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牺牲心态是悲剧的元凶,内在迷失是歧途的开始

《半生缘》是张爱玲历时18年创造的心血之作,她用她清冷孤绝的笔塑造了一段段凄凉的结局。

其中曼璐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角色,17岁时父亲病故,原本贫寒的家庭失去支柱,面对孤苦的母亲和幼小的弟弟妹妹,作为长女的曼璐选择牺牲自己,成为舞女,来承担家庭的经济支出。这个选择让她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初恋张预瑾。


可她的牺牲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感激,家人用着她的钱,却看不起她。来自家人的“挑剔”,让她倍感心酸和委屈。


年老色衰的曼璐,为了“修正”家人的名誉,下嫁了贫寒的祝洪才,婚后祝洪才原形毕露,失去生育能力的她,婚姻岌岌可危。


而老公却觊觎高贵贞洁的小妹,甚至连她心心念念的初恋预瑾都在向小妹示好。曼璐最后的心理防线崩塌。


她愤恨不甘,同样是一母同胞,凭什么妹妹贞洁美丽,而她却活得如此不堪,难道她牺牲青春供养的家人,最终换来的却是众叛亲离,一无所有的下场么。


她生了借腹生子的念头,让妹妹成了保全她婚姻的“替罪羊”,姐妹反目,人性迷失,最终她含恨而终。故事的悲剧一早注定,而悲剧的推手源于曼璐自身的心态--牺牲者情节。

《半生缘》:牺牲心态是悲剧的元凶,内在迷失是歧途的开始


一、什么是牺牲者情节

《亲密关系》一书中讲到: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牺牲者,不是看他做了什么,而是看他的心态。如果你认为你付出的多而接受的少,那么你就是在牺牲。


牺牲心态会以三种方式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

第一种是你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的,因而感到愤恨甚至仇视。


第二种是毁灭性的,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牺牲者会做出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


第三种就是心力交瘁,精疲力竭,只想逃离。这种多半是不愿真诚面对造成牺牲的初始原因。


曼璐为了亲情养家,而牺牲了爱情,但当付出得不到回报,甚至没有获得她想要的亲情关爱和尊重后,她对亲情反噬的行为,无疑是中了“牺牲心态”的毒。

《半生缘》:牺牲心态是悲剧的元凶,内在迷失是歧途的开始


二、造成曼璐“牺牲者情节”的表现形式

我想要的是慈悲,不是牺牲。--先知何西阿

01求偿心理:付出感强烈,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当一个人开始计算自己付出了多少时,潜意识里它已经开始介意付出本身了。

曼璐以为帮他得到妹妹曼桢,借腹生子后就能拴住老公的心。结果祝洪才旧态复萌,摆设的婚姻成了笑话,曼璐再次绝望。


任何把自己幸福建立在牺牲他人基础上的行为,都是一段危险的关系,对于付出者来说,若非真心付出,最终只会对享受其成果的受益者狠狠反噬,一心求偿。


而牺牲者的求偿心理,如同曼璐的命运一般,注定悲剧,为了私欲伤了他人害自己,终步入万劫不复的恶龙深渊。


俗话说:跟恶龙缠斗太久,自身也成恶龙。曼璐从当初那个善良、有责任心的花季少女,变成心地阴暗,泯灭人性的帮凶。


善与恶,往往就在一念间,而在阴暗中生活太久,憋屈太久的曼璐,逐渐丧失本真,一错再错,迷失了本我。

02“钟摆效应”。

主要是指,如果你为了伴侣牺牲,那么你就会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尽到应尽的力量。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有“放纵者”,“牺牲者”才能存在。

钟摆效应的两边,一边是放纵者,一边是牺牲者,钟摆向两边摆动的越远,离中心健康的关系就越远。


《半生缘》:牺牲心态是悲剧的元凶,内在迷失是歧途的开始

钟摆模型

曼璐做舞女养家,家人花着她的钱,却不懂理解感恩;她牺牲初恋和青春, 母亲却把妹妹的婚姻建立在她失去初恋的痛苦之上。如果曼璐是牺牲者,那么享受她“牺牲”成果的亲人,就是放纵者。


而放纵者和牺牲者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牺牲者的心态一旦崩塌,便有极大的杀伤力。曼璐在嫉妒与失去婚姻的恐惧中摇摆,却因为初恋对妹妹的倾慕,成了“压死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曼璐的理智败退,谎称生病,把妹妹骗到家中,祝洪才占有曼桢,并囚禁曼帧。


傅雷在评价《金锁记》时说:“爱情在一个人身上不得满足,便需要三四个人的幸福与生活来抵偿。”形容曼璐的所作所为再合适不过。

《半生缘》:牺牲心态是悲剧的元凶,内在迷失是歧途的开始


03 非心甘情愿的付出,牺牲没有快乐可言

《琅琊榜》里梅长苏希望长公主在梁帝寿宴上,以谢玉手书为证,告发赤焰旧案的冤情,第一次长公主担心牵连九族,为自保而谢绝离开,不久长公主的深思熟虑后,再次折返太子府,并主动请樱告发一事,景焱说:“金殿鸣冤关系重大,面对皇帝暴怒的巨大压力,若不是心甘情愿和坚定的意志,是难以完成这件事。”


长公主最终答应告发冤案,一是沉冤昭雪,以此赎罪,求得良心安稳。二是看清了太子景焱翻案的决心。虽然是赎罪的方式,但因为心甘情愿而最终成了事。


假设两个一同在厨房洗碗的人,如何看待自己当下在做的事呢?只需要知道他们是否快乐就够了,家里没碗用了才被迫去刷碗,和因为刷碗能体会到居家的乐趣,是两码事。


对牺牲者来说,从来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因为这种牺牲是不实的牺牲,而不是真心的牺牲奉献。

《半生缘》:牺牲心态是悲剧的元凶,内在迷失是歧途的开始


三、陷入牺牲者模式,该如何自救


1冷静做出内在判断

《亲密关系》说道:“当你的亲密关系到“内省阶段”,你会开始质疑你的“付出”有多少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纯粹出自义务,你厌倦了牺牲的行为“。


那么该如何作出内在的判断呢?


  • 觉得自己付出,却感受不到丝毫的快乐,也缺乏热情。


  • 是心甘情愿的付出还是牺牲心态。如果是牺牲,就无法接受。


  • 反省你的牺牲动机,一心渴望“回报”


一旦你对自己的牺牲有所知觉,就会把冷静判断当前的处境,清醒意识到心理的变化,当你集中在来自内在的力量上,离正确的选择也就不远了。

《半生缘》:牺牲心态是悲剧的元凶,内在迷失是歧途的开始


2借助中间的力量,找到所需要的支持


牺牲完全是心态上的问题。只有爱能进入你的心,去改变“只有给予却不懂得接受的模式”——牺牲,以及“只有获得却不懂得享受的模式”——放纵,使得牺牲转变为真心的给予,而使放纵转为真心的接受。


如上文提到的钟摆效应,牺牲者和放纵者是钟摆移动的两端,既然两者是共生的,去掉一端另一端便无法存在。


不管你往哪一边摆荡,都可以借助来自中心的力量来制衡自身。而位在钟摆中心的力量,就是你的灵魂-最本质的力量。


叔本华说:人生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其实是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在外在关系与内在自我之间,在被迫去做和热爱去做之间。


维持这种平衡需要强大的内驱力,关键是对自我深刻的认识。


只有借助这种平衡的力量,才可以帮助你回到本源上,带你走出牺牲或放纵的模式,用正能量引导牺牲者迷途知返。

《半生缘》:牺牲心态是悲剧的元凶,内在迷失是歧途的开始


3真心诚意的付出

牺牲者情节的人,有两个极端,要么是因为不断牺牲而面临崩溃,要么准备一走了,选择及时止损。而这种付出并非是“最好”的。


真心诚意的付出,不会觉得心力交瘁,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激而愤愤不平,这样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因为你知道,这样对每个人都好。

曹德旺在一次访谈中说:做事若想着回报,会毁了自己。别人帮你要感恩,但如果是你帮助了谁,做完之后就要马上忘掉,不要记在心上,记在心上会害了你。若发现被帮的人忘记了还是怎样,你会心生不满,跟这个人的关系也会垮掉。


要想为牺牲模式画上句号,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担责。只要你有意愿,真心的付出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4走出牺牲心态的监牢,找到真正的快乐


如果牺牲就爱上“牺牲”,大凡牺牲有两面性。并非是说牺牲不好,而是当牺牲自我,卑微祈求爱情,牺牲空间“绑架”爱情,牺牲个性迎合他人,牺牲亲情甚至自身时,付出的本质就变成了牺牲。

看似每一种牺牲的结果不同,但实际上牺牲的都是你的快乐。当付出感过强时,难免会造成“情绪管理”的紊乱。


陈奕迅在《红玫瑰》里唱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有恃无恐。

讲的在感情里患得患失的人,往往是把幸福和快乐统统交给他人保管的人,等待他人给予关爱。


事实证明,“保管者”也许良心发现给予你同等的回馈,也许他认为对方的付出不值一提,而一再辜负,越辜负越怨怼,越怨怼越失控,感情中用力多度的感情大多如此。而悲剧往往从此开始。


明智的人知道,真正的幸福不是靠一个人的牺牲来成全的,只有找到更完整的自己,才能成就一个家庭的幸福。


总结:有人说有付出就有回报,这是公平的,甘愿付出而不求回报的人,是难得一见的。然而面临命运磨难、人生坎坷时,爱的付出和回报的砝码是难以衡量的,有的人因此心理失衡,包了心思寻求补偿,其实是牺牲者心态造就的牢笼。


只有当我们自觉自省,正视牺牲者情节,发掘真正的自己和快乐源泉,才能找到心灵的自由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