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說起抗日題材電視劇中,有一部絕對可稱之為是經典,這就是《我的團長我的團》;該劇播出後至今,同題材影視劇中,沒有可以超越的。

而之所以成為經典,原因全在這幾個字中:細微之處見真章。

既然提到細,我們就專門講講《團長》中的鋼盔。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軍人使用頭盔來保護自己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即便是大家認為不是很注重頭部防護的秦軍,實際上在秦陵中也出土了石片頭盔的文物;而現代頭盔的鼻祖其實可追溯到一戰時期,實踐證明,防護性較好的鋼盔可極大地減輕炮彈破片對軍人頭部的殺傷。

一戰之後,鋼盔也進入了軍閥混戰時期的中國;但是各大軍閥並不太重視軍人的防護,在他們看來,用錢買一挺機槍,要比給一個連的人裝備鋼盔划算得多,因此當時中國進口的武器雖多,看起來便宜的鋼盔卻沒多少。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上世紀30年代,國府開始向德國大量採購武器裝備,以裝備新式的陸軍師;由於南京政府有著江浙財團的支持,財力還算充裕,因此除了採購攻擊性武器外,德式的鋼盔也進入了採購清單。

到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一共裝備了315000頂鋼盔,這就是著名的M35鋼盔。

當時,除了中央軍外,西北軍、兩廣軍隊及部分地方軍裝備有英式的“飛碟盔”;雲南的滇軍部隊則裝備法式的亞德里安盔。

但是請注意,包括中央軍在內,鋼盔做不到100%的裝備率,只有精銳部隊或特殊部隊(如憲兵、警備部隊)才有這個待遇。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全面抗戰初期,“鋼盔部隊”消耗殆盡,因此抗戰中後期,中國軍隊中只有少數鋼盔,一直到了後期美援的到來,才用上了美式鋼盔。

很多抗戰劇中,鋼盔成為了國軍部隊的標配,這肯定是不存在的。

而《團長》這部劇中,對鋼盔的使用是基本符合歷史實情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細微之處見真章。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劇中中國軍隊一共有四種樣式的頭盔,德式鋼盔、英式鋼盔、法式鋼盔和美式鋼盔。

德式鋼盔的來源,我們前面說了,劇中這種鋼盔出現得很多,但各部隊的情況不同。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普及率比較高的是虞嘯卿的部隊,當然了虞師座在部下換裝了美式鋼盔之後,自己依然戴著這種盔;其實當時守備在怒江東岸的就是曾經被稱為是“德械師”的36師、87師、88師等部,德式盔的出現用意在此;雖然實際上這幾支部隊當時也已經沒多少鋼盔了。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煩啦之前所在的部隊有部分德式盔,但是普及率並不高;這實際上是德式盔部隊的真實寫照:即隨著部隊的屢屢受創,而德式盔又沒有庫存,只有少部分人還有這種盔。

而其他德式盔在炮灰團這幫人入緬作戰大撤退有過出現,這個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1942年入緬作戰,雖然沒有名義上的所謂“德械師”,但是其主力第5軍是當時中國唯一配置了大量機械化裝備的部隊。這支部隊的前身——陸軍裝甲兵團最初是以德式裝備為核心,因此M35盔的裝備數量很多,有限的庫存也優先補充該部。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遠征軍潰敗後,不少潰兵戴著德式盔自然符合實情,而龍文章的德式盔也是這一時期才有得;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當然,我們也知道龍文章的德式盔也是一直戴了很長時間;炮灰團的重機槍手也一直戴著這種盔。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英式鋼盔本來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就有一定裝備比例,在影片的前期,潰兵中很多是戴著英式頭盔;此外,炮灰團這幫人還從英國人那邊搞來一批軍備,因此英式盔的出現並不難理解。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不過到了後來,只有湖南兵不辣老戴著這種盔,從不辣保留舊步槍的習慣來說,這是個戀舊的人。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劇中法式鋼盔只出現在了“喪門星”的頭上,這種鋼盔是當時滇軍的標誌性裝備。

滇軍主力60軍編成後,因清一色的法式武器和鋼盔,軍容極為嚴整,其抵達武漢時還特令繞城,以鼓舞民心士氣。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雖然“喪門星”不是雲南人,但滇軍頭盔的出現也符合常理,因為當時的滇軍除了本省人之外,也有四川和貴州兵;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恐怕是抗戰時的法式鋼盔第一次在熒屏中出現。

美式鋼盔後期換裝了虞嘯卿部的精銳部隊,炮灰團參加突擊隊的人中也大多有這種鋼盔。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其實這是在體現中國軍隊換裝美械的情況,就當時的真實情況而言,實際還達不到。

二戰中,美國的對華援助佔其外援的比例極低,在滇緬公路打通前,實際運到中國國內的美械要依靠駝峰航線來運輸,而且運輸的物資中絕大部分要歸空軍支配。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因此當時集結在雲南地區6個軍的中國遠征軍,並沒有配備美式鋼盔,甚至連美式武器都沒有配齊。

進攻龍陵時,美軍顧問給突擊隊湊了幾十頂鋼盔出來,由此可見這種鋼盔恐怕少量裝備都做不到。

不光是國內的遠征軍如此,即便在中國駐印軍中也不是人人都有美式鋼盔的,這種鋼盔只有新1軍部隊才有,新6軍部隊回國時還都是英式鋼盔;中國軍隊佩戴大量美式鋼盔要到了1945年滇緬路打通之後了。

《團長》中出現的四種鋼盔:細微之處見真章,每頂都不簡單

所以我們前面提到的“《團長》對鋼盔的使用是基本符合歷史實情的”,之所以是基本而不是完全,就在於此處了。

儘管有這些瑕疵,但顯然這部劇在這種小細節上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足以對的上“細微之處見真章”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