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少林寺”研究思路

泉州“少林寺”研究思路

泉州“少林寺”研究思路

导言:改革开放以来,南少林研究风行起来。于是南少林寺遗址问题,也成了发据的热点。近来,有人以片石只瓦为据,放弃全方位考察论证,轻率下了结论,深有感慨,兹提供如下几点思路,就正大家。  

泉州“少林寺”研究思路

一、少林的历史背景和南少林的形成

1、据清人《西山杂志·少林寺》等,所述事件、地点、时间、人物与史志基本相符。撰述者蔡永蒹还引《闽中记》载:“……大蟒……盘栖清源少林寺之西岭……智空命十二徒……镇之。”

2、“清源少林寺”在哪里呢?福州没有,莆田没有。找了许多闽中志书都找不到第二个同名的“清源少林寺”。可见《西山杂志》所载“清源少林寺”就是现在常说的“泉州少林寺”。泉州又曰“清源”也。

3、“智空”是谁呢?该条又载:“世称十三棍释一空……智空……”后“死于郑王之兵燹有七矣”。说明“智空”是“十三棍释”之一。“郑王”,明显就是隋末王充(即王世充。传见《隋书》列传第五十)。

4、《西山杂志·少林寺》条还载:十三空(棍)解体后,智空亡命南下,“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林之始焉”。于是形成我国南少林和北少林两大系。

至今,我们还没见到比这更详尽的关于南少林寺址及创始人的记载。

泉州“少林寺”研究思路

二、泉州少林寺兴废脉络参考

1、《西山杂志·少林寺》条记载着泉州少林寺第一次焚毁于“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一直至“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才获得“诏修”。

2、泉州少林寺第二次焚毁于“宋末少林寺(僧)反蒲寿庚”。“僧法本、清华杀出重团,逃入德化戴云山”。至“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州官黄立中”奉“敕修少林寺”。

3、明末清初,泉州少林寺是一个兴盛时前“寺十三进”、“僧千人”,“僧分十级也。禅房、方丈、长老、住持、当家、香火、缘斋、武练、武发、武樵……”分工之明确,史志所罕。

4、清朝期间,由殴毙人命,官绅插手,衍成天下武林大厮杀。终于在清乾隆28年秋,又“诏焚泉州少林寺”。

“诏焚”后,泉州少林僧跑到哪里去呢?《西山杂志·少林寺》条提供:一部份“隐伏于南邑一片寺(寺在现在的南安县官桥镇北)”;一部份“亡匿永春”,形成达尊武技,一部份流散在沿海乡村间进行“授馆”谋生。于是“杀狮”在泉州南门外各村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泉州“少林寺”研究思路

三、泉州拳术之盛,和泉州少林寺的历史关照

1、宋赠武功大夫金吾上将军曾求仁,其子曾夤(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及至宋末抗元散骑侯曾新恩(三才)为一脉相承(见《龙山曾氏族谱》)。

2、明朝名将俞大猷的拳法,传承少林本家。世传他的拳法在清源山“练胆石”上受“异人”传授。这“异人”是谁呢?俞大猷本身秘而不叙,正符合当时天下大乱,武林高手隐姓埋名的实际情况。

3、《西山杂志》的撰著者蔡永蒹还就当时他们本族武功勋名人物作了一番统计。仅“承先君蔡延赓(都统)授传少林派武功,捍卫郑森(成功)有功于明”者,“虎威虎卫将军28人,骠骑将军32人,都尉5人,团练使6人……凡72人皆少林派之武功焉”。

4、清嘉庆年间,出名“海贼”蔡骞,也是“从一片寺僧性空学武”。“一片寺”是在清乾隆28年秋泉州少林寺被“诏焚”后,泉州少林高手逃匿的大本营。从泉州少林寺被“诏焚”,至蔡骞从性空学武,一片寺的少林僧活动至少已达三四十年之久。

泉州“少林寺”研究思路

四、泉州少林寺的兴衰,和各时期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密切

少林寺僧从唐、宋、元、明、清,传承着一种爱憎分明的本色家风。

结语:本文仅先提一提研究思路,希望今后会有机会详细论述。 

对南少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事关重大,靠片石只瓦加以穿凿附会,轻率公布报纸,是不能昭信于人的,也属欺世。是为草此提纲,呼吁海内外学术界共同关切,让考古学术沿着正常、健康的道路前进。

泉州“少林寺”研究思路

泉州“少林寺”研究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