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用了几件事来说明刘备乃“世之枭雄”?

虚竹0316


三国中,我觉得这几件事最能反映刘备是个枭雄!

之所以能称得上枭雄,并不是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定要有勇有谋,上乘天意,下遂民心,以仁义为本,还会懂得善用人才,求贤若渴!第一,青梅煮酒论英雄

当年董承约刘备一起立盟,打算除掉曹操。刘备害怕曹操怀疑,每天在菜园子里种菜,一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心态!曹操还有有一点怀疑的,所以设下酒席,来找刘备青梅煮酒!再两人畅饮的过程中啊,曹操有意试探,便和刘备讨论起来天下都谁算得上英雄,曹操说,我觉得真正算英雄的,也就你和我!刘备一听曹操此话必然是有所怀疑,趁着打雷把手里的筷子扔了下去,装成一副吓坏的样子,然后说,就我这打雷都害怕的胆量,能算英雄吗?

刘备的故意掩饰,使曹操放松了警惕不再疑心刘备,这才有了后边的三足鼎立!

第二,刘备摔阿斗

长坂坡的战役对刘备的军队来说,是一个重创,但越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越能看出刘备对待百姓的态度!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刘备坚持安全护送百姓,因为他深知,民众的力量。在此次战役中,赵云负责护卫刘备的家眷!后来曹操大军来势凶猛,刘备勉强逃了出去,一家老小被曹操大军包围了,这时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的儿子阿斗。当时刘备大军都在撤退,只有赵云反方向奔袭,大家都认为赵云可能投敌了,刘备坚信赵云不是不忠之人,等赵云冲出重围追上刘备,并把儿子交给刘备时,刘备感动的接过孩子扔在了地上,说宁可不要这孩子,也不能损我大将!赵云连连泣拜,表示无以为报!

第三,三让徐州

陶谦多次想把徐州送给刘备,因为他知道,如果曹操来犯,肯定敌不过,可每次提起,都被刘备拒绝了!随后刘备写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走围困徐州之兵。当时曹操和吕布的战斗也是一触即发,吕布威胁曹操后方,曹操便给了刘备顺水人情,撤去了徐州的围兵。

曹操退兵后,陶谦再让徐州,刘备还是接受,但答应可以驻守徐州附近,即使曹操再来,仍旧可以抵御。就这样,刘备在陶谦的再三挽留下兵驻徐州沛县。

后来陶谦病重,再次请刘备执掌徐州,刘备又没答应,徐州百姓军民却极力表示拥戴刘备执掌州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最后,刘备才不得已同意接受徐州大权,担任了徐州牧。

我理解这几件事中塑造了刘备,仁义爱民,有勇有谋的枭雄形象!







影视奥斯卡


有人说刘备刘备是靠哭取得的天下,这个我太不敢苟同,但是要说刘备乃是“世之枭雄”我是绝对赞成的。因为观其一生运用权术要比曹操都厉害。曹操那是明坏,所以《三国演义》才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顶“奸雄”的帽子算是在这句话上面坐实了。好了不扯太远。那么刘备到底在哪些事件什么上面体现了他的枭雄本色呢?

桃园结义

年轻时,拜在卢植门下求学,宁愿花大价钱也要结识天下好友,彼时也结识了在日后对他多有帮助的公孙瓒。甚至是在还是个一穷二白的小商贩的时候说法关羽张飞一起共谋大事,这两个人后来也发展成为蜀汉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我们可以想,要是刘备没点权谋对关张进行洗脑,他们怎么会心甘情愿的愿意追随呢?

三让徐州

谁都看得出来当时刘备需要徐州,刘备也想得徐州,但是碍于面子,拉不下来要,周围的人也配合,这前后让了三次,还不是美滋滋的收下了,哈哈哈。这让我想起过年大戏“拒收压岁钱”。

白门楼

刘备历来都是仁厚的形象,但是在白门楼这里却把其隐藏起来的枭雄本色展露无疑。我平时可能老实巴交的,任你欺负,但是逮住机会,一出手就得要你的小命。于是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因为刘备的“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而送了小命。刘备真是借刀杀人,报了夺徐州的仇。而且还不损其形象。

煮酒论英雄

装,实在是太能装了。先是怕被汉献帝认为皇叔太招摇,一直在院里种菜,装出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而后青梅煮酒被曹操指认为英雄,震惊落筷,假以怕雷掩饰,进而全身而退,这不是枭雄还是什么?

长坂坡摔孩子

刘备在这里贡献了一句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一摔,摔出来了一个五虎大将赵云,俗话说虎毒还不食子。这得有多么的那什么,才做得出来的事啊!

借荆州

刘备在这里又贡献了一句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借了就没想再还给东吴过,借的时候笑嘻嘻,还的时候各种演戏。实在是绷不住了,才还给人家一部分。

取益州

这里和让徐州是一个道理,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对,应该是刘备之心路人皆知。

当然还是许许多多的小事件,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说刘备是个枭雄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是吧?


旧人何时归


刘备的身世比不得曹操的名门望族和孙权的豪强世家,虽有一个皇叔的名份,但是当时汉朝过了几百年,向他这样的所谓宗室多如牛毛根本不值钱。

刘备出身贫寒,白手起家终成三国鼎立的一方霸主,身处乱世之中却能留下仁义的名声,足见其能。

至于为什么不称之为英雄,大概世人眼中的英雄都要有气吞山河、不可一世的气概吧(比如千古公认的英雄项羽),退而求其次,刘备以坚忍的个性和志在天下的野心终成就一番霸业,称为乱世枭雄应该不过分。

周瑜说过:“刘备以枭雄之姿。”陆逊也说:“刘备世之枭雄。”

何谓枭雄?我们翻阅了相关资料。所谓枭雄,乃骁悍雄杰之人,多指强横而有野心的。

所以,我们说,刘备是枭雄,他懂得怎么去收买人心,知道如何去发展帝业,明白怎样去做个仁德之君,了解如何去隐藏自己。所以他成功地瞒过曹操,逃出牢笼。他也成功地瞒过众人,让我们始终认为他是宽厚仁德之人,对他推心置腹,对他信任不疑,对他礼遇有加。

最后,我们小组总结出,刘备实乃三国中真正的“枭雄”,而非人们一直认为的“英雄”。











追梦小卒


大家好,我是惊鸿影视,我了解很多影视领域作品,在影视领域方面,我有着丰富的经验 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小时候,喜欢刘备,讨厌曹操,因为《三国演义》里面是这样写的,刘备是忠,曹操是奸。

后来学历史了,开始喜欢曹操,讨厌刘备。因为历史上的曹操确实很厉害,文武双全,他才是三国时代的绝对主角。而刘备则似乎没多大本事,整天顶着仁德二字,甚至于显得有些虚伪。

而走入社会以后,我又开始喜欢上刘备了。因为他的人生太励志了。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乱世纷争,都说乱世出英雄,但这个英雄不是那么好当,至少开始得有本钱。

例如袁绍,头顶四世三公的名声,后又有西元新军的背景;曹操,同样是官宦之后,曹嵩曾花了万金买了一个“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曹操年轻时身边的朋友,比如乔玄、鲍信、张邈、袁绍等,不是大名士就是官二代,这都对曹操起家有很大帮助。此外曹操起兵时更是有着夏侯氏和曹氏两大豪族的鼎力支持。孙权,父兄之威名,江东之基业,让他开局就是富二代。还有张鲁,背后更是有着五斗米道这样的宗教背景。

而刘备呢?

他什么也没有。论出身,他们家就一个小商贩家庭,织席贩履为生。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别说什么中山靖王之后,且不说是真是假,就算是真的 ,推恩令后这么几百年下来,早就不值钱了。要知道汉末时期汉室宗亲早已烂大街,如果这名头真要是管用,那人人都是草头王了。当时连皇帝都被废来废去,刘备这样的边缘宗室真有很强的号召力吗?

刘备若日后没有称帝建国,没人有会在乎他的宗亲身份。即便称帝的张备、王备、李备,文人和史官也会给他们找出其他的祖宗。

正如塞万提斯写《唐吉可德》时,借主人公之口说:

“只要你能混出点名堂,自然会有人发现你的贵族血统。”

古今中外都一样,所以在《三国志》中,曹操是西汉丞相曹参之后,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孙权是兵圣孙武之后。他们的血脉是否纯正,皆无法考察。但这不重要,因为他们自己需要这种身份,臣子赞同这种身份,老百姓崇拜这种身份,史官也默认这种身份,只因为他们混出了所谓的“名堂”。

总的来说,不是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所以他能成为枭雄,相反正是刘备成了枭雄,人们才认可他是汉室宗亲。

当然,相对于一般的寒门,刘备其实也没那么差,毕竟人家祖上是当官儿的,世仕州郡。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只是刘备父亲死得早,家道中落,只能是靠着族中父老资助,这才得以拜上卢植这样的名师。

所以,虽然刘备家里不算富裕,但多少有些政治资源,没大家说得那么惨。

不过话说回来,这仅仅是相对普通人而言。如果对比曹操、孙权这些人,刘备是真的白手起家。看一下交际圈就知道了。曹操能和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谈笑风生,而刘备的交际圈则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详见关张。最主要的是刘备与宗族的关系,我除了刘备被叔父资助得以上学以外,找不到任何其他的记载。孙坚都种瓜了还能召集一堆亲戚。

而刘备论他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就算搭上张飞关羽兄弟,在当时那也只能是一群不入流的小团体。

虽然后来刘备从军,打过黄巾军,也有过军功,授过官职,但依旧是不显眼的主。

所以,当乱世纷争开启,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刘备只能给别人打工。

所以,刘备是白手起家的英雄,而他却一步步做到了三分天下,开创一方,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角之一,这难道不励志吗?

显然,比起曹操孙权,他要难得多。

当然,刘备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他白手起家的励志传奇,更重要的是他坚定的意志。刘备之所以能在当时立足,更重要的是他不害怕失败——多少枭雄在经历了一两次失败后便一蹶不振,如黄巢张角,如陈友谅张士诚,他们缺乏的正是刘备那颗折而不挠的决心。

刘备这一路走来,绝对称得上坎坷二字。

平定黄巾之乱后,刘备获封安喜县县尉,这也算得上是进入仕途了,结果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弃官而去。这是刘备创业路上的第一次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又跑到好友公孙瓒底下继续奋斗,并一步步走上正轨,最早入主徐州,成为一方诸侯。

原本前途一片大好,结果又被吕布坑了,不得已到曹操手下混饭吃。刘备的创业路,似乎又断了。

刘备还是没有放弃,依旧胸怀大志,并最终跳槽,离曹操而去,并和曹操势不两立。结果被曹操率兵打爆,主臣失散,妻子流落,投奔袁绍。

当然,那个时候的曹操是无敌的,连袁绍都打不过曹操,更别说依附于袁绍的刘备了。

于是刘备依然被曹操狂揍,屡战屡败。离开袁绍后,刘备与刘辟联合,在曹操后方做小动作。结果被曹操小弟曹仁胖揍,几乎全军覆没,不得已投奔刘表。屯兵新野,帮刘表看门。结果又在当阳被曹操继续打爆,逃往夏口。

而后来,曹操东征,拿下荆州,刘备最后的庇所也没了,陷入绝境。但刘备还是没有放弃,他选择和东吴结盟,并在赤壁之战中成功翻盘,不仅仅击退了曹操,自己还拿下了荆南四郡,自徐州后再度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儿。

刘备的创业之路,又再度走上了正轨。

而再往后,刘备西进益州,夺西川,争汉中,并于汉中之战第一次独立击败了曹操。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成为当时天下声势最强大的军阀。

此时是建安二十四年,距离他参军创业过去了34年,刘备已经58岁了。

如果不是内心那强大的意志支撑,我想刘备他估计坚持不了这么久,更走不了这么远。

许多人说《三国演义》在吹捧刘备,刘备名不副实。但这并不能说明刘备差,其实对于刘备,《三国志》作者陈寿也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高祖即西汉开国之君刘邦,陈寿那刘备与其相提并论,本身就说明了刘备的历史地位。

纵观刘备一生,刘备的一生遭际,其实都在四个字——百折不挠。因为百折不挠,所以能在错过许多次机会后,后发制人,终成一代枭雄。





惊鸿影视


毫无疑问,刘备乃“世之枭雄”,《三国演义》共用四了件事情来说明,具体如下:
第一件,刘备识人的能力。比如,一开始还是“织席贩屦”之辈时,大街上遇到关羽张飞,抓住机会就先来个桃园结义,发现人才赶紧拉拢过来;再看,在刘备曹操这一代人去世后,曹魏和孙吴后代都被大臣各种忽悠玩弄,而刘备留给阿斗的人才,就没有出现这种现象。又如,对于吕布,曹操问他如何处置,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直接借曹之手干死吕布,同时也识得曹操为何人。识人之准,不可不谓之高。

第二件,刘备用人的魄力。对于刚刚结实的单福、诸葛亮,虽知有风险,还是大胆的选择相信。特别是徐庶,就是路边捡来的一个人就大胆使用。对于诸葛亮只闻其名,就大胆使用。用人的魄力实在是高。

第三件,刘备的韬晦术。小院子里种菜浇水,青梅煮酒借雷扔箸,千百年来,无不让人佩服。绝杀技能,哭!古今罕见。十姓家奴,到处投靠。利益不符合就溜之大吉。韬晦术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四件,刘备的权谋术。一个“织席贩屦”之辈,在乱世三国,人才辈出的三国,零基础一步一步开国称帝,权谋术不可谓不高。他是如何施展的呢?首先,正名。厚着脸皮,到处鼓吹汉室宗亲,硬生生把一个不知真假的汉室宗亲吹成正式帝胄;其次,打着汉室宗亲旗号,撑着兴复汉室的虎皮,假仁假义的忽悠各个上司;再次,假仁假义加上,绝杀技哭,广招义士吃宗亲,笼络人心;接着,大打兴复汉室旗号,实为开疆扩土,伐魏阴吴,老了还接着为关羽报仇干吴国;最后,临死白帝城托孤,安排的后事那叫个阴险,一番话还能吓得诸葛亮汗流浃背。死去多年后,自己安排的辅佐幼主人士还能老老实实的照顾阿斗,没出现曹魏孙吴的乱象。

文萤之


首先,何为枭雄?古有典籍记载枭雄乃强横而有野心之人,往往都是带头大哥,思路清晰、胸有大志,能够振臂一呼,招揽天下仁人志士,成就一番大业。

《三国演义》里面有几件事可以看出刘备乃枭雄也。

第一、青梅煮酒论英雄

在三国这段历史,曹操可以说是百年一遇的奇才,不论文治武功都是百年罕见。他与刘备评定天下英雄的时候,只认为刘备乃是当世豪杰。曹操善于观人,那时便看出刘备心藏大志。

第二、援救徐州

曹操之父曹嵩意外死于徐州,曹操以为父报仇为名,攻打徐州。徐州刺史陶谦遍求天下诸侯来援,却没有一个来救徐州。只有刘备,率兵前去营救。此为仁义之举。

第三、徐州门户小沛

刘备提领徐州后,收容了败军吕布,以此共聚曹操大军。可吕布趁着刘备出军攻打袁术之际,自己占了徐州城。刘备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重回徐州,请求驻守小沛。此为忍辱负重,胸藏大志。

第四、弃新野,携百姓

早年,曹操攻打荆州,刘备驻守新野,无力抵抗曹操大军,带着新野二十万百姓长途前往江夏。再次说明刘备有帝王之相,懂得取天下离不开百姓。

第五、伐吴兵败识人

晚年征伐东吴,可最后夷陵大败,白帝城病危之时,与诸葛亮谈及马谡,认为马谡之才只是纸上谈兵,不可担当大任。后来,诸葛亮北伐之时,用马谡镇守街亭,致使北伐失败,挥泪斩下马谡。说明刘备与曹操一样,有识人之明。

从以上这些事件来看,刘备此人暗藏大志,屡败屡战,仁义、有识人之明,能够收服各种文臣武将,足以证明乃之枭雄。


慕色独白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也很高兴和你们探讨这个问题,一下是我个人观点。

曹操被称之为奸雄而刘备被称之为枭雄,这二人的称谓,在《三国演义》里面众人皆知。奸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是奸诈、狡猾的意思。而这个枭字又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枭字具有盛气凌人的霸气,且兼有雄心壮志,还能屈能伸,这也是枭雄与英雄的区别,英雄体现的是大义凛然、不怕死、大无畏的精神。那么这个枭雄的枭字,在刘备身上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前段时间曾写过一篇《刘备托孤别有用心》,从中可以见到刘备的老谋深算,政治眼光之深远,考虑问题入骨三分。“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刘备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了。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有这句话在,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再说历史上哪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异姓人,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那也不会拱手相让。所以刘备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早已预谋,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其实刘备称之为枭雄,还有很多事情可以证明的,他的一生都在英雄之路上拼搏、滚打着......刘备在不肯接受徐州过程中,也是经过跌宕起伏。最终不仅赢得了名声和徐州,而且更加得到了徐州人民的人心。因为当时徐州应该说是政治边缘,陶谦留下的徐州,刚刚经历过曹操的洗劫,很多人民被迫流离失所,隐居徐州本地的名士大多各寻其主,躲避徐州的灾难,接手安抚民心很难。当时周边狼子野心的诸如吕布、袁术等宵小之辈仍然想偷袭徐州外,其他的势力袁绍等人则没有半点举动。更重要的是,徐州在刘备的治理下,并没有发生本地居民造反、叛乱的事情,其实心里早就稳操胜券。后来在众人劝说下接受徐州,自身自然会赢的美誉。他的心思缜密、思虑周全、技高一筹,不得不为我们佩服。 英雄也有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时候,处于人生的低谷状态,此时这个枭字,在刘备身上也是完美体现,真可谓是能屈能伸。刘备在拒战袁术的时候,被吕布偷袭,把他老婆抓走了。刘备无奈之下,投奔曹操,曹操对刘备万分赏识、恩宠有加,并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并有煮酒论英雄一说。意思是要论天下的英雄,当属刘备和曹操,但刘备却另有心计,心里仍具存在着霸业的希望,怎么会尽心效力于曹操呢?虽然他做了曹操的左将军,但不久就和汉献帝攀上了世谱,因长献帝一辈从此被称作刘皇叔。随后便和董贵妃之父董承导演了衣带诏事件,欲与董承一起诛杀曹操。后又恐密谋败露,竟抛董贵妃于不顾,借口去下邳击袁绍只身逃跑,害得董贵妃和其父一干人等全被曹操诛杀。他自己却又投到了袁绍门下,从此以汉室的宗亲自居,打着“灭国贼,勤王事”的旗号,公然与曹操为敌,可见刘备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扑灭心中做霸主的希望,这一份执着的信念,一直在坚持着他,他是难以被制服的英雄,是一匹难以顺服的政治野马。 其实从刘备一生的成就来看,他未成气候之前,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最后以江陵为根据地,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了曹操,并迅速占领了荆州一带得偿所愿。随后以诈力取得益州,武力攻占汉中,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其实是让所有人在那演大戏,看着一个个的人物在擂台上倒下去,自己在台下拍手叫好,暗中积蓄力量,图谋霸业。我想他的心态很重要,如果不是这样,他当时也只是逝去的英雄,而不是枭雄。这也是枭雄能够踏着英雄的尸体,走上帝王宝座的原因,而表面上却很祥和,能够微笑着算计别人,其实是心狠手辣,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伪善。

刘备更在乎的是利益,在处理个人情感以及兄弟情谊上,无不以大局为重,这个利益与他的奋斗目标并存。桃园三结义的背后,体现的是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关张与众多夫人只是作为工具,用来拉拢英雄豪杰的。三请诸葛亮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之前没打过几次胜仗。实际上真实原因,是先有了徐庶的推荐和诸葛亮的拜访,让刘备知道了世上有一个不世出的奇才,才有了他几次三番死皮赖脸的茅庐之行。假若诸葛亮投到曹操麾下,相信三国的历史会改写,不知道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可以说,刘备凡事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的,他还有意识时不时地给诸葛亮和关、张、赵制造些摩擦,他通过“协调”牢牢的把部卒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还有对马谡的看法,就能看出更多的猫腻,刘备能看准,而诸葛亮却看不准,这也正是刘备的长处,他在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之中,感动并操纵着良将英雄,巧施计谋,蹒跚着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枭雄在刘备身上的定义就是:有野心且执着,伪善且能屈能伸,重利益且不择手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刘备是不是伪君子已经不重要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小锐锐爱电影


1群雄在讨伐董卓的时候,别的诸侯带的兵马都有数万,唯独刘备就带了他两个兄弟,和几十个兵马就敢过来,这不仅需要有巨大的勇气,还要有足够的厚脸皮[泪奔],假如把自己当成刘备,你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吗?[酷拽]

2桃源三结义,关羽和张飞还有赵子龙的武力值都是在那个年代排前三的,更别说他们还有勇有谋,不但善于领兵,还会打仗,极少有败绩,带领他们三的大哥那会能差吗?[抠鼻]

3徐州城主准备把徐州让给他的时候,他坚辞不受,要知道当时的刘备尚无立锥之地,一个郡守的诱惑多大,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了,但是刘备忍住了,这也以后为他的好名声奠定了根基也说明他非常能忍

4跟曹操回许昌的时候,在曹操的眼皮子底下让汉献帝认他为刘皇叔,获得了汉献帝给予他的衣带诏,并用曹操给他的兵重新占领了徐州,这样还不能说明刘备非常有智谋吗?

4赵子龙血战长板坡把他唯一的儿子带回来,结果他直接丢在地上,差点摔死他唯一的儿子,要知道那个时候他年龄已经很大了,在想生都不容易,但他这样干了,用他唯一的儿子来拉拢部下的心,这样的人不狠吗?

5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刘备当时都已经成为刘皇叔了按理说请人都不用自己去,叫手下把他们喊来就是,但是那个时候他还是亲自去请,而且还闹出了三顾茅庐这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并且他的前一个谋士在进入曹营之后不发一言,不献一侧,这还不说明他非常的有手段,

6这样一个有勇气,带着厚脸皮,有智谋,对自己非常狠,有手段的人,还不能成为“世之枭雄”吗?





小亚找开心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要知“枭雄”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枭雄通俗的解释就是强横有野心的头领。乍一看,刘备似乎与枭雄无一丝关联,无论陈寿的《三国志》还是贯中同志的《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基本是仁义代名词,好的不能再好的一个好人,就连94年拍的“三国演义”电视剧里刘备的演员孙彦军同志都是一脸“老实仁义”之相,更有人说刘备会哭,以哭来示弱,搏取同情,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好像也很有道理。综上,三国里枭雄好像不是刘备,但一定是曹操曹孟德。但细心的您,如果再琢磨琢磨,您就会发现这“仁义”的玄德公还真是“枭雄”。以下例举,隐约的我们不说,单说以下四段明面上的吧,第一段见《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吕布被曹操抓了,刘备是曹操尊贵的客人,曹操下楼送陈宫的当口,吕布赶紧对坐贵宾席的刘备说:公为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相宽乎?玄德点头。这样,似乎要救吕布的意思,而且吕布不久前才辕门射戟救过刘备,一切在情理之中,但当曹操回来问刘备意见时,刘备只说了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意思说:您还要放了吕布,重用他吗,您应记得丁原、董卓吧,他两都是吕布的义父,结果都被吕布杀了呀!曹操自然摸摸自己的脖子说:杀!这时的刘备枭雄。第二段见《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喝到高兴,曹操问刘备天下英雄有谁,刘备东扯西拉一通,曹操一概摇头,最后哈哈大笑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曹操)耳!刘备心里一惊,手中的勺子、筷子都掉在地上,当时下着雨,正巧又打了个雷,刘备边捡勺、筷,边说:那么大雷,吓到我了…,曹操大笑说:大丈夫、大英雄也怕雷?自然小看刘备了,我曹操肯定是大英雄,如果你刘备是大英雄,那我迟早找个机会修理掉你,所以不疑刘备了,让刘备好好浇水、安心种菜。这里曹操被刘备套路了,又见枭雄刘备。第三段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长坂坡赵子龙于百万军中救回阿斗,也就是刘禅,浑身是血的赵云将怀里熟睡的阿斗递给刘备,刘备接过后,把阿斗扔在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子龙当时感动的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是枭雄刘备驭将之术,要知道,刘备可是中年得子。第四段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备征吴国失败,托孤永安宫,诸葛亮来了,刘备请其坐于龙榻之侧,抚着诸葛亮的背,很亲密,最后很伤心,流着眼泪拉着诸葛亮的手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完吓得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叩头流血,诸葛亮是厉害,但皇帝这样试探,谁个能不怕,难道刘备真想传江山给诸葛亮?!风再起,再见枭雄刘备。这四段可见枭雄刘备之一斑,其实三让徐州,借荊州、取益州等故事里也能常常见到枭雄刘备的身影。这样是否会颠覆了仁义刘玄德的形象,其实不必这样想,古之成大事者,谁没有出类拔萃本领,谁没有权谋之术呢,当真忠厚、老实可以做得了皇帝!?





皖南沈胜东


《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是枭雄的地方。

1,第五回《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其中吕布公认三国第一猛将,张飞第一个冲上去,根本不是对手,关羽在上的时候,也只是旗鼓相当。此时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如果刘备是真英雄的话此时就不应该上阵,有失公允不说,完全乘人之危,欺负吕布。关羽,张飞已经消耗人家吕布大半战力,你才上,这不就乘人之危嘛。胜可名扬天下,战胜当世无双的吕布,败可借口接应二位贤弟,以防不测,收揽人心。所以可以看出刘备真乃枭雄也。

2,第四十一,四十二回《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坡》云喜曰:“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以儿子性命收揽赵云。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用这种方式收买人心的,还有曹操,当年征张绣时候,典韦和曹昂都战死,曹操顾谓诸将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众皆感叹。刘备,曹操用同样办法,可以见到刘备和曹操是一路人也。当世枭雄不为过。

3,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原》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好一招以退为进,刘备看的比诸葛亮透彻,刘禅能力小,没治国之才。如今自己命不久矣。先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商量明面之事。后暗地告知诸葛亮,若刘禅不才,君可自立门户。刘备知道他去世后,诸葛亮会一家独大,李严之流上不能治理国家,下不能行军布阵。刘禅尚幼,只要诸葛亮想,蜀汉易主可能性非常大。故刘备以退为进,明明白白告诉诸葛亮,可以自立为王。1,告诉他我知道你有这个能力。你敢弄一个自立为王试试?2,挑明事情,看诸葛亮表现,如果有异动,刘备会不会立马翻脸让诸葛亮死无葬身之地?3,看出诸葛亮为人,最后诸葛亮确实没给刘备丢脸。刘备也没有所托非人。奈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以托孤一事看似简单,可以看出刘备枭雄本色。

三国中,刘备,曹操,孙权都是枭雄角色。

《厚黑学》描述

刘备,他的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他依公孙瓒,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功,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他和曹操,可称双绝;当著他们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一个心子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一堂晤对,你无奈我何,我无奈你何,环顾袁本初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