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下的終極一問——女青年 你有房麼?

“婦女能頂半邊天”,隨著近年來“拒絕性別歧視 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越來越普及,大家對於女性在生活、職場等各個領域的重視程度也是與日俱增。但是,最近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個段子:“女人論起權利時和你談男女平等,一旦到買房買車時和你聊男人的擔當

”.。一時間也引發了不少男性同胞的共鳴,很多人也在網上吐槽:大部分女人沒有能力也不想獨立買房。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欣奇向大家分享一個自己身邊的案例~


性別平等下的終極一問——女青年 你有房麼?

女性買房的目的各不相同

2018年,正趕上全國房價的又一輪上漲窗口。欣奇所在的城市在2016-2018兩年間實現了房價翻番,形象地說,就是“全款變首付”。

因為著手買房,女同事2017年開始下意識關注樓市動態,也不自覺添加了一堆房屋中介的微信,無形中把自己帶入了轟轟烈烈的樓市之中。房價的突突突、房屋中介的吶喊、鋪天蓋地的調控,她的焦慮感逐漸增強,每每來到我們辦公室閒聊,也是三句離不開樓市的起伏。有段日子,辦公室午休的話題圍繞著“房子”,根本停不下來。兩年間,她不斷地在買房的邊緣試探,房子沒買到,卻親眼見證了城市房價的翻番,以及一個又一個樓盤的推陳出新,彷彿變成了城市房價的活地圖,對每一寸土地的價值瞭如指掌。真正促使其下定決心買房子,還是因為偶得的第一桶黃金,50萬的投資獎勵。

50萬,是換個好點的車呢?還是加點錢湊個首付投資房產呢?最後,彙集各方意見後,終究是選擇了買房。那段日子,正值筆者城市買房搖號的瘋狂季,幾乎每一個新盤的推出都要經歷著萬人搖號。女同事跟著人群一起去驗資、搖號、購房。買房的那天下午,她來我們辦公室分享心得,

印象深刻的是這句話“雖然買了房子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是買房真的好快樂,我刷卡50萬的時候心很慌啊,從來沒有這麼大筆的一次性次消費,錢花出去的感覺好心安,之前的焦慮感也一掃而光了!”。

女同事買房考慮的是把現有的資金變得更加保值,以應對不斷的通貨膨脹。而女鄰居買房目的則完全不同。欣奇家隔壁新搬來一女租客,來自河北石家莊,家裡父母務農,一切都要靠著自己打拼。有次閒聊,她說她希望賺夠了錢回老家的縣城買套自己小房子,這樣就不用和爸媽、哥嫂擠在破舊的平房了。她買房是為了改變自己的居住現狀,改善現有的生活品質。

當然,形形色色的買房目的還有很多,比如讓自己有底氣吶喊出追求愛情而不是房子,比如留足婚姻失敗的退路,比如多佔據學區資源等等。

女性能與男性一樣用收入支撐起房價嗎?

觀點一:就業結構不同造成男性與女性間先天性工資收入差異。

計算機技術進步推動的科技變革和大量製造企業的湧現增加了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積極市場分工,謀求職業發展。根據中國居民收入分配課題組於1995年、2002年、2007年和2013年的4輪住戶調查的數據分析發現,男性和女性就業的行業機構有明顯不同,女性相對集中於“批發和零售”、“金融中介”、“家庭服務和其他服務”、“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等行業。女性就業者在這些行業中的就業比重一直都要相對高於男性就業者。與此相反的是,“採掘業”、“製造業”、“建築業”以及“公共管理”等行業中,男性就業者的就業比重要明顯高於女性。

顯然,男性更多分佈在體力勞動密集型的第二產業,女性則更多地分佈在第三產業。行業間薪酬待遇的不同造成男性與女性間天然的工資收入的差異。


性別平等下的終極一問——女青年 你有房麼?

觀點二:性別工資差距在不斷縮小

隨著教育的普及和行業開放程度的增加,性別的行業壁壘逐漸被破除,行業間的“歧視效應”逐漸減弱,行業之間的流動性不斷增強。對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的問題,相關研究團隊將1995年、2002年、2007年和2013年4輪住戶調查的數據使用 Brown 分解,將性別工資差距分解為行業內的工資差異以及行業進入概率差異,從而得出基於小時工資和年工資的Brown分解結果。


性別平等下的終極一問——女青年 你有房麼?

圖中得出,行業內可觀察的特徵差異的解釋作用總體上是在下降的,特別是基於小時工資的分解結果在 2007年降至 6.76%,在 2002~2007 年間下降了約 20 個百分點。2013 年的行業內可觀察特徵差異解釋份額雖然相對於2007年有所上升,但仍只相當於2002年的一半左右。即性別工資差距有所縮小。


從欣奇分享的例子和原因分析得出,其實社會上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女性有意願、且有能力獨立購房的,之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會出現對於女性的此類偏見,除了部分客觀事實,更多地可能是我們內心的偏見以及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義”作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