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有言:當官有度,適合而止,不然摔得很慘

收錄在《顏氏家訓》裡的智慧語錄,很少激烈偏狹之言,都是絕妙的中庸之論。不論何時何地,顏之推都不喜歡極端言行,都是謹守自身分寸,崇尚中庸之議。在《顏氏家訓》裡,隨處可見這種觀念的影子。

《禮記》有言:“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其意為慾望和想法不能完全放縱率性,必須考慮與他人相處是否影響對方,造成彼此傷害,如何與人協調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一點。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有言:當官有度,適合而止,不然摔得很慘

世人皆喜高官厚祿,即不想隨之而來的嫉恨之災與逸樂之禍。大抵歡喜追求地位、名利,其慾望愈深,招來風險愈大,且在不知覺中增強,無法判斷這虛名錢財構築的高臺何時倒塌。這種現象在亂世之中最為明顯可見,所以顏之推才告誡子孫切勿貪圖高官厚祿,能位居中層最好。

此段文句中所出現的靖侯是顏之推的祖先,仕於東晉,因為屢建奇功,所以攀升至極高官職,也因此引來桓溫試圖結盟的事件。當時朝中權勢最大,擁有呼風喚雨實力的人非桓溫莫屬。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有言:當官有度,適合而止,不然摔得很慘

見到靖侯軍權節節高升,桓溫為穩固權位,便以招親為誘餌,想要結合二人之力。不想靖侯卻一口回絕,這在一般人絕難做到。誰不想攀龍附鳳,藉機拉攏權高位重者,以保障自身權益呢?唯獨靖侯不作如是想,擔憂勾結權勢,建立派系會引來災禍。

主要是因為他認為樹大招風,權勢過高的家族易招他人嫉恨,倘若遇有心胸狹隘者存心陷禍,這般仗恃權勢的家族怎能長久屹立呢?如果不多加考慮,隨便與這種大家族結親,便不知何時會遭受連累,枉受無妄之災。更何況嚴重者可能誅滅九族,家系命脈便中斷無繼。由於考慮此點,為求自家之福,所以靖侯才避免與權勢之家結親,並以此告誡子侄。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有言:當官有度,適合而止,不然摔得很慘

其孫顏之推更謹守祖訓,思想觀念具有濃厚的相同色彩,凡事均抱持適可而止的態度,併成為顏之推學術理念的重心,他以為“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

至於如何生活才是顏之推所能接納,並符合中庸之道呢?緊接著他舉出具體事例來說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堂室才蔽風,車馬僅代杖柔,蓄財數萬,以擬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不至此者,勿非求之。”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有言:當官有度,適合而止,不然摔得很慘

這段話如果以現在人的眼光來看,可能對顏之推所言有些疑惑,甚至誤解他所謂的質樸儉約,竟是如此豐厚的物質生活。但大家須想想古代社會地大物博,人口稀少,自然人口密度較低,物資享用較高,更何況顏家乃當時貴族之門,其維持貴族身份地位所需條件當然比一般百姓為高。在上段引用話語中,顏之推不過是列出貴族生活最低需求罷了。單純就其理念而言,他依然不主張過度豪奢富裕的物質生活。

同樣的,在仕宦之途,顏之推抱持適可而止的心態,不奢求高官地位。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有言:當官有度,適合而止,不然摔得很慘

​ 這種生活態度大多數人必以消極稱之,或許在世局穩定的情況下,不求仕進便無法發揮所長,以貢獻已力於世人,自然被劃歸為消極生活態度了。然而換個角度設想,假使處於動盪不安,競爭激烈的時代裡,積極求進達一高峰,卻因政局更替而貶謫,如此高升低降對生活必產生極大變化,適應上較為困難。因此顏之推所設定之仕限制也不無道理,乃是因應時代潮流,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生活態度。如果由此立場來看,他的生活態度怎可說是消極呢?

某些時候,在積極求取巔峰期的時刻,不妨想想顏之推倡導的人生態度,試圖明瞭知足常樂的情趣,捕捉中庸之道的精義,稍稍使生活步調快慢均衡,才不易陷入過度偏激的生活陷阱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