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的前因後果

日本在九一八事變中佔領了東三省全境,最終將日本推進了侵略中國的深淵。但九一八事變不是突然發生的,它實際上是日本、俄國、中國生活世界列強圍繞中國東北的主權和各種權益往來鬥爭近半世紀後的總爆發。要看懂九一八,我們不能不把目光放到4、50年前,去理一理九一八前史,也才能明瞭,九一八事變究竟為何會發生。 [詳細]


“黃俄羅斯”計劃:沙俄只差一步吞併東北沙俄的目標,是將東北整個吞併,在東方大地上建立一個“黃俄羅斯”,成為沙俄帝國的一部分。

日俄戰爭的前因後果


“庚子國變”讓沙俄有隙可乘
1900年前俄國勢力的滲透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而衝擊了英國和俄國在遠東地區爭霸的原有格局。
阻止日本在遠東的勢力發展,俄國聯合德國和法國,於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不久分別照會日本,要求日本放棄佔有遼東半島。在列強的干預下,日本被迫退讓,同意放棄遼東半島,但又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這就是著名的“三國干涉還遼”事件。
此後,在大清國內部,“聯俄製日”成為甲午戰爭後大清外交的基礎。
1896年5月,清政府代表李鴻章赴俄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在與李鴻章密談時,俄國財政大臣維特以便於對華軍事援助和利於兩國邊界經濟資源開發為藉口,提議修建一條穿越蒙古和滿洲北部的通往海參崴的鐵路。初始未敢答應的李鴻章最終不耐對方誘導,與俄方簽訂了後來被稱為《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又稱《中俄密約》)的文件。根據該約第四款,俄國獲得使西伯利亞鐵路穿越中國東北直達海參崴的築路權。同年9月,清駐俄公使許景澄與華俄道勝銀行簽訂了《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這條鐵路,就是著名的“中東鐵路”,又稱“東清鐵路”。


伴隨著築路,俄國還獲得了鐵路沿線的行政、司法和警察及駐軍等權力。中東鐵路不是一個純商業企業,而是俄國在中國東北的殖民機構。“中東鐵路”的建成也就實際上在中國東北建立了沙俄的“國中之國”。
1897年,德國以傳教士被殺為藉口,派兵攻佔膠州灣。為了制衡德國,大清國再次想到了利用俄國勢力。1898年3月,李鴻章,張蔭桓代表大清國,與沙俄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將旅順港與大連灣的沿海地區,租借給了沙俄25年,作為軍港使用。並商定原有的中東鐵路開闢一條支線連接旅順。
於是,依靠中東鐵路和旅順的租借,沙俄將勢力伸入了中國東北。
但,這並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
沙俄的目標,是將東北整個吞併,在東方大地上建立一個“黃俄羅斯”,成為沙俄帝國的一部分。這就是沙俄臭名昭著的“黃俄羅斯”計劃。
“黃俄羅斯“計劃只差最後一步
這個計劃的開端,是1900年的“庚子國變”。沙俄不但積極參加為了鎮壓義和團而組建的八國聯軍,同時單方面出兵中國東北。1900年7月6日,沙俄前後動員了十二個軍區的部隊,向遠東地區緊急調派兵力,將177000人組成五支急行軍,分兵六路侵入東北。至1900年12月15日俄軍佔領安東為止,東北全境各主要城市和主要交通動脈,均被沙俄佔領。“黃俄羅斯”計劃正式進行實施。

沙俄強迫已作了俄軍俘虜的盛京將軍增祺簽字畫押,炮製了非法的《奉天交地暫且章程》,規定遣散華兵,交出軍火,拆毀炮臺,俄國駐軍監管奉天行政等內容。實際剝奪了清政府在東北的主權。如此條約被通過,則東北成為沙俄獨佔的殖民地,而且把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陝甘等地強行劃歸為俄的勢力範圍。
但清朝政府並不願放棄東北主權,拒不承認非法的《奉天交地暫且章程》,1901年1月1日,清政府任命出使俄國大臣楊儒為全權大臣,向俄國商辦交收東三省事宜。
1901年9月,《辛丑條約》簽訂,中外爭端已解決,獲得了鉅額賠款的列強陸續撤退侵略軍。在這種情況下,俄軍已喪失了再賴在東北的理由,列強也紛紛要求俄國撤軍。
1902年4月8日,處於世界輿論和內憂外患壓力之下的俄國政府不得不與清政府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規定俄軍在一年半內分三期從東北撤軍,雖仍附加了不平等內容,但與前約相比,可謂差強人意。
但沙俄根本不想放棄已經只差一步正式吞併就成功的“黃俄羅斯”計劃,因而根本沒有履行條約的誠意。
1902年10月3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就中國局勢主持了一次御前會議,要求滿洲將來必須歸屬俄國,至少也應該完全成為依附沙俄的屬國,同時決定延長從中國東北撤軍。

1903年4月,沙俄政府制定了“留駐滿洲,不從滿洲撤軍,相反還要加強軍隊;禁止外國人進入滿洲;在維護‘我們’在滿洲的軍事利益的幌子下染指朝鮮。”的“新方針”。
沙俄利用條約的盲點,大舉增加駐旅順海軍力量,陸路方面僅將遼河流域的俄軍集中至中東鐵路,到1903年4月18日,俄國不但停止撤軍,還節外生枝地向清政府提出了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七項撤軍新條件。
隨著沙俄的“新方針”,針對中國的武裝移民也開始實施。1903年6月尼古拉二世批准了《東省鐵路附屬地內俄國人民移植條例》,規定俄國的移民可以享有各種特權,建立軍事殖民的“哥薩克村鎮”和“士兵村”,得到應允的那些俄國移民,到1903年年底為止,總移民人數超過三萬人。
以修築中東鐵路用地為藉口,儘量擴大佔地面積,推行“以俄羅斯分子在滿洲進行殖民的計劃”,即“黃俄羅斯”計劃,前後鋪陳歷時數年之久,通過一系列的操作,將東北地區俄羅斯化,來達到最後以法律形式來保障的吞併東北的目的。到1903年底,這個計劃只剩下將已經被沙俄佔領的東北名義主權交予俄國的最後一步就可大功告成了。
日俄戰爭:日本幫中國奪回東北?按照這個和約,沙俄吞併東北的“黃俄羅斯”計劃完全破產,東北除了1900年前被出賣的權益外名義和實際主權都將回歸清朝。

日俄戰爭的前因後果


日俄戰爭引發了大量人員傷亡。
日本為何要反對俄國
“黃俄羅斯”計劃的蠻橫造成了列強的強烈不滿,尤其不滿的是日本。
甲午戰爭後,日本礙於國際觀瞻,不敢直接吞併朝鮮,而是扶植了一個“獨立”的韓帝國。而獨立後的韓帝國,恐懼於日本的吞併,也寄希望於俄國勢力的介入能制衡日本勢力。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在沙俄將勢力伸入中國東北的同時,也伸入了被日本視為禁臠的絕對勢力範圍朝鮮。
這引起了日本的極端不滿。
1898年,日本就向俄國提出“朝鮮歸日本,大清國東北歸俄國”的勢力劃分建議。但被俄國一口回絕,絕不承認朝鮮是日本獨佔的勢力範圍。俄國堅持要將勢力伸入朝鮮。當俄軍佔領整個東北後,與東北一江之隔的朝鮮直接處於俄國兵鋒之下,日本終於感到忍無可忍。1903年沙俄就分割中國東北和朝鮮問題同日本直接進行談判。談判未果後日本直接向沙俄發出了最後通牒:如果沙俄不能滿足承認日本在朝鮮的特權、從大清國退兵等6個條件,日本就要與沙俄開戰。沙俄依舊滿不在乎。
於是1904年2月6日,日本向沙俄遞交“絕交書”,2天后,突襲沙俄旅順基地,“日俄戰爭”正式開打。


交戰的雙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從沙俄的角度來說,這次戰爭被視為解決“黃俄羅斯”計劃未完成的最後一步的最佳時機--只要將中國拖入戰團,俄軍戰勝後,作為戰敗國的中國就只能將東北的名義主權乖乖割讓給俄國,從而使俄國對東北完成完全且正式的吞併。
為此,沙皇特地訓令遠東總督(在此次戰爭獲勝後)“不能指望從破產的日本實際獲得足夠的戰爭賠償;朝鮮在經濟方面價值甚低,只有合併滿洲,才是此次戰爭對俄國的唯一可以觸摸到的報酬。如中國繼續保持中立,不僅會導致不確定的和對我們不利的滿洲現狀的繼續存在,甚至會使這種現狀更加惡化……因此,中國破壞中立對我們是有利的……不應該坐失良機,一邊在這一方面邁出重要的第一步”--他似乎從來沒考慮過如果打敗了會如何。
“日俄戰爭”沙俄落敗之因
從日本方面,深知國力與沙俄相比仍力有未逮的日本政治家積極開展對清外交,極力向大清朝這個10年前甲午戰爭中的對手示好,以期得到清朝官方和中國民眾的支持。
深悉俄國圖謀的日本在戰前就一再勸告清朝:一旦開戰,清朝務必保持中立“一旦決裂……願貴國中立,以免他國藉口橫生枝節;惟貴國內地須自固守,勿使變亂,否則他國乘隙啟釁,大局便壞。”(《使日楊樞致外部小村言日俄萬一決裂願中國中立電》)

為了做到師出有名,日本從一開始就放出了國際高調:在清朝向日俄雙方照會嚴守中立後,日本方面回覆了《日俄戰爭不敢損害中國主權照會》。在這封照會中,日本聲稱,“日本與俄以干戈相見乃為保守我應有之權勢及利益而起,本無侵略宗旨。日本政府於戰事結局毫無佔領大清國土地之意。貴國領域中所屯兵隊除與戰事實有關係外必不敢有損害大清國主權之事。”
言下之意,日本對俄作戰並非為侵略中國東北的領土,更不會侵害中國在東北的主權。這一態度與俄國吞併東北的蠻橫貪婪形成了鮮明對比,一時間,清朝內部人人支持日本。雖然以當時清朝的軍備水平,參戰只能是一個災難,但朝野上下“聯日拒俄”的呼聲日益高漲。
最終在日本的堅持和英法德意等列強的安排下,清朝很滑稽地在這場發生在自己國土上的戰爭中“嚴守中立”。但在實際上,上自官方、下到民間,在“嚴守中立”的旗幟下,清朝上下全力給予日軍全方位的支持和援助,日俄戰爭成了日本的“主場作戰”。
在消滅了沙俄海軍主力,陸軍也在東北南部艱難地獲得了幾場大會戰的勝利後,國力有限的日本再也無力打下去,佔領了東北南部的日軍也對集聚在東北北部,後援源源到達的沙俄陸軍有力不從心之感。於是,在美國的調停斡旋下,日俄雙方重新坐上談判桌。最終簽訂了結束日俄戰爭的《朴茨茅斯和約》

按照《朴茨茅斯和約》,沙俄承認日本在朝鮮的獨佔;日俄雙方的軍隊議定18個月內從中國撤軍,將東三省還給中國;在中國同意的前提下(清朝實際沒有不同意的資格),將俄國之前從中國租借的旅順、大連(日俄戰爭中被日軍佔領)轉租給日本;俄國將中東鐵路南段(寬城子至大連段)轉讓給日本,一併轉讓的還有相應的鐵路沿線的行政、司法和警察及駐軍等權力。
這些權益,後來被日本稱為“滿洲特權”,被當時的日本人視為日本犧牲了數十萬人命從俄國手中奪得的應有戰果。
按照這個和約,沙俄吞併東北的“黃俄羅斯”計劃完全破產,東北除了1900年前被出賣的權益外名義和實際主權都將回歸清朝。而日本也藉此正式接受了俄國在東北南部的勢力,成功將自己的勢力伸入東北南部。
日本戰前喊的高調就此看似乎就要完全成真了。
走向《二十一條》:日本在東北地區的優勢增強一戰作為日本在中國勢力擴大的最好機會,一舉奠定了日本領先列強而在中國的全面優勢的局面。

日俄戰爭的前因後果


攻克青島的日本試圖得到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日本擴張軍人與政府的第一次交鋒
但殖民者都是貪婪的。打贏了日俄戰爭,讓日本的野心也膨脹起來。一部分日本軍人首先把目光瞄準了正被日軍實際佔領的東北南部。
日俄戰爭中,日軍在實際佔領和駐軍的東北地區實行軍事管理,對佔領地人民徵調軍事物資、進行土木建設,嚴重侵奪了清朝地方官員在其所在地的行政權力,甚至有取代該地清朝地方官員,侵奪清朝在東北行政權的傾向,由此也不斷地與當地的中國官民發生糾紛和衝突。
自《朴茨茅斯和約》生效起,清政府認為東三省已經不再是戰場,日本應當撤去軍政官衙,歸還所在地相應的公私權力和財產,但是日本以日俄兩國在條約中規定的撤兵日期是1907年4月為由,在“滿洲”持續進行軍事佔領的同時,拒絕清政府軍隊的進入,並不斷強化對佔領地的統治。於是激化了與當地民眾的矛盾,也不斷引起了清政府的抗議。
按照日本方面自己的說法,“名為軍政署,實則為純粹的民政廳。特別是施政方針等等,如同視滿洲為新佔領地,不得不說徹頭徹尾地超出了軍政以外。”


在日本內部,以當時駐紮東北的“滿洲”軍參謀總長兒玉源太郎為代表的一批軍人認為,應當在佔領區進行積極的全方位殖民地經營,所以希望能夠以軍政署為基礎,儘量擴大在“滿洲”的權利。
日軍在軍事管理中不斷謀求自身勢力的擴張,並憑藉軍事優勢採取扶植日本工商業者的政策,以至於出現日本壟斷南部東北利益的態勢,而原本在“滿洲”佔優勢地位的英美商人備受打擊,因此引起列強強烈的不滿。
為此,如何對待這個問題,日本政府高層召開了會議。
當兒玉源太郎在會上提出了“經營滿洲”的殖民主張後,受到了明治維新元勳,當時日本頭號政治家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反對。
伊藤在會上明確指出“兒玉參謀總長等似乎對日本在滿洲的地位有根本的誤解。日本在滿洲方面的權利,是通過講和條約從俄國繼承而來的,即除遼東半島租借地和鐵道之外一無所有。所謂滿洲經營,在戰爭中我國人口居住地,雖今日無論官吏、商人等都說滿洲經營,但滿洲絕對不是我國的屬地。是純粹的清國領土的一部分。在不是屬地的地方,沒有道理行使我國主權,也沒有新設拓殖務省和處理事務之必要。滿洲行政之責任宜應讓清國政府負擔。”

伊藤同時指出“軍政署不可不斷然廢止。斷然撤廢軍政署,其地方行政應一併交給清國官憲。因為在其地方施行行政、保護人民應當是清國的責任。如果清國沒有行政和保護人民之實績,日本宜進行援助。如今,既然日本實施軍政,清國當然就不能負行政、保護之責任。那樣此責任就必須由日本來承擔。既然有權力,就不能徹底避免履行與之相伴的義務。”他認為“滿洲”是中國領土,持續進行軍事佔領會引起英美的猜忌,所以他強調有必要在“滿洲”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同時廢止軍政署,希望各方注意與國際的協調。
最終,在海陸軍高層的支持下,伊藤在會議上成功壓制了兒玉源太郎一派軍人試圖乘機殖民東北的計劃。此時維新元勳們作為影響巨大的政壇元老,對於日本軍隊尚有極大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這也是在此後連續不斷的日本軍隊勢力與日本政府的鬥爭中,日本政府優勢最大的時期。而日本對中國的步步侵略的歷史,也是日本軍隊在軍國主義指導下逐步掙脫政府控制最終反控制政府的過程。
1906年底,日軍在東北的“軍政署”全部關閉,1907年,日軍和俄軍依照《朴茨茅斯和約》撤離中國東北完畢,東北主權重新回到大清朝手中,中國幸運而又不無驚險地保住了東北主權。

但利用中東鐵路、南滿鐵路和旅順租借地,俄、日兩國的勢力分別伸入並盤踞在東北北部和南部,形成對峙,這一局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有所改變。
而日本利用可以在南滿鐵路沿線駐軍保護鐵路的條款,組建了一支駐紮在中國東北南滿鐵路附屬地的部隊,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關東軍”的前身。
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迎來在華優勢最大局面
一戰爆發,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列強集團在歐洲和非洲戰場大打出手,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日本在中國全面獲得優勢的機會終於到來。
為了攫取在中國的利益,日本主要從事了兩方面的活動。
一方面,作為英國的盟友加入協約國集團,對同盟國集團的德國在華已有勢力進行剷除,試圖重演日俄戰爭的一幕:直接從戰敗國手中接收他們之前在中國攫取的利益。
日軍攻打青島,攻克後試圖從德國的勢力範圍中直接接收山東半島的特權。
同時,一場針對整個中國的陰謀也同時展開了。1915年1月,日本秘密向袁世凱政府提出要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但袁世凱政府拼命掙扎,一邊聘請日本學者遊說日本議會和政壇,一邊向美英等列強透露日本“二十一條”的勒索。

因為“二十一條”明目張膽赤裸裸地侵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並對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利益構成了嚴重損害,是一個“獨吞”中國的方案,因此引起了西方列強的強烈不滿。
還身陷歐洲戰場的西方列強也紛紛表態,英國要求:不得損害英國在華利益,不得損害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美國則挑明要“保全中國之獨立並維持商業之自由以及美國在該國之合法權益”;連俄國也稱“二十一條”的條款對中國太過分。
在歐洲列強的強烈反對下,日本不得不將“二十一條”中侵略味道最濃,損害中國利益最甚的第五號七條刪去後,逼迫袁世凱政府簽字接受。
刪減版“二十一條”的簽署,雖然避免了原版“二十一條”的苛刻條款,但日本依舊通過其在中國攫取了大量權利,在東北和山東獲得了優勢的支配地位。
一戰作為日本在中國勢力擴大的最好機會,一舉奠定了日本領先列強而在中國的全面優勢的局面,但,隨著一戰的結束,日本的好日子就要到頭了。接下來十餘年間中日俄在東北大地上的角力如何向著九一八事變發展,我們下期《重讀抗戰》繼續解讀。
從沙俄的“黃俄羅斯”計劃,到日本的“二十一條”,在日俄中圍繞中國東北的糾纏中,中國在甲午戰爭到一次世界大戰的30年間艱難地保住了東北的主權,但卻無法阻止日俄兩強將勢力深深扎如東北。而正是在這一過程的結果上,一戰後20年代的一系列世事變幻最終引起了九一八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