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犧牲心態是悲劇的元凶,內在迷失是歧途的開始

《半生緣》是張愛玲歷時18年創造的心血之作,她用她清冷孤絕的筆塑造了一段段淒涼的結局。

其中曼璐是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角色,17歲時父親病故,原本貧寒的家庭失去支柱,面對孤苦的母親和幼小的弟弟妹妹,作為長女的曼璐選擇犧牲自己,成為舞女,來承擔家庭的經濟支出。這個選擇讓她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初戀張預瑾。


可她的犧牲並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感激,家人用著她的錢,卻看不起她。來自家人的“挑剔”,讓她倍感心酸和委屈。


年老色衰的曼璐,為了“修正”家人的名譽,下嫁了貧寒的祝洪才,婚後祝洪才原形畢露,失去生育能力的她,婚姻岌岌可危。


而老公卻覬覦高貴貞潔的小妹,甚至連她心心念唸的初戀預瑾都在向小妹示好。曼璐最後的心理防線崩塌。


她憤恨不甘,同樣是一母同胞,憑什麼妹妹貞潔美麗,而她卻活得如此不堪,難道她犧牲青春供養的家人,最終換來的卻是眾叛親離,一無所有的下場麼。


她生了借腹生子的念頭,讓妹妹成了保全她婚姻的“替罪羊”,姐妹反目,人性迷失,最終她含恨而終。故事的悲劇一早註定,而悲劇的推手源於曼璐自身的心態--犧牲者情節。

《半生緣》:犧牲心態是悲劇的元兇,內在迷失是歧途的開始


一、什麼是犧牲者情節

《親密關係》一書中講到: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犧牲者,不是看他做了什麼,而是看他的心態。如果你認為你付出的多而接受的少,那麼你就是在犧牲。


犧牲心態會以三種方式來危害你的親密關係:

第一種是你會覺得自己是被迫犧牲的,因而感到憤恨甚至仇視。


第二種是毀滅性的,為了擺脫不斷犧牲的模式,犧牲者會做出對方難以接受的行為。


第三種就是心力交瘁,精疲力竭,只想逃離。這種多半是不願真誠面對造成犧牲的初始原因。


曼璐為了親情養家,而犧牲了愛情,但當付出得不到回報,甚至沒有獲得她想要的親情關愛和尊重後,她對親情反噬的行為,無疑是中了“犧牲心態”的毒。

《半生緣》:犧牲心態是悲劇的元兇,內在迷失是歧途的開始


二、造成曼璐“犧牲者情節”的表現形式

我想要的是慈悲,不是犧牲。--先知何西阿

01求償心理:付出感強烈,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當一個人開始計算自己付出了多少時,潛意識裡它已經開始介意付出本身了。

曼璐以為幫他得到妹妹曼楨,借腹生子後就能拴住老公的心。結果祝洪才舊態復萌,擺設的婚姻成了笑話,曼璐再次絕望。


任何把自己幸福建立在犧牲他人基礎上的行為,都是一段危險的關係,對於付出者來說,若非真心付出,最終只會對享受其成果的受益者狠狠反噬,一心求償。


而犧牲者的求償心理,如同曼璐的命運一般,註定悲劇,為了私慾傷了他人害自己,終步入萬劫不復的惡龍深淵。


俗話說:跟惡龍纏鬥太久,自身也成惡龍。曼璐從當初那個善良、有責任心的花季少女,變成心地陰暗,泯滅人性的幫兇。


善與惡,往往就在一念間,而在陰暗中生活太久,憋屈太久的曼璐,逐漸喪失本真,一錯再錯,迷失了本我。

02“鐘擺效應”。

主要是指,如果你為了伴侶犧牲,那麼你就會把對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因為他們沒有盡到應盡的力量。你犧牲到什麼程度,對方就會放縱到什麼程度。有“放縱者”,“犧牲者”才能存在。

鐘擺效應的兩邊,一邊是放縱者,一邊是犧牲者,鐘擺向兩邊擺動的越遠,離中心健康的關係就越遠。


《半生緣》:犧牲心態是悲劇的元兇,內在迷失是歧途的開始

鐘擺模型

曼璐做舞女養家,家人花著她的錢,卻不懂理解感恩;她犧牲初戀和青春, 母親卻把妹妹的婚姻建立在她失去初戀的痛苦之上。如果曼璐是犧牲者,那麼享受她“犧牲”成果的親人,就是放縱者。


而放縱者和犧牲者的位置並非一成不變,犧牲者的心態一旦崩塌,便有極大的殺傷力。曼璐在嫉妒與失去婚姻的恐懼中搖擺,卻因為初戀對妹妹的傾慕,成了“壓死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曼璐的理智敗退,謊稱生病,把妹妹騙到家中,祝洪才佔有曼楨,並囚禁曼幀。


傅雷在評價《金鎖記》時說:“愛情在一個人身上不得滿足,便需要三四個人的幸福與生活來抵償。”形容曼璐的所作所為再合適不過。

《半生緣》:犧牲心態是悲劇的元兇,內在迷失是歧途的開始


03 非心甘情願的付出,犧牲沒有快樂可言

《琅琊榜》裡梅長蘇希望長公主在梁帝壽宴上,以謝玉手書為證,告發赤焰舊案的冤情,第一次長公主擔心牽連九族,為自保而謝絕離開,不久長公主的深思熟慮後,再次折返太子府,並主動請櫻告發一事,景焱說:“金殿鳴冤關係重大,面對皇帝暴怒的巨大壓力,若不是心甘情願和堅定的意志,是難以完成這件事。”


長公主最終答應告發冤案,一是沉冤昭雪,以此贖罪,求得良心安穩。二是看清了太子景焱翻案的決心。雖然是贖罪的方式,但因為心甘情願而最終成了事。


假設兩個一同在廚房洗碗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當下在做的事呢?只需要知道他們是否快樂就夠了,家裡沒碗用了才被迫去刷碗,和因為刷碗能體會到居家的樂趣,是兩碼事。


對犧牲者來說,從來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可言。因為這種犧牲是不實的犧牲,而不是真心的犧牲奉獻。

《半生緣》:犧牲心態是悲劇的元兇,內在迷失是歧途的開始


三、陷入犧牲者模式,該如何自救


1冷靜做出內在判斷

《親密關係》說道:“當你的親密關係到“內省階段”,你會開始質疑你的“付出”有多少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純粹出自義務,你厭倦了犧牲的行為“。


那麼該如何作出內在的判斷呢?


  • 覺得自己付出,卻感受不到絲毫的快樂,也缺乏熱情。


  • 是心甘情願的付出還是犧牲心態。如果是犧牲,就無法接受。


  • 反省你的犧牲動機,一心渴望“回報”


一旦你對自己的犧牲有所知覺,就會把冷靜判斷當前的處境,清醒意識到心理的變化,當你集中在來自內在的力量上,離正確的選擇也就不遠了。

《半生緣》:犧牲心態是悲劇的元兇,內在迷失是歧途的開始


2藉助中間的力量,找到所需要的支持


犧牲完全是心態上的問題。只有愛能進入你的心,去改變“只有給予卻不懂得接受的模式”——犧牲,以及“只有獲得卻不懂得享受的模式”——放縱,使得犧牲轉變為真心的給予,而使放縱轉為真心的接受。


如上文提到的鐘擺效應,犧牲者和放縱者是鐘擺移動的兩端,既然兩者是共生的,去掉一端另一端便無法存在。


不管你往哪一邊擺盪,都可以藉助來自中心的力量來制衡自身。而位在鐘擺中心的力量,就是你的靈魂-最本質的力量。


叔本華說:人生如鐘擺,在痛苦和倦怠之間擺動。其實是維持著相對的平衡。在外在關係與內在自我之間,在被迫去做和熱愛去做之間。


維持這種平衡需要強大的內驅力,關鍵是對自我深刻的認識。


只有藉助這種平衡的力量,才可以幫助你回到本源上,帶你走出犧牲或放縱的模式,用正能量引導犧牲者迷途知返。

《半生緣》:犧牲心態是悲劇的元兇,內在迷失是歧途的開始


3真心誠意的付出

犧牲者情節的人,有兩個極端,要麼是因為不斷犧牲而面臨崩潰,要麼準備一走了,選擇及時止損。而這種付出並非是“最好”的。


真心誠意的付出,不會覺得心力交瘁,不會因為得不到感激而憤憤不平,這樣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因為你知道,這樣對每個人都好。

曹德旺在一次訪談中說:做事若想著回報,會毀了自己。別人幫你要感恩,但如果是你幫助了誰,做完之後就要馬上忘掉,不要記在心上,記在心上會害了你。若發現被幫的人忘記了還是怎樣,你會心生不滿,跟這個人的關係也會垮掉。


要想為犧牲模式畫上句號,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覺、擔責。只要你有意願,真心的付出能讓你瞭解真正的自己。


4走出犧牲心態的監牢,找到真正的快樂


如果犧牲就愛上“犧牲”,大凡犧牲有兩面性。並非是說犧牲不好,而是當犧牲自我,卑微祈求愛情,犧牲空間“綁架”愛情,犧牲個性迎合他人,犧牲親情甚至自身時,付出的本質就變成了犧牲。

看似每一種犧牲的結果不同,但實際上犧牲的都是你的快樂。當付出感過強時,難免會造成“情緒管理”的紊亂。


陳奕迅在《紅玫瑰》裡唱到: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總有恃無恐。

講的在感情裡患得患失的人,往往是把幸福和快樂統統交給他人保管的人,等待他人給予關愛。


事實證明,“保管者”也許良心發現給予你同等的回饋,也許他認為對方的付出不值一提,而一再辜負,越辜負越怨懟,越怨懟越失控,感情中用力多度的感情大多如此。而悲劇往往從此開始。


明智的人知道,真正的幸福不是靠一個人的犧牲來成全的,只有找到更完整的自己,才能成就一個家庭的幸福。


總結:有人說有付出就有回報,這是公平的,甘願付出而不求回報的人,是難得一見的。然而面臨命運磨難、人生坎坷時,愛的付出和回報的砝碼是難以衡量的,有的人因此心理失衡,包了心思尋求補償,其實是犧牲者心態造就的牢籠。


只有當我們自覺自省,正視犧牲者情節,發掘真正的自己和快樂源泉,才能找到心靈的自由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