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内经》:"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医院看医生的时候,医生给你处方后常常说,你要用道地药材这个方子效果才会好,或者在药房工作人员给你推荐药材的时候,也会说我们这个药材是道地药,材质量可靠。那到底什么是道地药材勒?


“道地药材”《内经》: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人们在临床实践中指经过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生产过程所产的药材。相较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其品质更佳,临床疗效更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许多药名前标有"川"、"云"、"广"等产地,这些药物大多就是道地药材。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的容易明白,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好药材。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人参,就是要在长白山地区生长出来的才具有得天独厚的大补元气扶正固脱的功效,要是在南方比如四川种植出来的,与吃胡萝卜没有多大的区别。

“道地药材”《内经》:

全国十大道地药材分布图

道地药材的理论,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内经》从理论上阐明了道地药材的含义,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强调了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365种药材中,有不少从药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枣(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戎盐等。巴、蜀、吴、秦、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


“道地药材”《内经》:

《神农本草经》


《伤寒论》中的方剂有112首,涉及的中药材80余种,其中记载的道地药材阿胶、蜀漆等被广泛地用于临床。

到了唐代,道地药材的概念更加强化了。《新修本草》对道地药材做了精辟的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这可能为后世正式专用"道地药材"的术语奠定了基础。


“道地药材”《内经》:


宋代的医药学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历代道地药材的经验,并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如《证类本草》对道地药材的记载较汉、唐时期丰富,尤其附图的图题均冠以产地名称,如:"齐州半夏"、"成得军狗脊"、"银州柴胡"等,所记载的道地药材有250余种。

明代,"道地药材"专用术语已正式见于本草和文学书籍。《本草品汇精要》一书载药916种,明确记载道地药材268种,其中包括32种川药,27种广药,8种怀药。

到了清代,医家从临床上发现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地"问题。徐大椿曾在《药性变迁论》中指出:"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移种他地,则地气移而薄矣。""……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厚,今皆人工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平淡而薄劣矣。"


“道地药材”《内经》:


新中国建国以前,中医药处于被消灭的地位,中医药界奋起斗争,视中医药的疗效为生命,各有名的大药店所经营的中药材都择优质道地药材,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备精益求精,故产品的质量声誉较高,创建了许多百年以上的名牌药店,如北京的同仁堂、哈尔滨的世一堂、杭州的胡庆余堂、重庆的桐君阁、苏州的雷允上、广州的陈李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