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死后为什么会被清算?难道他没有考虑到?

变化的史不变的历


张居正是压根儿没有想到会被他的学生万历皇帝清算的。

一、张居正自以为对大明是建立了不朽功勋的。

张居正执政后大兴改革,措施概括起来有两条,一曰一条鞭法。原来各地百姓交税,交的是实物,林林总总,花样繁多,不便调用。如江浙收上来一大堆粮食,京城吃不了,本地人又不缺,听说西北缺粮,运吧,粮价还不够运输费。不折腾吧,只能放在官仓里喂老鼠。各地交的,除了粮,还有各种土特产、中药材,却没有多少银两,这些杂碎放京城还要占地方,仓费,遇上打仗,又不能把这些当军饷,让士兵改行经商卖了再充军费。大大小小的官员,要发薪水,又不能用这些杂碎充薪水。张居正通改收银子。这样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官员们对百姓的盘剥,减轻了百姓负担。二曰考成法。说白了就是对各级官员考勤,奖勤罚懒。这样一来,官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百姓官员都有了工作积极性,囯家就大发了!到张居正死时,国家余粮余钱可用十年。军事上,用李成梁守辽东,戚继光守蓟州,宣府、大同边界边民忙着做生意,也消停了。水利上,继续用水利专家潘季驯治黄河。老潘两招,一招“收紧河道,借水把河底泥沙冲走,所谓“水流沙中,沙随水去";另一招“滚水坝",就是分洪。两招一来,黄河不再为患。这样就囯泰民安了!

二、张居正尽管有本事,有脾气,但从没有上位的非分之想,他自以为是大明的忠臣。

张居正专权、狂妄,此言不虚。他当大明首辅时,牛逼得很,他常对人说:我非相,而是摄政。他公然在家中挂上这样的对联:

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仰太岳相公。

他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政治上结盟。冯保以他的意见为意见,成了张居正的影子。说白了,张居正掌握了票拟权,即掌控了朝政。

三、他以为他对现在的学生、未来的皇帝尽力培养,师生情同父子。

张居正天天改革这么忙,还忙里偷闲,专门编了《帝鉴图说》来作为帝王教材,对万历悉心培育。尽管他这个老师是个严师,他以为严师出高徒,学生会理解他的一片苦心。万历对居正也极为尊敬。上朝时,夏天安排两人给居正扇扇子;冬天时,脚底下总有一块铺好的毡布保暖。学生如此尊师,怎会在老师死后清算?

三、他知道高处不胜寒,他也曾有激流勇退的想法,只是李太后太欣赏居正了,多次挽留,居正并不以为万历会因此对他怀恨在心。

万历玩韬光养晦,秋后算帐,多半是因为李太后太自私,太爱儿子。

万历十六七岁了,和太监斗个蛐蛐,喝个小酒,喝醉了发点酒风,叫太监喝歌,太监没唱,万历揍了他一顿,还割了他一束头发,特务太监冯保报告了李太后,李太后自己训通儿子一也就罢了,偏偏自充有文化,拿出了《霍光传》,让万历去自学。这一学,师父张居正在万历的眼里就是第二个霍光,师生友谊的小舟说翻就翻了!

这些,张居正未必知道。

居正以为:万历尽管已经成年,但政治上仍不成熟,你老妈留我再多干几年,我就再多摄政几年,一来实施自己富国强民的政治抱负,二来也替老朱家多赚些家产,顺手也为自己的子孙赚点小银子。反正我又不想抢你们家的皇位!问心无愧。

四、张居正自己也腐败,但他以为他这种最高规格的官员腐败只要不过份,是无伤大雅的,他以为只捞银子,学生皇帝是不会计较这个小节的!

神仙不贪财,香火哪里来?当官不贪财,银子哪里来?居正作为大明的首辅、上柱国、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执政这么多年下来,抄家时家中银子就区区十万两,腐败真不算严重!至于他乘坐的32人抬的大轿,从北京到荆州他以为拉风是拉风了一点,但这也是工作需要。

五、张居正以为死后,内阁官员及六部官员,不会为难于他及家人。

作为一流的政治家,张居正绝不幼稚。他选定的助手、次辅张四维是张居正一手提拔起来的,多年在居正手下,张四维像哈巴狗一样温顺。居正和内阁成员申时行关系也融洽。居正作为多年的首辅,在朝中极有影响、极有势力。加之有掌印太监冯保这个铁杆盟友相助。张居正以为他死后被清算的可能性是零。

他没想到张四维是他的政敌、前首辅高拱的亲信。万历对老师的严厉专权不满,张四维趁居正死了,替高拱报仇。皇帝、首辅两人联手整他及家人,这是张居正生前没有想到的!


苍茫大地顾炜斌


1582年,58岁的张居正病死。明神宗下令抄家,收回了他的谥号文忠,差一点被开棺鞭尸。在湖北老家的家人有被饿死的,也有被流放的,后来在一批正直官员的强烈要求下,才终止了进一步的清算和徘徊。

张居正年轻时就比较聪明,科举之路一帆风顺,后来的仕途也同样如此。熟读史书的张居正,难道就没有考虑过自己有被清算的一天吗?

汉朝的权臣霍光生前荣华富贵、权倾朝野,在此后也遭到了清算。明神宗少年时,因为贪玩儿受到母亲李太后的惩罚。李太后就罚他读《霍光传》,威胁他“如果不听话,就有可能会被废掉”。

唐朝的郭子仪生前也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但他晚年非常谨小慎微,一点都不敢居功自傲,最后才换来了一个善终。在历史上像他这样的功臣并不多,被卸磨杀驴的比比皆是。

对这一点张居正不可能看不透,他唯一没有猜到的,就是自己死的太早。58岁就去世了,让他没有时间安排身后事。尽管他也曾经上书请求退休,但明神宗并没有同意,张居正个人也没有坚持,很有可能就是装装样子。

另外一点就是张居正这个人过于自信,确实没有想到自己会落得这样一个下场。张居正一生过于顺利,很容易自信过度,相信一切事情都尽在掌握。

像张居正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很容易在身边大臣的马屁声中飘飘然,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正是出自于这样的原因,张居正家的对联(日月共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仰太岳相公)才敢如此放肆,把自己放在皇帝之上。

张居正以帝师自居,对小皇帝的管教过严。张居正本身操守也有问题,并不是一个经得住调查和考验的人。小皇帝要掌握朝政,自然要打倒张居正。

其实张居正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人之上不要把自己当回事儿。不管你手中掌握多大的权力,都有退休的一天。思进思退思危,任何时候都要清晰的评估这三点,否则只能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新知传习阁


他当然考虑到了 但是他不在乎!

张居正是大明三百年最杰出的政治家!

是本人最敬重的人之一。

他还在活着的时候 他的友人就提醒过他精于治国疏于防身。连冯保都提醒过他。但是他这么聪明,他真的疏于防身吗?当然不是!他能把冯保和李太后拉着和他一起改革,他能不知道政治险恶吗,他执掌了大明十年的权柄!为大明延续了国祚!

张居正不是不懂得防身,而是根本不屑于一防。像他这样身居高位的人,如果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将自己的退路想好,则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做成。他对于自己身后被清算,应该说早已想到。他之所以还要这样做,是为了实现他担当天下事的宏愿。

给大家看一下他答友人书

二十年前,不谷曾有一宏,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垢秽之,吾无间焉。有欲割取吾耳口鼻者,吾亦欢喜施与。

万历元年答阅边总督吴尧山

天下事,非一手一足之力。仆不顾破家沉族以徇公家之务,而一时士大夫不肯为之分谤任怨,以图共济,将奈何哉?计独有力竭行之而死已矣!

万历五年答总宪李渐庵论驿递

既以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不之畏也。如是,才可建立国事.

万历六年答词道林按院

不谷奔家忘躯以殉国家之事,而议者犹或非之,然不谷持之愈力,略不少回。故得失毁誉关头打不破,天下事断无可为。

万历八年答学院李公

各位看官,这样的人,他没想到清算吗?他不怕,为了心中匡扶社稷的宏愿,他不怕一切清算。

张居正,是一个伟人。


世界难题之起名字


张居正与严嵩不同,严嵩要的是金钱和权'力,张居正要的是权'力和名誉,赢得身前身后名,所以在执'政期间,颇为正直,偶有弄'权,铲除异己,但有一点儿和严嵩一般,喜欢把与自己作对的人排挤出去,把持朝'政,另一方面闭塞了言路,要说其有没有考虑到死后会被清算?我想是想过的



前端时间刚好把《明史》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看完,简单的梳理了一下事情的经过,穆宗自知大限将到,将高拱和张居正召了过去,交代后事,可是穆宗信任的是高拱,嘱咐的时候只握着高拱的手在床边交代,而张居正则是跪在一旁受到了冷落,当晚穆宗恐要缤天,任高拱、张居正和高仪为顾命大臣,紧接着当天就去世了。


李贵妃的二儿子朱翊钧即位,那年他才十岁,庙号(后)神宗,冯保是宫里的一个太监,穆宗在时很受宠,也很有权'力,穆宗病重时张居正处理的事情都是通过他来进行的,两人利益关系非凡,按理说下一任司礼监应该是由冯保接任,谁知半路杀出个高拱,举荐陈洪,冯保和高拱不对眼了起来,之后假传遗诏:自称一同受命,掌管司礼监和东厂,高拱和一些言官看不下去了,上疏参他,冯保慌了,跑到了李贵妃哪里,最后是高拱被斥。

后来神宗和之前的嘉靖一样,想要册封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并且是不加以区别的那种,这样本不符合礼制,不过在冯保和张居正的撮合下还是蛮顺利的办成了,张居正也因此受到了两宫太后的信任,让张居正一边处理朝政一边当神宗的老师,张居正也是很认真的教,受到了神宗的尊敬。

之后元宵节的时候戚继光手下有个被开除的憨憨拿了把刀去刺杀皇上,想要嫁祸给戚继光,谁知道半路上被张居正逮到了,把他交给了冯保,两人一合计,得,咱俩都看高拱不顺眼,干脆嫁祸给他好了,冯保就让府里的管家去吓唬哪个铁憨憨,让他诬陷高拱,几番审讯了下来对高拱那边很是不妙,这时候吏部尚书杨傅出面了,带着几个颇微正直的言官就找上了张居正,让他替高拱求求情,张居正一边说难啊一边说着一直为高拱求着情,最后亮出来一张东厂的奏折以证清白,谁知道这奏折后面那句”大臣所供,历历有据“被杨傅他们认出来是张居正的手笔,当时的情形一度很尴尬,张居正无奈之下只好为高拱说话。



最后事情以”牵连太多“为理不了了之,只杀'了哪个铁憨憨,高拱从此闭门谢客,直至去世,这时张居正把持朝'政,我们之前也说了,张居正图的不是钱,而是名,所以在此期间是秉公执法,朝廷百官也是奉公守法,多年来乌烟瘴气的官气下去了,另一方面神宗特别信赖张居正这个老师,处处尊重他,之后也铲除了一些与自己不和的官员,但大体上为官并无大碍。


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了,户部侍郎李幼孜为讨好张居正,找了一干官员请求留下张居正,而张居正这边也是不想退职,担心离开权'力中心后被仇恨自己的官员所陷害,李幼孜他们正好给了张居正一个台阶下,张居正”颇为为难“的留了下来,后神宗大婚时还是回乡尽孝了,但神宗本人遇到大事还是不敢决定,总是派人征求张居正的意见,最后将张居正接回了京城。

神宗慢慢长大了,到了叛逆期,这时冯保给神宗找了两个臭苍蝇,把张居正多年教育的好皇帝给带坏了,之后被两宫太后所知,让神宗道歉,把那两个臭苍蝇赶了出去,张居正本来就管的神宗严,神宗长大后更不想听张居正的话了,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终究是逆耳,没有奉承话来的好听,神宗逐渐疏远了张居正,但政'治上还是以张居正为核心。

皇子降生,张居正突然大病,一躺就是半年,万历十年去世,谥号文忠,张居正一死他的老朋友冯保可就时孤军一人了,冯保在张居正当'权时得罪了不少人,恰好宫里的小太监又想上位,给神宗在耳边吹风,神宗本就不喜欢冯保,这时正好御史江东看准风向,率先参劾了冯保,冯保被贬为南京奉御,江东随后又参劾了吏部尚书、工部尚书以及礼部侍郎王篆,理由为是冯保其私'党,之后几人被罢官,后面还有几个大大小小与冯保有关的官员被罢。

张居正去世、冯保倒台,树倒猢狲散,新上任的官员转而开始攻击死去的张居正了,神宗夺了他的太师衔以及谥号,之后路王大婚,朝廷没钱,神宗怀疑张居正贪污,就派人抄了张居正在荆州的老家,谁知道张居正是真的没贪,家中也没多少钱,张家家中的妇女也绝食饿死了十几个人,张居正的亲戚好友连忙奏了点钱过去,这件事情就此才罢休,张居正的官阶被削、夺回了他的玺书诏命,子孙一律贬斥。

好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很多朋友会说笑话你是故意抹黑张居正,只捡他的坏事说,嗯其实大家说的也是事实,因为通篇文章下来我没见张居正什么好事,这主要是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题目,这么说吧,张居正在时明朝的”官场的清明程度“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无愧于他明朝第一首辅的称号,我所讲的只是他的手段。


历史伶俜者


都说张居正“精于谋国,拙于谋身。”其实也未必。


至少张居正在生前的时候权倾一时,内阁文官的权力,在张居正的生前,达到了整个明朝历史的巅峰。张居正有一句很狂的话,“吾非相,乃摄也”。意思他就是“摄政王。”

明朝内阁自从“三杨辅政”开始,文官势力逐步壮大,直至在正德朝,杨廷和给了朱厚照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杨廷和最终还是灰溜溜落败于嘉靖这个十几岁的权谋高手。

在嘉靖一朝,内阁聚集了近乎整个明朝最聪明的人精,夏言、张璁、严嵩、徐阶、高拱可谓强手如云。但是回看这些人的结局,何人逃过权利场的宿命论?

所以张居正实际上是明白自己处境,以及最终结局的。所以张居正在生前的时候绝对不是一个什么清官,该享受的一样没落下。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真到了那份上,不可能不考虑退出的,但是上天没有给张居正这个机会。

可以说张居正其实死得还是比较突然的,1582年,他才58岁。严嵩、徐阶都活的都超过80岁,就连高拱也活了65岁。

58岁的张居正年富力强,刚刚主政不超过10年,还没有来得及安排深厚布局。却因为一个痔疮把命丢了。

与其怪古代的医疗水平低,不如说庸医害人。


我们从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可以得知早在汉朝的时候,我们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科学的痔疮切除术,拿猪尿泡塞到肛门里,然后吹起来拉出,使得痔核露出,然后用苦胆汤清洗消肿,切割,然后敷药。但这种外科手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失传了。

到了明朝我们先民治疗痔疮,已经流行用著名的“枯痔散”了。就是用砒霜、矾、乌梅三味制成,腐蚀痔核的。砒霜敷于直肠,往往痔疮治好了,病人的心肝脾肺肾也都报销了,有些人命硬,用药量小,心脾不好了,但命勉强留住了,而有些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很不巧,张居正就是那个不幸的人,58岁的张居正因为治疗一个痔疮,把自己交代了,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没做完。

张居正刚死的那会,万历皇帝还如丧考妣。直到他观看了宫廷内戏班演出的《华岳赐环记》,戏里的国君慨叹地唱着《左传》中的“政由宁氏,祭则寡人”。

突然这一刻,他意识到,张居正对于自己而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巨大阴影,所以张居正的身后比大明其他任何一个首辅都惨。


炒米视角


不管他想到想不到。看看他做了什么。

对皇帝:

1. 严师教育夺了皇帝的童年;

2. 为政十年掌了皇帝的大权;

3. 罪己诏下拂了皇帝的颜面;

4. 管理金库减了皇帝的用钱;

5. 死后事发毁了皇帝的信念。

对地主官僚:

1. 考成法折腾小吏小员;

2. 一条鞭法/丈量土地动了地主官僚的收入来源;

3. 喜欢闹腾的扔到队伍边缘;

4. 喜欢叫唤的统统流放谪贬;

5. 有清名的敬而离远;

6. 能干事的灰头土脸;

7. 一个办公室的终于看到接班曙光,夺情导致丁忧得免。

内连冯公公,外结戚定远。

非相乃摄,三十二人巨辇。



路人小丁


万历时期的宰相张居正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可以算得上是明朝中最为出众的官员了,依靠自身之力,改变吏治,改革税法,将当时已经摇摇欲坠的明朝再次续命,但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的改革也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张居正自身的命运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当时张居正能够把持朝政推行改革,主要是因为他当时在后宫之中,有同盟者冯保,冯保是一个大太监,因为当时在明朝阉党是有非常大的权力的,而冯保与张居正结盟,助他控制朝政,使他在改革中减少了阻力,但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宫中的冯保也独木难支,开始受到他人的弹劾,最后随着冯保的失败,万历皇帝开始对张居正进行清算,张居正之前的一系列改革也会飞破灭,他的后代也牵扯其中,一代名相死后却落得家破人亡。

冯保被皇帝发配去南京,已经没有人注意他了,而张居正的影响力实在太大,在他当政期间,破坏了非常多人的利益,现在张居正已死,他的同盟者冯保也发配到南京,没有后顾之忧的大臣们,疯狂的弹劾张居正,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酝酿已久的反攻倒算,虽然当时的万历皇帝不想把事做得太绝,希望清除张居正在朝中的影响,自己亲政就可以,但是现在却已经不受他的控制,遭到张居正打压的官员誓死不休,任何事都能够找出方法来进行弹劾。

面对满朝文武官员弹劾,万历皇帝开始改口,他将之前封给张居正的名号全部收回,并且将张居正的儿子,在朝中做官的亲属全部发配回家,并且随意的抓张居正生前好友门客严刑逼供,让他们交代张居正的罪状,当时有人造谣,说张居正抄辽王府得到无数财宝,都送到了张府,没有上缴国库。当时的万历皇帝非常爱财,别的可能没有兴趣,但是一听说无数财宝运到了张家,他马上下令对张居正进行抄家,万历皇帝油门踩得过急,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如果张居正都能被抄家,其他的官员更是害怕,为此他们又赶紧上书反对皇帝开随便抄家的先河,朝廷之上又有一波,为张居正申冤求情的奏折,成为一道奇观。

但是已经被金钱迷了双眼的万历皇帝却不听劝告,派人不光抄了张居正的老家,还将他在北京府第占为己有,做官清白的张居正,家中怎么会有巨额财产,因此抄家的队伍在张府没有找到财宝,但是什么都没有的话,无法向皇帝交代,只能抓起张居正的家人,严刑拷打,询问他们财宝的下落,到最后对张居正抄家的案子也只能不了了之。万历皇帝在没有得到钱财,对张居正进行了最后的清算,将他的子孙后代,一律发配充军,并且废除张居正改革制度。有人会问之前万历皇帝对待张居正,如同父亲一般尊敬,为何在他死后短短的时间内就要这样对待他,在野史中记载,张居正和万历的母亲李太后有私情,但张居正在世时,万历不能发作?但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对张居正进行迫害,以解心中怨气。

张居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代,他想要发挥自己的中兴作用,挽救明大明王朝的颓势,但是还没有彻底完成却去世了,导致自己的改革虎头蛇尾,没有很好的执行下来,没有挽救衰落的明朝,不久之后,明朝就被清朝所取代。实在是太可惜了。


徐小枫X


大明最后的领导人崇祯皇帝即位时,大明已经千疮百孔,几乎名存实亡,那些曾经反对过张居正变法的人,终于明白了他变法的好处,感叹道:“若张居正还活着,明朝也不至于此”,世间再无张居正,懂的已是千帆过。就是这样一位对明朝有着巨大贡献甚至被称为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最终为何死后落得个抄家的下场呢?请往下看。

张居正的诞生,对明朝来讲是幸运的,通过他的变法,使得原本摇摇欲坠的大明朝散发了些许生机,使得明王朝的灭亡时间延缓了六十多年,在今天看来,他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大改革家。改革期间,一手打造了“万历新政”,这场新政涉及到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改革力度相当大,而且改革效果十分明显。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官员考核制度,很大程度提高了当朝官员的行政能力。经济上,张居正最突出的就是“一条鞭”法律,有效的缓和了土地与百姓的矛盾,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稳定的增长。军事上,注重人才的提拔,涌现出了戚继光和李成梁等军事人才,稳定了边疆,就是这样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大明朝才得以延续。就是这样一个人下场却非常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得罪了同事

历史上变法改革是最容易得罪人的,失败的例子很多,明朝对于贪污腐败抓的很严,但越严,腐败就越多,作为改革的总指挥,张居正表现的很坚决,对于贪污腐败,阻碍变法的人,罢黜官职或者下狱,强硬态度使得他得罪了大批的当权者,抄家抄来的钱财合计四百万两黄金以上,粮食够全国人民吃上十年的,这些人恨透了他,他活着的时候因为害怕他的权利,很多人不敢妄动,反而是死了之后,那些曾经被他得罪的人纷纷指责,一来二去让年少的万历皇帝加深了对张居正的仇恨。

二、与皇帝之间的嫌隙

功高盖主,历史上很多功高盖主的人最后都落得一个不好的下场,比如韩信、徐达、蓝玉等。

当皇帝觉得自己的威望被别人超越的时候,可想而知自己心里啥滋味,况且张居正当时相当于明朝的实际统治者一样。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从小就对万历很严厉,这样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慢慢的就对张居正很反感,在万里眼里,张居正就是一个谋朝篡位之徒,实际的权利并不掌握在万里手中。而且当时还有官员拍张居正马屁,意思张居正才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人,以上可以肯定,万历心里早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三、贪污腐败

作为朝廷支柱,在惩治腐败的同时自己却没有管好自己的腰包,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虽然变法很成功,为国家做了大贡献,但一旦涉及到统治者的利益,还是一样会死的很难看,据说,从他家里搜出黄金数万两,白银十余万两,父债子偿,爹死了,儿子遭殃,所有贪污的罪名全数落在他儿子头上,被刑讯逼供致死,妻子毁容,其余几十口人基本饿死殆尽。

四、和皇太后的关系不清不楚

民间有传闻说有一个书生经常被张居正嘲笑,心生怨怼,无意间听到了张居正和太后的事,便写了一副对联,对联的上半句,正是张居正嘲笑艾自修的时候写的,艾自修,自修勿修,白面书生背虎榜。聪明的艾自修做出下联回应“张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卧龙床”后来就传到了皇帝哪里去,皇帝自然是恼怒不已,这就是在挑战皇帝的权威。这件事情虽然没有成为张居正的罪名,但是皇帝不可能就此放任不管,也是造成张居正后果地一个原因吧。

张居正这一辈子,虽然有很多缺点,贪污腐败,狂妄自大,喜好美色,但毕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他的光辉,他的一系列改革拯救了即将崩塌的大明朝,明朝会提早几十年走下坡路的,他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下场却让人唏嘘不已。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转瞬繁华落尽


张居正是两代帝师(明穆宗和明神宗),是明穆宗的托孤大臣,辅佐万历十年,开创了万历中兴,然而张居正死后仅两年后就遭到了万历清算,生前所授荣誉一并剥夺,抄其家产收入宫中,家人被流放,本人也差点被开棺鞭尸。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张居正死后如此待遇呢?

其实有些原因生前就埋下了。

首先,张居正对万历严苛的教育

万历即位仅9岁,张居正既是老师,也是第一辅正大臣,张居正教育万历要效法圣贤,遵循古制,宫中的一切开支用度都要节约,甚至在万历成婚后还以圣贤说教,干预万历的生活,这让万历很是不满。张居正出于一片忠心,换来的是一颗仇恨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不断发芽成长。

另外,他妈李太后对万历也要求甚严,甚至在得知万历滥刑宫女后,想效仿霍光废了万历,这着实让万历吓得不清,最终这账算在张居正身上。

张居正言传身教不一致

张居正动辄用圣贤理论给万历上课,但自己做的并不好,为了打击政敌,他为了得到冯保的支持,送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金银二十多万两,远超他的俸禄。在老家江陵建豪宅,在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用了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就是一座活动的宫殿,里面吃、喝、拉、撒、睡、观景、美女一应俱全,浩浩荡荡奔向千里外的老家。

如此高调炫耀,让平时听惯满口仁义节俭的万历会怎么想,仇恨的种子开花长叶了。

张居正死,群臣弹劲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亡,张居正时代结束了。在张居正当政时,由于改革,损害了许多人的利益,如考成法,损害了许多官吏利益,一条鞭法,损害了大地主官僚利益,他们开始弹劾张居正,群臣攻击,使万历内心仇恨的种子最终结出了恶果。

一个兢兢业业的忠臣,一个勤勉的老师,最终被自己所忠心的领导、所倾心的学生清算,令人深思!


金乌木木


张居正是中国古代比较知名的政治人物,明朝万历年间,官至内阁首辅,权倾朝野,在任期间推行一条鞭法,使明朝的经济得到极大提升。

但因为平时生活放纵,身体过度透支,年仅五十余就去世了。他死后万历收回了对他的一切封赏,几呼从坟里拉出来鞭尸。为什么一代权臣,最终落的如此下场呢,我们试分析之。

万历皇帝少年继位,李娘娘在后宫垂帘,通过大太监冯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掌控朝堂,李娘娘和冯保,对张居正都特别信任,所以张的权势,按他自己的话说“吾非辅,乃摄也”,就是说,我不是首辅,是摄政,可见其猖狂。

整个内阁四五名辅臣,全成了他的提线木偶,只能跟在他后面唯唯诺诺,权势的过度集中,让张居正的心开始膨胀。这种膨胀,特别是面对万历皇帝的时候也毫不掩饰,为他以后被清算埋下了伏笔。

万历皇帝因为年幼,需要学习,张居正做了万历的老师,在教育万历的时候,从来都是不假言辞,非常严厉。

比如万历吃饭的时候,多吃了几块肉,张居正即大加批评,让万历从小节约,外面百姓都吃不上饭之类的。万历和宫女调笑一下,张居正也会非常严厉,要求万历做君子,不能喜好渔色。

可想而知,年幼的万历皇帝,非常害怕张居正,在万历登基前期,他对张居正也是非常敬重的。

但是,随着万历年龄的增加,特别是,当他知道,张居正每天吃饭,山珍海参必不可少,府中光姬妾就有数十人之多的时候,他心中对张的憎恶之感与日俱增。

张居正为了权势,挑战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底线,天下很多官员表面对其言听计从,内心深处其实很不耻其为人,具体表现在夺情事件上。

张的父亲,年龄太老而去世,这在当时,不管你身居何位,父母去世,必须要丁忧三年,就是说,这三年,必须在家闲居,给父母守心丧。

这是中国儒家共同遵守的一个孝道。

而张居正为了官位权势,自己安排策划了一出夺情的好戏,他一面给皇帝上折子说是要丁忧,他手下那些小弟们,一面也给皇帝上折子,请求皇帝夺情起复,最终李娘娘拍板,夺情。

所以张居正父亲去世,他没有守丧,反而继续做官,这让同是儒家的其他文官们,非常不耻。

张居正去世之后,万历皇帝经过一系列手段,终于正式亲政,手中有了真正皇帝的权力,这个时候,再想起之前张居正的种种所为,万历非常生气,直接下诏,剥夺了张居正的一切封赏。

圣旨中有一句话“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就是说,论起你的罪,应该从坟里拉出来鞭尸,但暂且免了。

而张的家族,几个儿子,全被发往偏远地方戍边。一代权臣,最终下场实在堪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