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典的反斜面工事和步兵三三制战术现在却不常见了?

Hxiam


只要是山区有预设阵地,预备队和支援火力肯定部署在反斜面,可以屏蔽敌人视线和直瞄火力。即使现在有卫星无人机,躲在反斜面也可以消耗对手的战略战术侦查能力。毕竟会判读卫星图操作无人机的人远远少于长眼睛的人。

以下是洞朗对峙期间的一些图片,可以看出山头上修筑了工事碉堡,而迫击炮等就处于反斜面。藏兵洞在哪里看不清,但是肯定不会在正斜面或者山脊上。

虽然步兵已经装甲化机械化,但是每驻一地必挖坑的传统各国都有。

三三制的说法出现在很多领域,比如军队的编制一般是三三制,抗日民主政府的人员组成是三三制,等等。这里的三三制显然是指三三制班组战术,不要搞混了。

三三制班组战术,主要是过去我军步兵火力薄弱,在缺少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大班组难以有效指挥,容易被集体压制。用《兵临城下》电影情节为例,第一个人跃进引起注意,第二个人跃进调枪开保险,第三个人跃进修正弹道,第四个人再跃进必死无疑。此时大班组将被火力分割成两部,无法有效指挥。

三三制通过减少战斗小组人数,多个小组此起彼伏地跃进来分散对方火力,以近战歼敌。这是以命换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打法。而火力强大的美军班组,就简单粗暴地分为两个对称的大组,一个负责压制时,另一个负责突击。

随着步兵火力的增强和步话机等指挥设备普及,即使缺少装甲的山地步兵班组,也完全可以扩大编制,协调优势的轻重机枪、榴弹发射器、火箭筒、迫击炮压制对手,甚至干脆呼叫火炮和空军支援。只要压得对手不敢抬头,也不用玩什么高低姿匍匐和跃进,横着走都可以。因此狭义上的步兵三三制战术,两百米内硬功夫,确实用得少了。毕竟现在的班长手里可能就有几发120,比李云龙的一个团还富裕。背着不用也挺沉的。











味冷


三三制战术和反斜面工事在现代军事中并不是不常见了,而是因为战争形势的转变,两者都被融入到新的战术体系中去了。

首先来说反斜面工事。

所谓的反斜面工事,虽然听上去十分的高级和复杂,但究其本质就是利用地形给火炮攻击带来的死角,避免敌人的炮火打击。具体来说,两军交战时,防守方会利用战场上的坡地、山脉,在敌军进攻方相反的另一侧修筑防御工事,将高地让出。尤其是移动不便的炮兵不阵地和后勤部队,都会寻找对手炮火的打击死角来掩护自己。

由于防御工事与进攻方之间隔着障碍物,敌军的地面炮火想要轰炸防守方的防御工事,就必须先将高地铲平,这对于较大的坡地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进攻方只能在没有炮火掩护的情况下对敌军的防御工事发起进攻,防守方就不用担心火炮会将工事摧毁,防御工事也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反斜面工事对于缺少火炮的军队来说尤为重要,但当双方都拥有大量炮兵部队时,反斜面工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障碍物能遮挡对手的火炮射界,同时也能遮挡自己的火炮射界。

(迫击炮的出现也让反斜面工事失去了意义)

而现在之所以难以见到这样的工事,是因为在现代战争的体系之下,战场已经朝着立体化、纵深化发展。在现代战争中,已经很难见到双方像一战时期的阵地战、二战时期的装甲战等单兵种、平面战场的对抗。空军的出现让双方的交火距离远超一般火炮的射程,再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拥有反斜面工事,也不可能阻挡敌军轰炸机的攻击;而当精确制导武器出现后,飞机的作用有一定下降,反斜面工事更是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俯冲轰炸机就是将火炮搬上了天,根本没有射击死角这一说)

此外,先进的火箭弹系统也开始配备制导设备,完全可以做到绕过高地的阻挡,准确攻击防御工事。因此,固有的阵地战思想在信息化和各类精确武器的发展过程中,反斜面工事已经逐渐成为了历史。但也没有彻底消失,而是被化整为零的运用到巷战、运动防守之中。无论如何,大规模的防守工事在现代战争中已经不再适用了。

(火箭弹加装制导设备和弹翼,也能攻击反斜面部位的敌军)

再说三三制战术。

三三制战术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步兵战术,通常用于步兵的进攻过程中,由三个战术单位相互配合形成攻击势头。需要注意的是,三三制并不是仅指三个人为一组的战术,而是每一级都有三个下一级的战术单位,最小的单位是由三人组成的战斗小组,并且一般设置三个梯队,是一种依靠成员之间紧密配合的战术。

进一步放大到军队建制中,三三制也经常出现。比如1个师下属3个团、1个团下属3个营等等。但这种习惯性的编组方式在二战时期就被淘汰了,例如德军的装甲师,普遍使用1个师配备2个装甲团的编制形式,这也是机械化集群作战取代步兵团体作战导致的。

三三制的训练十分复杂,但在步兵冲锋时十分有效。这一战术的优点是,各个战斗小组可以相互支援,在集中优势兵力的同时可以使士兵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群体伤亡。此外,三三制在战斗中的变换也非常灵活,可以层层推进、交易掩护进攻,在火力密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形成较大的攻击面。

在解放军现在的战术训练中依然可以看到三三制的影子,并且在美军的特种部队小组编制上也可以看到三三制痕迹,但仅限于严重依靠成员的特种部队,美军的装甲部队、伞兵部队、陆战队都很少见到三三制的影子了。例如“斯特瑞克”旅以下没有团的建制,装甲营、炮兵营、工兵连、侦察连都只有一个,只有步兵营是三个,这是三三制的唯一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三制战术变得更加灵活,在步兵战术上更加适应现代战争形式,单纯的三三制战术已经很难再见到了。


兵器世界


首先说反斜面工事,反斜面工事一般都是利用山地的遮蔽作用,在背对着敌人的山坡上构筑各种工事,利用敌人无法直接观察到优势,有效的隐蔽自己的有生力量。
对于反斜面阵地,棱线是至关重要的。

在二战中苏德战场上的泽洛高地中的德军就是充分利用了反斜面这个容易保存自己的优势,极大的杀伤了苏军,拖延了苏军进攻的速度。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也大量利用反斜面工事,有效的顶住了美军的进攻。

不过这几年,所谓的反斜面工事很少见了。其实并不是反斜面工事如何,而且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反斜面工事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知道敌人从什么方面过来,这样才能把工事修在相反的方向,这种情况在过去的线式战场上非常清楚,敌人在那边,我们在这边,既然清楚的知道敌人在那边,那么工事就修在这边。但是,近几年的战争并没有那种明确的战线,在构筑工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敌人会从哪里来,象美军在阿富汗的各个据点可以说必须是要应付全方向的攻击,不知道敌人从何而来也就无所谓反斜面了。
使用炮兵对于反斜面的敌军进行打击还是效果最好,需要用无人机或者炮兵校射飞机进行观察,但是如果校射飞机或者无人机本身就会处在敌方的防空火力的打击之下。而使用飞机攻击反斜面工事同样要考虑对方的防空火力,对于反斜面目标的打击,飞机最好是从敌方一侧进行攻击,但是这时攻击的飞机正处在敌方的防空火力网之内,如果敌方的防空火力强,那么攻击机群损失小不了。

如果是爆发那种大规模战争,有分明的敌我界线,那么在山地各个国家肯定还是会把自己的工事修在反斜面,这样避开了敌方的直接火力打击,毕竟现在的各种打击手段都还是对于反敌斜面打击起来更方便效果更好。

下边说说三三制。
抗美援朝时期,美军拍摄的志愿军的战斗队形。
三三制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的步兵作战方式,各个国家的步兵都在使用。尤其是在徒步作战的时候。

三三制已经是成为了一种步兵标准战术动作,在近几年的反恐作战中是经常使用,把3-4名士兵组成一个战斗小组作战已经是常态了,只不过不一定叫三三制,象美军是叫火力小组,其实和中国的三三制是一回事。


红色手电筒


经典的反斜面工事和步兵三三制现在不常见了,其主要原因是现在的作战方法改变了。

我军只是在2000年之后才真正的完成了向机械化过渡的进程,而且至今也未能完全达到机械化的标准,只能说完全达到了摩托化的标准。

当然,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完全机械化的成本太高,与摩托化相比效果也没有那么明显。因此摩托化对于陆军来说仅够了。

反斜面工事和步兵三三制是轻步兵重点训练科目,在摩托化、机械化当中很难使用。

机械化战争的主流是:炮坦协同、空地协同、步坦协同。

部队展开就是两回事,轻步兵展开之后主要是依靠火炮压制,步兵在敌火下运动,三三制很有用。

但是机械化作战主要是依靠坦克冲击,步兵乘装甲车伴随冲击,当坦克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的时候,步兵下车清理障碍掩护坦克继续冲击。

比如在进攻道路上有个高地上有敌军扼守,坦克无法绕过,又因为坡度的关系坦克直接冲击损失会很大,这时就需要伴随的步兵下车作战。歼灭敌军夺取阵地打开进攻通道。

那么这个时候步兵的三三制就起到作用了,可是这只是战场上的一种情况。

在平原上如果遇到敌军的正面阻击,在需要的时候大多是在坦克引导下的步兵冲击,这个时候三三制就用不上了。

步兵前进速度慢,坦克跟随步兵的速度,很容易成为敌军打击的目标。

快了,一方面容易造成步坦脱节。在失去步兵掩护时,坦克很容易被反坦克火器击毁,同时也容易轧到己方下车的步兵。

另外我军的三三制是轻步兵冲击的精华,看上去也不复杂。可是它既然称得上精华,想不复杂都不行。

从三人小组到班排的整冲击队形的保持、变化,这才是三三制的灵魂,它需要很强的组织性、科学性和严谨性,要熟练掌握很困难。

反斜面工事也是同理,不是不好、没用,而是作战样式变化了,它在未来作战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


我的团


现在新式武器装备的发展,已经使过去的战壕和反斜面战术,大大丧失了在炮击中对人员的保护作用。

比如炮弹,现在已经不用触地爆炸,有空爆弹,在空中爆炸,杀伤弹片从空中像冰雹一样落下来,人员躲在战壕里或者伏在地面都没有用,反斜面也是一样。

80年代对越南的边境战争时期,越南就大量使用了缴获的美国这类炮弹,后来解放军也装备了这类弹药。


醉太平II


首先这个问题很明显是在围绕着陆上战争进行,那么既然是陆地作战此时再提任何关于防御工事的情况都没有太大的意义。现如今由于各种钻地炸弹的出现连几十米深的地下工事都将不保,还玩什么“反斜面”,玩阵地战?还以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呢。现在战争的突然性、灵活性、机动性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各种新式精确制导弹药和大威力武器也让作战士兵“无处藏身”。反斜面阵地和火力点在二战时期还能发挥一定作用,虽然二战开始以机动作战为主,但是仍以大防线作战为前提。

下方为反斜面阵地示意图,能很简单的被理解,它可以很好的避免敌人直瞄火力的进攻,隐蔽保存己方的有生力量。


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团剧”中竹内连山挖空的山体,将整个反斜面设置了各种明暗火力点,用来进行防御和反扑,在他们对抗预演中重点突出了它的作用。整个反斜面可以藏匿许多士兵和武器装备,如果隐蔽到位可以给进攻的一方突然造成巨大杀伤,甚至将不利的战斗逆转,反败为胜。但是阵地依旧是阵地,任何不会移动的物体都不适应现代战争。看看二战的马奇诺防线就行,德军机械化兵团从茂密的树林饶了过去,防线完全成为摆设,然后到过头来用大口径远程巨炮慢慢收拾里面的守军,整条防线很快投降。


德军坦克出其不意的穿越比利时南部的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地,陷马奇诺防线于尴尬境地。

现在战争的兵力集结和机动能力更是提升了几个台阶,一支部队可以在夜晚的掩护下轻松机动到上千公里外的地方,如果是空降部队那么他们的投送能力则更强。而且现代战争也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部队可以在数百公里外的敌方作战,第二天甚至当晚就可以赶回基地。二战时的武器装备对于现在来说已经非常弱了,所以那时对于一些挖空的山体不太好对付。而现在除了有专制的武器外,也可以像对付马奇诺那样慢慢处理,围困加攻击,更恐怖的是会不会投入细菌生化武器这都不敢保证。

所以如果利用山地作战,那么最好是小股部队分散的运动游击战,而不是设立固定阵地,那只是嫌弃对方火力太弱。类似反斜面那种操作再准备上几年干粮?别搞笑了。。

至于三三制组合是成型与二战时期,实际上德军、美军、苏军都有自己的战斗小组编制,一个班分为几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2-4个人不等。而三三制组合确实是被我们发扬光大,并且狠狠的给美国上了一课,不过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装备水平太差,所以只能在战术上下功夫。三三制犹如其名,三命士兵相互掩护作战的战术,通常运用于攻击作战,很少用于防御战,这个根据战争需要。过于细节的方面没必要深入,大家了解就好,而现在陆军作战并不是淘汰掉了三三制,而是新战争模式和作战环境下的更加灵活战术。

现在诸多兵种的步兵班火力配置和编组都不相同,机步师、游骑兵、海军陆战队,他们的班组人数不同,装备武器也不同,有的是四人小组,有的是2-3人一组。

从海湾战争以后可以发现,陆似乎变成占领驻守和治安巡逻角色,最难啃的骨头不再是野战,而是巷战,所以对于三三制来说并不会适用于所有地形和环境,而今天所谓的三三制战术我们可以更好的将它理解为灵活的战术组合,不必拘于常规。

下图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一个班编制13名士兵,迫击炮和反坦克导弹则各成独立班组。

德国机械化步兵的一个班组,他们以步战车为中心成为一个作战单位。

我是军武奇兵,欢迎您的交流与观点,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战武奇兵


不是不在了而是变了形式。现在的野外作战以机动战为主,阵地战已经几乎不存在了。加上智能打击武器,让任何地形优势荡然无存。

三三制从单一兵种单个作战单元互相协作演变成多兵种单个信息单元互相协作,从两腿跑路,到空地信息三位一体。

本质上没有变化,但是形式变了。

你看不懂,说明你自己层次不够。


Jerryli63267726


现代战争中,反斜面和三三制都没多大意义了,不要说反斜面,战壕的意义都不大,精确制导武器可以轻松的把炮弹打入战壕,大量士兵躲在战壕里,反而增加了死亡率。三三战术也是,在现代威力巨大的武器面前,也只能增加死亡率。单位面积弹药的投放率才是衡量标准,以后可能还会变。


用户1700921673043


战术的灵魂是“活”,就跟孙悟空似的,有72般变化,因敌而变,有针对性地降妖除魔。战术最忌“呆板”,猪八戒有36般变化,已经可以了,但因为变得不够,总吃苦头,所以老是被孙悟空称为“呆子”。

过去的战术,从无一成不变的死模式,从古到今是一路演进过来的。“反斜面工事”是在阵地战对向攻防的时期,被聪明的人们发现并使用过的一种阵地配置模式,先是用于抗敌火力杀伤,后又演进成“环形防御工事”,用于抗敌迂回包围和全方位攻击。我军曾有多个利用反斜面工事的成功战例,保证有效地保存了自己,大量地消灭了敌人。

至于“三三制”,那是人们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战术编组。从最小的三人小组来说,三人成前(后)三角配置,形状上最俱稳定性。在敌情未知的复杂环境中,任何一个方向出现敌情,我都有至少两个点可以开火,形成有重点的交叉火力。以此类推,在火器相对单一,兵种相对简单的年代,从班到军级单位,都成“三三制”编制,每军三个师,每师三个团,直到每排三个班。这样仅靠自身的基本编制,即可完成战斗编组,实施战斗战役攻防行动。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那样的年代,我军打仗也从未墨守成规,生搬硬套过,而是每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敌情灵活编组。毛主席为我军倡导的“三八作风”中的三句话中,就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一条,灵活机动成为我军的一个基本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军编制装备早已不同以往,全军正在步入机械化、信息化时代。“反斜面工事”和“三三制”早已不是最基本的编成和配置方式了,但也不是不可以使用了,全要看具体情况,总之“灵活机动”的范畴更为广阔了。但无论如何变化,都要从实际出发,形成最佳,保证能打赢,而不只是图形式,玩花样。


山右1


小编这是两类问题一起问的。首先我们说说反斜面工事,在步兵攻防战中反斜面工事一般都是防守方在临己方一面设置的工事,主要用于屯兵、防敌方炮火、防敌方迂回包抄等战术行动,最重要的是能令己方步兵快速占领山棱线掌握战场主动。现代战争中由于步兵机动性和机动方式的增强激烈的山地攻防战已经少见了,但是还有车臣战时期就出现过一次激烈的山地攻防战。可以说是由于战斗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反斜面的工事越来越少,战场需要嘛。第二个问题我们来说说步兵三三制,其实步兵三三制还是比较多见的,特别是步兵反冲击战斗和步坦协同作战我军的步兵三三制还一直都在运用,在步坦协同作战中当装甲运兵车将步兵输送到目标阵地时步兵还是要下车以战斗队形协同坦克搜剿残敌的。所以说步兵三三制还是很常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