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年俗的趣談


有關年俗的趣談


漢代劉曦在《釋名》裡說:“春之為言蠢也,物蠢而生。”這裡的“蠢”跟智商沒有關係,是率性而動的意思。春天裡萬物生長,率性而動,又是一年生機勃發。


春節——在這個節日人們慶祝生命的復甦,也總結著時間,祝福著未來。


春節慶祝活動的形式豐富、花樣繁多是說之不盡的,可能關於氣候、民俗、傳統……但總的說來,都熱鬧吉慶,透著人間煙火的溫暖氣。


有關年俗的趣談

小校場年畫《閤家歡》


有關年俗的趣談


一、拜年和“飛帖”


明代陸容撰寫的《蕉園雜記》裡有這麼一段話:


“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汎愛不專。”


“汎愛不專”就是“泛愛不專”,沒辦法,因為人數太多,只能蜻蜓點水坐著轎子滿街跑了。


陸容成化年間曾在兵部做官,以擅於說笑話聞名。從這條看起來這位老兄是真敢說實話,我彷彿已經看見了他“被迫營業”,一臉假笑的樣兒。


有關年俗的趣談

桃花塢年畫《一團和氣圖》


作為過年必不可少的功課,拜年的歷史至少能追溯到東漢,興盛於宋朝,大概從一開始的“長幼悉正衣冠”,再到少者拜賀尊長,又發展到親友間互致敬意,到了明朝,拜年這一活動基本就是現代的樣子了。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大家走在街上必須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之類,不許說“欠債還錢”。


《清嘉錄》載,家裡的晚輩給長輩拜年結束,家長再帶著孩子們到鄰居、親戚家拜年,或者只派出孩子們拜年、自己在家坐等別人來拜年,順便進行一項古老的活動——派發壓歲錢。清代的壓歲錢通常是“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紀》),也有有錢人家打製金銀的小元寶錁子、花生等等花樣,見於《紅樓夢》。


有關年俗的趣談

花式的元寶錁子


那時候到了春節互相拜年問候的不止親友,大商號也要跟熟主顧聯絡感情,但熟主顧多,大商號人手少,這時候有種東西就很有用了,它叫賀年片。


投名片拜年的習慣出現在宋代,稱為“

名刺”或叫“名帖”。到了明代,送“賀年片”的習慣就已經非常時興了。我們那位愛說實話的陸容老兄說那時常有人僱一僕人,在東西長安街挨家塞名片,不管認不認識。陸老兄大概自己也塞,但邊塞邊覺得這種行為實在太迷惑了。


這種派人廣泛的投遞賀年片就叫“飛帖”,發展到後來,廣泛的發一切請柬都可以叫飛帖。這種賀年習慣一直保留到民國,順門縫往裡塞賀年片成了窮孩子的一筆過年收入,往往大宅門能收上一大摞。


有關年俗的趣談


二、迎神


迎神”曾經是年俗裡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神仙也許是財神,也許是喜神,或者是驅鬼捉妖的鐘馗,不管是什麼神,人們都相信他們年初會重新回到人間指導工作。出於虔誠,人們需要迎接一下。


有關年俗的趣談

明 朱見深《歲朝佳兆圖》


有一首傳播相當廣泛的童謠這麼念:“財神爺,從南來,金銀財寶揣滿懷。馬馱金,騾馱銀,獅子還馱聚寶盆。誰家開門早,就往誰家跑。”這多半是勸人們要勤勞早起,念給自己的吉利話兒,該算是一種心理安慰。人們暗示自己,只要努力生活,生活是會興旺發達起來的。


新年迎神有著各式各樣的儀式,最重要的是知道神仙“下界”的方向,清代還出現了專門的指南《協紀辨方書》、《玉匣記》……大家或者把神像供起來進行跪拜,或者朝神仙“下界”的方向燒香焚表,也有人起個大早,朝著神仙“下界”的方向走去,大概是希望自己比別人更早遇見神仙吧。這種迎神的活動往往跟祭天地、祭祖是連在一起的。


有關年俗的趣談

清 武財神關聖帝君像


清代人震鈞的《天咫偶聞》記載北京旗人家庭普遍正月初一子時以後接神,初二祭祀財神,初三到旃檀寺打鬼(順便遊覽廟會)。在迎接神仙,祛除邪祟的同時,在除夕開始要專列一桌,根據經濟預算擺上素菜、乾鮮果、點心,短則擺到初五,長則擺到十五。這張桌子稱為“天地桌”,作者覺得這可能是沿襲了遼金祭祀天地的禮儀。


民國年間編纂的《雙城縣誌》記載了黑龍江雙城縣及附近的新春接神禮:初一早晨要祭祀天地、自己家的祖先,順便迎接財神、喜神、貴神、灶神、門神……總而言之一切用得著的神。這種實用主義的精神確實符合普通百姓的思維。


不管是什麼樣的祭祀活動,“喜神”是必須要接到家裡來的,這會讓全家人在一年裡安康快樂,沒有口角;而“財神”則更為商家所喜愛,這也帶來了一些商機——


有關年俗的趣談

清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五供


以近代天津為例,正月初一凌晨被認為是“財神爺下界”的時候,這時平時打零工的平民男童會批發(大概要說“請”)來一疊財神,分別送給迎接財神的大宅門和買賣家,大宅門和買賣家會給予一定賞金,趕在前面的收穫可能豐厚一些,落後的也不會空手,皆大歡喜。


這項工作只有男童能夠勝任,而幾個小時後的第二天早晨,買賣家新一年開市大吉可就需要穿著一身紅的小姑娘去說吉祥話了。

有趣的年俗還有許許多多,但不管什麼是什麼年俗,人們都在緬懷自己的祖先,暢想著未來的美好生活,享受著一年裡的難得假期,這點是不會改變的。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