現在2歲,也是不愛分享,我是怎麼做的呢?

比如看到奶奶給他蒸的雞蛋,我會表現得很想吃的樣子說“小俊俊,媽媽也好想吃雞蛋呀,你可不可以分享一點給媽媽呀?媽媽知道俊俊是個很愛分享的孩子,對不對?”剛開始他是拒絕的,說“不可以,這是俊俊吃的”。但我看到機會就說,“哇,俊俊的蘋果特別好吃的樣子,你還有那麼多,可以分享點給媽媽嗎?媽媽知道你是個很愛分享的孩子”。“哇,這柚子太好吃了,咱們也分享給爺爺奶奶好不好?媽媽知道你是個特別愛分享的孩子”,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結果現在不用我說話,有好吃的他也會主動分享了,當然只有一點點的話,他還是自己吃,做不到全分出去自己不吃,但我覺得這點很好,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有餘力去愛別人,不足以分享的時候留給自己就好了。


平子的數字育兒術


孩子為什麼會變得自私?自私任性很多性格上的問題都是受後天的影響比較多,那為什麼有的孩子比較大方,有的孩子比較自私呢,是什麼讓孩子變得那麼自私呢?

1.長輩過於溺愛縱容孩子

在家裡被替代包辦習慣了的孩子,他會誤以為他就是世界的中心,凡事以自己為考量,就考慮不到別人的需要與感受。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特別是祖輩和父母眾星捧月的態度,助長了孩子的獨佔欲,強化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

2.父母的錯誤教育

父母的教育方式錯誤,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以後,通常會對孩子斥罵和諷刺,孩子受到父母打擊,既害怕,又受傷,就會躲起來自己默默承受,繼而也會變得自私起來。

3.父母的榜樣

如果父母也是自私的性格,孩子受父母的影響,自然也很自私。因此父母想要孩子不自私,就要做好示範,不要讓孩子從父母這裡學到不好的言行。

4.年齡特徵所致

在幼兒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他們心理活動都單純圍繞自我出發,接觸、瞭解與自己緊密相連的人和事,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他 們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從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發的,不知道考慮別人對此有什麼想法,更難以理解別人可能有完全不同於自己的看法。大約到了兩三 歲以後,隨著幼兒社會活動範圍的擴大和交往經驗的積累,幼兒才逐漸在主觀上產生你我的區別,並能逐步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兒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如果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問題行為。

5.年齡特徵所致

在幼兒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他們心理活動都單純圍繞自我出發,接觸、瞭解與自己緊密相連的人和事,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他 們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從滿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發的,不知道考慮別人對此有什麼想法,更難以理解別人可能有完全不同於自己的看法。大約到了兩三 歲以後,隨著幼兒社會活動範圍的擴大和交往經驗的積累,幼兒才逐漸在主觀上產生你我的區別,並能逐步從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兒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如果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問題行為。




吉吉mami


看到你的問題,不太明白你怎麼會擔心孩子自私這個問題。你自己也說了,孩子還小。既然孩子還小,那又怎麼就看出孩子自私呢?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剛開始只會哭,慢慢的有了自我意識,在這個階段,他會認為他看到的都是他的,媽媽是他的,食物是他的,玩具也是他的,等等。不管是媽媽還是玩具,他都會說“這是我的”,而且都不讓別人碰。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不知道你是不是看到這些現象,擔心孩子以後會自私。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是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後的正常表現。

針對這一現象,作為孩子家長,首先要意識到孩子有這些行為是正常的表現,不是孩子自私,這樣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

其次,就是正確引導的問題。第一,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玩具是孩子的,孩子玩的時候如果別人想玩,先要諮詢孩子的意見,孩子同意後再給別人玩。如果孩子不同意,也不要勉強孩子,給他講道理,告訴他大家一起玩更有樂趣。第二,孩子有需求或者哭鬧時,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能滿足的話儘量滿足。我家寶寶今年三歲,一坐車就喜歡坐我腿上,那就抱著她坐好了,反正也抱不了幾年,孩子很快就長大了,到時候想抱也不讓你抱了。

總之,身為家長,與其擔心,不如面對。理解孩子的心情和需求,正確的教導孩子,這樣就好了。


下輩子當個熊貓


孩子的嬰幼兒期(0–6歲)佔據人的生命軌跡不足10%,卻對孩子一生的影響佔據90%。我們來看看,如何化解低齡期的養育焦慮問題。

低齡期又因為孩子腦部思維發育沒有完全形成,是必須依靠監護人的養育逐漸長大,做不到像小鴨子一樣,一出生就跟隨媽媽遊在水面。那麼,父母無論多麼辛苦,在養育孩子的事情上,低齡期儘量自己帶、同時努力學習幼兒成長的相關知識。不要等孩子大了以後,知道孩子不努力讀書就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會影響一輩子,這個時候家長就著急了。但這時候,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不把你說的話當回事,管不過來了,毛病自然也就改不了了。這也正是反映了現在大部分中國家庭教育孩子的現狀有很大的問題,在發現孩子有一些小錯誤的時候沒有及時的進行糾正、引導,逐漸導致孩子養成許多壞毛病。

面對這些,我們建議,家長對孩子可以實行“兩不管三不慣”原則,既不要什麼都上手影響孩子的鍛鍊思考機會,也不要處處自我意識的放縱孩子,讓孩子從小沒有規則感影響長大後的自我自尊的形成。

【兩不管一】:孩子能獨立完成的事情不管

現在的孩子在家裡什麼事都是大人代替,養成了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孩子們具備了做事的能力,就應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對他們的成長很有幫助,教會他們先學會自我服務,再逐漸為他人服務,孩子的進步是可喜可見的。放開手,孩子的成長會更自由、更廣闊。

【兩不管二】:孩子能承受的事情不管

我們總會發現孩子們缺少挫折經歷,缺少抗挫折能力,只要遇到失敗,就會鬧情緒和哭鬧,常常還會拒絕再次嘗試這件事。

所以對於孩子能承受的困難和失敗父母儘量不要插手,也許今天家長幫助他解決了一個困難,可是以後還有還有無數個困難在等著他,難道家長能次次幫助孩子解決嗎?

家長應該學會適時的放手,這樣對孩子的意志力、抗挫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好處。

【三不慣一】:對於孩子不尊重別人不能慣

有不少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而家裡的老人和父母的教育自然會有偏差,老人更加容易溺愛孩子。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會給孩子。但是長時間下去,孩子就會養成驕縱的性格,稍微有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向大人動手,做出不尊重大人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把他這種性格扼殺在“搖籃”中。

【三不慣二】:對於觸碰原則的問題不能慣

原則就是父母給孩子立的規矩,如果對孩子觸碰原則的問題視而不見,會導致他今後犯的錯越來越大。明知道偷拿別人東西不對,還不去說教,將來後果可想而知。孩子擔心自己被罰,選擇說謊,如果這種情況家長不及時教育,孩子就會養成撒謊的壞習慣。一定要孩子明白撒謊後果的嚴重性,否則,孩子的撒謊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正了。所以這些觸碰原則的事情不能慣。

【三不慣三】:孩子對事情沒有責任感不能慣

遇見事情就喜歡推脫責任的孩子就是沒有責任感,如果孩子並沒有養成這樣的意識,就會逐漸成為一個肆意妄為、毫無擔當的人。家長一定不要慣著孩子這種壞習慣,要培養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這些只靠家長的一己之力似乎是很難完成的,這時家長就可以利用一些繪本,讓孩子從繪本中懂得如何什麼是自己需要改正的,以及需要做到的。

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是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所以,家長面對孩子教養問題上不必事事總是擔心,大事遵循原則,小事多看些兒童育養的知識,與小傢伙一起成長。




Linda果


只有心理系統健康的母親才能養育好心理健康的孩子。一個心態平和、積極樂觀、有著助人精神的母親,她養育出來的孩子不會自私。相反,一個焦慮抑鬱、對身邊環境都是抱有防備心理的母親,她的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會令人堪憂。

所有的育兒其實都是育己,孩子就是那面鏡子,折射了我們的內心世界。教育好孩子,首先先成長好自己。

與其去焦慮孩子以後會怎樣,不如先做好當下的自己,成長自己才是王道,你若優秀,孩子自會精彩。


我是美莉


您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您可能多慮了,其實每個孩子在2~3歲都會出現被兒童心理學稱作“第一逆反期”的現象。

這是因為孩子在嬰兒時期幾乎感覺不到自我的存在,而一旦成長到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飛速發展,孩子開始建立起與他人的邊界,知道我就是我,和你是不一樣的。

當這種心理一旦產生,孩子就開始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也開始維護自己的權利。比如家長讓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或食品給別的小朋友,孩子會說不要、不好、不行等,家長可能會困惑為什麼我的孩子沒有一點孔融讓梨的精神,實際上“分享”是一種親社會行為,是為了他人利益採取一種自願付出的行為。這種行為最早也會在4至5歲才完全展現出來,而2至3歲的孩子根本沒有分享的意識,而是以自我為中心:這個世界就應該是我看到、我所想的樣子。在這個年齡段,你要求孩子學會分享、要求孩子大度完全就是強人所難。

2至3歲的孩子會經常用拒絕的方式體現自己的獨立,但並不是真的想拒絕你,而是在練習而已,只有在你滿足他(她)這種訓練的慾望(說“不”的習慣)之後,這種現象才會慢慢消失。

如果不瞭解“第一逆反期”,可能會疑惑自己的孩子為什麼總是表現出一副很小氣很自私的樣子,而當你懂得了“第一逆反期”,並掌握兒童在每個時期特有的成長力量,這樣你才會更加淡定、更有智慧地陪伴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長。

有一句話說的好:一切問題都是時間問題,一切煩惱都是自尋煩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父母是稱職的,但是我們不要“杞人憂天”,因為與其擔心,不如祝福。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


喜悅的存在


是有些焦慮了。

不管以後孩子變成什麼樣,大多來自父母的影響,再就是周圍人的影響。

只要你好好的引導,孩子不會成為自私自利的人,但是在一定的階段他的自私是正常的,說明他的意識在發育發展。他會對“我的”有一個正確具象的概念。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或者有所啟發,請你點個贊👍吧!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