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禅一共几个亲传弟子?现在的太极拳还是杨露禅的风格吗?

过妄所著


李希江老师自幼好武,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张虎臣,收为关门弟子。手把手传授了传统太极拳108式,推手,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棍等多种拳技,还秘传了杨氏家族很少外传的家手,小快式。

李希江,生于1958年,传统杨氏太极拳第5代传人,是恩师张虎臣晚年收的唯一的一个闭门弟子,张虎臣师承于传统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孙杨澄浦、杨少候,是杨氏太极拳第4代传人。

在上世纪60年代,传统太极文化的传承人张虎臣先师身心受到严重打击,得了心脏病,有一次突然发病到老通县医院(现在的通州潞河医院)急救,刚到急诊室人就陷入了昏迷状态,当时正赶上主任大夫李其恩(李其恩大夫是李希江的父亲)值班,摸患者的大动脉消失,心脏突然停止搏动,立即果断的采取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措施,为进一步抢救直至挽回患者的生命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据李大夫讲,当时若不抢救及时,会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患者可立即丧命,抢救若超过5分钟,患者即使活过来,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完全康复后的张虎臣对李大夫充满了感激之情,说李大夫救了他的命,也和李大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张虎臣先师患病之前,他经常要步行到通县俱乐部教太极拳,有10几个成年人跟他学习,有李顺波、王水田、刘习文、梁礼等人,但刚刚康复的他不能再到外面教拳了,见到李大夫很喜欢传统武术,就决定在家里教李大夫太极拳法,李大夫每次去张虎臣家学拳,都带儿子李希江去一起学,这时李希江已经在通县西海子公园跟李子鸣先生学习了三年的八卦掌和形意拳,(李子鸣当时名叫李庸,因文革受冲击下放到通县,住通县花丝厂附近,离西海子公园很近,是八卦掌第3代传人,)李希江刚学时只有6岁,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去西海子练拳,围着一棵小松树练八卦掌,李庸跟他开玩笑说,树长你也长。

后来李大夫父子俩到张虎臣先师家学太极,他家就住在通县六中附近,李大夫每次去都给张虎臣全家人看病,他老伴眼睛不太好,李大夫经常给她拿些药,他小孙子有一次得了胆道蛔虫病,也是李大夫给治好的,虎臣先师没有亲生的子女,抱养的儿子在外地勘探队上班,一年回一二次家,家里就有张虎臣老两口和小孙子在家,李大夫当时每月60多元的工资,在那经济匮乏的年代,算是高收入,当时普通工人每月10多元的工资就能养活一大家人,当时虎臣先师家经济条件不太好,每月李大夫都会拿钱和粮票补给他们,有时还买些鸡蛋等营养品给虎臣先生送去,当时鸡蛋和肉供应非常紧张,全凭票供应的,虎臣全家都非常感谢,每次李大夫父子俩去他家练拳,回家时虎臣先师都要送出大门外很远。

有一次他从里屋拿出一个小木箱放在堂屋的八仙桌子底下,里面装满了太极拳的古书,全是繁体字,由于年代久远都已经发黄,虎臣先师视书为珍宝,但却把书让李希江父子回家去抄,再送回来,跟李希江说,这些太极拳古书上的内容你暂时也看不明白没关系,但先抄下来,等你拳架练熟了,能打到方圆结合旋转扭丝了,且每一个拳式都会用了,能做到求劲舍着了,我再慢慢给你讲你就理解了,多亏先师这么嘱咐,李希江才一字不漏的都抄下来。借一本,抄一本,还一本。

有一次虎臣先师有一本古书找不见了,还闹了点误会,以为是李大夫父子给偷着拿走了,为此找到了通县医院领导,说李大夫偷拿了他的书,说书在人在,书死人死,再也不教李大夫父子俩学拳了,后来书找到了,虎臣先师特意走到李大夫家赔礼道歉,并教李大夫父子俩太极拳,后又找到县医院领导澄清了此事,现在50年过去了,李希江对这件事仍然记忆犹新,那是传统太极的秘笈书,虎臣先师视它比生命还重要。

有一次父子俩去张虎臣先师家去学拳,闲暇之余虎臣先师跟李希江说,听你爸爸说,你跟李子鸣学习八卦掌,给我练练看,李希江行了几套拳,虎臣先师看后连连称赞,说我收你为徒弟吧,李大夫父子俩很激动,当即李大夫让儿子李希江给虎臣师父跪地磕头,正式拜师,成为张虎臣师父晚年在家收的最小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闭门弟子,虎臣师父摸着李希江的脑袋,高兴的说:太极拳是意气神形功,很深很难不好学,你要勤学苦练。

在他正屋的北墙上,挂满了古老的穴位图,虎臣师父在教拳时经常指给李希江父子看,李希江学的很投入,有时一个动作就要练几个小时,悟性也很高,练完就记笔记,10几个笔记本都记满了。李大夫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每天在医院的工作很繁忙,每天早出晚归还要经常值夜班,已经没有时间学拳了,只有儿子李希江几乎天天长在虎臣家学拳,虎臣师父倾其所有,毫无保守的全盘教授,至今李希江经常回想起来非常感慨,李希江清楚地记得每一次练拳虎臣师父都在身边亲自指导,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一个拳式练上几百遍甚至千遍,直到达到标准为止,师父说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万遍,拳理自现。

除了练基本功和拳架外,李希江还经常和师父推手和对练,虎臣师父功夫极深,根本沾不上身,每次把李希江摔出去都哈哈大笑,之后再进行指导,李希江这时已从对传统武术的喜爱变得很上瘾很痴迷,每天练功七八个小时也不觉得累,10多年风雨无阻,得到了传统杨氏太极拳的真传,无心插柳柳成荫,经过50多年的磨砺,李希江老师已成为传统杨氏太极拳第5代宗师,正式收徒入门弟子有20多位,使传统杨氏太极拳得以传承,造福子孙万代。

李希江老师的杨氏太极拳又称传统杨氏太极拳,源头是武当太极拳,拳法有技击架,也叫小快式,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的架子分高平低三种,这三种架子之中,又分大中小三种,大架子求姿势开展,合于养身,为昔日杨澄浦所授,中架子求各式动作,合乎中庸之道,使内劲不致过头,并且绵绵不断,始终如一,为杨健侯所授,小架子求各式紧凑,动作灵敏而迅速,为杨少侯所授,以小架子为最难,每一势都发寸劲,进退步子很小,手与腰腿尤须一致。还传授了太极刀、枪、剑套路,单双龙凤刺,盘罗棍,太极拳运气功法,太极拳入门功法。李希江杨氏传统太极拳基本可概括为三个套路。

传统套路108式

又称养生架或正路,共108式,动作必须标准正确,拳架必须符合太极阴阳之理,满足中医经络骨骼学说,才能以意推形,以形导气,以气推形,意气合一,与流行简化太极拳相比能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每个架式都蕴含着深刻的攻防含义,是杨氏太极拳的养生架式。

具体要求:姿势准确,松稳慢匀,意气合一,凝神聚气,以静养神,以神炼灵,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顺其自然。

学习意义:以丹田气运化为核心,以经络气血畅通为目的,养脊骨和脊髓,去病强身,延年益寿。

太极家手

因杨氏家庭只传给家里人,很少传给外人,故名家手,已濒于失传。其特点柔绵见长,处处体现出圆、圈、旋的有机交合运化之势,以腰为轴,带动周身四肢百骸处处划圈运动,大弧带小弧,大圆套小圆,周身形成平圆、立圆、斜圆、八字圆、云圈圆这些圆的运动,肩圈、腰圈、手圈、腿圈,大小圈、横竖圈,圈圈相环相绕,相生相克,是阴阳转换的圆圈,练圆圈柔韧的乱环术的混元整劲,是由陈氏太极拳的练架、基础架、功力架演化完善而来。

具体要求:动作松柔圆润,缓柔圆匀,内运外动,注重阴阳变换,圆弧扭丝,动静结合。

学习意义:身体更柔韧,积柔成刚。

小快式

是一代宗师杨露婵创编的,出手即招,招招实用,一触即发,完全是技击实战套路。当年杨露婵名震京师获“杨无敌”称号,完全靠的就是太极拳独有的技击功夫。太极拳外柔内刚,以小制大,以弱胜强,以巧取胜,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太极防身,锦里藏针。

具体要求:身法似游龙飞凤,轻快似风,手法则随心而动,击出似闪电,出手不见手,步法当随心踩步,步步奇正八方。

学习意义:提高意与气的转换速度。


听京剧的宋员外


杨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北永年广府,即今天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由一代宗师杨露禅在陈式太极拳基础上所创,后经由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整编发展才形成为世人所知的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师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杨露禅早年迫于生计在广平府中药铺“太和堂”做工。此药店乃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露禅为人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温县陈家沟老家中做工。正逢陈长兴在陈德瑚家授徒。杨露禅心生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囿于门户之见,杨露禅不能公开拜师,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在私下无人时才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长兴发现,见其是难得的学武之才,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是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正式教授杨露禅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即由此而发端的。

杨露禅传拳于其子杨班侯、杨健侯,二人皆以杨氏家传小架为主。杨健侯,名鉴,字健侯,号镜湖,是杨露禅第三子。杨露禅逝世后,他继续在北京以教拳为业,守家族旧业。他在继承杨露禅小架的基础上,考虑到习拳之人身体条件等因素,在杨氏小架招式的基础上,将其幅度扩大,形成了适合大多数人可习练的中架。使杨式太极的传播更进了一步。

杨健侯所传弟子田兆麟是其得意门生之一。田兆麟,字少轩,满族,北京人,是“杨家三轩”之一。幼年因家贫,于自家门前设摊贩卖水果养家糊口,与当时北京太极名家杨府相距不远,杨建侯经常经过田兆麟家门前,久而久之便心生怜悯,后纳其入杨府。从此以后田兆麟与杨建侯的两个儿子杨少侯、杨澄甫同宿共餐,并且杨建侯亲自教授三人太极,期间又兼得杨班侯指点,遂渐得杨氏太极精髓,后来又在杨健侯的授意下拜杨澄甫为师,等于说田兆麟师承杨家父子两代人,又加之以特殊的感情缘分,田兆麟成为杨氏太极极其重要的传承人之一。1917年,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校长许炳堃聘请杨健侯来校教拳,适杨健侯患病,遂荐田兆麟替己南下。自此田兆麟即在杭州、上海等地教授太极拳。另外,杨澄甫还传杨氏大架于后来成为一代武术家的褚桂亭,褚桂亭在上海人民公园授拳又传此拳于江苏南通刘锦山。刘曾在兰州油漆厂当会计,同时传授杨式太极拳、形意拳。

田兆麟在上海外滩公园教拳时,收沈纪根为徒。沈纪根,浙江宁波人,自幼家境贫寒,1940年左右来到上海做学徒,拜在杨式太极拳大师田兆麟门下习武。由于天赋异禀又勤学苦练,终成杨式太极拳泰斗级人物。50年代初,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沈纪根来到甘肃省兰州,成为众多支援大西北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杨氏太极正跟一脉从此也在兰州开始生根发芽,并逐步发展壮大,为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桐琴候月


杨露禅(1799~1872),直隶省广平府人,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十岁时,杨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开办的“太和堂药房”当小伙计,由于晚清社会动荡不安,有钱人都请看家护院的人,当时堂主陈德瑚就请了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做护院武师。

陈长兴有时间就教店员习拳,杨露禅此时喜欢上了太极拳,小伙子有天赋,陈长兴很喜欢,于是杨露禅就拜陈长兴为师。

经过十年的苦练和钻研,杨尽得师傅“牌位大王”陈长兴的陈氏太极拳和家传长拳的精髓。



1840年前后,杨露禅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永年县设坛教拳。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和琢磨。他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把陈氏太极拳中一些高难度架势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这样更能适合各个层面的人练习,各取所需,既能防卫又能健体。后经弟子(儿子)和子孙的修改,定型为杨氏太极拳,由此杨露禅是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

杨氏太极拳看似柔和缓慢,舒展大方,但刚柔相济,内力源源不断。有隔山打牛之功效。杨氏太极拳阴阳相辅相成,深藏不露。所向无不披靡,杨后被晚清重臣摄政王奕訢请至王府授拳,因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礼遇有加,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由于杨露禅的名声在外,拜他为师的人很多,许多王公贵子趋之若鹜,杨露禅收徒有自己的标准:“不孝之人不收,奸滑不实之人不收…”。所以他亲传有影响力的弟子并不多。

当时杨氏太极拳在清朝上层传播的很厉害,不过杨露禅不教八旗子弟,这些人根本不是练武的料,提笼架鸟还行,吃苦卖力他们受不了。



▲杨露禅影视形象

总有意外,还真有几个痴迷的贵公子,比如贝勒之子时绍南和武状元出身的将军岳柱臣就很执着,就像当初杨露禅学艺一般,不怕吃苦。逐渐尽得太极真谛,于是杨露禅正式收他俩为徒。后来,时绍南因出天花丧命,岳柱臣在中俄边境战争中阵亡。杨露禅为之伤心不已。

旗营下级军官中有三人很尽心的学习,得其杨氏太极真传,此三人是:凌山、万春、全佑。三人都是清朝绿营下级头目。

三人功夫各有专长。凌山勇猛有力善发劲,万春坚毅善刚劲,全佑细腻则善柔化。

杨露禅对这三人很欣赏也很喜欢,三人很想拜杨为师,以便继续深造。但是碍于旧时的等级观念,三人总不能与贝勒子、将军等人称兄道弟吧,先收的时绍南和岳柱臣,再收这三人,五人岂不是平辈了。没有了尊卑之分,这在旧时代怎么行呢?杨露禅想了个变通办法,让三人拜其子班侯为师,这不就解决了吗?

杨露禅真正亲传弟子并且有所作为的有如下几人:

长子,杨凤侯,早亡。 次子,杨班侯; 三子,杨健侯。

大弟子王兰亭、二弟子凌山、三弟子万春、四弟子全佑。

孙辈 :杨兆熊(杨少侯)、杨兆清(杨澄甫)。



▲杨露禅师徒关系表

过了十年后,杨露禅也50多岁了,在京城教拳多年,想落叶归根回老家安度晚年,告老还乡时,弟子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对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起,总之你记着,“圈内打人,圈外推人。”就是了。



▲李经梧

这句话流传到了现代,经梧太极拳第一创始人李经梧的女徒弟闫芳深得其中奥秘。闫芳和她师傅李经梧的视频在网上流行一时。大家可以脑补一下。视频上老师和徒弟都很“厉害”,轻轻一推就倒下。

太极拳全毁在了他们手上了,真可谓有什么师傅就有什么徒弟,作假也得走心啊!我估计杨露禅看到这视频能够从棺材里复活,气的诈尸了,弄死他们的想法都有……。



▲闫芳表演太极拳

视频夸张的有点离谱。闫芳的徒弟围成一圈。闫芳用太极拳的功夫轻轻一推。众徒弟东倒西歪倒成一片。显然假的不能再假。闫芳的手还没挨着徒弟就都倒了。网上对她和他一片指责之声,质疑他们的大师是否来得正经?



▲李经梧的大弟子闫芳表演绝活

所以说,现在的太极拳的精髓和风格早已变得面目全非,现代的太极拳成了花架子,站不稳,打不动,其中有许多假冒的太极拳传人,作贱毁了太极拳的名声。





秉烛读春秋




太极75832496


现在真太极人!在寺院里!藏于市的!基夲都很低调!!!世面上基本是太极操!花拳绣腿!伸展筋骨而已!!!


寻道底呢


四个,杨班侯,杨建侯,王兰亭,富周。

杨露禅的风格现在是府内派,现在的杨式太极是从杨澄甫大架演变而来。


人民名义906


杨露禅当年练的是杀人绝技,现在是强身健体,或为表演,绝少能实战的,社会时代不同使然


铭道君


呵呵!


老生太极书法


杨澄甫给改了


龙城强哥Jason


杨露禅的弟子挺多的,还真不好统计。不过现在的太极拳肯定不是原来的风格了。

杨露禅开始练的是外家拳,后来才学的陈式拳。所以肯定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