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雲》:渾樸天真,名士風流,佛系文藝青年的經典之作

《京華煙雲》一直被稱為“小紅樓”,作者林語堂憑藉這部作品四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也是在莫言之前距離諾貝爾最近的文學作品。著名作家賽珍珠曾評價這本書說:“它實事求是,不為真實而羞愧;它寫得美妙,既嚴肅又歡快,對古今中國都能給予正確的理解和評價。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最真實、最深刻、最完備、最重要的一部關於中國的著作。”

小說以姚木蘭的命運發展為主線,講述了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在此期間的悲觀離合和恩怨情仇的故事,全景式展現了中國近現代社會風雲變動的歷史風貌。

《京華煙雲》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作品雖然著眼於國家山河動亂之時的社會情境,但是卻並無蕭殺、凝重之氣。相反,整部作品洋溢著淡然的情志、積極的希望以及博大寬厚的胸懷,而這一切,與作者林語堂的價值觀和審美情趣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將從創作背景、人物塑造、作者侷限等方面來解讀這部渾樸天真,頗具“名士風流”的文學作品。

《京華煙雲》:渾樸天真,名士風流,佛系文藝青年的經典之作


01 創作背景:民國時期的佛系文藝青年

如果民國時期也有“佛系”這個詞的話,那林語堂可以算上一個。他與魯迅先生雖為同時期作家,但是兩人卻完全不一樣,魯迅是投鞭擊長流,警醒世人的血性,林語堂雖然也警醒世人,但是他的方式更溫和,更強調個人主義。

林語堂不會全力抨擊傳統的仁義道德是吃人的東西,相反,他從孔孟之道中吸取了明理達情的部分,遵循“道法自然”的理念。他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渾然天成的智慧,以及帶給人的心靈上的洗滌。

這可能跟林語堂的教育經歷有關,他長期以來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後來才對中國的古典文化著迷,因此,他得以以一種“局外人”的視角看待傳統文化,反而有一種新鮮感和親近感,也能更加客觀和辯證地看待這種傳統文化,汲取其中的美好。

《京華煙雲》:渾樸天真,名士風流,佛系文藝青年的經典之作

林語堂與魯迅的珍貴合影

正因為如此,《京華煙雲》這部作品即使在國仇家恨的雙重壓力之下,也沒有充斥著決絕的血海深仇之感。在前半部分社會相對穩定的時候,風清氣朗,姚木蘭最喜歡的事就是踏訪名山大川,開闊心胸;後半部分社會動盪進步一加劇,幾大家族都不得不逃離避難,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也是戰火紛飛之中中華民族的信念與氣度。這樣一種豁達、疏朗之氣,彷彿飲下一杯清香之茗,心曠神怡、海闊天高。

因為林語堂的目的不是批判、不是鞭撻、不是裁決,而是直觀地描述,他只想單純地描述這個他眼中看到的世界,提醒人們保持永恆的熱愛。這樣的作品,就當時的社會而言,的確缺少了現實批判力度,可就長遠而看,卻也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寶貴的一筆,我們客觀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獨特氣韻。

《京華煙雲》:渾樸天真,名士風流,佛系文藝青年的經典之作

林語堂


02 人物塑造:比《紅樓夢》更添英勇之氣

《京華煙雲》素來被稱為“小紅樓”,因為林語堂本來是想將《紅樓夢》用英文翻譯出來介紹到西方,可無奈,實在是《紅樓夢》過於精妙,難以翻譯。最後他不得已,乾脆自己提筆重新寫了一部作品,這才有了《京華煙雲》的誕生。

因為林語堂本人的知識背景、成長環境,再加上《京華煙雲》本就是他用英文寫的,所以,《京華煙雲》在文學成就上遠不及《紅樓夢》,但在人物塑造上,又多了源自現代的英勇、開放的氣度。

若要將林語堂最愛的姚木蘭跟《紅樓夢》做對比,她既不是多愁多病身的林黛玉,也不是八面玲瓏的薛寶釵,反而更像是嬌憨淳樸的史湘雲。史湘雲是大觀園裡最不拘小節、率性自然的一個,坦坦蕩蕩,不失本色。林語堂筆下的姚木蘭呢?她有舊式傳統女子的賢良淑德,她孝敬父母,相夫教子,侍奉公婆,也有大家閨秀的端莊穩重,關鍵時刻,維護家族名譽,挑起照顧兩家人的重擔。

《京華煙雲》:渾樸天真,名士風流,佛系文藝青年的經典之作

影視劇中的“京城第一才女”姚木蘭

但不同的是,姚木蘭並不是只會穿針飛線的小女子。她不僅會認甲骨文,更懂得甲骨文對國家的重大意義,眼睛裡看得到民族大義;她熱愛名山大川,不只因為資環看這無限美好的風景,更因為她能感受到這壯麗河山背後的家國情懷。

作為父親的姚思安,更是木蘭一生的榜樣和精神偶像。姚思安家財萬貫,卻教女兒認識寶貝說:“那些古玩東西都是廢物,分文不值。你若把那些東西看做廢物,那就是廢物。”國家被犯之時,姚思安不似一般大戶人家只擔憂錢財,擔心身家不保,他對姚木蘭說:“你去問問曼娘,若她都說這仗能打,那便一定打的贏。”

林語堂不但賦予了《京華煙雲》別緻、典雅的古典氣息,更賦予了這部作品象徵著民族的雍容氣度和廣袤的胸懷,正如他為此書所題的那樣,“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

《京華煙雲》:渾樸天真,名士風流,佛系文藝青年的經典之作

姚木蘭的胸襟離不開父親的引導


03 作者侷限:書中的女性是作者的理想,也是時代的侷限

姚木蘭是林語堂最愛的主人公形象,她豁達、通透、智慧、大氣,有女子的秀外慧中,又有男子的眼界和氣度。可惜,這部作品裡還是有一些讓我感到遺憾的地方,那就是即使如木蘭這樣的女性,也免不了在作者筆下忍受婚姻裡的不堪。

不同於大家更加耳熟能詳的影視劇版,木蘭在原著中雖然不是代妹出嫁,但她依然也只是聽從命運的安排。她心裡喜歡的人是孔立夫,但她把這份愛深埋於心裡,淡然地接受了跟曾蓀亞的婚姻。

婚後的生活也並非平靜如水,曾蓀亞又另外喜歡上了別的年輕女學生,作者花費了不少筆墨來描寫這一段。木蘭在知道丈夫蓀亞拈花惹草時,作者對她既沒有懦弱忍讓,也沒有像潑婦似的大吵大鬧,憑藉自己的聰慧、大度化解了一場危機的做法很是讚賞,他通過木蘭對於這件事情的處理來彰顯木蘭的智慧和對丈夫、對家庭的寬容。

《京華煙雲》:渾樸天真,名士風流,佛系文藝青年的經典之作

女子的智慧只能埋沒於婚姻之中

很顯然,這樣的描寫是更為符合作者對那個年代的女性認知的,講求闔家團圓,講求顧全大家。可是,縱然道理能明白,但還是讓讀者抱有深深的遺憾之感。女子再能幹,對於家庭和婚姻也只有忍讓,如果在現代社會,像姚木蘭這樣的女兒家大可將自己的能力與智慧運用到更廣闊的天地之中,而不是無可奈何地為丈夫解“桃花劫”吧。

這是作者對於女性的理想化狀態,也是作者的認知和時代的侷限性。正因為林語堂對於傳統文化的“遠觀者”的態度,讓他看到了傳統裡面的智慧和通達,卻也將一些過度的限制給忽略了。或者說,這種限制只施加於女性身上,沒有阻攔住男性,所以他把這種限制解讀為了美好而加以讚賞。

《京華煙雲》:渾樸天真,名士風流,佛系文藝青年的經典之作

姚木蘭與孔立夫談古論今


04 結語

因為《京華煙雲》原著是林語堂用英文創作的,英文書名為Moment in Peking,也有人曾將此書譯作《瞬息京華》。這個譯名跟《京華煙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帶有著一種“恍若一夢,瞬息成空”的感覺。可能作者也認為,這麼理想化的故事、理想化的人物,現實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讀者只有合上書本,彷彿耳邊響起那蕩氣迴腸的曲調,靜靜去追憶那個如夢世界。

《京華煙雲》不是完全沒有缺點,它自有其侷限性,單純從文學成就而言,也並非頂尖作品。但是它最難能可貴之處,是通過林語堂“遠觀”的角度,客觀而細緻地展現了那個時代傳統文化的美好,以及這種美好對個人、對家族、對國家的深遠影響力;同時書中蘊含的通透、開闊、灑脫的名仕之風,放在今天,也依然對現代青年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丨作者:李李公子,自由撰稿人。八卦情感,閱讀人生,與你分享生活中的每一分愛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