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歲4個月了,只會叫爸爸、媽媽、外婆,正常嗎?

徐耀燕


絕大多數孩子在一歲左右開始說出第一個詞,一般都是學著稱呼他們的主要照料人;兩歲左右已經能說不少簡短的句子,能表達拒絕和需要,三四歲能說的句子就會複雜些。

從什麼都不會說,到什麼都會說,也不過兩三年時間,但這兩三年間的個體差異,卻很大很大。有的孩子三歲了還口齒不清,把“自己”說成“寄己”,而同齡的有些孩子,都開始像模像樣地講故事了。作為父母,我們心裡肯定著急,就怕孩子有什麼問題。

我記得我兒子也是一歲多的時候,去醫院打疫苗,同時有個各個年齡段的發育檢測,當時醫生給檢測了,說是孩子語言發育遲緩,讓我報一個什麼語言的訓練課,我拒絕了。後來,過了兩歲,孩子自然而然地會說很多短句了,而且口齒清晰,一點毛病也沒有。所以,樓主說的孩子一歲四個月,會叫爸爸媽媽,外婆,我覺得很正常,而且還可以說很不錯了呢。
當然 ,會說話不難,只要是生活在正常的語言環境裡的孩子,學會說話是件順理成章的事情,只是早晚的區別。
怎麼說才有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

一,從孩子注意力出發,引導孩子多說 。

心理學上有個專業術語叫共同注意,也叫聯合注意,是指孩子在能使用語言表達之前,就已經開始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順著他的注意力,用語言來描述他看到的東西,將有助於他把實際的物品、自己頭腦中的形象,與抽象的語言符號一一對應起來,這也是從具體到抽象的必經之路。

簡單地說,父母在陪小孩子玩的時候,要觀察並跟隨孩子的注意方向,如果他正在玩手裡的玩具,媽媽可以說,這是搖鈴;一起看圖畫書,爸爸可以指著圖片說,這是長頸鹿。


孩子再大一些,主動性不斷增強,他也會主動提問,不僅問事物的名字,還會問背後的規律:為什麼樹葉落下來了?為什麼小狗不會說話?為什麼太陽在白天月亮在晚上?從單個的詞,到完整的句子,再到成段的表達,當我們跟隨孩子的注意,幫他擴展所需的詞彙和知識,他的語言表達就會越來越豐富。


二,多和孩子聊天,通過真實的交流和及時的反饋,增強孩子的表達能力。

很多人會問,跟孩子聊什麼呢?那麼小,什麼都不知道,聊不出花來。的確,最開始的聊天可能是單向的,我們說,他聽,但是慢慢的,他也會加入對話,再慢慢的,他會主動地說,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語言能力不斷提高。


與孩子聊他已知的事情,也就是談論過去發生過的事情,你們的共同記憶。談論大家都熟悉的內容,孩子說完之後,重複一遍他的話,或者用自己的語言重複一遍,讓他確認自己被聽見和被理解了。


比如我常常跟我兒子聊我今天做了什麼,他也會告訴我他在幼兒園做了什麼,對彼此的生活進行交流,已經成了我們每天的固定節目。另外 ,可以藉助玩偶,遊戲,甚至是塗鴉,和孩子交流,尤其是小寶寶。


三、需要家長注意的三個方面:

首先,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輸入需要控制難度,按照孩子的理解能力,一次只給出一個新概念,給多了孩子記不住,容易混淆。


其次,對於孩子語言表達上的錯誤,不需要過度糾正,只要在遇到類似情況時,多重複幾次,他們就能準確掌握了。糾正太多,會打擊孩子掌握新詞彙的熱情。


最後,2~6歲是一個詞彙暴漲的時期,有人也把它叫作語言飛躍期。如果在這個時期給孩子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就是稍微努力一點就能聽懂的語言,將會大大增加他的詞彙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