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孝明天皇之死,日本開啟殖民侵略伊始

孝明天皇(おさひと,1831年7月11日—1867年1月30日),別號幕末天皇,日本第121代天皇,是仁孝天皇的兒子,明治天皇的父親,支持公武合體。

孝明天皇

日本孝明天皇之死,日本開啟殖民侵略伊始


年僅16歲的孝明在1846年即位時,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當時,西方殖民主義者對日本虎視眈眈,歷時200餘年的閉關鎖國體制已受到嚴重衝擊。而日本皇室已大權旁落,空有其名,而無實權。儘管他剛一即位,便給江戶的幕府將軍下了一道敕令,要求加強防禦,堅持攘夷安內政策。同時還下令,自今以後,尤其是對外事務,事無鉅細,均須上奏天皇。

然而1853年6月3日,美國人培理率軍艦殺氣騰騰地駛進了江戶灣,在距浦賀鎮1海里的地方拋了錨:是夜受到培理軍艦威脅的江戶城內一片混亂,武士們忙於備戰,戰馬馳騁,車聲轔轔;寺院裡的鐘聲齊鳴,婦孺淒厲地哭喊;富人準備外逃,還有很多人紛紛擁向神社,祈禱神靈保佑,希望得到神的庇護:因為中國元朝在1274年和1281年曾兩次發動對日本的攻擊,但難以抵禦的颱風、日本軍民的頑強抵抗以及元軍的不習慣海戰使得元軍兩次都大敗而還一但日本統治者卻把這一勝利,以及颱風這一自然現象說成是“神風”:因而這一次,他們許多人又把希 望寄託在“神風”上。 這時,空有攘夷之志、手無實權的孝明天皇,已通過信鴿帶來的信息知道了美國人的到來,卻顯得一籌莫展、束手無策。一方面,他不得不諭示幕府切記自己所負有的 保衛口本的職責,另一方面他也只能親自前往神社寺院, 連續祈禱了數天,祈求天下太平,四海綏靖,攘斥夷類,寶祚長久。


但是口本舉國上下的祈禱並沒有奏效。船堅炮利的美國軍隊不顧幕府的阻攔,以培理為首的數百名荷槍實彈的美國水兵強行登了岸,並迫使幕府代表接受了美同總統的國書,這份國書上印有美國國璽燙金大印,並寫在上等牛皮紙上,向日本提出三項無理要求:第一條是日本為自由通商而開放港口;第二條是簽訂有關救護海上遇難的美國船員的協定;第三條是日本為美國船隻提供補給煤、 水、糧食。對此幕府既不想接受,又不敢拒絕,只能採取拖延的策略,答應第二年再做答覆。

日本孝明天皇之死,日本開啟殖民侵略伊始


這時的美國艦隊又接受了新的任務,便答應了幕府的請求,離開了日本向琉球進發;但在執行完任務後,培理率領艦隊又返回了江戶內港,並警告日本官員說,他明年要帶一支更大的艦隊,並要找一個更大的停泊地:1854年 2月11日,培理果然帶了一支艦隊駛入廠江戶灣:這隻艦隊共有戰鬥人員1000餘名,軍艦7艘,大炮200門。迫於這種壓力和危險的幕府再也搪塞不過去了,被迫與美國簽訂了《日美神奈川條約》和《下田條約》,接受了美國在其國書中提出的各項要求,對美開放下田、箱館兩港口。其後,英、俄、荷、法四國又分別迫使日本簽訂了條約,將日本置於半殖民地的地位。培理來到日本,敲開了日本“鎖國”的大門,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它使日本面臨著步中國後塵,淪為半殖民地的嚴重危機。至此,日本歷時200餘年的鎖國時代宣告結束。伴隨著這一變化,飽經內憂外患日本皇室的命運也發生了戲劇 性的變化。昔日大權旁落的天皇突然成了各種政治勢力爭相尊崇的對象,天皇的政治地位隨之不斷提高。

曾經將天皇視為玩物、現仍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首先開始向天皇求助。由於被迫實行向外國開放港口等一系列政策,德川幕府遭到了日本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反對。惶惶不可終日的幕府,為了達到“保幕開國”的目的,不得不求助於天皇的支持。他們開始用大量的金錢孝敬天皇,以爭取天皇的支持。進而,幕府將軍德川家茂採取了聯姻策略,娶了孝明天皇的妹妹和宮,企圖以此壯大自己的勢力。在這樣的情況下,過去一直幽閉在皇宮裡的天皇便獲得了在政治上發言的機會,昔日門庭冷落的朝廷也開始變得熱鬧起來了。“詔書”、“敕命”不時從皇宮內院發出來,人們又開始重新注意天皇,不是往常只知有幕府的狀況了。

另一方面,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日本封建經濟逐漸解體,經濟狀況日趨惡化,各下層人民的生活更加艱難,薩摩、長州等地方強藩大名與幕府的矛盾日益加深。在這背景下,他們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他們將這一運動的目標又做了修改,定為“尊王倒幕”。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得天皇的政治地位進一步得到了鞏固和提高。

日本孝明天皇之死,日本開啟殖民侵略伊始


但在這兩派勢力展開爭鬥的過程中,孝明天皇的立場也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起初,天皇作為一個堅定的攘夷派,站在了“尊王攘夷”勢力的一邊。他對幕府的軟弱無能、委曲求全並與外國締約十分不滿,甚至拒絕批准幕府與西方列強簽訂的條約。但後來,當“尊王攘夷”勢力 將鬥爭的矛頭對準幕府後,孝明天皇的政治態度發生了變 化。他一是懾服於幕府的強大,二是要維持天皇的權威以 及經濟上的來源。此時的他反對打倒幕府,主張維護現有 體制,同時不贊成改變當時天皇所處的地位。 孝明天皇態度的變化,使得已處於風雨飄搖中的幕府 獲得了喘息的機會,並且在與“尊王攘夷”勢力的武力較量中一度佔據了優勢。但此時的倒幕勢力已決心控制天 皇,打倒幕府,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在1864年,德川幕府先後發動了兩次對倒幕派的征討,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尊王倒幕”勢力東山再起,發起了對幕府新一輪的攻擊。面對這種情形,德川幕府以 退為進,於3年後向孝明天皇提出了“大政奉還”的要求,也就是說要將國家統治權力送還天皇。但這只是幕府所玩的一種伎倆,換湯不換藥,名義上將統治權交給天皇。實際上仍由幕府掌握實權,目的是維護搖搖欲墜的幕府統抬。這樣倒幕派便失去了出師的名義,陷入了被動地位。幕府以為這樣萬事大吉了,不料正在這時,事情發生了逆轉。1867年12月,孝明天皇暴死,支撐德川幕府的臺柱倒了,德川幕府的統治便難以為繼了。 孝明天皇之死是近代天皇史上最大的謎案之一。剛開始,孝明天皇患了感冒,感到不舒服,但在宮廷神社做例行的宗教儀式,他還是堅持了下來。之後,他就開始高燒、咳嗽、嘔吐,神志不清,身上出現膿皰,這些都是典型的出天花的症狀。在御醫們的精心治療下,天皇的身體開始康服,已能開始進食睡眠了,膿皰處開始乾燥。所有的跡象都表明,天皇的身體正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孝明天皇突然死去了。 據說,孝明天皇去世那一天,他身邊除了侍女以外,別無他人。當天皇感到不舒服讓侍女叫御醫的時候,但不知什麼原因,10多個御醫一個都不在。接下來,天皇便開始嘔吐,他呼吸困難,並且開始便血。黃昏時分,孝明天 皇進入昏迷狀態。深夜,御醫們終於出現了,但這時的天皇已脈搏全無,四肢冰涼。 儘管日本官方文獻上寫的孝明天皇系出天花而死,但社會上廣泛流傳的看法是孝明天皇是在天花被治癒後被毒殺的。

年僅36歲的孝明天皇突然死亡,使得日本、世界的近代史進程發生了巨大偏移。其死後,15歲的睦仁親王,即後來的明治繼位。自此,日本局勢逐漸向倒幕派傾斜,且正式迎來了倒幕和維新的高潮,史稱【明治維新】。

也正是因為日本孝明的暴斃,日本才有了後來的殖民侵略,入侵朝鮮中國以及東南亞,成為二次世界大戰的黑手。

(圖片來自百度,內容參考眾多文獻與史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