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元朝相比宋朝的地方治理有何特点?

用户4775185913452


一、天之道,犹张弓,统治之道亦如是。

《道德经》中有“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在探讨元朝与宋朝地方治理特点之前,有必要对中国古代统治的本质作一阐述,进而有助于我们分析对比。不过,在这里,本文不打算讨论韦伯“个体性权力”——将“权力”(macht)视为基于个体(包括个人、组织等行动者)依靠资源占有上的优势而将意志施加于其他个体的过程——的统治理论,不打算以“将国家想象为具有自主性的行动者”作为理论支点,本文所讨论的只代表笔者一家之看法。

统治,就是对权力分配和权力兑现的过程,与之相适应的便是统治模式。对于古代,权力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天下是家天下,但是,没有被统治者的统治者是虚幻的,所以,这就涉及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体现到形式当中就是统治权力如何触及治下的每一个百姓,这就不得不产生中央——代表皇权——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因为天下之大,不可能一个人就把所有事情全都承揽下来,于是,最高统治权不得不向地方流转,但是流转多少、流转程度以及如何保证流转过程中不出现断链,既确保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统治,又确保地方行政系统能为中央办事。这就是形成了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之间的一种张力,张力倾向中央,中央集权程度高,张力倾向地方,地方割据势力强,如果张力向一边或两边扩张过度出现断链,那就是国家动乱时期了。而涌动在这种张力之中的则是信任体系、思想体系、武装体系、经济体系、时间体系等等体系之融合,其中,信任体系统领其他一切体系。

以笔者所持权力张力的观点来纵览我国各朝代的统治机构、机制,在分封制时期,呈现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统治结构,实为以血亲为信任基础的分权模式;到了郡县制,信任基础不再是血亲,而是法令、政令、思想等构建的更复杂、更庞大的信任体系。基于此,我们来分析宋元统治特点。

二、基础决定高度,起点决定方向

在分析制度延续性之前,

我们首先分析宋元建国特点,以此也可以作为两朝何以采取各自统治模式的切入点。宋朝,采取的是较为温和的兵变方式,或者说温和的政变、篡位方式建立的政权;元朝,则是通过真刀真枪、伏尸无数的方式一步一步打下来的江山。这说明宋朝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统性和兵权归属,对于自古有着“名正言顺”的传统文化来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宋家江山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有权势的人起兵篡位,复制赵氏的建国过程。

元朝则不然,元朝疆域之大,是人类历史上连续国土面积最大的朝代,他所面临的是文化多元、民族混杂的问题。从以上两点出发,宋朝产生了路、州、县三级统治结构,路直属中央,分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经略安抚司,分别执掌路的财政和监察、刑狱、仓储、军事,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司没有统领他们的某个人或机构,而是直属中央;另外还需注意的是,这是一个派出机构,而且肩负着监察职能,为什么笔者着重强调监察职能呢?前面阐述过,统治者将权力分流之后,信任最为关键,中国有发展成长了千年的以忠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当然统治体系中还有时间、政令、经济等多个维度体系,但是,这些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统治稳固,这需要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管,就像物理中的反馈电路,地方治理的情况必须要对中央有所反馈,并进行评估、考核、惩戒,掌握了地方官员的仕途,也就掌握了地方统治的命脉。

有人会说,造反呀,一方面是平稳时期造反成本高,这胳膊拧大腿的事业;另一方面四司独立,联合成本高,信任代价高,单独军队没有钱粮根本造不了反。而元朝的统治特点并非是很多人认为的行省制的创立,因为这种制度无非是对宋朝的延续和变革,元朝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民族统治政策,有人会说,这是国家制度层面,而非地方治理,因为我们还没有分析透彻。

我们要注意,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是“其专在上”,

也就是说专权其实是专在上层,至少是在县一级以上,而到了基层,则是宗族自制的程度比较高。虽然蒙古统治时期,民族政策多为人诟病,但是蒙古人在其他方面做得非常高明——经济、科技、文化等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所以,他们不会笨到真的将民族政策贯彻到底,他们虽然贬低汉族人,但是,他们却重用汉族人中的贵族、乡绅,一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极端政策是不会对这些汉族人采用的,其实是蒙古民族压迫政策下的行政自治。

三、宋元统治的共同点

为什么笔者会从两朝建立的不同作为切入点?因为,在制度的延续上有其历史的逻辑必然,但是在这种必然之中,必须找到二者本质的不同点。那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也就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他们必须要吸取唐朝时期节度使制度的教训,革除弊端。唐朝,节度使掌管一个区域的军、政、财大权,容易做大以至于尾大不掉,甚至同中央分庭抗礼,再到造反,中央威慑较强时还好说,中央控制力稍微一弱,就会分崩离析,唐朝后期,50多个节度使,只有两个是朝廷派出的,其余都是自行上位。所以,宋元的共同点就在于对军权的控制,更深层次的则是防止割据势力的出现。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宋元两代地方治理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宋的方面可以参考南宋胡太初观察地方情况,根据自身为官经验,围绕着县令这一特殊身份,写有的《昼帘绪论》一书。该书展开了一幅鲜活的地方治理图景,呈现了宋代地方治理的实际情况。 

第一、在治理方式方面选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治理理念方面强调“经世致用”,治理方式比较多元化,灵活不死板,例如对待地方豪强,不主张不顾一切的压制,而是主张以礼相待,根据其所作所为区别对待,强调个体特殊性。,不搞一刀切。

第二、治理内容上,集中体现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劝农桑”,轻徭赋。再者,强调崇礼教、奖孝悌、立榜布法使民远罪。

第三、在实践层面上,首先削减州郡(府、州、军、监)长官的权力,不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地方长官的权力被分散,三年一任。还有,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增加录取名额,放宽录取标准,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地方稳定,读书人渐多。

元代的地方治理

第一,元朝正式建立后设置中书省统领全国政务,又在各地设行中书省,派出官员代表中央进行治理,逐渐演变为常设的管理机构。除了在大都周围设置直属于中书省外,另外在全国设江浙、云南、湖广、陕西、四川、甘肃、江西、辽阳、岭北等10个行省,很多行省面积很大。行省制度有效巩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充分调动了地方积极性,行省制度下地方在钱粮、军事、漕运等拥有充分的权利,自主能动性较强,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还实现了以中央集权为主,适当为地方分权的合理架构。

第二,元朝在边疆治理上是宣政院和土官制度相结合,实现了对边疆的有力控制。

第三,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当蒙古人侵占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就出现了包括蒙古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这产生了帝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朝为维护蒙古贵族的专制统治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中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这一政策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

宋元两朝对比看,最大的区别:宋朝地方权力被限制的很严,地方官时时被掣肘。而元朝的行省制度下,地方权力还是很可观的。




江涛涛历史


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两级制,即府、州、军、监为一级,县为一级。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XX事”,高级官吏则称“判XX事”。以州为标准单位,多称“知X州军州事”。知州照例兼厢军正印职。除知州外,每州设“通判”一人,其地位类似隋朝通守。州一级发出文件,必须通判签署,才能生效。目的就是要牵掣一下知州的权力。行中书省,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元代从至治(1321-1323年)到至正(1341-1369年)。元朝全国四级地方行政制中,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吐蕃由宣政院管辖。“行中书省”在当时主要作为军事管理,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





阿辉看历史


宋:重文轻武的国策,因此不管朝中还是地方文官显然较武将更受重用,而且宋朝是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从地方抽调精兵充实禁军,且宋代与元朝不同的是,宋代的等级制度依然是君臣性质的。宋代地方不存在省的说法,一般是府州路等等。

元:区域人民分级由高到低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原金统治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行省制度,各行省统一受中书省管辖。



珂珂爱好历史


这个可是大问题,历史老师也很难回答圆满。

我更是不敢具体回答,不按套路聊天,今天纯属娱乐八卦:

1.政治本质不一样,统治阶级目的不一样,一个发展,一个掠夺。

2.管理模式不一样,宋是皇帝与士大夫共管天下,元是一个分封分省管理。

3.一个武力征服,一个文治天下。

4.一个发展经济,一个争夺土地。

5.胸怀不一样,一个天下平等,一个等级高低不等。

6.一个游牧民族不固定地方,首都都几个共存,北宋只有一个首都,灭亡后又一个。

7.元的各地制度不一样,各地管理机构方式也不一样。宋是一个制度管理。

8.和谐社会和谐世纪不便之处飘过……

一切都是浮云,很多史书没有记载,只能道听途说,根据世界史来推断当时天下区别。


寻荀文化


宋的管辖范围小,地方区划分的比较细致。经济比较繁荣,相应地每个地方都设有城市管理收税部门,特别是还设了救济部门。不过都无遗存。

元代虽然说是草原民族主政,行政区划范昌比较大看着粗旷。但也很好地遵守了封建礼制那一套,在中央兴建北京城的雏形。在地方上如今遗存的古衙门古黉学大成殿几乎都是元代开始形成的,很好地保留了礼制建筑,像霍州衙内乡衙大成殿等等都是元大德年间初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